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内动脉论文-金贻婷,储呈玉,张薇,富丽娜,汤伟军

乳房内动脉论文-金贻婷,储呈玉,张薇,富丽娜,汤伟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房内动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期乳房重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受区血管,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

乳房内动脉论文文献综述

金贻婷,储呈玉,张薇,富丽娜,汤伟军[1](2019)在《CTA预选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受区血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术前及术中评估中国人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 IMAP)解剖特点,探讨IMAP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乳房重建受区血管的成功率。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98例DIEP皮瓣一期乳房重建病例进行分析,分为IMAP组32例,胸廓内动脉组66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自2017年1月起,73例同时术前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评估血管。分析所有病人患侧IMAP分布位置和管径,以及作为受区血管的使用率。结果:98例病人中,IMAP 66例(67.3%)位于第二肋间,直径(1.33±0.66) mm,24例(24.5%)位于第叁肋间,直径(0.86±0.28) mm,8例(8.2%)位于第四肋间,直径(0.65±0.15) mm。98例DIEP皮瓣重建病人中,32例(32.7%)使用IMAP作为受区血管,其中28例(87.5%)位于第二肋间,4例(12.5%)位于第叁肋间。在病人特征和皮瓣并发症等方面,IMAP组与胸廓内动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CTA和超声检查双重定位的73例病人中,29例(39.7%)使用IMAP,远高于仅行超声检查的12.0%(3/25)(P=0.01)。结论:IMAP是一种可靠的DIEP皮瓣一期乳房重建受区血管。术前CTA检查可提高IMAP的使用成功率。IMAP作为受区吻合血管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胸壁损伤、避免牺牲胸廓内血管主干。(本文来源于《外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4期)

吴晓东,任敏,王本忠,葛素侠,陈樱[2](2017)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巨大胸壁缺损或即刻乳房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行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巨大胸壁缺损或即刻乳房重建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8例内乳区巨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行新辅助化疗。8例患者均在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行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巨大胸壁缺损(1例)或即刻乳房重建(7例),且8例患者均同时行对侧乳房缩乳上提术,其中3例患者同时联合假体乳房重建术,4例患者同时行双侧乳头乳晕重建术。术后予以综合治疗。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调查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0 h(2.3~4.8 h)。平均住院时间为8.9 d(7.0~14.0 d)。进行了4~33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23个月。术后8例皮瓣均未见坏死。1例皮瓣淤血,1例出现皮下积液,经过抽液后痊愈。患者供体区域未见明显并发症,对侧乳腺未见原发乳腺癌及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对修复或者重建效果满意。结论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特定人群的胸壁缺损修复或乳房重建,患者恢复快及供皮瓣区并发症低为其优点,尤其适用于内乳区巨大乳腺癌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1期)

付强[3](2006)在《冠状动脉分流术后乳房内动脉桥狭窄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的前列,尤其近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死亡率也日渐增高,对于内科规范治疗无效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截至2000年我国年CABG例数已发展至5000例左右。CABG的广泛应用使冠心病的治疗得到了突破性发展,手术死亡率已越来越低,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美国现每年大约有30万人接受CABG,现有大约200万病人手术后长期存活。数十年临床实践证明,影响CABG术远期效果的重要原因是桥血管闭塞、衰坏。也就是说CABG术后,我们仍要解决一个重要难题:CABG术后桥血管闭塞。 乳房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因较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长期通畅性高,临床应用日趋增多。目前在国内外,应用左侧乳房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搭桥已成为第一选择。但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在术后早期即发生IMA桥血管的闭塞、衰坏,冠脉造影出现“线样征”(string sign)现象。发生“线样征”的机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国外研究报道观点仍有争论,多数研究认为,可能是来自未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的竞争血流使IMA血流减少、血流模式变化,导致IMA血管桥痉挛、血栓形成,最终衰坏。但其机理未明,更缺乏临床对策。(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5-16)

