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流泪为弟弟讨公道

姐姐流泪为弟弟讨公道

一、妹妹含泪为兄追讨正义(论文文献综述)

周英子[1](2020)在《新时期以来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身份困境与认同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现代化、城市化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时间大量乡村人口蜂拥进城,投入这场关乎民族复兴的“国家行动”之中,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阶层——农民工悄然登上历史舞台。在“权力”话语的演绎下,农村和农民被降级、被放逐,因此进城当上农民工便意味着要与权力对抗,也意味着要置换掉被矮化的农民身份,并重新建构起作为农民工主体的认同。其中,作为女性的“进城女工”还要直接挑战父权制文化,她们摆脱了家庭的控制和对男性的依附,进城就是她们实现自我个体化的开始,成为“进城女工”是一个新的主体建构的过程。(1)然而这个主体在城市没有生根的土壤,没有言说的空间,她们的主体性被模糊在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身份认同之中,因此成为“进城女工”也是一场持久而艰难的斗争。新时期以来,反映“进城女工”生存场景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它们用影视镜头艺术再现了“进城女工”这个新兴主体的认同建构过程。本文选取相关影视文本,先从空间角度探析影视作品对“进城女工”生存和身份的空间呈现及空间书写背后的意识形态关系,由此得知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认同空间化,“进城女工”在城市的生存、文化、消费、性别等空间被挤压、被边缘化,她们的主体认同也随之处于危机之中;其次,本文结合影视作品对“进城女工”的形象塑造,探析形象背后的身份书写,从而发现影视作品对“进城女工”的形象塑造出现定型化倾向,“进城女工”身上的“他者性”通过形象再现被夸大、简化并固定下来,而且影视作品通过对形象的分类塑造,树立了符合理想的“进城女工”形象和与之相对的形象,由此寄寓了意识形态的隐形书写;然后,本文从“进城女工”扞卫主体完整性,重塑身份认同的意图和实践入手,梳理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认同重建模式,她们或争做“城市人”,或重归农民身份等,“进城女工”在既有的条件之下,努力寻求身份的意义;最后本文分别从本文内和本文外角度,鸟瞰影像再现中“进城女工”认同的代际流变和光影流变,在本文内,“进城女工”的身份认同随着代际的转变和时代的流变而悄然改变,而在本文外,影视作品对“进城女工”的光影书写也随着时代的改变的不断改变。

宋巍[2](2006)在《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文中研究指明武侠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类型之一,长久以来其价值与影响均受到学界的重视。八十年代后,武侠小说研究走向深化,出现了一大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论着和论文。遗憾的是,梳理研究古典武侠小说发展演变历程的工作却一直被忽视。尽管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有多部武侠小说史出版,但作者研究的重心都集中在民国以后,对古典武侠小说往往一笔带过。可以说,对本源研究的匮乏使得武侠小说研究出现后劲不足的态势。因此,笔者从上古神话开始,对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作了历史的纵向系统关照,同时横向比较了其他形式文学作品对武侠小说的影响,并提出来武侠小说的发展历史昭示了武侠小说类型化、通俗化的演变趋势的观点,指出武侠小说是大众审美胜利的文学产物。 第一章,着重探讨了上古神话与武侠小说的渊源。指出侠义精神的源于上古先民的原始道德,其中包括先民在和残酷的自然环境斗争中产生的奉献牺牲精神、原始社会生存的压力下产生的尚武嗜血之风(这也是原始野性的部分残留)和基于生存考虑的对“力量”和“勇武”的赞美,上述三方面构成了最早的侠义精神。此外,上古神话中围绕英雄构建世界和展开故事的文学手法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后来的武侠小说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三章,从秦汉文学现实出发,分析了先秦诸子和两汉史家对武侠的论述记载文字。认为秦汉以来的史传、诗文的文学创作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古典武侠小说的产生。《史记》、《汉书》中记录的大量在当时社会中确实存在的侠客。这些侠客虽然和武侠小说中的“武侠”不同,但他们的事迹和史学家对他们的评论为武侠小说的产生作了文学上的准备。尤其是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侠客的评论:“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成为后来武侠小说创作在思想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立足点。 第四章,从分析魏晋武侠小说雏形和魏晋游侠诗两个方面入手,指出魏晋时期是中国武侠小说形成过程中的萌芽期。在魏晋时期,武侠小说初步确立了夺宝、复仇、行侠、成长的叙事主题,形成了“好奇而通俗”的美学风格和塑造了具有超人特征的侠客形象。魏晋六朝盛行的游侠诗歌开文学化描写侠客的先河,用文人旁观的视角将原本残酷带有些许黑暗的侠客世界进行了美化,游侠诗的诗化语言、武功描写和侠客意象对武侠小说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章,唐代文人“着意好奇”的文学追求和当时社会好武昂扬的时代精神

