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良姜论文-丘海冰,秦华珍,谢鹏,苏善美,柳俊辉

大高良姜论文-丘海冰,秦华珍,谢鹏,苏善美,柳俊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高良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高良姜,红豆蔻,指纹图谱,HPLC

大高良姜论文文献综述

丘海冰,秦华珍,谢鹏,苏善美,柳俊辉[1](2019)在《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方法大高良姜、红豆蔻8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分析采用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冰乙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82。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大高良姜、红豆蔻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9期)

丘海冰,秦华珍,谢鹏,苏善美,黄燕琼[2](2019)在《大高良姜、红豆蔻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并结合DPPH·自由基体系、ABTS+·自由基体系、O_2~-·自由基体系,比较研究了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含有总黄酮成分,且均有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为:160μg·mL~(-1)>120μg·mL~(-1)>100μg·mL~(-1)>80μg·mL~(-1)>40μg·mL~(-1)>10μg·mL~(-1)>5μg·m~(-1)。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含有总黄酮类成分且均有抗氧化活性。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低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且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及O_2~-·自由基的能力强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同时还发现其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均与其质量浓度有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丘海冰,苏善美,李明芳,谢鹏,秦华珍[3](2018)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研究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用无水乙醇将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配制成不同质量浓度药液(5μg/ml,10μg/ml,40μg/ml,80μg/ml,100μg/ml,120μg/ml,160μg/ml),采用DPPH·自由基体系、ABTS~+·自由基体系、O_2~-·自由基体系,结合酶标仪对不同质量浓度的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有体外抗氧化作用,且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为:160μg/ml>120μg/ml>100μg/ml>80μg/ml>40μg/ml>10μg/ml>5μg/ml。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且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及O_2~-·自由基的能力强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同时其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均与其质量浓度有关系。(本文来源于《壮瑶药研究季刊》期刊2018年02期)

秦华珍,李明芳,丘海冰,苏善美,黄燕琼[4](2018)在《红豆蔻、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胃组织GAS、MOT、EGF、VEGF、6-keto-PGF1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山姜属中药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胃泌素(GAS)、胃动素(MOT)、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以期探讨其对胃溃疡寒证大鼠温胃散寒的作用机制。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高低剂量组(分别称为红乙高、低组;大乙高、低组),每组10只。采用15%冰乙酸和4℃知母水煎液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造模成功后,4个受试药物组分别灌胃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高、低剂量药物,测定大鼠胃组织GAS、MOT、EGF、VEGF、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GAS、MOT含量显着降低(P<0.01);EGF、VEGF、6-keto-PGF1α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除红乙低组6-keto-PGF1α外);与大乙高组比较,红乙高组可显着降低GAS、MOT含量(P<0.01),显着升高VEGF含量(P<0.05)。结论: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可通过降低GAS、MOT含量,升高EGF、VEGF、6-ketoPGF1α含量而发挥其温胃散寒的功效及胃溃疡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丘海冰,苏善美,李明芳,谢鹏,秦华珍[5](2018)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血清COR、IL-8、SOD、MDA、GAS、MTL、SS、TXB2含量的影响,探讨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药效与作用机制的相关性。方法:以大鼠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组、大高良姜乙酯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大高良姜乙酯乙酯部位低剂量组、红豆蒄乙酯乙酯部位高剂量组、红豆蒄乙酯乙酯部位低剂量组,每组10只。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COR、IL-8、SOD、MDA、GAS、MTL、SS、TXB2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OR、IL-8、MDA、GAS、MTL、TXB2含量显着升高,SOD、SS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COR、IL-8、MDA、GAS、MTL含量降低(P<0.05或P<0.01),SS含量升高(P<0.05或P<0.01);除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各给药组SOD活性均升高(P<0.01);除红豆蔻各组外,各给药组血清TXB2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比较,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COR、GAS含量降低,TXB2含量升高(P<0.01);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比较,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COR、GAS含量降低,SOD、TXB2含量升高(P<0.05或P<0.01)。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治疗胃溃疡寒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相似,均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降低氧自由基反应、抑制胃肠运动、减少胃酸分泌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2期)

