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生长效应论文-吕艳萍

促生长效应论文-吕艳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促生长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花苜蓿,AM真菌,包衣材料,种衣剂

促生长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吕艳萍[1](2016)在《丛枝菌根真菌种子包衣及滴灌应用对苜蓿的促生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紫花苜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苜蓿进行关于AMF种衣剂和滴灌AMF孢子处理的相关研究:(1)以AM真菌、根瘤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活性成分与不同包衣材料复配对苜蓿种子进行包埋,通过发芽试验,确定该种衣剂对种子的安全性;(2)通过包衣种子的室外盆栽试验,测定植株出苗率、株高、菌根侵染率、根瘤数、生物量等指标,分析AMF包衣效果;(3)采用sufer软件对滴灌AM真菌孢子前后土壤的水、盐分和AMF孢子进行等值线图的绘制,分析滴灌前后的运移状态;(4)在苜蓿的生长期进行定期滴灌菌肥AMF孢子,在50天后测定苜蓿植株菌根侵染率、根瘤数、产孢性能和生物量等指标,分析不同AMF的滴灌效果。主要结果结论如下:(1)与对照组比较,包衣材料碳酸钙与滑石粉处理后的苜蓿发芽率、硬实率和发芽指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硅藻土处理的发芽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AMF菌种对苜蓿的发芽特征无显着性影响(P>0.05)。(2)供试种样的室外盆栽显示AMF包衣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出苗率,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增加了菌根侵染率。包衣材料中碳酸钙、硅藻土和滑石粉叁种处理间的干物质、株高和分枝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硅藻土和碳酸钙处理的侵染率分别高于对照19.59%和19.42%,碳酸钙作为包衣材料时菌种Gi的生物量(地下、地上)、株高和根长度大于菌种Gv和Gm。菌种Gi的菌根侵染率分别显着高于Gm和Gv的74.93%和30.74%(P<0.05);碳酸钙与菌种Gi复配种衣剂效果最佳。(3)AMF孢子在水溶液中的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滴灌前土壤含水量呈现出表层低而深层高的总体特点。土层的电导率分布范围较均匀。AM真菌孢子主要集中在土层10~25 cm处。滴灌后,水分大部分集中在距离滴头30 cm左右的土层,含水量较滴灌前升高。在滴头附近盐分向四周扩散,在30~45 cm处形成盐分高值区。孢子主要集中在距滴头0~25 cm左右,对于远距离的湿润区,其孢子数有一定的下降趋势。滴灌不同AM菌种孢子水溶液及滴灌距离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近距离滴灌的植株地上生物量和株高显着高于远距离滴灌的植株(P<0.05)。(4)滴灌菌种Gi的苜蓿植株干物质(地上、地下)显着高于对照6.59%和13.29%(P<0.05)。菌种Gm、Gi和Ge处理的地下干重显着高于对照处理9.05%、13.29%和9.96%(P<0.05),Gv处理的地下干重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P>0.05)。Gi处理苜蓿的分枝数显着高于对照处理19.73%(P<0.05),其他菌种间无显着性差异但都显着高于对照处理(P<0.05)。Gi和Ge处理的苜蓿植株的根瘤数、孢子数和侵染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滴灌菌种间菌根侵染率和根瘤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滴灌距离对植株地下部干重、株高、孢子数有显着性影响(P<0.05)。滴灌距离和滴灌菌种的互作除了对菌根侵染率、根瘤数和根长具有显着地的影响外(P<0.05),对其余的各指标都没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综合分析Gi菌种的滴灌应用对苜蓿的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6-06-01)

