海藻酸盐微球论文-任淼青

海藻酸盐微球论文-任淼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藻酸盐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藻酸盐,穿心莲内酯,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球

海藻酸盐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任淼青[1](2019)在《负载穿心莲内酯的海藻酸盐/pNIPAM核壳型微球载体的构建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药穿心莲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具有抗菌、抗病毒特性,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效果显着,但口服时常因味苦极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已开发的穿心莲内酯成熟剂型均为成年人设计,且存在苦味掩蔽效果不佳等问题,不适于低龄儿童患者服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海藻酸盐为微球基质材料,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壳层聚合单体,以穿心莲内酯为药物模型,创新性地采用静电液滴偶联单体聚合工艺,制备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药物负载与控释性能稳定的载药微球,使之能应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口服给药治疗。由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Na-Alg)与不同金属离子配位交联机制不同,形成的海藻酸盐凝胶结构与性能会存在显着差异。本文分别利用Ca~(2+)和Ba~(2+)作凝胶剂制备了Ca-Alg/pNIPAM核壳微球和Ba-Alg/pNIPAM核壳微球,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仪(TGA)、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微球基本性能;通过溶胀实验和药物释放实验对微球的pH及温度敏感响应性能进行探究;以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为细胞模型,通过MTT实验评价微球载体的生物相容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核壳型Ca-Alg/pNIPAM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表征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Ca-Alg/pNIPAM核壳微球的制备工艺,得到最优工艺配方为:C_(Na-Alg)=17 g/L,C_(Ca2+)=22 g/L,C_(NIPAM)=120 g/L。最优工艺下制备的微球粒径均一,单分散性优良,包封率达82.57±0.15%;与Ca-Alg微球相比,Ca-Alg/pNIPAM微球核、壳结构分界明显,微球基质的叁维网络结构为药物的大量负载提供了基础,致密壳层结构则能有效限制药物扩散速率;掩味实验及压缩试验表明,壳层pNIPAM分子链的引入不仅能提升微球的掩味性能,还加强了微球的机械性能。2.核壳型Ba-Alg/pNIPAM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以Ba~(2+)作为交联剂制备了Ba-Alg/pNIPAM核壳型微球。Ba-Alg微球断面呈致密的方格形网络结构,pNIPAM的引入使凝胶微球出现明显核壳分界,且壳层变为致密的长条形网络结构。制备处方中NIPAM浓度在0~120g/L范围内变化时,微球压缩弹性模量值由0.703Mpa增至1.305MPa,说明控制NIPAM浓度能够调节微球壳层中pNIPAM链的长度和数量,从而对微球机械强度产生显着影响。3.载药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评价微球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胀行为表明壳层结构中的pNIPAM赋予了核壳微球温度敏感响应特性。载药核壳型微球模拟胃液中2 h内药物累积释放率低于10%,而在模拟肠液中则快速释放并在10h内基本达到释放平衡。分别用不同的释药模型对核壳型微球在模拟肠液中的释药曲线进行拟合,发现Ca-Alg/pNIPAM及Ba-Alg/pNIPAM微球释药曲线符合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并存Reter-Peppas模型;以L929细胞为模型,通过MTT实验证明微球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本文制备的核壳型微球载体无明显细胞毒性,可用于药物控释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张梦晨[2](2018)在《负载穿心莲内酯的核壳型及基质型海藻酸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一种多发疾病,由于疾病诱发因素复杂,导致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理多样。与其他常用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药物相比,穿心莲内酯的抗菌与抗病毒协同作用使之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但因其口服苦极导致儿童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开发的成熟剂型包括注射剂、滴丸剂、混悬剂、片剂等,但仍不能很好地掩蔽苦味。因此,针对儿童用药新剂型开发目标,本文拟研究一种能有效掩蔽穿心莲内酯苦味的、药物负载高效可控的新型微胶囊制剂。本文选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作为制备凝胶微球的骨架材料,以丙烯酰胺(Acrylamide,Am)聚合交联生成的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Am)为填充材料,以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ro)为药物模型分子,在静电液滴法制备凝胶微球的基础上,通过两种方式加入丙烯酰胺单体分子,制备了互穿网络结构的核壳型和基质型凝胶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测试(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方法对凝胶微球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研究了微球的机械强度、溶胀性能、抑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的核壳型Ca-Alg/PAAm微球。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确定最优配方为Alg浓度为20 g/L,Am加入量为80 g/L,MBA加入量为6 g/L。SEM结果表明,凝胶微球表面具有一层壳层,壳层厚度与Am用量呈正相关关系。