付强,毕研文,于建民,孙文宇,庞昕焱[4](2006)在《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竞争血流对旁路移植乳房内动脉血管桥血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竞争血流对旁路移植乳房内动脉(IMA)血管桥血流的影响。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建立猪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IMA桥血管竞争血流动物模型,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近端不同狭窄情况下,用即时血流检测仪(TTFM)分别测量LAD吻合口近端、远端、左侧乳房内动脉(LIMA)桥血流量及方向、波形、搏动指数(PI)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AD近端完全开放、30%、50%、75%、90%狭窄、全部闭塞时LIMA桥平均血流量分别为(9.75±1.45)(、11.63±1.69)、(15.63±2.26(、19.75±2.37)(、23.50±2.34)和(26.75±2.11)ml/min;PI值分别为4.4±1.7、4.1±1.6、4.2±1.9、3.7±1.8、3.3±1.6、2.5±1.4。LAD近端90%狭窄及全部闭塞时LIMA桥的血流量均明显高于LAD近端完全开放、30%狭窄、50%狭窄时的血流量(P<0.01),各组PI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近端未完全闭塞时LIMA血管桥均可出现双向血流,LAD近端各种狭窄程度LAD远端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确实存在。来自未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的竞争血流造成的桥血流量减少和血流方向改变可能是造成CABG术后早、中期IMA血管桥衰坏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Bonacchi,M.,Battaglia,F.,Prifti,E.,赵登峰[5](2005)在《双侧乳房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系统吻合后的早期和晚期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using the in situ bilateral internal mammary arteries(IMAs), with the right IMA(RIMA) used for revascularisation of the circumflex system, and to evaluate early and late outcome. Materials and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7 and July 2003, 552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grafting of the circumflex artery system with an in situ skeletonised RIMA routed through the transverse sinus(eventually retrocaval). Mean(SD) age was 63.8(11) years. 331(60%) patients underwent total arterial 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Mean follow up was 26(9) months.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skeletonised RIMA grafting to the circumflex branch was 100%. There were 19(3.4%) in-hospital deaths. 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ccurred in 12(2.2%) patients. In 155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operative angiography, two had an occluded RIMA and a string-like phenomenon was seen in three RIMA and one left IMA(LIMA). Three RIMA and three LIMA had stenotic lesions. The patency rates of RIMA and LIMA were 94%and 97.4%, respectively. Strong predictors of non-functional IMA grafts were a recipient coronary artery diameter of< 1.5 mm(p=0.022),< 60%stenosis of the recipient coronary artery(p=0.015), diffuse stenotic lesions of the recipient coronary artery(p=0.018), and a small IMA calibre(p=0.0001). Cumulative actuarial survival at three years was 96.4%and event-free cumulative survival was 93.8%. Conclusions: Use of the bilateral IMAs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various configurations, making total arterial 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possible with a minimum number of arterial conduits. Use of the skeletonised RIMA through the transverse sinus and eventually retrocavally can reach most branches of the circum-flex system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excellent patency rate. Patients who received bilateral IMA grafts for left coronary system revascularisation had improved early and late outcomes and decreased risk of death, reoperation, and angioplasty.(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期刊2005年07期)

穆兰花,徐军,刘元波[6](2003)在《游离双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与胸廓内动脉远近心断端吻合的乳房再造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乳房及胸壁的重建,一直是对整形外科医师的挑战。这些病人不但需要再造乳房,同时需要修复锁骨下凹陷及腋前襞缺损畸形。通常,需要应用整个横形腹直肌肌皮瓣(包括IV区)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因此就需要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但由于患者腋部的胸背血管在根治术或术后的放疗中遭到破坏,而传统上胸廓内动脉远心断端往往结扎只利用近心端,因此胸部就很难同时找到两组理想的受区血管。作者首次将胸廓内动脉远近心断端同时作为胸部受区供血血管,应用于7例横形腹直肌肌皮瓣及5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乳房再造,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其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表明,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压力为66~58mmHg,近心端压力为88~75mmHg。远心端压力为近心端压力的75%~77%,两者的波形不同。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吻合口流速为70~52ml/min,近心端为94~74ml/min,远心端流速为近心端流速的74%~78%。以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TRAM在胸廓内动脉远心端、近心端同时供血状态下,其皮瓣灌注值最高。术后5年,远、近心端吻合口仍通畅良好,两处动脉血流的频谱、流速几乎相同。因此,虽然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压力稍低,但能提供有效的血液供应,因此保证了整个皮瓣的全部成活。(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期刊2003-12-01)

