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溶栓酶论文-王鹏娇,孟小夏,张敏,蒋建民,高秀丽

豆豉溶栓酶论文-王鹏娇,孟小夏,张敏,蒋建民,高秀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豆豉溶栓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孔树脂,豆豉溶栓酶,纯化工艺,湿比吸附量

豆豉溶栓酶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娇,孟小夏,张敏,蒋建民,高秀丽[1](2014)在《大孔树脂纯化豆豉溶栓酶的工艺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豆豉溶栓酶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以湿比吸附量为指标筛选大孔树脂型号;以豆豉溶栓酶比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吸附性能(上样体积、吸附时间)和洗脱性能(洗脱剂种类、洗脱剂pH、洗脱速度、洗脱剂体积),利用SDS-PAGE电泳对纯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HPD-400型大孔树脂对豆豉溶栓酶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优选的工艺条件为上样量2 BV,吸附时间2 h,加水2 BV洗去杂质,加pH 8.0的Tris-HCl-30%乙醇缓冲液4 BV以2 BV·h-1流速洗脱;豆豉溶栓酶比活性2 254.29 IU·mg-1,纯化数44.17倍,发酵液20 mL平均可得到蛋白质2.86 mg,电泳检测显示豆豉溶栓酶呈现单一条带,相对分子质量28 kD。结论:HPD-400型大孔树脂可用于豆豉溶栓酶的分离纯化,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袁军,李国良,沈榕强,庄振宏,杨燕凌[2](2012)在《豆豉溶栓酶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LD-8547的诱变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通过诱变筛选获得豆豉溶栓酶高酶活菌株。研究以豆豉溶栓酶产生菌株Bacillus subtilis LD-8547为出发菌株,分别通过紫外线诱变和硫酸二乙酯的复合诱变,根据奶粉平板和血粉平板上菌落透明圈的大小进行初筛和复筛。并采用四肽底物测定法进行了溶栓酶的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实验获得了产豆豉溶栓酶酶活力达18 228 U/mL的LD-8547-25菌株,比诱变出发菌株的酶活力提高了107%。为豆豉溶栓酶高酶活菌株的诱变筛选提供了有益的试验数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卢露,索化夷[3](2011)在《豆豉溶栓酶的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豉溶栓酶是豆豉中的某些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碱性丝氨酸蛋白酶。跟传统的一些溶栓药物相比,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溶血栓能力,还具有安全性好、成本低、口服有效等优点,极有可能开发为新一代的溶栓剂。论文重点对金属离子以及酶抑制剂对豆豉溶栓酶的理化性质影响、豆豉溶栓酶高产菌种选育方法、溶栓酶生物活性及酶制剂产品开发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深入研究豆豉溶栓酶的特性,进一步开发豆豉溶栓酶产品提供了科学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1年04期)