FT-IR结果表明,Am在微球中发生聚合反应并形成PAAm。采用优化配方条件制备的微球在体积压缩75%时所承受的最大压缩应力为0.289MPa,吸水溶胀率为35%。以穿心莲内酯为药物模型进行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海藻酸钙微球相比,核壳型CaAlg/PAAm微球在1 h时的释放量减小了46.534 mg/L,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作用和苦味掩蔽效果。微球对穿心莲内酯的包封率为66.70%。2.将Am加入至Alg溶液中制备的基质型Ca-Alg/PAAm微球。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确定最优配方为Alg浓度为20 g/L,Am加入量为120 g/L,MBA加入量为6g/L。SEM结果表明:凝胶微球为实心球形,且存在与核壳型微球相同的壳层。最优配方下,基质型微球压缩75%所承受的最大压缩应力为0.467 MPa,吸水溶胀率为29%。以穿心莲内酯为药物模型进行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核壳型微球相比,此配方凝胶微球1 h释放量减小了4.562 mg/L,表明其掩蔽苦味效果优于核壳型微球。微球对穿心莲内酯包封率为64.80%。各项参数表明,基质型Ca-Alg/PAAm微球更适合用于掩蔽穿心莲内酯苦味的目的。3.选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选用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细胞。结果表明:载Andro凝胶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存在明显抑制作用;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种凝胶微球均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m残留量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凝胶微球均不存在Am单体的残留。因此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用于口服制剂载体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邹倩[3](2018)在《基于微流控技术一步制备包封原位形成硫化铋纳米粒的海藻酸盐微球及其光热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仍然存在易复发和治疗不完全等不足。热疗作为一种补充治疗手段,可使肿瘤局部温度升高到42℃以上,直接杀死癌细胞,并可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将热疗与TACE相结合有望改善肿瘤的治疗效果。近红外光(NIR)介导的光热治疗是利用光热剂在肿瘤部位将吸收的近红外光转化为热能,因温度升高而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具有靶向性强、疗效高和副作用小等优点。本文基于液滴型微流控技术,一步制备了包封原位形成的光热试剂硫化铋纳米粒的海藻酸盐(Bi_2S_3@BCA)微球,该载药微球具有热疗、栓塞和化疗等多种功能,有望改善肿瘤的治疗效果。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玻璃组成的液滴型微流控芯片为制备装置,以含硫源和海藻酸钠(ALG)的水溶液为分散相、以含有原位生成的CaCl_2纳米粒(NPs)和表面活性剂的液体石蜡为连续相、以含有表面活性剂和Bi~(3+)的水溶液为接收液,一步制备Bi_2S_3@BCA微球。研究不同的硫源及其浓度、接收液组成等对制备的微球形貌和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结果,选定Na_2S_2O_3(0.15 mol/L)为硫源,其与2.0 wt%海藻酸钠水溶液混合后作为分散相使用,以含有Span 80(2.0 wt%)和CaCl_2 NPs(0.8 wt%)的液体石蜡为流动相,以含0.3 mol/L Bi(NO_3)_3、0.1 mol/L Ca(NO_3)_2、2.0 wt%Tween 20和2.0 wt%Oπ-10乳化剂为接收液。分散相和流动相的流速分别为600μL/h和4800μL/h时,得到形貌规整、湿态粒径约为150μm的微球,适宜用作血管栓塞材料;2.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Bi_2S_3@BAC微球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微球中原位形成的Bi_2S_3纳米粒的粒径约为500 nm。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光谱显示,制备的Bi_2S_3@BCA微球在NIR区有较强的吸收,这来自于微球中包封的Bi_2S_3纳米粒在NIR区的吸收。在功率密度为1.5 W/cm~2、波长为808 nm的近红外激光下照射10分钟,10 wt%的微球悬浮液的温度可升高65℃以上,即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由此Bi_2S_3@BCA微球可用于肿瘤的热疗。且Bi_2S_3@BCA微球具有很好的光热稳定性。3.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负载盐酸阿霉素(DOX·HCl)的载药微球(DOX-Bi_2S_3@BCA),采用透析法研究NIR激光照射对载药微球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NIR激光照射可促进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另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化疗联合光热治疗可显着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因此所制备的Bi_2S_3@BCA微球兼具热疗、化疗和栓塞多种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高婷,温惠云,潘士印,黄赛朋,许宁侠[4](2017)在《粒径相关的海藻酸盐/壳聚糖微球膜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径是评价微尺度凝胶载体性能的重要参数。文中以3种不同粒径(202,413,809μm)的海藻酸钙(Ca-Alg)凝胶珠为研究对象,以维生素B_(12)(VB_(12))、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壳聚糖(CS)为模型分子,实验考察了胶珠粒径对海藻酸钙/壳聚糖(Ca-Alg/CS)微球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方法表征膜结构与形貌,采用膨胀率表征膜稳定性。结果表明:Ca-Alg/CS微球的凝胶结构、分子扩散性能和聚电解质复合膜性能与Ca-Alg胶珠粒径具有相关性。随着胶珠粒径减小,凝胶结构趋于致密,对分子扩散阻力增大。在成膜反应过程中,小粒径胶珠表面为成膜反应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交联位点,在胶珠表面形成更致密连续和更厚的聚电解质复合膜。Ca-Alg/CS微球具有优异的膜强度和稳定性,在细胞固定化培养中具有显着应用优势。(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7年11期)

