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淋巴结论文-李朝阳

腹部淋巴结论文-李朝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腹部淋巴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淋巴结肿大,超声诊断,计算机断层扫描

腹部淋巴结论文文献综述

李朝阳[1](2019)在《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超声诊断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收治的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79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CT检查与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超声特征。结果:超声组患者各种类型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诊断应用于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卢爱波[2](2019)在《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超声在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39例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超声扫描和CT扫描,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对于炎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转移瘤和淋巴结结核的诊断符合率,超声分别为95.35%、100.0%、100.0%、96.55%,CT分别为74.42%、82.05%、85.71%、75.86%,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在腹部常见的各类淋巴结肿大诊断中均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结论:超声扫描能按照腹部淋巴结病变表现出的大小、形态、范围、内部回声等综合诊断,早期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信息,且超声检查操作简单、费用低,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08期)

门永超,刘霞[3](2019)在《MRI联合DWI在腹部淋巴结病变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MRI联合DWI在腹部淋巴结病变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评价。方法:选取100例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治疗的腹部淋巴结病变患者,根据病理学检测可以分为良性病变组以及恶性病变组。选取的患者均使用MRI联合DWI检查。结果:常规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高于DWI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别较大(P<0.05)。MRI联合DWI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常规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DWI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别较大(P<0.05)。良性病变组的ADC值小于恶性病变组,比较差别较大(P<0.05)。良性病变组的环形强化发生率以及囊性变发生率小于恶性病变组,比较差别较大(P<0.05)。结论:在腹部淋巴结病变定性的患者中使用MRI联合DWI诊断治疗,准确性较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5期)

王卫东[4](2019)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开展该病的影像学研究。方法方便选择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CT和MR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肿块为单发孤立的圆形或卵圆形,具有光滑的边缘,而且可以清晰的辨别其与周围结构的边界。局限性肿块均具有超过3.0 cm的直径,其中最大的达到了6.0 cm;多发性肿块则具有1.0~4.0 cm的直径。胸内肿块的分布如下:7例位于右侧肺门,6例位于左侧肺门,4例位于右侧气管旁,4例位于右侧奇静脉隐窝,2例位于左侧主、肺动脉窗,3例多发性。腹内肿块的分布如下:5例位于右侧肾上腺区域,3例位于后腹膜,6例多发性。CT表现如下:病理表现为透明血管型,平扫呈现出等密度的特点,相对比较均匀;MRI表现如下:肿块在SE序列T1WI上表现出等信号的特点,在T2WI表现出高信号的特点。结论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病理变化情况与其CT和MR的表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15期)

张红艳[5](2019)在《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超声在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淋巴结肿大患者,应用超声以及CT对其进行检测,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价值。结果超声诊断淋巴瘤、炎性淋巴结肿大、转移瘤、淋巴结结核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P <0.05)。结论超声可以根据腹部淋巴结病变的大小、形态等进行观察分析,进而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进行准确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09期)