徐云知[3](2005)在《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几乎同时产生的还有一部李绿园耗时三十年撰写而成的《歧路灯》,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教育小说,是浪子回头题材的集大成者。本研究在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教育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试图对李绿园创作观念的成因、《歧路灯》文本意义的构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证,进而揭示《歧路灯》的意义不单纯是李绿园对文学的理解和解释问题,也是其教育价值的判断与教育理念的支撑问题,并以此透视《歧路灯》的文学意义与教育意义的构成,以期在人文反思和重构社会文 化 语 境 中 寻 求 文 学 理 解 与 教 育 理 解 的 具 有 借 鉴 价 值 的 普 遍 性 。 本研究是沿着从总体到部分再到总体的研究思路展开的,第一章(对以往研究 进 行 总 结 ) 和 结 论 ( 对 本 研 究 进 行 总 结 ) 虽 侧 重 点 不 同 , 但 都 属 于 总 体 研 究 ,第二、三章切入具体研究部分。第一章为总论;第二章为时代论和作家论;第三章 为 作 品 论 , 最 后 是 本 研 究 的 结 论 。 在 结 构 上 本 研 究 共 分 四 个 部 分 : 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对以往关于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研究进行梳理把握和观照,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首先,概述近百年来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研究历程及目前的研究状况:其次,从教育小说的概念、教育小说与其它小说的区别、教育小说的题材流变入手,给《歧路灯》归类,确定其为教育小说。关于教育小说的概念,前人已有定义,但这种定义并不严格、规范,鉴于此,本研究还要在教育小说概念的界定上入手,力争使这种界定科学而规范,使之具有普遍性。 第二章:首先分析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创作观念形成的时代因素,主要从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与文化、社会风气入手,分析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文化及社会风气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康、乾盛世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风气是影响李绿园创作《歧路灯》的重要因素;然后从李绿园的生平切入,解析时代对作家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家又是如何在与时代互动的同时,从其教育家与小说家的社会责任感出发,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然后以《(歧路灯)自序》为依据概述其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观念。 第三章:结合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实践的成果——《歧路灯》文本,侧重研究其作品的内容,以此透析其以小说行教化的精神实质。主要从李绿园的教育观及其教育对策、《歧路灯》教化的内容与形式及其教育影响系统的构成五个方面来研究李绿园在创作实践中是如何赋予其小说以“教化至上”的实质内容,其 小 说 又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实 现 了 他 以 小 说 行 教 化 的 创 作 观 念 。 结论: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观念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歧路灯》是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的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创作尝试,它的成败从正反两方面为我国后来教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且其社会价值不可低估;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创作观念的文的学意义在于“浪子回头”这一教育题材至《歧路灯》为集大成者。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创作观念的教育意义有三:一是李绿园揭示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必然的关系,指出富教并重的重要性;二是李绿园揭示出教.

文健[4](2002)在《妹妹含泪为兄追讨正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1年1月30日,大年初七。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双阳村仍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下午5点多钟,村民李和生家正热热闹闹地招待着贵州籍的干儿子和干儿媳,几名公安干警突然从天而降,冲进屋里带走了其干儿子张道书。与公安干警同来的一个名叫胡明芬的年轻女子目睹此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流满面:"哥哥呀,你的在天之灵安息吧,杀害你的仇人终于抓住了"。两年多来,她历经千辛万苦,为的就是这一刻。被抓的化名张道书的人正是她千里追寻的杀人凶手刘帮富。