吕艳萍,任爱天,鲁为华,夏金平,娜丽克斯·外里[2](2016)在《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及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不同物种间接种AM真菌后菌丝网络的形成时间效应以及在调节植物种间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分室培养系统法对供体室的紫花苜蓿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进而研究菌丝网络形成时间引起受体室鸭茅和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及磷吸收率的变化。结果显示:供体植物接种菌根真菌后,植物生长第8周时,在供体和受体植物根系均检测到菌根侵染,证实供体和受体植物间形成了根间菌丝网络。接种Ge和Gv的受体植物生物量(地上、地下)最大,显着高于Gi。第14周时,接种Gi和Gm的受体鸭茅(Dg,75.93%)和无芒雀麦(Bi,65.77%)侵染率最大甚至高于受体苜蓿(Ms,72.23%),接种Gm和Ge的供体生物量最大(0.42-0.63),显着高于空白处理。接种6G和Gm处理的供体苜蓿植株(地上、地下)磷含量显着(P<0.05),高于空白处理。这表明植物根系之间不同菌种菌丝网络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时间效应,同时促进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效率也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立,王敏,马放,李哲,吴洁婷[3](2015)在《丛枝菌真菌对小麦的促生长效应与根腐病抑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丛植菌根真菌(AMF)在小麦生长促进及根腐病抑制方面的效果,选取当地土着优良菌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作为试验材料进行小麦盆栽接种试验,对比分析了有无AMF侵染条件下,小麦的生长指标、抗逆性能以及发病指数.结果表明:摩西球囊霉可与宿主小麦形成良好互利共生体系,菌根侵染率达42.2%;小麦对菌剂摩西球囊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且地下器官高于地上;AMF强化使小麦的株高、根系总表面积、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6.67%、20.33%、38.9%和82.3%.AMF侵染植株抗逆能力显着提高,其发病率、发病指数分别降低38%、3.74,根腐病得到有效防治.小麦种植过程中,接种摩西球囊霉菌剂能够有效促进小麦的营养生长,并显着降低小麦根腐病发生的概率和病情.(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宇,卢立肖[4](2013)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青春发育后期特发性矮小患儿的促生长效应及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青春发育后期特发性矮小(ISS)患儿的促生长效应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检测意义。方法对40例青春发育后期ISS患儿进行rhGH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测定身高、体质量及骨龄,治疗1及6个月时抽血测定IGF-1和IGFBP-3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生长速度(GV)、按年龄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CA)、按骨龄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BA)及预测终身高(PAH)均较治疗前增高(均<0.01)。治疗1及6个月后血清IGF-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0.05),治疗前后血清IGFBP-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前的血清IGF-1与治疗6个月后的△GV呈负相关(=—0.39,<0.05),治疗1个月后△IGF-1与治疗6个月时的生长指标△GV、△HtSDSCA及△HtSDSBA均呈正相关(=0.42、0.38、0.33,<0.05)。结论青春发育后期ISS患儿接受rhGH治疗是安全的,疗效是肯定的,血清IGF-1可以作为判断和预测GH对青春发育后期ISS患儿疗效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3年01期)

桑素玲,尤真真,董汉松[5](2012)在《拟南芥水通道蛋白PIP1;4与Harpin蛋白Hpa1互作及对Hpa1促生长效应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水通道蛋白(aquaporin)主要担负细胞间或细胞内外水分子和其他小分子溶质输导的功能,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防卫反应。我们研究发现拟南芥一种水通道蛋白,即质膜嵌入蛋白AtPIP1;4,能与水稻白叶枯病菌产生的harpin蛋白Hpa1互作,从而调控由Hpa1诱导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效应。AtMYB44是从拟南芥基因筛选的与Hpa1特异互作的膜蛋白,与Hpa1N端缺失的无活性突变蛋白不发生反应。PIP1;4-Hpa1互作发生在拟南芥细胞膜上,伴随促进植物生长的反应,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增强和植株生长加快。Hpa1与AtPIP1;4的互作和促生长效应由于AtPIP1;4基因突变而消失,通过遗传互补技术又可以得到恢复。鉴于水通道蛋白的蛋白互作区域在人类细胞中得到鉴定但在植物界尚未发现,我们分析了AtPIP1;4的拓扑结构。根据拓扑结构设计点突变,对突变蛋白进行研究,鉴定出AtPIP1;4位于细胞外的一个β折叠环上的一段富含甘氨酸的区域,它对AtPIP1;4-Hpa1互作和AtPIP1;4调节植物生长的功能有重要作用。这些结果说明,植物水通道蛋白能够和细菌的蛋白质互作,并参与植物生长的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0)

