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破坏论文-袁博,祝介旺

冲击破坏论文-袁博,祝介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冲击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棚洞,滚石,动力响应,优化改造

冲击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袁博,祝介旺[1](2019)在《滚石冲击下棚洞破坏动力响应分析及改进对策——以川藏公路(安久拉山南麓)门式棚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川藏公路安久拉山南麓的门式防滚石棚洞,在路边高陡边坡滚石冲击下已严重损坏,滚石冲击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棚洞纵梁、顶板、梁柱连接处等应力集中部位发生破坏,且滚石冲击后大量堆积在棚顶成为永久荷载。在现场通过卷尺测得棚洞结构尺寸,使用测距仪测得棚顶堆积滚石的最大粒径D=1 m,滚石的最大下落高度H=20 m。为解决门式棚洞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在棚顶设置凹槽并在槽内铺设厚度为10~70 cm、向外坡度为6°的橡胶垫层对原结构进行改造。借助LS-DYNA动力有限元软件按实际尺寸分别建立改进前后的棚洞有限元模型,并模拟改进前后棚洞在滚石冲击最不利工况(H=20 m,D=1 m)下棚洞结构的动力响应,通过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来验证改进后棚洞的受力性能,研究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棚洞相对于原棚洞,最大等效应力减小72%、棚顶最大挠度减小45%、落石冲击力减小62%、滚石堆积在棚洞顶板的概率显着降低,说明在棚顶设置起坡橡胶垫层的措施可有效解决目前门式棚洞存在的安全问题。(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王岗,潘一山,肖晓春[2](2019)在《冲击倾向性对受载破坏煤样电荷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用电荷感应方法预测煤体冲击倾向性,研究了煤样冲击倾向性、物理力学特征以及电荷信号规律,重点分析了不同冲击倾向性煤样破坏全程电荷信号分布特征以及冲击倾向性指标与电荷相关参量的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倾向性增强,煤样破坏形式逐渐由破碎型向共轭剪切型再向单剪型转变;煤样破裂电荷信号的产生与应力突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冲击倾向煤样电荷信号主要集中在应力峰前的强化损伤阶段,煤样发生失稳破坏电荷前兆信息比较明显;弱冲击倾向煤样电荷信号主要集中在强化损伤和峰后破坏阶段;无冲击倾向煤样电荷信号主要集中在应力峰后的破坏阶段,煤样发生失稳破坏电荷前兆信息不再明显;煤样冲击倾向性越强,应力峰后累积电荷量越少,但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w越大;冲击能量指数KE与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w具有幂递增函数关系,弹性能量指数WET与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w具有线性递增函数关系。因此可以通过电荷信号整体分布规律以及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的大小来初步判断煤体的冲击倾向程度。(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陈斌,马芹永[3](2019)在《冲击荷载下混凝土-冻土组合体吸能特性及破坏形态试验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冻土含水率和应变率对混凝土-冻土组合体能量耗散和破坏形态的影响,采用杆径为50 mm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系统对不同冲击气压下和不同冻土含水率的组合体进行冲击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土含水率的增加,混凝土-冻土组合体的吸收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冻土含水率超过饱和状态后,由于冻土中多余的冰晶体对土颗粒间连结作用的破坏,组合体的吸收能减少;随着应变率的增大,组合体内部新产生的裂纹比原裂纹扩张吸收更多的能量,组合体试件的吸收能也随之增加;在组合体受到冲击压缩作用时,冻土在混凝土后面起到缓冲的作用,部分能量被冻土吸收,当应变率相同时,组合体吸收能越大,冻土试样破坏程度越大,而混凝土试样破坏程度越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欧雪峰,张学民,张聪,冯涵,周贤舜[4](2019)在《冲击加载下板岩压缩破坏层理效应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动态加载条件下层状板岩的各向异性行为,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获得江西层状板岩在高应变率下5组层理面倾角(θ=0°,30°,45°,60°和90°)临界破坏状态力学特征及破坏机制,进而利用元件组合模型理论,建立考虑宏观层理影响的层状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各层理角度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大小不同,但总体变化规律相近,均包含加载前期的弹性压缩阶段,中期的塑形阶段和塑性加强阶段,以及达到峰值后的峰后曲线;临界破坏状态下层理面在试样的破坏中起到重要作用,除θ=0°为穿越层理面的劈裂破坏外,其余层理倾角的破坏模式主要包括:偏向层理面方向的剪切破坏、沿层理面的滑移破坏和沿层理面的劈裂破坏。