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沟嘴组下段论文-李梦茹

新沟嘴组下段论文-李梦茹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沟嘴组下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陵凹陷,原油,地球化学,油源对比

新沟嘴组下段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茹[1](2019)在《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油源对比及运移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是江陵凹陷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本文以江陵凹陷不同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和原油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干酪根碳同位素、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开展了对本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的综合地化研究,在对江陵凹陷全区原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从源岩地化特征和油源追踪正反两方面查明各地区烃源岩贡献,进而查明各凹陷油气资源潜力。经过对新沟嘴组烃源岩的分析统计发现烃源岩发育环境的地层颜色与TOC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新下段Ⅰ油组主要为杂色岩,有机质丰度较低,而Ⅱ油组和Ⅲ油组颜色较暗,反映沉积环境相对还原,有机质较为发育。从有机质丰度来看,新沟嘴组下段Ⅰ油组总体上有效烃源岩较不发育,仅限于荆西、花园和八岭山地区有一定有机质丰度的有效烃源岩;Ⅱ油组总体上在全区均较为发育有效烃源岩,其中TOC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荆西到万城凹陷一带,资福寺凹陷到南斜坡也有一定的高丰度烃源岩分布;泥隔层总体也广泛发育有效烃源岩,高值区在资福寺向斜带西侧到万城向斜一带;Ⅲ油组高TOC分布在万城向斜带和资福寺向斜带。从有机质类型来看,江陵凹陷各地区各层位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万城地区的两个层位有机质类型较好,为Ⅰ-Ⅱ_1型,荆州背斜带中X-Ⅰ和泥隔层主要为偏腐殖型有机质,而X-Ⅱ层位相对较好为混合型偏腐泥型有机质,荆州背斜带北部的两个层位则主要是以Ⅲ型有机质为主。从有机质成熟度来看,江陵凹陷新下段烃源岩样品均已达成熟阶段,荆州背斜带的X-Ⅱ层位和北部地区的X-Ⅱ和X-Ⅲ层位的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通过系统采集江陵凹陷新沟嘴组原油样品,开展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单体烃碳同位素和含氮化合物等的分析。研究区原油全部显示出成熟原油的特征并且形成于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根据生标参数之间的差异,将研究区原油分为两类:Ⅰ类原油来自于万城地区以及南部地区,此类原油升藿烷系列含量极低,成熟度高并且陆源有机质贡献少;另一类原油全部来自于荆州背斜带,成熟度低于第Ⅰ类原油,存在部分陆源有机质贡献,升藿烷系列化合物存在一定丰度,并且位于荆州背斜带西北部原油成熟度要明显大于中部及东南部。油源对比结果显示,两类原油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层位的烃源岩贡献,荆州背斜带北部两个层位都为两类原油的主要烃源岩,只是不同层位的贡献存在差异,并且万城地区的两个层位对Ⅰ类原油和分布于荆州背斜带的中部及东南部的Ⅱ_2类原油还存在部分贡献。从油气运移角度来看,荆州背斜带西北部以及万城地区北部的新沟嘴组原油应该来源于万城地区东南部,而江陵凹陷南部地区则作为油源区向荆州背斜带东南部进行运移。除此之外,经分析认为荆州背斜带陵66-P8井的原油应该具有来自万城以及南部的双重油源贡献,而荆州背斜带中部的李3-10和李3-12两口井可能还存在部分本地近源原油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5-01)

唐玮[2](2019)在《江陵凹陷沙市背斜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市背斜的油藏最早开始于荆沙晚期,最晚充注期为荆河镇末期。而荆河镇末期沙市背斜受构造运动影响原有结构遭受破坏,油藏被破坏且分布零散,需要总结沙市背斜的油气特点,指出下步勘探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黄华,彭伟,杜学斌[3](2019)在《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古环境和沉积特征的问题,通过构造和沉积地貌恢复、岩心观察、元素和同位素测试等,定性或(半)定量重建了沉积环境,分析了该时期沉积特征。研究认为,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具有广盆平缓古地貌特征,古水深相对较浅,古气候以干旱炎热为主,水体总体表现为封闭性,沉积环境纵向上自下而上呈现旋回性和周期性;在沉积环境控制下,江陵凹陷为远源浅水叁角洲-湖相沉积体系,砂体类型多样,具"满凹含砂"的沉积特点。(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彭伟[4](2019)在《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下段滩坝砂沉积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汉盆地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含油盐湖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滩坝砂作为陆相湖盆重要的储集类型,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单井沉积相分析、原型盆地恢复等多方法的综合研究认为,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下段滩坝砂按照古地貌关系可分为古缓坡沿岸滩坝、水下隆起周缘滩坝和叁角洲侧缘滩坝共3种类型;在盆地物源体系控制下,江汉盆地滩坝砂体主要发育于盆地的中北部。(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钟剑鸣,陈孔全,沈均均,孟江辉,蔡俊[5](2018)在《潜江凹陷毛场—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量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系统研究了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主要包括烃源岩分布、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型,烃源岩大部分进入成熟阶段。对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认为,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湖相的还原沉积环境,其中不同地区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水体盐度和还原程度有所差异,生烃母质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双重生源。Pr/Ph、甾烷/藿烷、伽马蜡烷/C_(30)藿烷、C_(35)藿烷/C_(34)藿烷等一系列生标参数的差异可将研究区烃源岩分为两类。(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8年02期)

