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古城墙论文-华予,张慧珠

朔州古城墙论文-华予,张慧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朔州古城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城墙,遗址,保护,景观开发

朔州古城墙论文文献综述

华予,张慧珠[1](2014)在《古城墙遗址的综合保护与周边景观再生——以朔州平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城墙遗址是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多年来围绕古城墙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各地进行了诸多尝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墙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手段需要新的定义。意识到城墙遗址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国际及国内遗址保护现状措施的分析借鉴,展开了对城墙遗址保护理念和方法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试图探寻城墙遗址保护的新方法。以朔州平鲁区古城墙保护项目为例,展开分析,印证从景观开发角度对古城墙遗址进行综合保护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16期)

梁文辉[2](2009)在《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址公园是在我国城市开发过程中,为解决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而产生的。随着人们对遗址价值的不断加深,遗址保护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区别于其他公园,遗址公园具有遗址保护、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环境保护的特殊职能。同时,这种集遗址保护、美化环境、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保护模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因此在景观规划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以遗址保护及表现、景观文化感知为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将其贯穿于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当中。本文结合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实例分析,并通过对相关概念辨析、遗址资源评价、遗址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等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作为一种新兴的遗址保护形式,遗址公园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它将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起来,并且是新型的公开对社会开放的遗址保护平台。相对于传统的保护模式,遗址公园对遗址本体及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展示更为丰富:既对有效保护下来的文物以及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还将尚未发掘或已经发掘的遗址尽量完整的保存在公园范围内;此外,还提出了现场保存展示这一突破性的保护利用模式,换句话说,就是以遗址及周围环境为保存和展示内容,使游人仿佛回到过去、身临其境、参与历史,对历史的认识更加直观、深刻和强烈。遗址公园的建造,特别是遗址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对遗址本体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解读,是对遗址本体的延续。通过研究发现,所有的规划建设都不能离开与人文性、历史文脉及地域性的结合,既要注重保护传统遗址环境的整体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要保持新兴公园所应有的特色和活力。2、在遗址评价中提出通过遗址本体评价、遗址自然景观评价、遗址文化景观评价叁个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资源评价。对遗址的保护、利用与展示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3.针对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的景观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以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古城墙为景观核心区和基本构架,东段朔州名人园区、南段战争展区、西段民俗园区、北段现代园林景观区为基质的空间景观结构。4.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思路: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主题营造,主要从园区的空间布局,景观建筑的构造,园区植物的配置等方面来体现。(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9-06-01)

杨育彪[3](2008)在《把工程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杨育彪)3月7日下午,市委常委、副市长雷建国在市园林等部门负责同志陪同下查看了即将开工建设的朔州古城墙公园等绿化建设情况,他强调要把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发展的新朔州作(本文来源于《朔州日报》期刊2008-03-10)

王天[4](2006)在《保护古城 严禁祖业头上动土 建设古城 承接光大朔州文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月5日,市委书记阎沁生就切实搞好朔州古城墙保护工作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并随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总体思路作出具体部署。阎沁生强调,朔州古城墙是朔州从古传到今的祖业,它历经千余年的(本文来源于《朔州日报》期刊2006-01-06)

[5](2005)在《朔州古城墙亟待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朔州市政协副秘书长白润明反映:今年朔州市政协组织市、区政协委员对朔州古城墙的维护和开发进行了专题视察。委员们一致认为,朔州古城墙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底蕴,因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不断破坏,几近面目全非,亟待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据考证(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05/12/29)

朔州古城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遗址公园是在我国城市开发过程中,为解决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而产生的。随着人们对遗址价值的不断加深,遗址保护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区别于其他公园,遗址公园具有遗址保护、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环境保护的特殊职能。同时,这种集遗址保护、美化环境、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保护模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因此在景观规划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以遗址保护及表现、景观文化感知为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将其贯穿于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当中。本文结合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实例分析,并通过对相关概念辨析、遗址资源评价、遗址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等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作为一种新兴的遗址保护形式,遗址公园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它将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起来,并且是新型的公开对社会开放的遗址保护平台。相对于传统的保护模式,遗址公园对遗址本体及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展示更为丰富:既对有效保护下来的文物以及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还将尚未发掘或已经发掘的遗址尽量完整的保存在公园范围内;此外,还提出了现场保存展示这一突破性的保护利用模式,换句话说,就是以遗址及周围环境为保存和展示内容,使游人仿佛回到过去、身临其境、参与历史,对历史的认识更加直观、深刻和强烈。遗址公园的建造,特别是遗址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对遗址本体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解读,是对遗址本体的延续。通过研究发现,所有的规划建设都不能离开与人文性、历史文脉及地域性的结合,既要注重保护传统遗址环境的整体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要保持新兴公园所应有的特色和活力。2、在遗址评价中提出通过遗址本体评价、遗址自然景观评价、遗址文化景观评价叁个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资源评价。对遗址的保护、利用与展示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3.针对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的景观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以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古城墙为景观核心区和基本构架,东段朔州名人园区、南段战争展区、西段民俗园区、北段现代园林景观区为基质的空间景观结构。4.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思路: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主题营造,主要从园区的空间布局,景观建筑的构造,园区植物的配置等方面来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朔州古城墙论文参考文献

[1].华予,张慧珠.古城墙遗址的综合保护与周边景观再生——以朔州平鲁为例[J].文教资料.2014

[2].梁文辉.朔州古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杨育彪.把工程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N].朔州日报.2008

[4].王天.保护古城严禁祖业头上动土建设古城承接光大朔州文脉[N].朔州日报.2006

[5]..朔州古城墙亟待保护[N].山西日报.2005

标签:;  ;  ;  ;  

朔州古城墙论文-华予,张慧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