二、妹妹含泪为兄追讨正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妹妹含泪为兄追讨正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以来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身份困境与认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社会学视野下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
        1.3.2 文学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
        1.3.3 影视文学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
    小结
第二章 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空间构建与认同危机
    2.1 夹缝中的生存空间:徘徊于都市底边的外来人
        2.1.1 局限于社会边缘的“外来者”
        2.1.2 游荡在城市底端的打工女孩
    2.2 歧视下的文化空间:故乡与异域的双重“边缘人”
        2.2.1 城市“过客”:闯入城市空间的“陌生人”
        2.2.2 故乡“浮萍”:脱离乡村家园的“漂泊者”
    2.3 权力规训下的身体空间
        2.3.1 嵌入时间之流的身体
        2.3.2 整合进空间的符码身体
        2.3.3 微观机制下“驯顺的肉体”
    2.4 逼仄的性别空间:“边缘”中的“边缘”
        2.4.1 家庭空间的束缚:男权中心对“女性”的挤压
        2.4.2 阶层外部的剥夺:男性领导对“下层”的欺辱
        2.4.3 性别内部的排斥:“姐妹”的漠视
    2.5 异化的消费空间:迷失在“都市梦”中身份符码
        2.5.1 商品流布的都市景观
        2.5.2 身份区隔的消费社会
    小结
第三章 影视视域下“进城女工”的形象塑造与认同再现
    3.1 “进城女工”的群像构建
        3.1.1 装扮老土的“乡下土妞”
        3.1.2 表征“他者”的名字
        3.1.3 孤陋寡闻的乡民
        3.1.4 渴望城市的异乡人
    3.2 “进城女工”个体形象构建
        3.2.1 自尊自强的“奋斗者”
        3.2.2 以爱渡厄的苦情者
        3.2.3 惨遭淘汰的“呆笨懒惰者”
        3.2.4 迷失自我的道德沦丧者
    3.3 “进城女工”影视形象的性别构建
        3.3.1 “类母亲”的“姐姐”和顺从的“妹妹”
        3.3.2 城市/男性加持下成功的“他者”
        3.3.3 不幸不争的“第二性”
    小结
第四章 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身份重建模式
    4.1 扎根城市:重建“城里人”的身份认同
        4.1.1 重塑自己形象
        4.1.2 重估自我价值
        4.1.3 皈依族群认同
        4.1.4 用“爱情”换取未来
    4.2 重返乡村:回归乡下人的身份认同
        4.2.1 突显乡土身份:对抗“他者”的“自我”强化
        4.2.2 重述身份意图:消解“异化”的乡村“取经人”
        4.2.3 归途是故乡:抚慰“游子”伤痛的最终港湾
    4.3 国家认同叙事的主体建构
        4.3.1 附会于国家叙事的“弄潮儿”
        4.3.2 消隐于宏大历史的小人物
第五章 影视再现中“进城女工”身份叙事的嬗变
    5.1 本文内嬗变:“进城女工”身份认同的代际分层
        5.1.1 进城动机:从谋求生存到享受生活
        5.1.2 城市认同:从消极抗拒到积极迎合
        5.1.3 身份归宿:从回归乡土到游荡在城市
    5.2 本文外嬗变:影视作品的身份叙事流变
        5.2.1 空间流变:从农村—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新农村
        5.2.2 形象流变:从农民—农民工/“城里人”—(农民)到农民—农民工—新农民
        5.2.3 叙事方式的流变:从苦难叙事到励志书写
        5.2.4 认同的嬗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上古神话与武侠小说
    第一节、武侠小说的接受基础——上古神话的原始道德与侠义精神
        一、死亡的欢歌——华夏上古神话的死亡结局
        二、复仇的正义——华夏上古神话的复仇故事
        三、武器的迷信——华夏上古神话的兵器崇拜
    第二节、武侠小说的叙事远祖——结构上古神话的叙事模式和武侠小说
        一、神话叙事中“以英雄为中心”展开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武侠小说的关系
        二、上古神话中的“英雄——神界”的叙事环境和武侠小说的关系
        三、上古神话中讲求“叠加”的叙事手法和武侠小说的关系
第二章 先秦文学和武侠小说
    第一节、先秦文学中的“武”与“侠”
        一、先秦文学中的“武”
        二、先秦文学中的“侠”
    第二节、武侠小说视野下的先秦“武”、“侠”
第三章 两汉文学和武侠小说
    第一节、两汉文学中的武侠
        一、两汉史传中的的名侠
        二、两汉侠客的伟大人格及两汉的“侠崇拜”
        三、两汉“侠崇拜”现象的影响
    第二节、武侠小说视野下的两汉武侠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武侠小说
    第一节、好奇通俗——魏晋南北朝武侠小说的审美风格
