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润楠论文-赵文君,舒德远,李成龙,崔迎春,刘延惠

宜昌润楠论文-赵文君,舒德远,李成龙,崔迎春,刘延惠

导读:本文包含了宜昌润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宜昌润楠,喀斯特森林,蒸腾耗水规律,树干液流

宜昌润楠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君,舒德远,李成龙,崔迎春,刘延惠[1](2019)在《喀斯特森林宜昌润楠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热扩散液流探针,于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连续测定茂兰喀斯特森林宜昌润楠的树干液流,同步测定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风速等环境因子,分析不同天气、季节、时间尺度下宜昌润楠蒸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宜昌润楠树干液流速率呈现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各季节日间树干液流速率平均值分别是夜间的8.95倍、14.32倍、10.0倍、5.24倍;不同天气下宜昌润楠日蒸腾速率(g·m-2s-1)依次为晴天(41.93±1.43)>阴天(12.73±0.63)>雨天(8.82±0.29);宜昌润楠日均蒸腾量为(5.75±0.31)kg/d,各季节日均蒸腾量(kg/d)表现为夏季(7.57±0.57)>秋季(6.75±0.72)>春季(4.00±0.54)>冬季(2.35±0.20);小时尺度上,各环境因子对蒸腾影响最大的是太阳辐射,影响最小的是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其中直接影响因素是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除雨天外),间接影响因素是风速(晴天、阴天)和太阳辐射(雨天);日尺度下因季节不同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月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只有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影响蒸腾的因素减少,且月尺度下环境因子对蒸腾的解释程度最高(78.9%)。各环境因子对蒸腾量的影响程度随天气条件、昼夜、季节、时间尺度等不同而不同,在任何尺度下太阳辐射都是影响蒸腾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韩逸洋,李利平,陈发菊,杨林森,梁宏伟[2](2014)在《宜昌润楠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属樟科(Lauraceae)润楠属(Machilus)植物,常绿乔木,是中国传统的珍贵优质用材树种。对宜昌润楠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宜昌润楠的雌蕊子房1室,单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直线形排列的4个大孢子,合点端的发育成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退化,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雄蕊花药多为二室,少叁室、四室花药,变形绒毡层,小孢子四分体排列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二胞花粉。小孢子有少量败育及不育现象,雄性不育株绒毡层细胞延迟降解,使小孢子得不到营养而不能正常发育,最后败育。(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程凡[3](2013)在《宜昌润楠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 Rehd. et Wils.)是樟科润楠属常绿植物,主要产于湖北省、四川省、陕西省南部、甘肃省西部,资源十分丰富。宜昌润楠在我国传统和民间医药典籍中有应用记载,在叁峡区域民间主要应用其治疗各种皮肤炎症、关节肿痛和风湿性疾病,疗效显着,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宜昌润楠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论文对采集自湖北宜昌大老岭的民间药用植物宜昌润楠进行了系统化学分离,根据宜昌润楠民间药用特点和同属植物相关药理学文献报道,在体外细胞毒活性、神经细胞保护和抗炎药理模型上,对已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和主要提取部位进行了初步的活性评价和筛选,为宜昌润楠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溶剂提取法和多种色谱方法对宜昌润楠干燥茎枝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IR、UV、MS、1H NMR、13CNMR、DEPT、2D NMR、 CD等)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一共分离鉴定了52个化合物,分别是润楠香豆素(1),润楠丁内脂A(2),润楠丁内酯B(3),润楠丁内酯C(4),润楠丁内酯D(5),润楠丁内酯E(6),润楠丁内酯F(7),(-)-利卡灵-A(8),(-)-acuminatin (9), odoratisol A (10),(-)-利卡灵-B(11),(+)-松脂醇(12),(+)-丁香树脂酚(13),右旋杜仲树脂酚(14),4-ketopinoresinol (15), iso-4-ketopinoresinol(1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7),(-)-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8),(+)-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19),樟皮碱B(20), nectandrin A (21), galgravin (22), fragransins B3(23),(-)-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24),楠木脂素A(25),东莨菪素(26),异东莨若素(27),反式香豆酸(28),咖啡酸(29),阿魏酸(30),异阿魏酸(31),榄香脂素(32),胡椒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33),(+)-儿茶素(34),(-)-表儿茶素(35),(2R,3R)-4’-羟基-5,7,3’-叁甲氧基黄烷-3-醇(36),(2R,3R)-3-羟基-5,7-二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37),柚皮素(38),达维荚蓬苷元(39),胡椒基酸(40),香草酸(41),原儿茶酸(42),丁香酸(43),3,4,5-叁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44),phenolphthalein (45),淫羊藿苷B2(46),byzantionosides A (47),(E)-4-(1,2,4-tr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but-3-en-2-one (48),脱落酸(49),β-谷甾醇(50),胡萝卜苷(51),软脂酸(52)。包括丁内酯类化合物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8个,香豆素类化合物3个,苯丙素类化合物6个,黄酮类化合物6个,酚类化合物6个,β-紫罗兰酮类化合物4个,甾体类化合物2个,脂肪酸类化合物1个。其中发现了7个新化合物,1个异香豆素二聚体类化合物(化合物1)和6个丁内酯类化合物(化合物2-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体外细胞毒活性研究中,采用MTT法评价了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种细胞株中,丁内酯类的6个新化合物(化合物2-7)对肿瘤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该类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有选择性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3的细胞毒活性最强,IC50为3.22μM;神经细胞保护活性研究中,建立H202所致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通过MTT法检测筛选指标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异香豆素二聚体类新化合物(化合物1)在0.625-1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能显着地保护由H202诱导引起的SH-SY5Y细胞损伤,并具有良好的剂量依赖性:抗炎活性研究中,利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经佛波酯(PMA)诱导的人单核细胞THP-1建立体外炎症模型,MTT法检测样品的细胞毒性,ELISA方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和NO的分泌量,综合评价宜昌润楠总苷对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宜昌润楠总苷极显着的抑制了IL-6和TNF-α以及NO的产生,并且其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耐性,但对IL-1β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9-01)