高婷[5](2017)在《粒径相关的海藻酸盐/壳聚糖微球凝胶结构与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物质控制传输等特性,海藻酸钙/壳聚糖(Ca-Alg/CS)凝胶微球作为蛋白类药物口服给药载体己经成为蛋白类药物研究领域中最具特色的工作之一。作为微尺度球形载体,微球粒径不仅影响药物释放行为,也是决定药物给药方式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研究中,对粒径相关的Ca-Alg/CS凝胶微球结构及控释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以凝胶微球制备为基础,探究凝胶微球粒径及形貌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以叁种不同分子量的分子为“扩散”模型分子,评价Ca-Alg凝胶珠粒径与凝胶结构的相关性;以CS为“扩散+反应”模型分子,采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表征,研究凝胶珠粒径与结构协同作用下的CS扩散成膜特性;以四氧嘧啶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小鼠为动物模型,研究负载胰岛素的Ca-Alg/CS凝胶微球在粒径与结构协同作用下的体内药物释放行为,为Ca-Alg/CS凝胶微球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高压静电场中,影响Ca-Alg凝胶珠粒径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场分布、输出电压、溶液流量、溶液离子强度和溶液表面张力。其中,输出电压、极间距及溶液离子强度等因素能显着影响喷嘴出口形成的液态锥流直径和断裂方式;输出电压对凝胶珠粒径影响最显着,液体流量及表面张力对胶珠单分散性影响最显着。2.以叁种具有不同分子量的维生素B12(VB12,1.3kDa)、溶菌酶(LZM,14kDa)及牛血清白蛋白(BSA,67 kDa)为“扩散”模型分子,以叁种粒径(809 μ m、413 μm、202 μm)的Ca-Alg凝胶珠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凝胶珠粒径相关的结构差异对“扩散”模型分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分子在不同粒径凝胶珠中的扩散速率依次为V809μm>V413μm>V202μm。当凝胶珠粒径一定时,叁种模型分子在凝胶珠中的扩散速率依次为VVB12>VLZM>VBSA,这表明随着Ca-Alg凝胶珠粒径减小,凝胶结构趋于致密。3.以CS为“扩散+反应”模型分子,采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表征,研究CS分子在不同粒径Ca-Alg凝胶珠中的扩散及成膜反应行为。结果表明,CS在Ca-Alg凝胶珠中的扩散和成膜反应具有尺度依赖性。随着Ca-Alg凝胶珠粒径降低,凝胶珠表面形成的膜层更厚、结构更致密连续且稳定性更强。4.以胰岛素为模式药物,采用高压静电场工艺制备了负载胰岛素的Ca-Alg/CS微球,平均粒径为136 μm、202 μm、413μm和809 μm的载药微球的胰岛素包封率为分别为52.03%、56.58%、64.36%、66.50%,在释放6 h后,胰岛素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4.35%、67.73%、72.80%和79.91%。结果表明,在微球粒径与凝胶结构协同作用下,随着载药微球粒径减小,释放速率降低,胰岛素的缓释效果更好。5.以四氧嘧啶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小鼠为动物模型,以灌胃方式口服不同粒径载胰岛素微球冻干样品,平均粒径为809 μm、413 μm、202 μm和136 μm载胰岛素微球给药后糖尿病小鼠血糖相对水平最低值分别为80.02±2.99%、67.71±1.74%、45.51±3.51%和39.92±3.37%,药理相对利用度分别为5.42%、11.69%、18.60%和19.63%。其中粒径为136 μm的载药微球起效最晚,并持续维持血糖水平至10 h,降血糖水平趋于稳定。