孟静静[6](2011)在《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促生长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隶属于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以根入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养心安神等功效。近年来,随着丹参药理作用日益广泛,丹参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野生丹参资源急剧衰竭,栽培丹参成为药材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生产栽培技术落后及管理粗放,造成丹参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分和肥料(尤其是P肥)是影响丹参生长的主要因素。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寻求最佳水肥模式对丹参生长至关重要。AM真菌能与80%以上高等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促进宿主植物根系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改善体内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积累,提高宿主植物生物量和品质。近年来,将AM真菌作为菌剂使用已成为提高栽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稳定药效与药源的一个新途径。本试验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和养分下接种AM真菌对丹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 AM真菌能与丹参形成良好共生关系。接种AM真菌能够显着提高丹参根系菌根侵染率。水分和肥料施用量均能影响AM真菌对根系的侵染程度。水分、AM真菌和P肥对丹参生长和品质表现出显着交互效应。2.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能够提高丹参叶片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强光合速率,促进丹参生长,增加植株生物量。干旱胁迫时AM真菌显着降低叶片脯氨酸含量,重度胁迫时显着降低地上部和地下部总黄酮含量,改善其代谢,增强丹参抗旱性,促进丹参正常生长。接种AM真菌提高地下部全P、全N含量,降低地上部全N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了根系N、P营养,有利于根系营养物质积累。AM真菌显着增加地下部丹参酮含量,轻度胁迫和正常水分显着增加地上部和地下部总黄酮含量,提高丹参品质。土壤含水量为50%时AM真菌接种效果最佳。3.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的接种效果不同。适宜的水肥条件,接种AM真菌能够提高丹参地上部和地下部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及地上部丹参素含量,增加了丹参药用成分含量,改善入药品质。接种AM真菌增加丹参地上部Cu、地上部和地下部Mn、地上部和地下部Fe、地上部和地下部Zn、地上部K、地上部和地下部Ca含量,从而改善植株微量元素营养,促进丹参生长;而对地下部Cu、地下部K、地上部和地下部Mg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以70%水分,施P量为0.16gP/Kg土时AM真菌对丹参的接种效果最佳,丹参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1-06-01)

陈玉胜,张李阳,霍光明,江海涛[7](2010)在《“芝芪菌质”超细粉对小鼠的抗疲劳及促生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将15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试验1、2、3组,在灌胃给予受试物30 d后测定各组小鼠负重游泳的持续时间、运动后血清尿素氮水平、肝糖元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及平均体重的增加量。结果表明,试验3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负重游泳持续时间都显着长于其他各组;试验3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血清尿素氮水平都显着降低,而肝糖元储备及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则显着提高,且试验3组小鼠的平均体重增加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可见"芝芪菌质"超细粉具有抗疲劳及促生长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李艳艳[8](2009)在《γ-氨基丁酸的毒理学及促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氨基丁酸(GABA)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通过调控采食中枢、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和抗应激等机制提高动物生长性能。本文对饲料级GABA的毒理学和促生长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GABA在畜牧生产中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I、丫-氨基丁酸的一般毒性研究评价了GABA对ICR小鼠的急性毒性及亚急性毒性。结果表明,GABA经口投服LD50>1Og·kg-1,腹腔注射LD50=8.78g·kg-1,95%可信限为7.84~9.84g·kg1。GABA在<500mg·kg-1剂量下,连续经口染毒30d,对小鼠的行为、增重、脏器系数、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GABA属实际无毒物质,,临床使用安全性高。试验Ⅱ、丫-氨基丁酸的遗传毒性研究通过精子畸形试验、微核试验等体内试验方法,对GABA进行遗传毒性初步评价。根据经口LD50试验结果,对GABA高(1/2LD50,5g·kg-1)、中(1/4LD50,2.5g·kg-1)、低(1/8LD5O,1.25g·kg-1)剂量组进行精子畸形率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率的观察。结果显示,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观察到GABA对小鼠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作用。试验Ⅲ、丫-氨基丁酸的致畸敏感期生殖-毒性研究通过在胚胎器官形成期连续给药,观察GABA对大鼠的致畸作用。将成功交配的SD大鼠按时间先后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GABA剂量组(1000.250、62.5mg·kg-1)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8只。在大鼠胚胎器官形成期(妊娠第6-15d),GABA各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连续给予受试物10d,每日经口灌胃分别给予GABA和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在孕期第11~13d每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mg·kg-1,在妊娠的第20d处死大鼠进行胎鼠检查。GABA对孕鼠的健康状况、行为、增重和生殖机能无明显影响;对胎鼠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对胎鼠的外观、骨骼和内脏无致畸作用。在≤1000mg·kg-1剂量下,GABA对大鼠无明显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试验Ⅳ、r-氨基丁酸对苏禽黄鸡生长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GABA对苏禽黄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将体重相近的1日龄苏禽黄鸡720羽(预先性别鉴定),随机分成6组,每组120羽,4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公母各半)。以玉米-豆粕配制基础日粮,第1组为对照组,第Ⅱ、Ⅲ、Ⅳ、Ⅴ、Ⅵ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GABA,添加量分别为10、25、50、75、100mg·kg-1,试验期49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GABA对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25、50mg·kg-1的GABA对试验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GABA提高苏禽黄鸡生长性能的最佳添加剂量初步确定为25-50mg·kg-1.(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1-01)

