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内陆论文-扎顿

青藏高原内陆论文-扎顿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藏高原内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治型,《海关法》,习近平,青藏高原,营商环境,关境,全方位对外开放,法治中国,法治理论,进出口

青藏高原内陆论文文献综述

扎顿[1](2019)在《积极打造内陆法治型海关 坚决维护青藏高原国门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根本遵循,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本文来源于《青海日报》期刊2019-12-02)

方月,程维明,张一驰,王楠,赵尚民[2](2016)在《青藏高原内陆湖泊过去40年变化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nland lakes and alpine glaciers are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standing their variation is crucial for accurat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changes in water supply and for retrieval and analysis of climatic information. Data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35 alpine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lake water level and area. In terms of temporal changes, the area of the 35 alpine lak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rising, falling-rising, rising-falling, fluctuating, and falling. In terms of spatial changes, the area of alpine lakes in the Himalayan Mountains, the Karakoram Mountains, and the Qaidam Basin tended to decrease; the area of lakes in the Naqu region and the Kunlun Mountains increased; and the area of lakes in the Hoh Xil region and Qilian Mountains fluctuated. Changes in lake water level and area were correlated with regional changes in climate. Reasons for changes in these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from meteorological data, glacier meltwater from the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ies. Several key problems, e.g. challenges of monitoring water balance, limitations to glacial area detection, uncertainties in detecting lake water-level variations and variable region boundaries of lake change typ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discussed. This research has most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climate chang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6年04期)