这说明Ca-Alg/CS微球能够保护胰岛素在小鼠体内缓慢释放并有效发挥降血糖作用,且微球释放胰岛素对小鼠血糖的调节对微球粒径具有相关性,药物在小粒径微球中的缓释效果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张亚慧[6](2017)在《海藻酸盐核壳微球吸附剂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铀矿加工过程中产生含有铀、锶、氟废水会对水生生物以及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废水中铀、锶、氟的去除方法和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去除方法相比,吸附法由于其工艺简单、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目前已被报道的吸附剂存在较多缺点,如较低吸附量和回收处理困难等。因此,开发一种环境友好、去除效率高的吸附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在核能开发专项的资助下,采用同轴电喷技术构建了海藻酸盐核壳微球吸附剂,研究其对铀、锶、氟离子的吸附以及吸附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以环境友好的海藻酸钠和凹凸棒粘土为材料,以无水氯化钙为交联剂,采用同轴电喷技术,构建一种海藻酸钙/凹凸棒粘土核壳微球吸附剂,对其铀吸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3、反应温度为328.15 K、U(Ⅵ)初始浓度为340 mg/L时,海藻酸钙/凹凸棒粘土核壳微球对U(Ⅵ)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99.345 mg/L。吸附过程符合线性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对铀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吸热、自发的过程。海藻酸钙/凹凸棒粘土核壳微球吸附材料循环利用4次后对铀的吸附量仍能达到16.682mg/g。海藻酸钙/凹凸棒粘土核壳微球吸附剂对铀的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2、以海藻酸钠和沸石为主要原料,合成一种海藻酸钙/沸石核壳微球吸附剂,系统探究了其对锶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H为4、反应温度为328.15 K、锶离子初始浓度为140 mg/L时,海藻酸钙/沸石核壳微球对锶的饱和吸附容量为:83.310 mg/g。海藻酸钙/沸石核壳微球对锶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过程是一个吸热、自发、熵增的过程。研究了不同锶离子浓度、填料高度、流速对海藻酸钙/沸石核壳微球动态吸附锶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和耗竭时间都将向后延迟,随着流速和初始锶离子浓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和耗竭时间都将缩短。海藻酸钙/沸石核壳微球吸附剂经过叁次再生后,对锶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62.671%。海藻酸钙/沸石核壳微球吸附剂对锶的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3、运用同轴电喷的方法构建出一种海藻酸镧/Fe_3O_4磁性核壳微球吸附剂,系统研究了其对氟离子的静态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当pH为4、温度为298.15K、初始氟离子浓度为150mg/L、吸附时间为900min时,海藻酸镧/Fe_3O_4磁性核壳微球对氟离子的吸附量最大为66.284mg/g;共存离子为:Sr~(2+)、UO_2~(2+)、SO_4~(2-)、Cl~-、HCO_3~-、PO_4~(3-)浓度在0-20mg/L时对吸附剂吸附氟离子几乎没有影响。海藻酸镧/Fe_3O_4磁性核壳微球对氟离子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对氟离子的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自发、熵增的过程。海藻酸镧/Fe_3O_4磁性核壳微球对氟离子的动态吸附结果表明: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和耗竭时间都将向后延迟,随着流速和初始锶离子浓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和耗竭时间都将缩短。海藻酸镧/Fe_3O_4磁性核壳微球吸附剂重复利用叁次后,对氟离子的吸附量仍可达到17.592mg/g。海藻酸镧/Fe_3O_4磁性核壳微球对氟离子的吸附主要通过静电吸引和软硬酸碱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23)

