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枯萎病论文-欧阳秋飞,黄娇丽,蒙姣荣

桑树枯萎病论文-欧阳秋飞,黄娇丽,蒙姣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桑树枯萎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桑树细菌性枯萎病,分布危害,症状,病原研究

桑树枯萎病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秋飞,黄娇丽,蒙姣荣[1](2015)在《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桑树细菌性枯萎病是近年来危害我国浙江及华南蚕区桑园的重要病害。通过对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的分布、危害、症状、病原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针对该病害防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15年02期)

戴凡炜,王振江,罗国庆,钟建武,黄港[2](2013)在《华南地区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症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对华南地区蚕桑主产县(市)的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症状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0]。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桑树枯萎症状可归为两类:一类是青枯型,即枯萎叶片呈青绿色;另一类为褐枯型,即枯萎叶片呈褐色。幼龄桑园以青枯型症状为主,老龄桑园则以褐枯型症状为主。(本文来源于《广东蚕业》期刊2013年03期)

岑贞陆,欧阳秋飞,谢玲,陈保善,朱方容[3](2013)在《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在广西的桑园中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桑树细菌性枯萎病,从病桑根部和茎部组织经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细菌菌株,选择1个典型菌株GXE001进行接种桑树,接种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柯赫法则证明GXE001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GXE001菌株为Enterobacter cloacae。(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谢玲,岑贞陆,朱方容,张雯龙,李乙[4](2012)在《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菌致病性测定的人工接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一种简便、有效测定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菌(Eenterobacter cloacae)致病性的方法,通过离体注射菌液(注射法)、离体牙签蘸菌苔刺伤(牙签法)、离体泡菌液、苗期菌液灌根和苗期泡菌液共5种人工接种方法测定病原菌对桑树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种人工接种方法仅有注射法和牙签法能成功将病原菌接种至桑树嫩梢,其中牙签法试验组桑树嫩梢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达到78.99%和54.17,与注射法相比较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因此,简便、有效的牙签法可以作为室内测定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菌致病性及桑树抗细菌性枯萎病育种材料鉴定的首选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朱博,王国芬,谢关林,李斌,徐福寿[5](2008)在《桑树新病害—细菌性枯萎病病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上半年在浙江杭州地区的桑树上发现一严重的病害,幼龄桑发病初期由枝条上叶片开始呈失水状,继而全株叶片凋萎、枯焦,直至脱落;剥开主干皮层,可见木质部褐色条状斑;病株根部外观正常,但木质部严重变褐。桑农在夏伐整枝后出现大批枯死现象。从桑园的发病情况与病株的症状看,初步诊断为细菌病害。为有效治理浙江省杭州地区桑树上严重发生的新病害,从发病严重的"桑枯萎"病树上分离获得105株细菌,通过对36株代表菌的常规细菌学、电镜观察、致病性及Kock氏假说测定、Biolog鉴定、脂肪酸分析、生理生化、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分析、16S rRNA序列分析、rpoB基因分析、ITS序列测定,同时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中与植物有关的7个模式种菌株和其他3株参考菌株的比较,确证这是一种世界上尚未报道的桑树新病害。本研究明确了我们所分离到的致病菌归属于Enterobacter spp.,根据Biolog鉴定和脂肪酸分析,它们与E.cancerogenus的相似程度最高,但与来自杨树的E.cancerogenus LMG2693~T模式菌株相比较,分离菌株能在桑树上致病,而LMG2693~T只在杨树上致病,但在桑树上不致病,而且其16S rRNA序列与Enterobacter属中16个与植物和环境有关种的序列相比较,与E.cancerogenus的相似值在98%以下,根据Iversen的划分标准,我们所分离到的菌株为Enterobacter中的一个新种。进一步通过ERIC-PCR方法,我们发现我们所分离到的致病菌的DNA指纹图谱不仅内部具有较大差异,与标准菌株及参考菌株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引起桑树"枯萎"病的病原涉及Enterobacter中一个或以上的新种。而且也是Enterobacter spp.引起植物病害的又一新证据。该研究结果不但对桑树病害的治理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对深入研究Enterobacter中的人体条件致病菌及环保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王国芬,车健美,刘波,谢关林[6](2008)在《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Enterobacter s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引起的桑树萎蔫病,是近年来分布于浙江、广东和广西等省桑树种植区的流行性细菌病害,该菌生存能力强,对桑树具有专一性致病能力。为研究该病原菌在桑树体内的致病机制,本研究以分离的强致病力菌株R18-2为出发菌,采用电击方法对其进行了gfp/luxAB基因双标记,对标记后菌株R18-gfp-1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显示:R18-gfp-1细胞形状与原始菌株形状相同,均为长椭圆形,在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呈现绿色荧光;PCR结果表明,从R18-gfp-1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约700bp的gfp目的基因片段,原始菌和标记菌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完全一致:对标记前后的生长曲线的比较显示R18-gfp-1代时缩短了22%,说明插入的标记序列不但对菌株的生长无阻滞,相反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促进生长的作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连续继代20次,标记菌仍然保持对卡那霉素的抗性和强烈的荧光稳定性。对标记前后的菌株进行人工接种,从桑树的发病情况和植株体内的菌株表明,R18-gfp-1保持在桑树体内的定殖能力和致病能力,通过荧光共聚焦观察接种2天后的番茄组培苗,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转化菌引起接种植株的感病过程。结果表明,gfp和luxAB融合基因成功地转化R18-2,在标记菌R18-gfp-1中得到高效稳定的表达,且转化后的菌株致病力仍然保持一致。(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朱博,王国芬,谢关林,徐福寿,周勤[7](2008)在《桑树新病害—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上半年在浙江杭州地区的桑树上发现一严重的病害,幼龄桑发病初期由枝条上叶片开始呈失水状,继而全株叶片凋萎、枯焦,直至脱落;剥开主干皮层,可见木质部褐色条状斑;病株根部外观正常,但木质部严重变褐。桑农在夏伐整枝后出现大批枯死现象。从桑园的发病(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桑树病虫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唐以巡,王忠肃,李发德,张运西,惠波年[8](1996)在《桑树芽条枯萎病病原研究 I.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对陕西省安康地区桑园春季发生的一种梢条和嫩芽枯萎病害的病原作了初步研究,从感病材料各典型病部分离得到桑Ⅰ号菌和桑Ⅱ号菌,经LOPAT部分项目测定及常规致病性测定,究明桑Ⅰ号菌(丁香假单胞杆菌)为该病害主要致病细菌,桑Ⅱ号菌(草生欧氏杆菌)可以引起感染,其症状不如Ⅰ号菌典型,但两菌混合接种有加重病情的现象,故与本病害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蚕学通讯》期刊1996年02期)