司民真,李伦,张川云,张德清[6](2017)在《大高良姜与节鞭山姜油细胞原位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复杂的样品的制备及提取过程,最大限度避免精油活性成分变化,在常温下,用拉曼光谱原位分析大高良姜与节鞭山姜油细胞中精油。两种样品的拉曼光谱非常相似,较强峰出现在1636/1643、1605/1607、1291/1293、1199/1204、1168/1168cm~(-1),中等强度的峰出现在1585/-、1439/1437、1308/-、907/908、856/856、797/788、731/732、632/633cm~(-1)。说明两者的挥发油主要成分相同。与1’一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acetoxychavico lacetate)拉曼光谱主要的16条谱线比较,在节鞭山姜油细胞拉曼谱的18条谱峰中有15条与之对应,而对大高良姜而言19条谱线中,有14条与之对应。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ACA的拉曼光谱,并对谱线进行了初步的归属。(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黄俊生[7](2017)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制备特色蘸粘调味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研制潮州菜特色蘸粘调味品。以单因素循环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最佳工艺配料比,再以正交试验L_9(3~4)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大高良姜提取液>麦芽糊精>柠檬酸>谷氨酸钠。最优组合为A_2B_2C_2D_2,即大高良姜风味物质以大高良姜提取液100.00mL、麦芽糊精10.00g、谷氨酸钠10.00g、柠檬酸3.00g为配方的条件下,该调味品色泽均匀、颗粒适中、香味独特、大高良姜味浓郁、口感丰富。(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7年06期)

黄琼林,詹若挺,陈蔚文[8](2017)在《应用rbcL条形码鉴别高良姜及其伪品大高良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基于rbcL基因的DNA条形码鉴别高良姜及其伪品大高良姜,为其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分子依据。采用试剂盒提取不同采集地高良姜样品的基因组DNA,以及rbcL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从Genbank数据库获取大高良姜的rbcL基因序列。采用DNAMAN、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MEGA软件构建聚类树。结果表明:获取的rbcL序列均为521bp,平均GC含量为43%,高良姜与其伪品大高良姜的rbcL序列存在3处碱基差异,分别是121位的G-A,172位的T-G和502位的T-C变异。基于rbcL基因的聚类树能较好地区分高良姜和大高良姜。(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7年02期)

[9](2017)在《香辛料原料——大高良姜》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高良姜(也称为良姜)原生于爪哇岛和马来西亚,因此,被称为"爪哇良姜"。由于大高良姜是一种用于印尼和泰国烹饪的香料,因此也被称为"蓝姜"或泰国高良姜。有一些属于姜科的高良姜根,有时被统称为假姜。早期文献也提到同样适用于大高良姜和小高良姜的植物。最早提到这类植物的是公元9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家Ibn Khurdabah。他将良姜整理在了一份"西拉国"产品清单中,据认为"西拉国"指中国(Pruthi,1976)。若干(本文来源于《中国果菜》期刊2017年01期)

龙凤来,陈美红[10](2016)在《大高良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内外研究大高良姜的文献为依据,对大高良姜的化学成分研究及药理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综述,并对大高良姜中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ACA)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作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可以作为新药开发的应用前景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24期)

大高良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并结合DPPH·自由基体系、ABTS+·自由基体系、O_2~-·自由基体系,比较研究了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含有总黄酮成分,且均有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为:160μg·mL~(-1)>120μg·mL~(-1)>100μg·mL~(-1)>80μg·mL~(-1)>40μg·mL~(-1)>10μg·mL~(-1)>5μg·m~(-1)。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含有总黄酮类成分且均有抗氧化活性。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低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且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及O_2~-·自由基的能力强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同时还发现其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均与其质量浓度有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高良姜论文参考文献

[1].丘海冰,秦华珍,谢鹏,苏善美,柳俊辉.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J].中成药.2019

[2].丘海冰,秦华珍,谢鹏,苏善美,黄燕琼.大高良姜、红豆蔻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3].丘海冰,苏善美,李明芳,谢鹏,秦华珍.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壮瑶药研究季刊.2018

[4].秦华珍,李明芳,丘海冰,苏善美,黄燕琼.红豆蔻、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胃组织GAS、MOT、EGF、VEGF、6-keto-PGF1α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5].丘海冰,苏善美,李明芳,谢鹏,秦华珍.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药材.2018

[6].司民真,李伦,张川云,张德清.大高良姜与节鞭山姜油细胞原位拉曼光谱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7

[7].黄俊生.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制备特色蘸粘调味品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7

[8].黄琼林,詹若挺,陈蔚文.应用rbcL条形码鉴别高良姜及其伪品大高良姜[J].中国调味品.2017

[9]..香辛料原料——大高良姜[J].中国果菜.2017

[10].龙凤来,陈美红.大高良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6

标签:;  ;  ;  ;  

大高良姜论文-丘海冰,秦华珍,谢鹏,苏善美,柳俊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