刘云生,罗劲,黄华,彭伟,刘芷含[6](2016)在《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部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滩坝成因及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岩心、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江陵凹陷南部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成因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认为该时期滩坝砂体表现为多期发育、纵向迭置、横向迁移、连片分布的沉积特点,具有湖浪成因、环流成因和盐湖密度流成因等3种成因模式,滩坝砂体沉积受控于古基准面旋回、古地貌和古水动力等3类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6年03期)

陈文峰[7](2016)在《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泥质白云岩类储层储集物性及含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从基质孔隙和裂缝两方面分析了新沟油田泥质白云岩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结果表明: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泥质白云岩类储层岩性复杂,主要发育白云岩、泥质粉砂岩、硬石膏岩、泥岩以及少量岩屑砂岩等,白云岩多具泥晶结构;泥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粉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具中、高孔-特低渗特征。其含油量与孔隙度表现出线性增加和高值稳定的两段式特征,以10%为界,孔隙度高于10%的储层含油量较高,适合进行压裂。(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6年08期)

陈晓[8](2015)在《江陵凹陷虎渡河-资福寺向斜新沟嘴组下段生烃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虎渡河-资福寺向斜周缘钻井地化资料对新沟嘴组下段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烃源岩特征进行生烃潜力评价及烃源岩平面分布的确认,纵向上主要以Ⅱ油组为主,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为成熟—高成熟烃源岩;平面上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天鹅洲—虎渡河—资福寺一带,厚度可达100m。总体评价虎渡河—资福寺向斜陷烃源岩属于中等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在此基础上本次采用盆地模拟的方法进行资源评价,根据资福寺向斜及周缘生烃区域分布面积和生烃强度计算新沟嘴组下段资源号约4700万t。并指出下步勘探方向。(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刘龙[9](2015)在《江汉盆地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沱口凹陷是江汉盆地东南部一个负向二级构造单元,新沟嘴组作为重要的勘探目的层,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量丰富,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据第叁次资源评估,陈沱口凹陷资源量为1013×104 t。通过对陈沱口凹陷的物源方向、沉积环境等进行研究,并指出该区的潜力方向,指导滚动勘探开发,对江汉油田的“增储上产”有较大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地震相等理论和方法,对陈沱口凹陷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Ⅲ油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的划分。然后在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测井相标志和地震相标志,并结合物源分析和岩相特征等相关资料,对该地区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的认识有如下几点:1、综合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将陈沱口凹陷新沟嘴组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顶底分别为T8和T9反射界面,见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在总结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新沟嘴组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叁级层序(SQXS、SQXX1、SQXX2和SQXX3),分别被T8、T81、T811、T812和T9界面所分隔。叁级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通常为削截和上超,在凹陷中部则为整合接触,难以识别的叁级层序边界可在测井曲线上进行识别,层序底界呈现箱状和块状,或者基值突变。叁级层序SQXX3在地震剖面上厚度大,振幅中等,中等连续;叁级层序SQXX2在地震剖面上厚度较小,振幅强,连续中等。通过初始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的识别,将叁级层序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叁级层序SQXX3的初始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区域内可追踪比对的泥隔层的上下界面;叁级层序SQXX2的初始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也为区域内一套稳定的泥质沉积。通过湖平面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沉积基准面变化趋势为逐渐上升。