新建立的层状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综合考虑岩体自身微观损伤和宏观层理面损伤迭加影响,该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描述冲击条件下层状岩体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且峰值强度吻合较好,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描述层状板岩在高应变率下变形破坏行为。(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李振雷,何学秋,窦林名,王桂峰,宋大钊[5](2019)在《煤冲击破坏过程规律及同源声电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冲击地压监测预警问题,开展不同速率的煤样单轴加载实验和单轴加卸载实验,同步采集了全波形声电数据和煤破坏过程图像,结合频谱分析、相关性分析、声波波速层析成像分析、能量分析等,研究煤破裂过程的同源声电响应特征及煤冲击破坏的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孕育特征。结果表明:声发射和电磁辐射都与应力降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两者的时序分布具有同步性,两者的频谱分布具有一致性且主要集中在低频段,表明声电信号是煤破裂产生的同源异象现象;煤的冲击破坏过程包含多个子冲击阶段,各子冲击阶段与载荷降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冲击破坏孕育阶段,煤样内裂纹、应力、能量、声发射等的分布具有对应关系,冲击破坏容易发生在临近自由面的破裂密集且应力集中高的区域。研究成果可为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金雨,雷文杰,赵洪宝,王涛,刘一洪[6](2019)在《重复爆破采动下煤岩冲击破坏的微震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煤巷采动微震监测系统,并对工作面进行连续不间断监测,系统分析了爆破采动、煤体压出和煤壁片帮3类微震信号的动态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煤体压出事件一般呈连续发生趋势,且连续发生的煤体压出事件的破坏强度不断增强.爆破采动会极大地降低工作面前方煤壁的稳定性,煤体的自适应应力调整期是预防煤岩冲击灾害的重点监测时段;爆破作业、煤体压出、煤壁片帮3类冲击破坏微震信号在峰值持续时间、初至传感器到恢复稳定用时和能量释放量叁方面,均呈现出爆破处大于压出处大于片帮处的规律;3类冲击破坏微震信号呈现不同的频谱特征:压出微震信号主频为0.80 kHz,爆破微震信号主频为0.50 kHz,片帮微震信号主频为1.00 kHz.信号低频部分主要由冲击破坏作用所致,高频部分主要由煤体崩落作用所致,且冲击破坏作用越大,其低频界限越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超,张怀新[7](2019)在《基于大涡模拟改进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模拟平底结构的入水冲击及破坏问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粒子半隐式方法(MPS)在解决船舶入水冲击和结构大变形等不连续性问题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大涡模拟(LES)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湍流运动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采用MPS-LES方法模拟平底结构入水冲击的流固耦合问题,并将该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做了对比分析。模拟研究了设置不同的肋板结构对平底结构冲击变形的影响。最后,根据该方法的粒子特性,模拟平底结构大变形破坏现象,为下一步模拟更加复杂的船体结构破坏问题做了理论探索。(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琼杰[8](2019)在《塌陷区治理的一场革命性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很有意义,干好了对采煤塌陷区治理技术、煤矿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将是一场革命性、颠覆性创新,也为煤矿绿色开采、保护生态及地勘队伍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8月31日,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汇报会上,原国土资源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9-04)

