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电阻论文-肖星,李新海,周恒,曾令诚,罗其锋

并联电阻论文-肖星,李新海,周恒,曾令诚,罗其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联电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性点,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选线,可靠性

并联电阻论文文献综述

肖星,李新海,周恒,曾令诚,罗其锋[1](2019)在《变电站10kV系统中性点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10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关键技术及相应的运行策略,可将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正确率提高到100%,自动切除接地故障,免除调度员人工选线的操作工作量,避免了误切非接地故障线路,提高了10kV用户供电可靠性,同时降低了10kV单相接地故障存续时间,保障了人身、设备安全。(本文来源于《电力设备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李锦图[2](2019)在《10kV配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我国配电系统发展十分迅速。配电系统具有分布面积广,结构复杂,随机故障频发等特点,其中性点接地方式对故障的发现和处理工作以及配电网的运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配电网的接地方式一直是国内外争论的课题。目前东莞供电局中所使用的多种小电流接地方式,其选线的精度都比较低,而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新型小电流接地方式,能够解决配电网接地方式不能同时兼顾消弧和快速选线跳闸的问题,为此本文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方式特性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及各类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等)的优劣势,提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电阻接地的新型接地方式,并分析阐述该新型接地方式相比其他接地方式所具有的优势;接着,本文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电阻接地发生瞬时性接地故障和永久性接地故障时系统的暂态和稳态情况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建立电网仿真模型,探究不同过渡电阻情况下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零序电流、零序电流有功分量和并联电阻前后系统的零序电压的变化,分析了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特点,证明了其在故障选线方面的优越性。最后,对采用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小电流接地方式中一些重要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和仿真验证,包括并联电阻阻值与系统参数关系的理论分析、并联电阻的投切给系统电压带来的暂态冲击及并联电阻投入时间对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抑制能力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4)

唐向峰[3](2019)在《基于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配电网规模和容量的增长,电缆线路所占比重增大,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电容电流也越来越大,易引起电弧接地。为限制故障点电流,配电网广泛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叁相线电压仍维持对称,可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为故障线路的选择和切除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供电可靠性升高。但是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会升高,如果接地点发生电弧接地,还可能产生2.5~3倍的弧光过电压,威胁到系统的绝缘和安全,易使故障范围扩大,故须尽快选出故障线路并切除故障。由于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电流较小,经消弧线圈补偿后的残余电流更小,故障特征不明显,给故障选线造成很大影响。本文采用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方法进行选线,实现了故障消弧和故障选线的统一。发生瞬时性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可以自行灭弧,故障自动消除。若发生永久性接地故障,待系统渡过暂态过程后投入并联电阻,此时选线不受暂态过程的影响。并联电阻产生大的有功电流分量,并通过接地点流过故障线路,为故障选线提供足够的故障特征量,该有功电流与零序电压方向相反,可以此为判据选出故障线路;投入并联电阻还能降低中性点电压,减小故障相电压恢复速度;选出故障线路并切除故障后断开并联电阻不会对中性点电压产生影响。受配电线路实际运行环境、线路型号及长度的影响,某个定值并联电阻无法适应大多数运行状况线路的故障选线,为了满足安全性和选线准确性的要求,选择的并联电阻阻值既不能使故障点电流过大,又要保证选线有明显的特征量。本文提出投入可调节并联电阻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Simulink仿真实验,选择550Ω~650Ω的并联电阻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运行情况下的故障线路。通过消弧线圈并联电阻选线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投入并联电阻后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变大,且远大于非故障线路;系统零序电压大大降低、中性点偏移电压也减小很多;切除并联电阻对中性点电压不会产生影响,验证了消弧线圈并联电阻选线方法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面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管亮亮,韦宇[4](2019)在《不拆引线测量电容器并联电阻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使用自放电法或万用表来检测单体电容器并联电阻的局限性,介绍了一种针对并联电容器组不拆线测量单体电容器的电容量及并联电阻的方法,阐述了所研制仪器的原理和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力与能源》期刊2019年02期)

宁远栋,瑚磊[5](2019)在《浅谈“类电阻”元件的串联和并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串联"和"并联"是高中物理经常处理的基本模型,是多个元件之间的基本连接方式,电阻、电容和弹簧这叁类元件在"串联"或"并联"后,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寻,可称之为类电阻元件。从决定式和定义式两个角度对这叁种类电阻元件在串联和并联后的等效值进行推导,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06期)

杨帆,任伟,沈煜,薛永端,杨志淳[6](2019)在《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系统接地故障灵活处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配电网接地方式和接地故障处理问题的重视,国内部分配电网出现了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方式,给配电网接地故障处理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能实现多数接地故障自动熄弧与永久接地故障的可靠保护,兼顾了2种接地方式的优点。但频繁投切并联小电阻可能造成过电流冲击,且考虑到并联电阻热容量限制与建设维护成本,应尽可能减少电阻投入次数。提出一种接地故障灵活处理策略,首先利用故障自身电气量实现接地选线,并对该结果进行可信度评估,仅在过渡电阻低于设定标准且选线结果不可信时,投入并联小电阻进行二次保护。该策略能有效减少并联小电阻的投入次数,节约成套装置的建设维护成本。(本文来源于《供用电》期刊2019年03期)