刁苗[4](2009)在《豆豉溶栓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体外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血栓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死亡率的排名中居二、叁位,这就使得溶栓药物以及具有溶栓功能的保健食品的研制得到迅速发展。微生物溶栓酶作为一种新的溶酶,在理论和临床上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对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实验室已经成功地从豆豉中分离筛选到一株溶栓酶活力高的菌株,并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LD-8547。本试验通过PCR从豆豉中筛选出来的产豆豉溶栓酶的枯草芽孢杆菌中扩增豆豉溶栓酶的编码基因片段,连接到pET-28a(+)载体上,再转化到E. coli BL21 (DE3)宿主菌中。将阳性克隆子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菌E. coli BL21/pET28a-fe。诱导表达后,将表达好的菌液进行超声破碎,上镍柱纯化后进行酶活检测,结果表明显示E. coli BL21/pET28a-fe表达的蛋白有溶栓酶的活性。对E. coli BL21/pET28a-fe进行SDS-PAGE分析显示,在E. coli BL21/pET28a-fe中有两条蛋白带,其大小分别为60 kDa和28 kDa,对比细胞破碎后沉淀和上清中的条带可以发现,60 kDa的蛋白只存在与细胞破碎后的沉淀中,而在上清中没有发现,而28 kDa的蛋白在沉淀和上清中都有存在。为了提高重组溶栓酶的活力,本试验通过易错PCR和交错延伸技术对豆豉溶栓酶的编码基因进行了改造。并将得到的突变基因连接到pET-28a(+)载体上,再转化到E. coli BL21 (DE3)宿主菌中,对得到的重组菌进行两步筛选,结果筛选到4株相对于出发菌株酶活显着提高的重组菌。为了将突变酶和野生酶进行比较,以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液为材料,对豆豉溶栓酶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得到的野生酶和突变酶分别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表明,得到的四种突变酶的Km值和野生酶的Km相近,而Mut 1的Km值小于野生酶的Km,说明相对于野生酶,Mut 1对底物的亲和力有了稍许提高。与野生酶的Kcat进行比较,四个突变酶的Kcat值都有所提高,说明对底物的催化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与野生酶的Kcat/Km相比,Mut 1, Mut 2, Mut 3,这叁个突变酶的Kcat/Km值都有所提高,说明它们对底物的催化能力相对于野生酶来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Mut 4的Kcat/Km相对于野生酶却又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它的Km过高,可能是由于该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下降所致。(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张炳文,庞庆芳,孙超[5](2008)在《对中国传统细菌型豆豉溶栓酶酶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通过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等技术分离得到分子量在31 ku的细菌型豆豉溶栓酶为研究对象,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此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0℃,pH7~8时酶活性最高,在pH6~10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强;该酶没有明显的金属离子激活剂,高浓度的Cu2+,Fe3+,Al3+对此酶有抑制作用;添加蛋白胨、明胶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抑制剂PMSF对豆豉溶栓酶抑制率几乎达到100%,EDTA、β-巯基乙醇对酶活几乎无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08年12期)

郝征红,张炳文,庞庆芳[6](2008)在《中国传统细菌型豆豉溶栓酶的提取纯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开发利用中国传统发酵细菌型豆豉溶栓酶,对豆豉溶栓酶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确认了最佳的纯化条件:首先用饱和度75%的硫酸铵沉淀豆豉溶栓酶;然后利用DEAE-Sepharose FF(Diethylaminoethyl Sepharose Fast Flow,二乙基氨基琼脂糖快速凝胶)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层析,优化的层析条件为用10 mmol/L 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n,叁羟甲基氨基甲烷)-HCl(pH 8.7)作为上样缓冲液,采用线性梯度洗脱,洗脱液为10 mmol/L Tris-HCl(pH 8.7)和0.6 mol/L NaCl,洗脱流速为1 mL/min;最后经过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G-75)凝胶过滤,得到纯化倍数为11.29倍的豆豉溶栓酶。利用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lamide gel electroresi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经纯化后的酶无杂蛋白,初步鉴定其分子量接近31 ku。(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汪世华,刁苗,陈明[7](2007)在《豆豉溶栓酶的分子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豉溶栓酶是一种从豆豉中分离出的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具有强溶纤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具有安全性好、半衰期长、口服有效等优点。本实验室从枯草芽孢杆菌LD-8547菌株发酵液分离出一种具有一定溶纤能力的溶栓酶。为了进一步提高酶的活力,改良酶的性质,本研究通过氨基酸突变、易错PCR和DNA shuffling等方法对豆豉溶栓酶进行分子进化,在提高豆豉溶栓酶的溶纤能力的同时,也优化了豆豉溶栓酶的一些其他性质,如温度耐受性,酸碱耐受性等。(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0-21)

刁苗,汪世华[8](2007)在《豆豉溶栓酶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豉溶栓酶是一种新型食源性纤溶酶,具有易于提取,无任何毒副作用等特点,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溶栓药物。本文以枯草芽孢杆菌LD-8547菌株发酵液为材料,对豆豉溶栓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部分酶活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经过50%-65%(NH_4)_2SO_4分段盐析,以及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等技术纯化后,在SDS-PAGE上得到一条单一谱带,其分子量约为31 kDa,并测得其K_m为0.055mmol/L。初步研究了几种有机溶剂对枯草杆菌溶栓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0-21)

