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弯破坏论文-林庆利,边亚东,杨小卫,殷晓叁

受弯破坏论文-林庆利,边亚东,杨小卫,殷晓叁

导读:本文包含了受弯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筋矩形梁,正截面受弯破坏,结构力学组合装置(YJ-IIID型),教学研究

受弯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林庆利,边亚东,杨小卫,殷晓叁[1](2019)在《单筋矩形梁正截面受弯破坏实验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筋矩形梁正截面受弯破坏实验是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实验之一。以中原工学院为例,针对目前该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少筋梁、适筋梁和超筋梁分组实验,并带领学生通过设计图纸分析、承载力计算与构件破坏特征交互验证的一套实验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20期)

吕旭滨,于江,秦拥军,姜思凡[2](2019)在《再生混凝土梁受弯破坏过程声发射的灰色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采用传统灰色理论对声发射事件数建立声发射灰色模型GM(1,1)的预测值相较于试验值较大、预测精度不高等问题,根据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的再生混凝土梁在受弯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现象,通过引入折减系数提高预测值的精度,并给出了折减系数在梁破坏全过程的表达式。通过和试验相验证,比较GM(1,1)灰色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最终结果表明:折减系数与时间呈现较好的非线性关系,在起点处与终点处分别为折减系数的0. 5倍和3倍。根据上述特性得到修正后的灰色模型,其精度较传统模型有了很大的提高,利用该模型对材料受力过程中的声发射参数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对再生混凝土梁受弯破坏的判别及预测,对于今后预测材料损伤问题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8期)

金浏,苏晓,杜修力[3](2018)在《钢筋混凝土梁受弯破坏及尺寸效应的细观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构件破坏的尺寸效应取决于混凝土材料的非均质性以及钢筋/混凝土相互作用。该文借助混凝土细观结构特征,基于非线性弹簧单元来描述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梁破坏行为模拟的叁维细观数值模型。在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的基础上,拓展模拟了更大尺寸梁的弯曲大变形破坏行为,并分析了单调及循环加载模式对不同尺寸悬臂梁受弯破坏及名义抗弯强度影响规律。模拟结果分析表明:1)该文工况下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的弯曲破坏存在尺寸效应,弯曲强度随梁深增大而减小;2)循环加载下,混凝土、钢筋以及两者间的粘结性能由于低周疲劳而使得梁的弯曲破坏呈现出脆性特征;3)相比于单调加载,循环加载条件下,悬臂梁的破坏具有更强的脆性,名义抗弯强度尺寸效应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10期)

周军文,赵风华,鲁良辉,朱文丽,傅慧[4](2018)在《碳纤维增强复材布加固重组竹破坏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碳纤维增强复材(CFRP)布加固破坏后重组竹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弯性能,设计4个相同的重组竹对比梁进行4点加载试验,采用位移控制法加载至试件破坏,然后在破坏梁的受拉区粘贴3层CFRP,总厚度为0. 333 mm,采用与对比梁相同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得到加固破坏梁的极限承载力及对应的极限位移,并绘制了跨中截面的荷载-挠度曲线,给出了加固破坏后重组竹梁的理论计算方法。结果表明,CFRP加固破坏后的重组竹梁可以恢复到原有的承载力甚至更高,而且加固梁的刚度明显高于对比梁,理论计算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加固梁的承载力。(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10期)

支正东,陈贺,荀勇,杨建明,杜玉兵[5](2016)在《TRC薄板加固RC梁受弯破坏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跨中植筋与未植筋两种不同处理方案的共4根织物增强混凝土加固梁的抗弯试验,分析比较两种加固梁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及荷载-应变特性、承载力特性,同时对加固梁黏结界面应力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黏结界面上存在剪应力,并且与截面上弯矩成正比;跨中植筋可以有效改善加固梁的破坏形态,提高极限承载力。(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6年08期)

刘春伟[6](2016)在《水工混凝土受弯构件试验破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试验选择5根混凝土梁,根据设计的加固方案,对各梁进行加固。通过观察各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化,根据试验观测数据分析得出梁的受力性能。从试验结果看,复合加固后梁的极限承载力有了显着提高,裂缝开展较慢。(本文来源于《山东水利》期刊2016年03期)

