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气体论文-郑伟,王帅,彭世强

多元气体论文-郑伟,王帅,彭世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元气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稠油热采,多元热流体,烟道气,加热半径

多元气体论文文献综述

郑伟,王帅,彭世强[1](2019)在《多元热流体吞吐气体提高热波及半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多元热流体热采注入流体为烟道气体(N_2、CO_2)与蒸汽或热水的混合体,在注热降黏的基础上,注入的烟道气存在主要在于扩大降黏范围,同时能够提高油藏压力,补充地层能力,利于转抽排液。本文利用数值模拟定量化研究了气体的扩大加热半径作用以及增能保压作用,阐述了多元热流体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庆贺,刘文杰,李宁,段昌瑞[2](2019)在《CH_4和CO_2及其多元气体在淮南C_(13)煤中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对CH_4、CO_2及其多元混合气体吸附量是CO_2-ECBM技术的基础参数之一,也是评价CO_2封存量和CH_4产气量的基础。针对煤吸附混合气体试验繁琐、耗时长的问题,采用等温吸附试验分别实测了煤样对CO_2、CH_4及其混合气体的吸附等温线,并提出了混合气体吸附常数a、b与CO_2体积分数的拟合方程,得出了CO_2和CH_4混合气体吸附量预测方法。主要结论如下:淮南矿区C_(13)煤吸附CO_2的平衡时间约为24 h,远高于对CH_4的吸附平衡时间;C_(13)煤对CO_2的吸附能力是CH_4的2倍以上。C_(13)煤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量随CO_2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吸附常数a、b值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可根据拟合方程,结合朗格缪尔方程计算任意体积比的CO_2和CH_4混合气体吸附量。(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8期)

王星,田辉[3](2018)在《页岩中多元气体竞争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气是页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页岩气吸附机理的研究及吸附量的计算是页岩气研究的重点内容。在某些地质条件下,页岩气组成复杂,不仅包含甲烷,还有一定量的乙烷等湿气以及氮气和二氧化碳等非烃气体,因此有必要针对页岩开展多元气体竞争吸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页岩中多元气体竞争吸附的机理,介绍扩展Langmuir方程、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和晶格密度泛函理论(Lattice DFT)等3种竞争吸附预测模型,探讨有机质含量、页岩组成、孔隙结构、成熟度、气体组成、含水率和压力等影响页岩中多元气体竞争吸附的因素,阐述页岩中多元气体竞争吸附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并对页岩中多元气体竞争吸附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8年03期)

田苗[4](2018)在《多元气体水合物生成与分解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一种新能源,由于其具有分布广且污染少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天然气水合物无序分解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令其备受重视。可燃冰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和祁连山冻土区均有大量发现。2017年5月18日,中国实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并取得巨大成功,加快了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应用的步伐。但总体来讲,人们对可燃冰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仍需加强对可燃冰形成、分解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可燃冰生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基础参数对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基础研究以及天然气储运等技术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截至目前,针对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分解动力学特征的基础研究较为深入,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单一组分水合物成核的动力学模型以及诱导时间与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的关系特征均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果,但针对复杂的多元气体水合物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而自然界中可燃冰的气体组分往往都是多种气体组分的混合。本研究以组分复杂的多元气体水合物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自行设计制造的水合物可视反应釜实验装置,通过控制温度、压力、搅拌速度等条件对混合气-纯水合成的多元气体水合物进行生成-分解过程模拟实验,并借助该实验装置对此过程进行宏观观察;然后,借助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对多元气体水合物分解过程进行微观研究;最后,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合成的多元气体水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据此,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多元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的主要动力学参数有:搅拌速度、压力、反应温度。加入搅拌,增大初始压力、降低形成温度,可有效缩短多元气体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提高反应速率。在分解过程中,分解温度越高、分解压力越低,分解速率越快。(2)利用可视化反应釜对多元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进行宏观观测发现:该过程与甲烷水合物相同,都存在“爬壁效应”,无搅拌时,还呈现出“铠甲效应”。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多元气体水合物分解过程进行微观观测发现:多元气体水合物的分解与冰融化过程相似,位于固-液边缘的水合物先分解,逐渐向中间扩展。冰点以上多元气体水合物分解过程不存在自保护效应。(3)优化了粉晶X射线衍射仪器参数,建立了粉晶X射线衍射测试天然气水合物晶体结构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验合成的多元气体水合物样品晶体结构测试中。结果表明,8组人工合成多元气体水合物样品均属面心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d3m,为II型结构水合物,晶格参数在17.03?-17.25?之间。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多元气体水合物的成藏规律,同时避免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9)