姚晓玲,孟凡涛,吴思方[9](2007)在《豆豉溶栓酶提取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豆豉溶栓酶发酵液进行提取、脱色,盐析,超滤脱盐,冷冻干燥等纯化研究,制得的豆豉溶栓酶干品,其比活力为530.6U/mg,纯化倍数为11.0,活性回收率为65.7%。溶栓酶干品经Sephadex G-100柱层析,SDS-PAGE法测定分子量为31.0ku。(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07年08期)

豆孝伟[10](2007)在《豆豉溶栓酶产生菌株的诱变育种、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豉溶栓酶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由蜡状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溶栓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该酶具有安全性好,易被人体吸收,直接作用于血栓的主要基质——纤维蛋白,对顽固性血栓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溶栓药物。本论文以自主筛选的蜡状芽孢杆菌DC-101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和微波的联合诱变处理,筛选出一株能够稳定遗传的高产菌株DC-301。其酶活力由原来的2243U/mL提高到了5989U/mL,是出发菌株的2.67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该菌种产酶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豆浆5%、酵母浸膏0.3%、KH_2PO_4 0.1%、K_2HPO_4 0.3%、MgSO_4·7H_2O 0.05%、CaCl_2 0.002%。初始pH 7.0、温度37℃,转速160 r/min、接种量2%。发酵液经过低温离心、活性炭脱色、蔗糖浓缩、硫酸铵盐析、透析、再次蔗糖浓缩、DEAE-C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处理,得到的粗酶经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达到了电泳纯,分子量约为27KD。酶学性质研究显示该酶最适酶促反应温度为40℃,最适pH为7.0,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性质较稳定。Mn~(2+)有激活作用,Fe~(2+)、Fe~(3+)、Hg~(2+)、Cu~(2+)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酶促反应V_m=0.87μg/L·min,K_m=0.002μg/L。PMSF能够完全抑制该酶活性,EDTA和EGTA对酶活性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7-05-01)

豆豉溶栓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通过诱变筛选获得豆豉溶栓酶高酶活菌株。研究以豆豉溶栓酶产生菌株Bacillus subtilis LD-8547为出发菌株,分别通过紫外线诱变和硫酸二乙酯的复合诱变,根据奶粉平板和血粉平板上菌落透明圈的大小进行初筛和复筛。并采用四肽底物测定法进行了溶栓酶的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实验获得了产豆豉溶栓酶酶活力达18 228 U/mL的LD-8547-25菌株,比诱变出发菌株的酶活力提高了107%。为豆豉溶栓酶高酶活菌株的诱变筛选提供了有益的试验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豆豉溶栓酶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娇,孟小夏,张敏,蒋建民,高秀丽.大孔树脂纯化豆豉溶栓酶的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

[2].袁军,李国良,沈榕强,庄振宏,杨燕凌.豆豉溶栓酶产生菌BacillussubtilisLD-8547的诱变选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

[3].卢露,索化夷.豆豉溶栓酶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1

[4].刁苗.豆豉溶栓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体外进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5].张炳文,庞庆芳,孙超.对中国传统细菌型豆豉溶栓酶酶学性质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08

[6].郝征红,张炳文,庞庆芳.中国传统细菌型豆豉溶栓酶的提取纯化技术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

[7].汪世华,刁苗,陈明.豆豉溶栓酶的分子进化[C].第六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8].刁苗,汪世华.豆豉溶栓酶酶学性质研究[C].第六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9].姚晓玲,孟凡涛,吴思方.豆豉溶栓酶提取纯化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

[10].豆孝伟.豆豉溶栓酶产生菌株的诱变育种、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广西大学.2007

标签:;  ;  ;  ;  

豆豉溶栓酶论文-王鹏娇,孟小夏,张敏,蒋建民,高秀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