        一、奇幻题材的选择——魏晋武侠小说审美风格的第一个表现
        二、超人形象的塑造——魏晋审美风格的第二个表现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武侠小说的叙事主题
        一、魏晋武侠小说中的“夺宝”主题
        二、魏晋武侠小说中的“复仇”主题
        三、魏晋武侠小说中的“行侠”主题
        四、魏晋武侠小说中的“成长”主题
    第三节、武侠小说视野下的魏晋游侠诗
        一、魏晋游侠诗的诗化语言对武侠小说的影响
        二、魏晋游侠诗的武功描写对武侠小说的影响
        三、魏晋游侠诗的侠客意象对武侠小说的影响
第五章 唐代武侠小说
    第一节 唐代武侠小说兴盛的原因
        一、尚武崇侠的时代精神提供了武侠小说创作的动力
        二、享乐重趣的社会风尚营造了促进武侠小说创作的社会环境
        三、武侠小说的历史发展促进了武侠小说自身走向成熟
    第二节、唐代武侠小说的创作概况
        一、唐代武侠小说作者概况
        二、唐代武侠小说作品概况
        三、唐代武侠小说代表作品赏析
    第三节 唐代武侠小说的成就
        一、唐代武侠小说在人物形象上的创造性突破
        二、唐人武侠文学在内容描写上的创造性突破
        三、唐代武侠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创造性突破
    第四节、唐代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在艺术方法上,由忠实采录到自觉虚构
        二、在情节特色和结构体制上,由简单叙事到复杂叙事
        三、在人物塑造上,由正面描写到虚实结合描写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武侠小说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文言武侠小说
    第二节、宋元时期的白话武侠小说及武侠小说的通俗化趋势的开始
        一、“说话”和“话本”的产生和发展
        二、宋元话本中的白话武侠小说和公案小说
        三、宋元武侠小说的“俗化”
    第三节、武侠小说视野下的元代戏剧
        一、元代公案剧对武侠小说的影响
        二、元代水浒剧对武侠小说的影响
第七章 明清的武侠小说
    第一节、明清武侠小说的繁荣原因
        一、明清经济的多样化局面是武侠小说繁荣的根本推动力
        二、明清小说理论的发展是武侠小说繁荣的理论原因
        三、传统武术的发展为武侠小说创作繁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武学依据
    第二节、划时代的武侠小说巨着——《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着者、版本和主要内容
        二、武侠小说视野下的《水浒传》之思想内涵的创新
        三、武侠小说视野下的《水浒传》之艺术手法的创新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其他长篇武侠小说
        一、明清时期的历史武侠小说及《禅真逸史》、《水浒后传》、《飞龙全传》
        二、明清时期的神魔武侠小说及《绿野仙踪》
        三、明清时期的侠义公案小说及《施公案》系列
        四、明清时期的儿女英雄武侠小说及《好逑传》、《绿牡丹全传》
    第四节、明清时期的短篇武侠小说
        一、明清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及其成就
        二、明清时期的文言武侠小说及其成就
结语——走向大众的武侠小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第一章 教育小说和《歧路灯》研究概述
    第一节 教育小说与李绿园的《歧路灯》
    第二节 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成因
    第一节 李绿园创作观念的时代成因
    第二节 李绿园的家世及其社会角色
    第三节 李绿园以小说行教化的创作观念
第三章 李绿园的艺术创作实践
    第一节 《歧路灯》中的教育观
    第二节 《歧路灯》中的教育对策
    第三节 《歧路灯》中的教化内容
    第四节 《歧路灯》中的教育形式
    第五节 《歧路灯》中教育影响系统的构成
结语
附录
    一、李绿园年谱
    二、李绿园交游考
    三、李绿园卒地考
    四、《歧路灯》版本考
    五、《歧路灯》传播问题考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妹妹含泪为兄追讨正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以来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身份困境与认同构建研究[D]. 周英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7)
  • [2]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D]. 宋巍.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1)
  • [3]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 徐云知.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4)
  • [4]妹妹含泪为兄追讨正义[J]. 文健. 农家女百事通, 2002(01)

标签:;  ;  ;  ;  ;  

姐姐流泪为弟弟讨公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