孙学军,王康,郭军明,康世昌,张国帅[3](2016)在《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传输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输送过程,于2011年8月15日~9月9日对青藏高原内陆念青唐古拉山脉扎当冰川-曲嘎切流域内雪坑、冰川融水以及径流进行了采样,检测了不同环境介质中汞浓度,并分析了不同介质中汞的控制因素及输送过程.结果表明,扎当冰川-曲嘎切流域内雪坑、冰川融水以及曲嘎切径流中总汞浓度分别为(3.79±5.12)、(1.06±0.77)和(1.02±0.24)ng·L-1,处于全球背景水平.不同环境介质中均以颗粒态汞为主,受到总悬浮颗粒物和径流量的控制.随着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受其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增加.不同环境介质间,从冰川末端融水到曲嘎切下游河水,总汞浓度峰值时间分别是14:00、16:00和20:00以后,体现了汞在"冰川-径流"环境系统中随冰川消融、径流量变化的释放和传输过程.冰川补给河流汞的传输受多种因素制约,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消融和径流增加带来的侵蚀将在汞释放及其向下游传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鞠晓雨,郭凤霞,鲍敏,穆奕君,郑天雪[4](2015)在《青藏高原闪电与NO_2的分析及中国内陆地区LNO_x产量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认识闪电活动与对流层氮氧化物的关系及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地区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LNOx)总量,选取人口稀疏,工业生产水平较低的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IS(Lightning Imaging Sensor)和GOME-2(The 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2)卫星探测仪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区域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闪电与对流层NO2垂直浓度(VCD)月均值资料的时空分布特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Beirle et al.(2004)的LNOx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内陆地区的LNOx产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NO2与闪电与在年际趋势、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上保持很好的一致性,闪电密度与NO2VCD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4,这表明青藏高原地区NOx受人为源影响小,是研究LNOx的理想区域。基于拟合结果,估算得到中国内陆地区LNOx的年均产量为0.15(0.03~0.38)Tg(N)a-1。这一结论进一步缩小了以往研究中中国地区LNOx产量估算的不确定范围,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闪电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张鑫[5](2015)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作为自然界的特殊单元,它的形成与消失、扩张与收缩,以及其引起的变化,能真实的反映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情况,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而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有“亚洲水塔”和“第叁极”之称,其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效应与强烈影响。青藏高原具有世界上数据量最多、海拔最高的高原湖群,这些湖泊大部分处于自然状态下,极少受人为扰动,因此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水位变化能够清晰的记录湖泊波动,这些波动与气候变化和冰川退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所以分析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典型湖泊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特征和规律有重要意义。而湖泊的变化主要受制于气象条件,如降水、蒸发、气温等等,以及河流自身的补给方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湖泊,使湖面缩小与扩张。湖泊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有敏感响应,不同气候区,响应的程度和变化特征存在差异。若要探索影响湖泊动态变化的原因,须从气候变化方面入手。但青藏高原人烟稀少,气象站点分布稀疏,有些湖泊还未设立监测站点,但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该地区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通过遥感手段解译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动态变化,并分析湖泊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本文以纳木错流域、扎日南木错流域、塔若错流域、普莫雍错流域、玛旁雍错流域、佩枯错流域六个青藏高原中南部典型湖泊所在的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遥感数据源,以获取研究区内1972-2012年湖泊的面积与水位序列,并分析湖泊面积、水位的变化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湖泊变化的原因,本文还利用SEBS模型模拟了青藏高原2001-2010年的蒸散发变化,结合气温、降水数据,试从水量平衡的角度解释湖泊的动态变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1972-2012年间,纳木错、普莫雍错、扎日南木错、塔若错的面积分别扩张了80.68 km2、6.62 km2、36.97km2、3.63 km2,玛旁雍错、佩枯错的面积缩小了5.36km2,9.46km2;纳木错与普莫雍错的面积在整个研究时段都呈增长趋势,玛旁雍错与佩枯错的面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而扎日南木错与塔若错的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研究还表明,2000年后湖泊的面积变化比2000年之前更剧烈。(2)研究区内湖泊的水位变化如下:纳木错(1995-2010)、普莫雍错(2003-2014)、扎日南木错(1992-2012)、塔若错(2003-2014)、玛旁雍错(2002-2010)、佩枯错(2003-2008)的水位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274m/a、-0.011m/a、0.039m/a、0.089m/a、-0.135m/a,-0.169m/a;(3)1972-2012间,研究区各流域呈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纳木错流域、扎日南木错流域以及塔若错流域的降雨量呈上升趋势,而普莫雍错流域、玛旁雍错流域与佩枯错流域内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01-2010年间纳木错流域、普莫雍错流域、玛旁雍错流域以及佩枯错流域的蒸发量呈上升趋势,而扎日南木错流域、塔若错流域的蒸发量呈下降趋势。(4)由于补给方式主要是冻土与冰雪融水形成的径流,纳木错流域、普莫雍错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都呈上升趋势,面积与水位持续上升;受湖面降水补给的扎日南木错流域与塔若错流域,降雨量呈上升趋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可能导致湖泊水位与面积上升;而位于边缘地带的玛旁雍错流域与塔若错流域,蒸发量与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冰雪融水等的河流补给较少可能是导致流域内湖泊水位与面积降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鑫,吴艳红,张鑫[6](2014)在《1972-2012年青藏高原中南部内陆湖泊的水位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湖泊水位变化能够清晰的记录湖泊波动,分析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水位的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特征和规律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获取1972-2012年青藏高原南部地区5个典型湖泊的面积与水位序列,并分析了40年来湖泊水位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72-2012年,普莫雍错,塔若错,扎日南木错水位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0.89 m、0.70 m、0.40 m;同期,佩枯错与玛旁雍错的水位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1.70 m、0.70 m。总体来看,五个湖泊在1990s-2012年的变化比1970s-1990s的变化更剧烈,从空间变化看,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佩枯错与玛旁雍错发生的变化呈现一致性,而位于中部地带的塔若错与扎日南木错的变化也呈现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刘晓东,石正国,郭庆春,王昭生[7](2014)在《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东亚季风及亚洲内陆干旱演化——来自气候数值模拟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青藏高原的出现对亚洲气候与环境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过去的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利用各种气候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亚洲季风变迁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机制的理解。近年来"高原隆升-气候响应"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认识到亚洲区域气候响应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形式密切相关。本文对此进行了概括介绍,重点通过一系列分区域隆升的数值模拟试验的综合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对东亚季风变迁及亚洲内陆干旱气候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其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随高原北部隆升东亚夏季风和季风雨区向北扩展,内陆干旱区和大气粉尘含量及沉积范围增加。这些模拟研究结果对东亚古环境研究具有良好的启示,并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自然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鞠晓雨,郭凤霞[8](2013)在《基于青藏高原闪电与NO_X的分析对中国内陆地区LNO_X产量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氧化物(NOX=NO+NO2)是大气化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一方面影响臭氧(O3)的形成,另一方面与经氢氧根(OH)氧化生成的硝酸(HNO3)及与二氧化硫(SO2)生成的硫酸(H2SO4)等一起将形成酸雨,影响着对流层的化学结构和气候环境。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利用理论模式、实验室模拟、野外观测和卫星平台等研究手段分析了LNOX的特性并估算了局地或全球的LNOX产量。在早期的理论计算中,主要对闪电的各个参数,如温度、闪电频数、峰值电流、通道长度半径等做出假设来估算LNOX的全球产量和分布情况,由于各个学者所选用的参数各有不同,计算结果差异较大。近年来闪电的参数化方案和全球化学模式开始逐步运用到LNOX研究中,缩小了估算的不确定范围。实验室模拟主要通过火花放电得到NOX的量并外推计算,但在实验室中难以完全模拟出自然闪电的特性是利用该研究方法在估算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野外观测实验由于地区的不同,雷暴存在一定的特异性,使得LNOX计算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以上的研究手段,基于卫星平台的大气痕量气体的探测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方法,它们可以跨数年的观测并提供由观测设备得到的全球统一数据集,通过区分闪电在观测到的氮氧化物中的贡献量来对估算LNOX产量,各学者通过该研究手段得到的估算结果精度较高。本文利用2009年1月~2012年2月的LIS和GOME-2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中部区域闪电与对流层NO2垂直浓度柱(VCD)的月均值资料进行了时空分布特性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估算了中国地区闪电产生氮氧化物(LNOX)的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闪电与对流层上部NO2在年际分布和空间分布上保持很好的一致性,NO2VCD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季节特征,与闪电活动情况一致;对两者线性拟合后,相关系数R为0.84。此外,基于线性拟合的结果和Beirle的LNOX估算方法,得出中国地区LNOX的年产量为0.15(0.03~0.38)Tg(N)/y。(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期刊2013-10-22)