颜慧琼,陈秀琼,朱祺东,李嘉诚,胡德平[7](2016)在《高岭土的球磨疏水改性及其在海藻酸盐凝胶微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高岭土(KL)对疏水性有机农药的亲和力,以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作为疏水改性剂,采用球磨法改性KL。进而,采用负压冷冻干燥技术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B)负载到改性高岭土颗粒上,然后包覆于海藻酸盐基质中制得载药改性高岭土/海藻酸钙复合凝胶微球(MKL-CA-CMBs)。通过Zeta电位及激光粒度仪、FTIR、SEM、XRD、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对改性后KL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对MKL-CACMBs的载药和释药性能也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球磨机械力作用下,PMHS以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的方式吸附于KL颗粒表面。改性后的KL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疏水性增强,利于疏水有机农药的负载,使高岭土/海藻酸钙复合凝胶微球(KL-CA-CMBs)的载药率(DLR)和包封率(EE)分别由6.5%和53.1%增长至9.7%和72.5%。MKL-CA-CMBs所具有的缓释性能主要基于MKL对疏水有机农药的亲和能力,剂型的释放模型属于Non-fickian扩散模型。(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6年04期)

冯锋,王子凤,王丽媛,周媛,马占芳[8](2015)在《海藻酸盐纳米微球免疫探针同时检测叁靶标肿瘤标志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以二价离子Cd~(2+)、Pb~(2+)、Cu~(2+)为交联剂,双乳液法合成了小于200 nm的海藻酸镉(Cd-Alg)、海藻酸铅(Pb-Alg)、海藻酸铜(Cu-Alg)纳米微球,用戊二醛活化后固定抗体分别得到Cd-Alg-anti-AFP、Pb-Alg-anti-CEA和Cu-Alg-anti-PSA叁种电化学免疫探针。以离子液体还原的石墨烯/纳米金复合材料为导电基底,构建了叁靶标电化学免疫传感界面。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为模型抗原考察了它的工作性能,线性检测范围均为0.01~100 ng m L~(-1),检出限分别为10.0,8.6和7.5 pg m L~(-1)(S/N=3)。对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ELISA的检测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五分会)》期刊2015-07-17)

冯锋,王子凤,王丽媛,周媛,马占芳[9](2015)在《海藻酸盐纳米微球免疫探针同时检测叁靶标肿瘤标志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以二价离子Cd~(2+)、Pb~(2+)、Cu~(2+)为交联剂,双乳液法合成了小于200 nm的海藻酸镉(Cd-Alg)、海藻酸铅(Pb-Alg)、海藻酸铜(Cu-Alg)纳米微球,用戊二醛活化后固定抗体分别得到Cd-Alg-anti-AFP、Pb-Alg-anti-CEA和Cu-Alg-anti-PSA叁种电化学免疫探针。以离子液体还原的石墨烯/纳米金复合材料为导电基底构建了叁靶标电化学免疫传感界面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为模型抗原考察了它的工作性能线性检测范围均为0.01~100ngmL~(-1),检出限分别为10.0,8.6和7.5pgmL~(-1)(S/N=3)。对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ELISA的检测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分会)》期刊2015-07-17)

周秋生[10](2015)在《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铀矿冶、电镀及电池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氟污染。吸附法由于操作简单和低成本已成为去除低浓度的含氟废水的优选方法。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原料,并通过固化改性和高压电喷法批量制备了海藻酸盐球形吸附剂,研究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等,为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和含氟废水处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浓度、pH值、金属离子对海藻酸钠溶液的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应变扫描的模式下,海藻酸钠溶液的损耗模量大于储能模量,说明海藻酸钠溶液是一种以黏性成分为主的流体。(2)以海藻酸钠为原料,六水氯化铝溶液为交联剂,利用静电纺丝设备,采用高压电喷技术,制备海藻酸铝颗粒吸附剂,并对其吸附氟离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铝颗粒对氟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剂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为1.5,接触时间为21h,氟离子的浓度为150mg/L和温度为25℃。海藻酸铝在最佳的吸附条件下的吸附量达到79.30mg/g。当温度低于328.15K时,海藻酸铝对氟离子的吸附是自发和放热的过程,吸附机理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起决定作用的。海藻酸铝颗粒循环五次后的洗脱率是54.26%,海藻酸铝颗粒焚烧后气体主要成分为C02和水,减容率是85.71%。(3)以海藻酸钠为原料,碳酸氢钠、碳酸钙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致孔剂,五水硝酸锆溶液为交联剂,采用高压电喷技术,制备多孔海藻酸锆微球吸附剂,并对其吸附氟离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最佳的吸附条件下(pH值为2,吸附时间为20h,吸附剂用量为0.05g,初始浓度为100mg/L),吸附量是32.797mg/g。吸附过程是自发和放热的,吸附机理主要是锆离子与氟离子的配位结合和物理吸附的作用。多孔海藻酸锆吸附剂循环两次后的解析率是68.65%。(4)采用固定床吸附技术,分别研究了流速、柱高和浓度对海藻酸铝的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铝柱的穿透时间随着流速和氟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柱高的增加而增加。动态吸附的实验数据符合BDST和Thomas模型。(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6-30)