李森恺,穆兰花,李养群,徐军,杨明勇[7](2002)在《乳房再造术中胸廓内动脉远、近心断端血液动力学研究及远期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胸廓内动脉远心端 (逆向 )供血的功能 ,为乳房再造及胸壁修复提供新的血供来源。方法 对 2例应用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横形腹直肌肌皮瓣 (Transverserectusabdom inalmyocutaneousflap下简称TRAM皮瓣 )吻合血管游离移植行乳房再造患者 ,于术中对作为胸部受区血管的胸廓内动脉远心断端、近心断端 (下简称远心端、近心端 )的压力流速进行测量 ,并对TRAM在相应不同供血状态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进行监测 ,对 1例术后 5年患者行彩色多普勒仪追踪检测。结果 术时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压力为 6 6及 5 8mmHg ,近心端压力为 88及 75mmHg,远心端压力为近心端压力的 75 %~ 77% ,两者的波形不同。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吻合口流速为 70及 5 2ml min ,近心端为 94及 74ml min ,远心端流速为近心端流速的 74 %~ 78%。以双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TRAM在胸廓内动脉远心端、近心端同时供血状态下 ,其皮瓣灌注值最高。术后 5年 ,远、近心端吻合口仍通畅良好 ,两处动脉血流的频谱、流速几乎相同。结论 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可以提供一定压力的血供 ,最终达到与近心端相似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3期)

穆兰花,李森恺,李养群,严义坪,刘玉生[8](1997)在《横向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与胸廓内动脉吻合的乳房再造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用吻合血管的双蒂下腹直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法再造乳房,采用胸廓内动脉近、远心端为受区血管再造乳房,共行6例,其中一例以对侧胸廓内动脉为受区血管,术后皮瓣成活良好。随访10~40个月,无脂肪液化,腹部薄弱等并发症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期刊1997年02期)

袁志敏[9](1996)在《70岁以上老年人乳房内动脉替换冠脉血管成形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曾报道,选用乳房内动脉(IMA)替换病损冠脉的血运重建术者远期存活率较高,再手术率及后期心脏意外发生率均较低。但尚未见有关老年人群的相关报告,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期刊1996年03期)

Karen,J,熊楚梅[10](1987)在《用乳房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房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是最常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成功率最高的两种血管移植物,可以缓解心绞痛,预防心肌梗死所致的病残或死亡,提高存活率。在本世纪四十年代Vineberg曾用IMA作心肌内埋植,1972年Green介绍用IMA作直接冠状动脉搭桥。由于IMA极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不含产生静脉移植物的常见病理学改变(血管内膜下肌层纤维增生)以及解剖学特征(移植术仅是动脉之间的吻合,只需作一个吻合口可减轻血流阻力;没有静脉瓣可排除由涡流而产生血栓形成和栓塞的潜在危险)和(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期刊1987年02期)

乳房内动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行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巨大胸壁缺损或即刻乳房重建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8例内乳区巨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行新辅助化疗。8例患者均在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行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巨大胸壁缺损(1例)或即刻乳房重建(7例),且8例患者均同时行对侧乳房缩乳上提术,其中3例患者同时联合假体乳房重建术,4例患者同时行双侧乳头乳晕重建术。术后予以综合治疗。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调查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0 h(2.3~4.8 h)。平均住院时间为8.9 d(7.0~14.0 d)。进行了4~33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23个月。术后8例皮瓣均未见坏死。1例皮瓣淤血,1例出现皮下积液,经过抽液后痊愈。患者供体区域未见明显并发症,对侧乳腺未见原发乳腺癌及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对修复或者重建效果满意。结论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特定人群的胸壁缺损修复或乳房重建,患者恢复快及供皮瓣区并发症低为其优点,尤其适用于内乳区巨大乳腺癌患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房内动脉论文参考文献

[1].金贻婷,储呈玉,张薇,富丽娜,汤伟军.CTA预选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受区血管[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9

[2].吴晓东,任敏,王本忠,葛素侠,陈樱.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巨大胸壁缺损或即刻乳房重建[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7

[3].付强.冠状动脉分流术后乳房内动脉桥狭窄的动物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

[4].付强,毕研文,于建民,孙文宇,庞昕焱.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竞争血流对旁路移植乳房内动脉血管桥血流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5].Bonacchi,M.,Battaglia,F.,Prifti,E.,赵登峰.双侧乳房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系统吻合后的早期和晚期预后[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

[6].穆兰花,徐军,刘元波.游离双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与胸廓内动脉远近心断端吻合的乳房再造术[C].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3

[7].李森恺,穆兰花,李养群,徐军,杨明勇.乳房再造术中胸廓内动脉远、近心断端血液动力学研究及远期观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

[8].穆兰花,李森恺,李养群,严义坪,刘玉生.横向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与胸廓内动脉吻合的乳房再造术[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

[9].袁志敏.70岁以上老年人乳房内动脉替换冠脉血管成形术[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

[10].Karen,J,熊楚梅.用乳房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7

标签:;  ;  ;  ;  

乳房内动脉论文-金贻婷,储呈玉,张薇,富丽娜,汤伟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