李发德,张运西,惠波年,蒯元璋,王文兵[9](1995)在《桑树芽条枯萎病防治试验(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桑树芽条枯萎病之主要发病特征及危害状况已如上报所述,在病原菌分离、病害发生规律、病原传染途径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研究取得成效之基础上,我们除开展了药物防治及剪伐措施之防治试验外,还针对本病的发生环境条件,以该病发生后如何控制损失,减轻对当季生产的影响及恢复树势为目标于多个病区选点进行了数年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恢复试验,杀(本文来源于《蚕学通讯》期刊1995年02期)

李发德,张运西,惠波年,蒯元璋,王文兵[10](1995)在《桑树芽条枯萎病防治试验(一)》一文中研究指出1991年春在以安康市月河川道河滩桑园为主的万余亩桑园中,首次暴发了一种以桑芽不能萌发或萌发后相继枯萎为特征的病害,几年来此病迅速传染蔓延.据1994年安康蚕研所、安康农校及部分县市蚕桑站在全区范围的较详尽普查,发病桑园约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15%,成为该区蚕桑生产发展面临的重大障碍.此外,本病也在陕西的汉中、宝鸡、山西夏县(本文来源于《蚕学通讯》期刊1995年01期)

桑树枯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来对华南地区蚕桑主产县(市)的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症状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0]。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桑树枯萎症状可归为两类:一类是青枯型,即枯萎叶片呈青绿色;另一类为褐枯型,即枯萎叶片呈褐色。幼龄桑园以青枯型症状为主,老龄桑园则以褐枯型症状为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桑树枯萎病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秋飞,黄娇丽,蒙姣荣.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研究概况[J].广西蚕业.2015

[2].戴凡炜,王振江,罗国庆,钟建武,黄港.华南地区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症状调查[J].广东蚕业.2013

[3].岑贞陆,欧阳秋飞,谢玲,陈保善,朱方容.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3

[4].谢玲,岑贞陆,朱方容,张雯龙,李乙.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菌致病性测定的人工接种方法[J].蚕业科学.2012

[5].朱博,王国芬,谢关林,李斌,徐福寿.桑树新病害—细菌性枯萎病病原研究[C].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6].王国芬,车健美,刘波,谢关林.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Enterobacters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C].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7].朱博,王国芬,谢关林,徐福寿,周勤.桑树新病害—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研究[C].中国蚕学会桑树病虫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8].唐以巡,王忠肃,李发德,张运西,惠波年.桑树芽条枯萎病病原研究I.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测定[J].蚕学通讯.1996

[9].李发德,张运西,惠波年,蒯元璋,王文兵.桑树芽条枯萎病防治试验(二)[J].蚕学通讯.1995

[10].李发德,张运西,惠波年,蒯元璋,王文兵.桑树芽条枯萎病防治试验(一)[J].蚕学通讯.1995

标签:;  ;  ;  ;  

桑树枯萎病论文-欧阳秋飞,黄娇丽,蒙姣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