海藻酸盐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一种多发疾病,由于疾病诱发因素复杂,导致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理多样。与其他常用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药物相比,穿心莲内酯的抗菌与抗病毒协同作用使之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但因其口服苦极导致儿童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开发的成熟剂型包括注射剂、滴丸剂、混悬剂、片剂等,但仍不能很好地掩蔽苦味。因此,针对儿童用药新剂型开发目标,本文拟研究一种能有效掩蔽穿心莲内酯苦味的、药物负载高效可控的新型微胶囊制剂。本文选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作为制备凝胶微球的骨架材料,以丙烯酰胺(Acrylamide,Am)聚合交联生成的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Am)为填充材料,以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ro)为药物模型分子,在静电液滴法制备凝胶微球的基础上,通过两种方式加入丙烯酰胺单体分子,制备了互穿网络结构的核壳型和基质型凝胶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测试(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方法对凝胶微球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研究了微球的机械强度、溶胀性能、抑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的核壳型Ca-Alg/PAAm微球。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确定最优配方为Alg浓度为20 g/L,Am加入量为80 g/L,MBA加入量为6 g/L。SEM结果表明,凝胶微球表面具有一层壳层,壳层厚度与Am用量呈正相关关系。FT-IR结果表明,Am在微球中发生聚合反应并形成PAAm。采用优化配方条件制备的微球在体积压缩75%时所承受的最大压缩应力为0.289MPa,吸水溶胀率为35%。以穿心莲内酯为药物模型进行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海藻酸钙微球相比,核壳型CaAlg/PAAm微球在1 h时的释放量减小了46.534 mg/L,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作用和苦味掩蔽效果。微球对穿心莲内酯的包封率为66.70%。2.将Am加入至Alg溶液中制备的基质型Ca-Alg/PAAm微球。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确定最优配方为Alg浓度为20 g/L,Am加入量为120 g/L,MBA加入量为6g/L。SEM结果表明:凝胶微球为实心球形,且存在与核壳型微球相同的壳层。最优配方下,基质型微球压缩75%所承受的最大压缩应力为0.467 MPa,吸水溶胀率为29%。以穿心莲内酯为药物模型进行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核壳型微球相比,此配方凝胶微球1 h释放量减小了4.562 mg/L,表明其掩蔽苦味效果优于核壳型微球。微球对穿心莲内酯包封率为64.80%。各项参数表明,基质型Ca-Alg/PAAm微球更适合用于掩蔽穿心莲内酯苦味的目的。3.选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选用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细胞。结果表明:载Andro凝胶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存在明显抑制作用;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种凝胶微球均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m残留量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凝胶微球均不存在Am单体的残留。因此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用于口服制剂载体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藻酸盐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任淼青.负载穿心莲内酯的海藻酸盐/pNIPAM核壳型微球载体的构建及性能评价[D].西北大学.2019

[2].张梦晨.负载穿心莲内酯的核壳型及基质型海藻酸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与表征[D].西北大学.2018

[3].邹倩.基于微流控技术一步制备包封原位形成硫化铋纳米粒的海藻酸盐微球及其光热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高婷,温惠云,潘士印,黄赛朋,许宁侠.粒径相关的海藻酸盐/壳聚糖微球膜性能[J].化学工程.2017

[5].高婷.粒径相关的海藻酸盐/壳聚糖微球凝胶结构与膜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7

[6].张亚慧.海藻酸盐核壳微球吸附剂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7].颜慧琼,陈秀琼,朱祺东,李嘉诚,胡德平.高岭土的球磨疏水改性及其在海藻酸盐凝胶微球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2016

[8].冯锋,王子凤,王丽媛,周媛,马占芳.海藻酸盐纳米微球免疫探针同时检测叁靶标肿瘤标志物[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五分会).2015

[9].冯锋,王子凤,王丽媛,周媛,马占芳.海藻酸盐纳米微球免疫探针同时检测叁靶标肿瘤标志物[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分会).2015

[10].周秋生.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  

海藻酸盐微球论文-任淼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