谭伟[7](2019)在《浅谈串、并联电路总电阻规律在高中电学实验中的隐形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学实验是高考物理实验的重头戏,具有难度大、要求高、类型多、方法灵活等特点,欧姆定律是其基础理论,串、并联电路规律则是分析设计实验的核心工具和方法,串、并联电路总电阻规律在深入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法和限流法以及半偏法测电阻中渗透深入,隐晦,难以理解。挖掘出其隐含的这一核心物理规律,分析清楚串、并联电路总电阻规律是突破电学实验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知识。(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13期)

锡林,何雪涛,杨卫民,谭晶,张金云[8](2019)在《基于并联电阻网络的轮胎磨耗检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轮胎磨耗量检测设备结构复杂、成本高、操作繁琐等问题,开发出基于并联电阻网络、无线收发模块和STC12C5A60S2单片机的实时检测轮胎磨耗量的轮胎磨耗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并联的电阻网络将轮胎磨耗量转换成模拟电压值,并通过模数转换电路将模拟电压值变为便于单片机处理的数字量,最后通过无线收发芯片将数据采集到STC12C5A60S2单片机中进行处理和计算,并将结果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从而实现对轮胎磨耗等级的判断和预警。通过轮胎磨耗模拟试验设计,得出轮胎磨耗量与总电阻的倒数呈线性关系,从而实现轮胎磨耗量的测量。(本文来源于《轮胎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陆明明[9](2018)在《六脉冲下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S20为了研究在多脉冲下,雷电保护器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Metal Oxide Varistor)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利用多脉冲发生设备,设置波形8/20μs,电流幅值20 kA,脉冲间隔50 ms的6个模拟的高压雷电脉冲,对单片与双片并联的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进行高压冲击试验,每次冲击间隔至样品恢复室温,对比测试单片20 kA与双片10 kA并联的伏安特性,分别分析它们的各自耐高压的性能。研究发现:多脉冲下双片并联的耐冲击性能明显优于单片;多脉冲下MOV的散热能力对耐受性能起重要作用,而双片并联的散热能力较单片更好。因此多脉冲下双片10 kA并联比单片20 kA更具可靠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期刊2018-10-24)

彭昌文,杨成,杨舰,雷巧林,孙鹏远[10](2018)在《厚膜熔断器串电阻并联使用的可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航天工程型号使用的某型厚膜熔断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串电阻并联使用模式与单只单独使用模式条件下,在不同的过载电流工况下的熔断保护特性和脉冲承载特性的与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熔断器中电阻并联使用将为支路上的熔断器起到电流降额作用,同时增大其临界熔断电流值,延长其熔断时间,提高其脉冲承载能力,但不利于快速地切断故障电流。(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期刊2018年05期)

并联电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我国配电系统发展十分迅速。配电系统具有分布面积广,结构复杂,随机故障频发等特点,其中性点接地方式对故障的发现和处理工作以及配电网的运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配电网的接地方式一直是国内外争论的课题。目前东莞供电局中所使用的多种小电流接地方式,其选线的精度都比较低,而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新型小电流接地方式,能够解决配电网接地方式不能同时兼顾消弧和快速选线跳闸的问题,为此本文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方式特性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及各类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等)的优劣势,提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电阻接地的新型接地方式,并分析阐述该新型接地方式相比其他接地方式所具有的优势;接着,本文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电阻接地发生瞬时性接地故障和永久性接地故障时系统的暂态和稳态情况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建立电网仿真模型,探究不同过渡电阻情况下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零序电流、零序电流有功分量和并联电阻前后系统的零序电压的变化,分析了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特点,证明了其在故障选线方面的优越性。最后,对采用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小电流接地方式中一些重要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和仿真验证,包括并联电阻阻值与系统参数关系的理论分析、并联电阻的投切给系统电压带来的暂态冲击及并联电阻投入时间对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抑制能力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联电阻论文参考文献

[1].肖星,李新海,周恒,曾令诚,罗其锋.变电站10kV系统中性点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设备管理.2019

[2].李锦图.10kV配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唐向峰.基于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管亮亮,韦宇.不拆引线测量电容器并联电阻方法的研究[J].电力与能源.2019

[5].宁远栋,瑚磊.浅谈“类电阻”元件的串联和并联[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

[6].杨帆,任伟,沈煜,薛永端,杨志淳.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系统接地故障灵活处理策略[J].供用电.2019

[7].谭伟.浅谈串、并联电路总电阻规律在高中电学实验中的隐形渗透[J].考试周刊.2019

[8].锡林,何雪涛,杨卫民,谭晶,张金云.基于并联电阻网络的轮胎磨耗检测系统设计[J].轮胎工业.2019

[9].陆明明.六脉冲下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9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2018

[10].彭昌文,杨成,杨舰,雷巧林,孙鹏远.厚膜熔断器串电阻并联使用的可靠性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8

标签:;  ;  ;  ;  

并联电阻论文-肖星,李新海,周恒,曾令诚,罗其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