唐泽远,周磊[5](2018)在《走向多元集成的养护终端——作为理想载体的医用气体设备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趋势新背景下的病房需求梳理,从平台集成性、功能集成性、工程集成性以及体验集成性等角度,提出在常规病房内,以医用设备带为载体,实现和承载更多形态与信息化功能革新的优势与可行性,并从行业角度初步分析了此类革新方向与可能性,以及对行业的战略收益。(本文来源于《医用气体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周宁,李海涛,任常兴,刘超,王文秀[6](2018)在《多元混合气体爆炸特性及惰化防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完善常见多元混合气体爆炸特性参数数据库,为安全工程师开展城镇燃气防爆管理、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及对废弃管道进行改造、拆除提供依据,采用理论和试验方法对CO2与N2两种惰性气体对液化石油气(LPG)爆炸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惰化剂对LPG的抑爆效果。结果表明:LPG体积分数为4.0%、CO2体积分数为22%时,LPG可燃气退出爆炸区间,此时极限氧体积分数为15.54%;LPG体积分数为3.5%、N2体积分数为32%时,LPG可燃气退出爆炸区间,此时极限氧体积分数为13.545%;两种惰化剂对LPG爆炸特性的抑制规律基本相似,但CO2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N2。当CO2和N2充入的体积分数均为20%时,最大爆炸压力到达时间分别由166 ms延长到1 222 ms和826.30 ms;两种惰化剂用量在体积分数大于10%之前,对最大爆炸压力到达时间的影响均较小,因此在工程应用中采用惰化方式抑爆,惰化剂充入的体积分数需高于10%。(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克声,张向群,邵芳,唐文勇[7](2019)在《多元可激发气体声弛豫频率的环境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多元可激发气体中声弛豫频率和环境温度、压强的解析关系.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声弛豫频率线性反比于主弛豫过程的弛豫时间,正比于主弛豫过程的振动耦合热容,反比于外自由度热容;温度升高导致振动耦合热容增加、内外自由度能量转移速率增大引起弛豫时间减少,进而造成声弛豫频率正比于环境温度;压强增加使得分子碰撞速率增加引起弛豫时间减少,进而使得声弛豫频率线性正比于环境压强.(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9年01期)

李春苗[8](2017)在《多元混合气体对瓦斯爆炸动力学特性的协同作用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近几年安全形势逐年好转,但瓦斯爆炸事故仍时有发生,且矿井瓦斯组分构成复杂,因此研究多元混合气体对瓦斯爆炸反应动力学特性的协同作用对进一步控制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选取 CO2/H2、N2/H2、C2H6/CO2、C2H6/N2、N2/H2/C2H6/CO2 为研究对象,采用CHEMKIN软件,通过建立定容弹模型数值模拟研究多元混合气体瓦斯爆炸过程中压力、温度、H自由基、OH自由基及瓦斯着火延迟时间的变化趋势,结合SENKIN子程序分析瓦斯爆炸关键反应步敏感性系数的变化。同时利用CHEMKIN-PRO软件,通过构建预混层流火焰模型数值模拟研究多元混合气体层流燃烧速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H2组分小于CO2组分、H2组分小于N2组分、C2H6组分小于CO2组分、C2H6组分小于N2组分的四种情况下多元混合气体对瓦斯爆炸起到协同抑制作用。同时C2H6组分小于CO2组分时,多元混合气体对瓦斯爆炸的协同抑制作用更明显。温度和压力分别降低了 220K和0.11atm;H、OH自由基的体积分数分别减少了 0.0043和0.0061;瓦斯着火延迟时间延迟了 4.7ms;在φ<1时层流燃烧速率大致降低了 20cm/s,在φ>1.3时层流燃烧速率大致降低了 140cm/s。结合矿井实际情况,N2/H2/C2H6/CO2多元混合气体对瓦斯爆炸有协同抑制作用,温度和压力分别降低了 110K和0.09atm;H、OH自由基的体积分数分别减少了0.0043 和 0.0051。(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7-06-01)