李琪,黄晓珺,刘利平,李明岳,刘嘉林[6](2019)在《纳米炭注射液在壶腹部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纳米炭注射液在壶腹部癌术中指导淋巴结清扫的作用。方法:选择壶腹部癌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暴露术野后,取纳米炭注射液1mL,在癌旁周缘的十二指肠降段浆膜及胰头包膜下分上、下、左、右4点注射,对照组则以相同的方式注射取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手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淋巴结清扫数为468枚,其中416枚黑染(88.9%);对照组总淋巴结清扫数为268枚;观察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5.23±2.13)枚/例vs.(9.77±1.33)枚/例,P<0.01],差异主要在于N1站淋巴结(P=0.002),两组N2、N3淋巴结清扫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漏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318±30)mLvs.(592±60)mL,P<0.05)。结论:纳米炭注射液在壶腹部癌根治术中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示踪剂。(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蒋珊[7](2019)在《能谱CT成像技术在腹部胃肠道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及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能量CT能谱成像技术对腹部胃肠道肿瘤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淋巴瘤患者及17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双能量C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量资料,分别获得两组双期增强下40-140KeV单能量重建图像,测量感兴趣区动、静脉期40-140KeV下的单能量CT值(CT_(AP)、CT_(VP))、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 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分别计算两组动、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Z值)、能谱曲线斜率(λHu)。组间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结果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淋巴瘤48枚,转移性淋巴结48枚。在40-140KeV范围内,随着单能量KeV的升高,两病变淋巴结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值逐渐减低,单能量越高,CT值的降幅越小。两者在40-140KeV单能量的CT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动、静脉期的斜率不同,分别为1.28±0.2 vs 1.84±0.24、1.57±0.28 vs 2.04±0.54,两种淋巴结动脉期及静脉期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浓度分别为(1.06±0.24)mg/ml vs(1.25±0.21)mg/ml、(1.12±0.23)mg/ml vs(1.44±0.28)mg/m;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7.94±0.16 vs 8.3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成像技术定量分析对转移性淋巴结及淋巴瘤两种病变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提恩刚,赵培飞[8](2019)在《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CT组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疾病,MRI组患者均采用MRI诊断疾病。结果 CT组疾病检出率97.37%、结节位于肝门者占65.8%、位于肠系膜者占15.8%、位于腹膜后者占15.8%。单发结节占68.4%、多发结节占28.9%、结节直径(5.2±0.3)cm。与MR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或MRI诊断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检出率均较高。且能够明确结节的位置、数目及直径。但根据诊断技术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同样不同。临床应联合应用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疾病进行诊断,进一步提高检出率。(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黄早胜,徐新华[9](2019)在《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用于腹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用于腹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的腹部淋巴结变的患者40例作为主要探究主体,并根据患者的手术结果将患者分为实验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实验组患者为良性腹部淋巴结患者,对照组患者为恶性腹部淋巴结,两组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比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MRI与DWI成像结果诊断率与MRI、DWI诊断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淋巴结ADC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腹部淋巴结病变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同时,能够将ADC值作为诊断依据,对淋巴结病变诊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杨泽锋,钟建平,张盛箭,周良平,彭卫军[10](2018)在《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腹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CD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透明血管型(9例)和浆细胞型(1例);所有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以椭圆形和或豌豆形居多。局灶肿块型9例,CT平扫均为等密度,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实质期5例病灶进一步持续性强化;4例强化稍退出;3例肿块周围可见扩张扭曲血管影。多发结节型1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进一步强化。本组4例行MRI扫描,平扫T1WI上低信号影,T2WI上为等或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局灶肿块型病灶(3例)均明显且持续强化,肿块周围均可见完整包膜;多发结节型病灶(1例)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及MRI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对腹部CD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腹部淋巴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超声在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39例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超声扫描和CT扫描,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对于炎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转移瘤和淋巴结结核的诊断符合率,超声分别为95.35%、100.0%、100.0%、96.55%,CT分别为74.42%、82.05%、85.71%、75.86%,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在腹部常见的各类淋巴结肿大诊断中均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结论:超声扫描能按照腹部淋巴结病变表现出的大小、形态、范围、内部回声等综合诊断,早期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信息,且超声检查操作简单、费用低,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腹部淋巴结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朝阳.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超声诊断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卢爱波.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3].门永超,刘霞.MRI联合DWI在腹部淋巴结病变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王卫东.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研究[J].中外医疗.2019

[5].张红艳.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9

[6].李琪,黄晓珺,刘利平,李明岳,刘嘉林.纳米炭注射液在壶腹部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7].蒋珊.能谱CT成像技术在腹部胃肠道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及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中国医科大学.2019

[8].提恩刚,赵培飞.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9].黄早胜,徐新华.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用于腹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10].杨泽锋,钟建平,张盛箭,周良平,彭卫军.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8

标签:;  ;  ;  

腹部淋巴结论文-李朝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