梁兴文,陆婷婷,张正,邓明科,胡翱翔[7](2015)在《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对局部FRC增强的梁柱组合体破坏机制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在预期损伤部位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FRC)和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对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设计了5个带有翼缘板的不同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值的梁柱组合体,其中4个试件的预期损伤部位采用FRC材料增强,1个试件全部采用普通混凝土。通过对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其破坏机理、变形和耗能性能以及承载力等。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柱组合体相比,预期损伤部位采用FRC梁柱组合体的峰值荷载提高了13%,极限层间侧移角增大了17%,总耗能提高了40%,抗损伤能力明显提高;考虑梁两侧各6倍板厚翼缘宽度内钢筋对梁端弯矩的影响,当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为1.2时,可基本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当比值为1.4时,可完全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鲁懿虬,黄靓[8](2015)在《端部约束箍筋对受弯破坏RC剪力墙变形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机理分析、试验验证以及有限元模拟叁个角度分析了端部约束箍筋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变形能力的影响规律。混凝土应力-应变模型以及平截面假定的理论分析结论表明当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破坏为混凝土压溃或钢筋屈曲的受弯受压破坏时,端部约束箍筋对其变形能力有积极作用;反之,如果原剪力墙破坏表现为钢筋拉坏的受弯受拉破坏,增加约束箍筋没有明显的影响。以端部箍筋为参数的剪力墙试验和有限元Vector2的分析结果均支持以上结论。提出了增加端部约束箍筋是否能影响无约束剪力墙变形能力的判定公式,公式能准确判断剪力墙破坏类型,从而判定箍筋是否对其变形能力产生影响,判断公式与试验对比结果非常符合。(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5年04期)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9](2015)在《抬梁式木构古建榫卯节点受弯破坏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榫卯节点是木构古建梁柱连接的典型形式,节点的受力性能对木构架整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为保护古建筑,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抬梁式木构古建的两种典型榫卯节点形式—直榫和燕尾榫为例,研究了弯矩作用下榫卯节点的破坏形式及破坏特征。基于两种榫卯节点的典型构造特征,建立了受弯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在梁侧面施加逐步增大的位移荷载(共10mm)来研究两种节点的拉、压、剪应力分布特征及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获得了节点在不同加载值的相应内力峰值及转角刚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弯矩荷载作用下,直榫的榫头容易产生拉、压、剪破坏,而卯口相对不易产生破坏;而燕尾榫榫头与卯口都容易产生拉、压剪破坏,且破坏程度比直榫严重;另一方面,燕尾榫节点的转动刚度要大于直榫,因而不易产生转动,一旦发生转动,其破坏的可能性要大于直榫节点。(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5年02期)

肖光辉,李春宝,张明[10](2014)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破坏实验教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开展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破坏实验项目的重要性。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阐述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破坏实验项目过程中所用到的加载装置,以及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叁种梁的破坏类型以及加载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4年21期)

受弯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分析采用传统灰色理论对声发射事件数建立声发射灰色模型GM(1,1)的预测值相较于试验值较大、预测精度不高等问题,根据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的再生混凝土梁在受弯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现象,通过引入折减系数提高预测值的精度,并给出了折减系数在梁破坏全过程的表达式。通过和试验相验证,比较GM(1,1)灰色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最终结果表明:折减系数与时间呈现较好的非线性关系,在起点处与终点处分别为折减系数的0. 5倍和3倍。根据上述特性得到修正后的灰色模型,其精度较传统模型有了很大的提高,利用该模型对材料受力过程中的声发射参数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对再生混凝土梁受弯破坏的判别及预测,对于今后预测材料损伤问题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弯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林庆利,边亚东,杨小卫,殷晓叁.单筋矩形梁正截面受弯破坏实验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9

[2].吕旭滨,于江,秦拥军,姜思凡.再生混凝土梁受弯破坏过程声发射的灰色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金浏,苏晓,杜修力.钢筋混凝土梁受弯破坏及尺寸效应的细观模拟分析[J].工程力学.2018

[4].周军文,赵风华,鲁良辉,朱文丽,傅慧.碳纤维增强复材布加固重组竹破坏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8

[5].支正东,陈贺,荀勇,杨建明,杜玉兵.TRC薄板加固RC梁受弯破坏特征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6

[6].刘春伟.水工混凝土受弯构件试验破坏分析[J].山东水利.2016

[7].梁兴文,陆婷婷,张正,邓明科,胡翱翔.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对局部FRC增强的梁柱组合体破坏机制影响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

[8].鲁懿虬,黄靓.端部约束箍筋对受弯破坏RC剪力墙变形能力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5

[9].周乾,闫维明,纪金豹.抬梁式木构古建榫卯节点受弯破坏数值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5

[10].肖光辉,李春宝,张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破坏实验教学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4

标签:;  ;  ;  ;  

受弯破坏论文-林庆利,边亚东,杨小卫,殷晓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