焦俊韬[9](2017)在《基于气体微观结构的多元混合气体绝缘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绝缘高压电气设备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稳定性高、易于维护等特点,但由于常用绝缘气体六氟化硫(SF_6)是一种强温室效应气体,严重影响环境,需要找到SF_6的替代气体或解决方案。近十年来,SF_6-N_2、SF_6-CO_2混合气体,八氟环丁烷(c-C_4F_8)、叁氟碘甲烷(CF_3I)以及阿尔斯通公司的g3混合气体等多种气体方案被相继提出,但受限于气体绝缘强度、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气体成本、气体稳定性、液化温度等诸多条件,目前为止还未能找到一种能够全面替代SF_6的气体方案。国内外针对气体绝缘方案的研究多集中于试验研究,鲜有研究深入至气体微观分子结构的根本层面。对于新的气体种类来说,如果能够在气体微观属性层面快速判断气体绝缘性能,则可以提高寻找替代气体的效率,甚至人工合成新气体;对于混合气体来说,多元气体的混合可以综合各气体组分在不同方面的特性优点,减少或规避缺点,如液化温度、气体成本等,但在同等条件下,如何结合不同气体的微观特性,优化气体组分,实现混合气体更高的绝缘强度,充分发挥气体间的协同效应,是混合气体方案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理论仿真计算和试验测量两方面展开,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对不同种类的二十余种气体的微观结构参数及宏观绝缘特性进行了比对分析,找到影响气体绝缘特性及混合特性的微观结构参数,并以此为指导,通过工频电压、雷电冲击条件下的击穿试验,探究以N_2、CO_2、SF_6、c-C_4F_8和CF_3I为基础的多元混合气体各组分微观参数与混合气体组分间相互的作用关系,从而找到较优的混合气体组分搭配,并为后续的多元混合气体组分选择提供筛选依据。本文首先整理并总结了当前气体绝缘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对受关注较多的的替代气体方案,如SF_6混合气体、c-C_4F_8、CF_3I,从温室效应潜值、绝缘特性、液化温度、气体成本和气体毒性等方面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同时对部分气体放电过程中稳定性及分解产物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可利用适当组分的多元混合气体作为解决方案,发挥各气体组分的优势,并规避各气体无法满足实际应用条件的缺点。为了快速筛选绝缘气体,实现最优气体组分搭配,形成混合气体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指导依据,本文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和分子轨道理论,首先以最基础的有机烃类气体为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气体分子微观结构、参数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气体分子垂直电子亲和能、分子最低空闲轨道能量、分子空闲轨道分布、分子电子云排布概率体积与气体绝缘特性的规律,并逐步将规律拓展至氟代烃、氟代腈及其他绝缘气体。结果显示,气体分子垂直电子亲和能、等效分子体积和最低空闲轨道等微观参数对自由电子吸附过程以及气体宏观绝缘特性有重要影响;而对于混合气体,各气体组分的高谐振强度激发能和垂直电离能的配合关系,对混合气体的协同效应有所影响。为验证和拓展理论方法,本文对N_2、CO_2、SF_6、c-C_4F_8和CF_3I等不同种类的绝缘气体同样进行了微观结构参数的计算分析,并以共计90%比例的N_2和CO_2气体作为缓冲气体,以10%比例的SF_6、c-C_4F_8或CF_3I作为主要绝缘气体,对不同组分的多元混合气体,在5mm-20mm电极间隙的稍不均匀电场下,进行了工频电压和正、负雷电冲击的气体击穿试验,并结合微观参数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F_6与N_2的正协同效应优于CO_2,而c-C_4F_8则与CO_2具有更好的正协同效应,CF_3I分别在与N_2和CO_2的混合气体中,具有相近的击穿电压。通过比对分子高谐振强度激发能与电离能,c-C_4F_8、CF_3I、CO_2的多元混合气体微观能量参数更为适宜,不会产生气体分子激发能对其他组分的促电离作用,在击穿试验中也表现出较高的绝缘性能,且混合在气体稳定性、气体成本的层面相比于单一气体均具有优势,是本文所涉及气体筛选范围内较好的SF_6替代气体气体组分搭配。根据对气体分子微观结构的仿真计算,本文揭示了气体分子垂直电子亲和能、电子云分布等效分子体积等因素对于气体绝缘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快速判断气体绝缘性能的方法。气体微观结构特点与构成气体分子的化学键间的关系,同样可以帮助后续绝缘气体的筛选与合成。混合气体各组分的激发能、垂直电离能的配合关系对混合气体的绝缘强度有明显影响。基于上述理论,利用对气体微观结构的比较分析,本文尝试对多元混合气体的组分进行选择,并利用试验验证,筛选出含有c-C_4F_8、CF_3I、CO_2的多元混合气体,充分发挥了气体间的正协同效应,能够在保证绝缘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对于温室效应潜值、气体成本等层面的改善,该理论同样可以为后续更多气体种类范围内筛选多元混合气体组分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邢万丽[10](2016)在《煤中CO_2、CH_4、N_2及多元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2或烟道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CO2/N2-ECBM)能够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实现CO2封存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在CO2/N2-ECBM技术中涉及到CO2、CH4、N2等多元气体在煤层中吸附/解吸和扩散等多物理过程,对驱气效果和CO2安全封存有重要影响。因此,掌握煤藏地质条件下单元及多元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解吸和扩散特性,建立高精度吸附量和有效扩散系数预测模型是CO2/N2-ECBM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高压吸附仪容量法和磁悬浮天平重量法实验平台开展了CO2、CH4、N2及多元气体在煤中的吸附/解吸和扩散特性实验研究,针对高压气体吸附的特点建立了适合煤层地质条件下吸附量预测模型,同时将扩散模型扩展至多元气体有效扩散系数的计算,为煤层气资源量、CO2封存量评价和煤藏模拟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选用同一煤阶的粉煤和块煤在294-353 K、最高压力为18 MPa进行了吸附/解吸实验。获得了较大温压范围内C02、CH4、N2及CH4/CO2、CH4/N2、CH4/CO2/N2多元气体的静、动态实验数据,并使用误差传递理论对吸附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计算,系统分析了温度、压力、注气组分比例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粉煤和块煤中CO2和CH4吸附等温线有类似的变化趋势,粉煤中气体吸附量大于块煤,且煤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量和优先吸附能力受温度和压力因素的综合影响,温度大于311 K、压力小于10 MPa条件下更有利于CH4回收和CO2封存。多元混合气解吸曲线表现出“滞后”现象,说明了煤对混合气的吸附造成了煤微孔闭合进而残留部分气体。在静态吸附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Langmuir方程和DRp方程预测的单元气体吸附量基本都在实验不确定度范围内。改进了叁参数Ono-Kondo晶格模型(30K),建立了气体分子与煤表面间相互作用εis/k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式,改进的30K模型对单元气体吸附量的预测精度比Langmuir方程、DRp方程和原始30K模型有明显提高。改进的30K模型可以将应用范围从单元气体扩展至多元气体,对各组分吸附量的预测精度比EL方程、DY方程和扩展的30K模型也有明显提高,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获得了较大温度、压力及注气组分比例条件下单元及多元气体吸附动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将单元气体的扩散模型扩展至多元气体有效扩散系数的计算。发现受煤基质膨胀的影响粉煤中CO2有效扩散系数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而不同压力下粉煤中CH4和N: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趋势相反。CH4/CO2、CH4/N2和高压下的CH4/CO2/N2多元气体有效扩散系数随压力、温度增大而增大,而与注气组分的关系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11-01)