张秀,付雪娇,王桂萍,程凡,陈剑锋[4](2013)在《叁峡区域特色药材宜昌润楠正丁醇提取物体外抗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宜昌润楠正丁醇提取物(MCB)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经佛波酯(PMA)诱导的人单核细胞THP-1建立体外炎症模型,MTT法检测样品的细胞毒性,ELISA方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和NO的分泌量,综合评价MCB对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的抑制作用.结果:MCB显着性地抑制了IL-6和TNF-α以及NO的产生,并且其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耐性,但对IL-1β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宜昌润楠的体外抗炎作用,为其民间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分离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程凡,徐帮,郭玲芝,郭志勇,邹坤[5](2012)在《宜昌润楠中酚类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剂提取法和多种色谱方法对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 Rehd.et Wils.)的干燥茎枝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 H NMR、13 C NMR、DEPT、CD)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从宜昌润楠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R)-4′-羟基-5,7,3′-叁甲氧基黄烷-3-醇(1),(2R,3R)-3-羟基-5,7-二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黄烷(2),(+)-儿茶素(3),(-)-表儿茶素(4),柚皮素(5),达维荚蒾苷元(6),反式对香豆酸(7),咖啡酸(8),阿魏酸(9),异阿魏酸(10),东莨菪素(11),异东莨菪素(12),胡椒基酸(13),香草酸(14),原儿茶酸(15),丁香酸(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黎明,杨芳绒,商卫卫[6](2010)在《低温对宜昌润楠生理指标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处理对SOD、CAT活性和MDA含量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SOD和CAT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线粒体和淀粉粒数量逐渐增多。当温度降到5℃时,SOD和CAT的活性均达到最高,MDA含量最低,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SOD和CAT的活性均表现下降趋势,而MDA含量逐渐升高。通过电镜观察,宜昌润楠叶绿体在-5℃时,线粒体减少,细胞膜模糊,叶绿体同时受损伤和破坏。(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商卫卫[7](2009)在《宜昌润楠的耐低温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樟科宜昌润楠为试材,研究了低温胁迫下宜昌润楠幼苗的叶绿素、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细胞膜透性变化;SOD、POD、CAT活性变化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宜昌润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温度的降低,其含量变化是逐渐降低的,而叶绿素a/b则是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其中叶绿素b下降幅度较叶绿素a降幅大。2.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随胁迫温度的降低宜昌润楠叶片和根系质膜透性增大,MDA含量增加,证明低温胁迫造成了膜脂过氧化。3.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在低温处理过程中,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而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而且整个温度胁迫过程中,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始终高于根系,说明叶片的耐寒性高于根系。在脯氨酸的变化方面,根系和叶片的变化趋势相同,大体呈现下降趋势。4.保护酶活性的变化:在整个低温胁迫过程中宜昌润楠叶片和根系的CAT活性和SOD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即呈现上升——下降的规律;POD活性变化则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5.叶绿体超微结构:在本试验中,宜昌润楠具有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线粒体数量和累积淀粉的能力,这可能暗示了其潜在的抗寒能力。但在-5℃时,淀粉粒减少,细胞结构模糊,说明宜昌润楠已出现明显伤害症状。6.对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宜昌润楠叶片和根系的质膜透性与MDA含量、SOD、POD、CAT均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叁种酶活性呈负相关。7.本研究结果表明:宜昌润楠一年生幼苗根系的抗寒性低于叶片,在-5℃的条件下,已经达到根系的半致死温度,此时叶片也已出现明显伤害症状,说明宜昌润楠一年生幼苗在-5℃的环境下不能安全越冬,需要一些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宜昌润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属樟科(Lauraceae)润楠属(Machilus)植物,常绿乔木,是中国传统的珍贵优质用材树种。对宜昌润楠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宜昌润楠的雌蕊子房1室,单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直线形排列的4个大孢子,合点端的发育成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退化,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雄蕊花药多为二室,少叁室、四室花药,变形绒毡层,小孢子四分体排列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二胞花粉。小孢子有少量败育及不育现象,雄性不育株绒毡层细胞延迟降解,使小孢子得不到营养而不能正常发育,最后败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宜昌润楠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文君,舒德远,李成龙,崔迎春,刘延惠.喀斯特森林宜昌润楠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2].韩逸洋,李利平,陈发菊,杨林森,梁宏伟.宜昌润楠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

[3].程凡.宜昌润楠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张秀,付雪娇,王桂萍,程凡,陈剑锋.叁峡区域特色药材宜昌润楠正丁醇提取物体外抗炎活性研究[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程凡,徐帮,郭玲芝,郭志勇,邹坤.宜昌润楠中酚类成分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黎明,杨芳绒,商卫卫.低温对宜昌润楠生理指标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

[7].商卫卫.宜昌润楠的耐低温生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宜昌润楠论文-赵文君,舒德远,李成龙,崔迎春,刘延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