李均力,盛永伟[9](2013)在《1976—2009年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变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内陆现代湖泊的时空变化规律,在1976年、1990年、2000年和2009年4个时段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变化制图结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流域内湖泊变化的时间过程和流域间湖泊变化的空间模式,并从气候要素变化、流域水源补给等方面探讨影响内陆湖泊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流域内湖泊总面积1970—1990年萎缩、1990—2009年扩张,1976—2009年呈现扩张的变化趋势,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趋势较好地解释了湖泊由萎缩到扩张的变化状况。从湖泊变化的空间格局来看,不同地域、不同流域的湖泊面积变化模式及其剧烈程度与流域内的水源补给方式有关,以雪冰融水补给的流域内湖泊总面积变化的剧烈程度远不及以冻融水补给为主的流域。因此,区域气候的变化是近几十年来高原内陆湖泊整体显着萎缩或扩张的主要原因,而流域水源补给的方式诠释了湖泊变化的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李均力,盛永伟,骆剑承,沈占峰[10](2011)在《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变化的遥感制图》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上的内陆湖泊群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获取近几十年来湖泊变化的动态信息对研究区域气候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多时相遥感湖泊变化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湖泊变化季节性因素、湖泊变化信息的提取以及大区域湖泊变化的分析方法,并利用Landsat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制作青藏高原1970s,1990s,2000s和2009年四个时段的湖泊分布图及其湖泊变化图,分析叁十多年来内陆封闭流域内湖泊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Landsat MSS/TM/ETM+多时相数据在对0.1km2以上湖泊进行变化分析时能取得较好的结果.湖泊在一年之内最稳定的时段为9-12月,其最大湖泊面积变化率不超过2%.从湖泊变化的时间过程来看,湖泊总面积在1970s-1990s呈萎缩趋势,在1990s-2009年剧烈扩张,1970s-2009年全时段湖泊总面积增长27.3%.从空间分布来看,湖泊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性,藏北羌塘高原区湖泊出现先萎缩后扩张的变化,色林错及周边区域湖泊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而冈底斯山北麓的高山深谷湖泊则在近叁十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青藏高原内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Inland lakes and alpine glaciers are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standing their variation is crucial for accurat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changes in water supply and for retrieval and analysis of climatic information. Data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35 alpine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lake water level and area. In terms of temporal changes, the area of the 35 alpine lak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rising, falling-rising, rising-falling, fluctuating, and falling. In terms of spatial changes, the area of alpine lakes in the Himalayan Mountains, the Karakoram Mountains, and the Qaidam Basin tended to decrease; the area of lakes in the Naqu region and the Kunlun Mountains increased; and the area of lakes in the Hoh Xil region and Qilian Mountains fluctuated. Changes in lake water level and area were correlated with regional changes in climate. Reasons for changes in these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from meteorological data, glacier meltwater from the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ies. Several key problems, e.g. challenges of monitoring water balance, limitations to glacial area detection, uncertainties in detecting lake water-level variations and variable region boundaries of lake change typ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discussed. This research has most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藏高原内陆论文参考文献

[1].扎顿.积极打造内陆法治型海关坚决维护青藏高原国门安全[N].青海日报.2019

[2].方月,程维明,张一驰,王楠,赵尚民.青藏高原内陆湖泊过去40年变化研究(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6

[3].孙学军,王康,郭军明,康世昌,张国帅.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传输过程[J].环境科学.2016

[4].鞠晓雨,郭凤霞,鲍敏,穆奕君,郑天雪.青藏高原闪电与NO_2的分析及中国内陆地区LNO_x产量的估算[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5

[5].张鑫.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动态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张鑫,吴艳红,张鑫.1972-2012年青藏高原中南部内陆湖泊的水位变化[J].地理学报.2014

[7].刘晓东,石正国,郭庆春,王昭生.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东亚季风及亚洲内陆干旱演化——来自气候数值模拟的启示[J].自然杂志.2014

[8].鞠晓雨,郭凤霞.基于青藏高原闪电与NO_X的分析对中国内陆地区LNO_X产量的估算[C].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2013

[9].李均力,盛永伟.1976—2009年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变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J].干旱区研究.2013

[10].李均力,盛永伟,骆剑承,沈占峰.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变化的遥感制图[J].湖泊科学.2011

标签:;  ;  ;  ;  ;  ;  ;  ;  ;  ;  

青藏高原内陆论文-扎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