多元气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对CH_4、CO_2及其多元混合气体吸附量是CO_2-ECBM技术的基础参数之一,也是评价CO_2封存量和CH_4产气量的基础。针对煤吸附混合气体试验繁琐、耗时长的问题,采用等温吸附试验分别实测了煤样对CO_2、CH_4及其混合气体的吸附等温线,并提出了混合气体吸附常数a、b与CO_2体积分数的拟合方程,得出了CO_2和CH_4混合气体吸附量预测方法。主要结论如下:淮南矿区C_(13)煤吸附CO_2的平衡时间约为24 h,远高于对CH_4的吸附平衡时间;C_(13)煤对CO_2的吸附能力是CH_4的2倍以上。C_(13)煤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量随CO_2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吸附常数a、b值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可根据拟合方程,结合朗格缪尔方程计算任意体积比的CO_2和CH_4混合气体吸附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元气体论文参考文献

[1].郑伟,王帅,彭世强.多元热流体吞吐气体提高热波及半径研究[J].石化技术.2019

[2].张庆贺,刘文杰,李宁,段昌瑞.CH_4和CO_2及其多元气体在淮南C_(13)煤中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9

[3].王星,田辉.页岩中多元气体竞争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球化学.2018

[4].田苗.多元气体水合物生成与分解过程研究[D].青岛大学.2018

[5].唐泽远,周磊.走向多元集成的养护终端——作为理想载体的医用气体设备带[J].医用气体工程.2018

[6].周宁,李海涛,任常兴,刘超,王文秀.多元混合气体爆炸特性及惰化防爆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7].张克声,张向群,邵芳,唐文勇.多元可激发气体声弛豫频率的环境影响分析[J].计算物理.2019

[8].李春苗.多元混合气体对瓦斯爆炸动力学特性的协同作用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

[9].焦俊韬.基于气体微观结构的多元混合气体绝缘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10].邢万丽.煤中CO_2、CH_4、N_2及多元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标签:;  ;  ;  ;  

多元气体论文-郑伟,王帅,彭世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