2、本文通过重矿物分析方法(单一重矿物和组合重矿物组合法)和砂岩分散体系方法(砂岩厚度和砂地比)来分析物源方向。由于研究区数据较少,结合新沟地区的资料,发现重矿物含量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增大,砂岩厚度则不断减少,泥岩厚度不断增多,砂地比不断减小,说明物源来自西北方向的古汉水,即老新-新沟地区为物源方向,控制着陈沱口凹陷北部沉积。3、根据研究区所有井测井曲线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岩心相分析,总结归纳出本区不同沉积环境的测井相模式。对本地区主要识别出两种测井相模式(叁角洲测井相模式和湖泊测井相模式)。研究区叁角洲沉积相包括叁角洲平前缘和前叁角洲两个亚相,对其可识别水下分流河道测井相模式(钟形)、水下分流间湾测井相模式(微齿化或光滑直线形或指形)、河口坝测井相模式(漏斗状)、席状砂测井相模式(指状)、前叁角洲泥测井相模式(齿化钟形)。湖泊相包括滨浅湖亚相和浅湖亚相,对其可识别云坪测井相模式(微齿化钟形)、泥坪测井相模式(齿化平直形)、滩砂测井相模式(指状)。4、根据地震地层学原理,结合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Ⅲ油组地震反射同相轴特征,从外部形态、内部反射结构和地震波属性叁个方面划分出5种典型地震相:平行席状地震相、亚平行席状披覆地震相、楔状地震相、充填形地震相、丘型地震相,以反映沉积地质特征。5种地震相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沉积环境。平行席状地震相和亚平行席状披覆地震相对应水动力弱的沉积环境;楔状地震相对应砂泥混杂快速沉积的沉积环境;充填形地震相对应叁角洲前缘、前叁角洲或滨浅湖的充填沉积环境;丘型地震相对应叁角洲侧缘滩砂的沉积环境。5、综合岩相特征,如颜色,岩石类型、粒度等,并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和物源分析,对陈沱口凹陷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和Ⅲ油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展布进行了分析。识别出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和Ⅲ油组沉积时期为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叁角洲相和湖泊相两个大相;叁角洲前缘、前叁角洲亚相;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支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前叁角洲泥。湖泊相主要为滨湖亚相和浅湖亚相;微相包括滩砂、膏泥坪、云泥坪、泥膏坪、浅湖泥、浅湖石膏质泥、膏泥坪、云泥坪等滨浅湖沉积微相。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古气候由亚热带半干旱-干旱逐渐变为湿润气候。纵向上,Ⅲ油组以叁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往上,逐渐变为以滨浅湖为主的Ⅱ油组,反映水体逐渐变深,是湖盆的一个扩张过程。(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5-04-01)

梁文华[10](2014)在《沔阳凹陷洪湖油田新沟嘴组下段油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多项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洪湖油田原油成油环境一致,成油母质基本相同,成熟度也较相近,均是来自相同的油源层,属于同一类型的原油;沔阳凹陷主要烃源层段为新沟嘴组下段(ExL),油源较为丰富,且已经成熟,是主要的供油层位。根据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油-源对比,认为洪湖油田ExL原油主要来源于ExL烃源岩,具近源短距离运移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新沟嘴组下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沙市背斜的油藏最早开始于荆沙晚期,最晚充注期为荆河镇末期。而荆河镇末期沙市背斜受构造运动影响原有结构遭受破坏,油藏被破坏且分布零散,需要总结沙市背斜的油气特点,指出下步勘探的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沟嘴组下段论文参考文献

[1].李梦茹.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油源对比及运移示踪[D].长江大学.2019

[2].唐玮.江陵凹陷沙市背斜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石化技术.2019

[3].黄华,彭伟,杜学斌.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彭伟.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下段滩坝砂沉积及分布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钟剑鸣,陈孔全,沈均均,孟江辉,蔡俊.潜江凹陷毛场—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锰业.2018

[6].刘云生,罗劲,黄华,彭伟,刘芷含.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部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滩坝成因及控制因素[J].中国石油勘探.2016

[7].陈文峰.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泥质白云岩类储层储集物性及含油性[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8].陈晓.江陵凹陷虎渡河-资福寺向斜新沟嘴组下段生烃潜力评价[J].江汉石油科技.2015

[9].刘龙.江汉盆地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分析[D].长江大学.2015

[10].梁文华.沔阳凹陷洪湖油田新沟嘴组下段油源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

标签:;  ;  ;  ;  

新沟嘴组下段论文-李梦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