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柱群论文-张琼

岩柱群论文-张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柱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柱群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调控

岩柱群论文文献综述

张琼[1](2013)在《岩柱群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与调控——以恩施大峡谷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柱群地貌是一种很少见的岩溶地貌,十分独特且形态特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本文运用了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当地实际,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和调控两方面,对大峡谷景区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和管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3年24期)

苏潇[2](2010)在《湖北省恩施市沐抚岩柱群地貌特点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沐抚岩柱群地貌主要分布于沐抚镇西部约3公里的前山东侧面(安乐坪),即大、小龙门至小明岩一带,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岩柱群发育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从整体上看,岩柱群发育区位于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地区,海拔高程在1500—1700米之间;在地貌上,位于云龙天坑的圈围处,地形起伏较大,岩柱群距离天坑陡壁非常近。岩柱群发育区出露的岩层主要为叁迭系质纯、层厚、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灰岩。本文通过沐抚地区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的概念。这种特殊的地貌体系是在目前定义的喀斯特地貌中未曾发现的,是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唯一性的特殊貌系统,与重庆兴隆天坑以及广西的天坑有着很大的区别。兴隆地区的地缝天坑体系并没有形成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它没有岩柱群。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处于长江中游与清江上游的分水岭地带,该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断裂、褶皱构造不强烈,气候炎热多雨,十分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而在这个特殊的地貌体系中,我们重点研究岩柱群地貌。岩柱群地貌中发育的岩柱体高度大,但是直径小,如“一炷香”岩柱直径6米,高达150米,“东方笔”岩柱直径18米,高达200米。宽度与高度的巨大差异是它区别与其它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岩柱群地貌中的岩柱体直径(D)和高度(H)之比(形态成因指数)主要在0.04—0.53之间,平均值为0.24。而云南路南石林直径与宽度之比的平均值为2.21,桂林的峰丛主要为直径与高度之比的平均值为2.8。本文着重研究了岩柱群地貌的形态特征以及成因。岩柱群地貌作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的一个新的单元,为进一步研究喀斯特地貌提供了实物资料及理论依据。通过对岩柱群发育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地貌以及水文条件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岩柱群地貌形成因素。得出岩柱群地貌的形成至少需要七个条件:①质纯的灰岩;②致密的厚层灰岩;③平缓的岩层倾角;④强烈的裂隙作用(交叉的裂隙和节理)形成裂隙节理通道;⑤充足的水与较好的流通条件,以及足够的作用时间;⑥适应的较湿热条件,以保证岩柱群地貌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热量条件;⑦地壳间歇性的上升,但无剧烈的振动。(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苏潇,万新南[3](2010)在《湖北恩施市沐抚镇岩柱群地貌成因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湖北恩施市沐抚地区发育着独特岩柱群地貌,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从整个地下水文地质单元特征来看,有其独特的发育形成条件。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第四纪冰期的缺失都为岩柱群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通过实地考察对岩柱群地貌的形成提出了初步的见解。认为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是多种自然作用下的产物,而特殊的水循环条件是岩柱体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岩柱群地貌有别于其它的峰林地貌,是一种新的地貌类型。(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0年02期)

岩柱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沐抚岩柱群地貌主要分布于沐抚镇西部约3公里的前山东侧面(安乐坪),即大、小龙门至小明岩一带,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岩柱群发育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从整体上看,岩柱群发育区位于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地区,海拔高程在1500—1700米之间;在地貌上,位于云龙天坑的圈围处,地形起伏较大,岩柱群距离天坑陡壁非常近。岩柱群发育区出露的岩层主要为叁迭系质纯、层厚、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灰岩。本文通过沐抚地区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的概念。这种特殊的地貌体系是在目前定义的喀斯特地貌中未曾发现的,是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唯一性的特殊貌系统,与重庆兴隆天坑以及广西的天坑有着很大的区别。兴隆地区的地缝天坑体系并没有形成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它没有岩柱群。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处于长江中游与清江上游的分水岭地带,该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断裂、褶皱构造不强烈,气候炎热多雨,十分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而在这个特殊的地貌体系中,我们重点研究岩柱群地貌。岩柱群地貌中发育的岩柱体高度大,但是直径小,如“一炷香”岩柱直径6米,高达150米,“东方笔”岩柱直径18米,高达200米。宽度与高度的巨大差异是它区别与其它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岩柱群地貌中的岩柱体直径(D)和高度(H)之比(形态成因指数)主要在0.04—0.53之间,平均值为0.24。而云南路南石林直径与宽度之比的平均值为2.21,桂林的峰丛主要为直径与高度之比的平均值为2.8。本文着重研究了岩柱群地貌的形态特征以及成因。岩柱群地貌作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的一个新的单元,为进一步研究喀斯特地貌提供了实物资料及理论依据。通过对岩柱群发育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地貌以及水文条件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岩柱群地貌形成因素。得出岩柱群地貌的形成至少需要七个条件:①质纯的灰岩;②致密的厚层灰岩;③平缓的岩层倾角;④强烈的裂隙作用(交叉的裂隙和节理)形成裂隙节理通道;⑤充足的水与较好的流通条件,以及足够的作用时间;⑥适应的较湿热条件,以保证岩柱群地貌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热量条件;⑦地壳间歇性的上升,但无剧烈的振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柱群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琼.岩柱群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与调控——以恩施大峡谷景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3

[2].苏潇.湖北省恩施市沐抚岩柱群地貌特点及成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

[3].苏潇,万新南.湖北恩施市沐抚镇岩柱群地貌成因简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

标签:;  ;  ;  

岩柱群论文-张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