周磊,朱哲明,范勇,刘瑞峰,邓帅[9](2019)在《不同方向冲击加载作用下含裂纹巷道的破坏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来自不同方向的冲击加载作用对含裂纹巷道围岩破坏方式的影响,采用青砂岩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相应的模型试验研究。首先,在巷道围岩的圆拱顶处设置单裂纹以模拟围岩内天然的裂纹缺陷;随后,采用冲击试验机进行动态加载试验,通过应变计确定巷道模型内预制裂纹起裂时间及扩展速度,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到裂纹的扩展路径规律与巷道围岩的破坏方式;最后,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冲击载荷来源于拱顶时,巷道围岩破坏主要为裂纹起裂、扩展,拱底发生拉伸破坏;当冲击载荷来源于侧帮时,巷道围岩仅在两侧拱肩处发生破坏。巷道围岩内预制裂纹的动态起裂韧度与冲击加载方向偏向角有关。在相同动态载荷作用下,巷道断面拱肩与拱脚压应力较大,容易产生拉伸破坏,动态稳定性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李炳蔚,徐子健,张子骏,南宫自军,牛智玲[10](2019)在《典型航天电子元器件临界破坏冲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弹、火箭等航天器在全寿命周期经历严酷的冲击环境,如火工品分离冲击等。这些严酷的冲击环境会导致敏感电子元器件失效和设备工作异常,甚至引发飞行失利、机毁人亡等灾难性事故。因此,对航天典型电子元器件在冲击环境下的损伤边界研究非常重要。为此,提出了一种电子元器件临界破坏冲击试验研究方法,以电磁继电器为例研究了典型电子元器件的临界冲击损伤边界的确定方法,给出了临界破坏冲击环境控制参数。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航天电子设备冲击环境适应性设计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冲击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用电荷感应方法预测煤体冲击倾向性,研究了煤样冲击倾向性、物理力学特征以及电荷信号规律,重点分析了不同冲击倾向性煤样破坏全程电荷信号分布特征以及冲击倾向性指标与电荷相关参量的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倾向性增强,煤样破坏形式逐渐由破碎型向共轭剪切型再向单剪型转变;煤样破裂电荷信号的产生与应力突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冲击倾向煤样电荷信号主要集中在应力峰前的强化损伤阶段,煤样发生失稳破坏电荷前兆信息比较明显;弱冲击倾向煤样电荷信号主要集中在强化损伤和峰后破坏阶段;无冲击倾向煤样电荷信号主要集中在应力峰后的破坏阶段,煤样发生失稳破坏电荷前兆信息不再明显;煤样冲击倾向性越强,应力峰后累积电荷量越少,但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w越大;冲击能量指数KE与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w具有幂递增函数关系,弹性能量指数WET与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w具有线性递增函数关系。因此可以通过电荷信号整体分布规律以及应力峰后电荷变化率的大小来初步判断煤体的冲击倾向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击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袁博,祝介旺.滚石冲击下棚洞破坏动力响应分析及改进对策——以川藏公路(安久拉山南麓)门式棚洞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2].王岗,潘一山,肖晓春.冲击倾向性对受载破坏煤样电荷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3].陈斌,马芹永.冲击荷载下混凝土-冻土组合体吸能特性及破坏形态试验与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欧雪峰,张学民,张聪,冯涵,周贤舜.冲击加载下板岩压缩破坏层理效应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5].李振雷,何学秋,窦林名,王桂峰,宋大钊.煤冲击破坏过程规律及同源声电响应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6].李金雨,雷文杰,赵洪宝,王涛,刘一洪.重复爆破采动下煤岩冲击破坏的微震响应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7].杨超,张怀新.基于大涡模拟改进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模拟平底结构的入水冲击及破坏问题(英文)[J].船舶力学.2019

[8].王琼杰.塌陷区治理的一场革命性创新[N].中国矿业报.2019

[9].周磊,朱哲明,范勇,刘瑞峰,邓帅.不同方向冲击加载作用下含裂纹巷道的破坏行为[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李炳蔚,徐子健,张子骏,南宫自军,牛智玲.典型航天电子元器件临界破坏冲击试验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标签:;  ;  ;  ;  

冲击破坏论文-袁博,祝介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