钟山,罗大极,吴刚,徐婧,汪亚平[9](2009)在《两种不同终止子在转基因鲤鱼中的促生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构建体中启动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转植基因的活性,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转基因构建体中终止子的选择会一定程度地影响转植基因的活性。为了更好地筛选转基因构建体和培育快速生长的转"全鱼"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鱼,文章用鲤鱼β-actin基因终止子和生长激素基因终止子分别构建了转基因构建体,显微注射得到转"全鱼"GH基因鱼P0代养殖群体,比较两种不同终止子构建体的活性。统计分析发现,生长激素基因终止子构建体的养殖群体的体重频率呈正态分布且平均体重显着高于β-actin基因终止子构建体的养殖群体,β-actin基因终止子构建体的养殖群体的体重频率呈右倾趋势的非正态分布。值得一提的是在混合养殖组中得到一条生长最为快速的鲤鱼证实为转基因阳性且为生长激素基因终止子构建体的转基因鲤鱼。该结果表明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鱼可快速生长,并能将转植基因向下代遗传。实验结果提示生长激素基因终止子构建体比β-actin基因终止子构建体表现的促生长活性要强。(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9年08期)

陈玉胜,张李阳,马桂芳,杨思敏,刘国鹏[10](2008)在《芝芪菌质水提物对小鼠抗疲劳及促生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雄性ICR小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设置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灌胃相应剂量的"芝芪菌质"水提物,30 d后测定各组小鼠负重游泳的持续时间、运动后血清尿素氮水平、肝糖元含量及平均体重的增加量,以探讨通过固体双向发酵工程技术生产的药性菌质的抗疲劳及促生长作用。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负重游泳持续时间都显着长于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血清尿素氮水平都显着降低而肝糖元储备量显着提高,且低剂量组小鼠平均体重的增加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表明"芝芪菌质"水提物具有抗疲劳及促生长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促生长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不同物种间接种AM真菌后菌丝网络的形成时间效应以及在调节植物种间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分室培养系统法对供体室的紫花苜蓿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进而研究菌丝网络形成时间引起受体室鸭茅和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及磷吸收率的变化。结果显示:供体植物接种菌根真菌后,植物生长第8周时,在供体和受体植物根系均检测到菌根侵染,证实供体和受体植物间形成了根间菌丝网络。接种Ge和Gv的受体植物生物量(地上、地下)最大,显着高于Gi。第14周时,接种Gi和Gm的受体鸭茅(Dg,75.93%)和无芒雀麦(Bi,65.77%)侵染率最大甚至高于受体苜蓿(Ms,72.23%),接种Gm和Ge的供体生物量最大(0.42-0.63),显着高于空白处理。接种6G和Gm处理的供体苜蓿植株(地上、地下)磷含量显着(P<0.05),高于空白处理。这表明植物根系之间不同菌种菌丝网络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时间效应,同时促进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效率也不尽相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促生长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吕艳萍.丛枝菌根真菌种子包衣及滴灌应用对苜蓿的促生长效应[D].石河子大学.2016

[2].吕艳萍,任爱天,鲁为华,夏金平,娜丽克斯·外里.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及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王立,王敏,马放,李哲,吴洁婷.丛枝菌真菌对小麦的促生长效应与根腐病抑制效应[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

[4].张宇,卢立肖.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青春发育后期特发性矮小患儿的促生长效应及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3

[5].桑素玲,尤真真,董汉松.拟南芥水通道蛋白PIP1;4与Harpin蛋白Hpa1互作及对Hpa1促生长效应的调控作用[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6].孟静静.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促生长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11

[7].陈玉胜,张李阳,霍光明,江海涛.“芝芪菌质”超细粉对小鼠的抗疲劳及促生长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0

[8].李艳艳.γ-氨基丁酸的毒理学及促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9].钟山,罗大极,吴刚,徐婧,汪亚平.两种不同终止子在转基因鲤鱼中的促生长效应[J].遗传.2009

[10].陈玉胜,张李阳,马桂芳,杨思敏,刘国鹏.芝芪菌质水提物对小鼠抗疲劳及促生长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08

标签:;  ;  ;  ;  

促生长效应论文-吕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