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范式论文-史福伟

人本主义范式论文-史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本主义范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ritical,theory,Humanism,Paradigm

人本主义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史福伟[1](2014)在《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国内外研究较多,但是如何去把握批判理论的本真精神,需要将这一跨越半个世纪的历时性问题做一共时性研究。笔者拟从人本主义范式入手,通过研究原着及其发展,运用范式理论,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当下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人本主义范式的比较优势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作为上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持久的一股思潮,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其理论内核而言,毫无疑问是人本主义。从人本主义范式入手,通过对人本主义的分析,运用范式理论,进而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是将熟悉的问题陌生化的一种尝试。运用范式理论,将原着、学者解读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原着进行比较研究,我们更能够去伪存真,不断扬弃这一思潮。第一章主要介绍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追溯及其形成。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从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传统中生发出来,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历时态表现形式。与18世纪的人本主义不同,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建立在社会历史基础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是一种新人本主义。无论是格罗斯曼、波洛克,还是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对政治经济学都有非常专业的研究,这一点构成了他们批判理论的重要支撑。在霍克海默对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的比较当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作为人本主义范式的批判理论的形成及其特点。第二章主要讨论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内核,即人本主义历史观。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是唯物史观,那么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内核毫无疑问是人本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源于他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本主义解读,体现在他们理论观点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批判理论的“看不见的手”。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对这种历史观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深入分析,这种历史观与唯物史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旦面对现实,其妥协性就充分表现出来。批判理论对现实的抗争,是一种妥协中的抗争,它构成了批判理论的理论底色,也是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特质。第叁章主要讨论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主题,即批判资本主义。无论如何,批判理论始终没有放弃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作为资本主义一统天下时代的“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批判理论之所以能够称为批判理论,就在于他们对这一点的坚持。他们以文化工业批判为切入点,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极权主义,并对极权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启蒙的异化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反思,试图在对启蒙的反思中来守护启蒙,重新点燃人类解放的希望之光。第四章主要讨论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困境。批判理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理论困境就显现出来。从理论自身来看,阿多诺否定辩证法把批判理论推到极致的同时,瓦解卢卡奇“物化”、黑格尔“同一性”,从而从内部瓦解了批判理论的根基。在寻求现实解放的道路上,囿于人本主义,尽管批判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也看准了根本原因,但是却不能找出一条指引人民走向解放的道路,给出的答案只是解放的乌托邦,美轮美奂却让人无所适从,表现出理论的不彻底性。面对阿尔都塞“理论反人本主义”的诘难,批判理论并不能做出有效回应。叁种因素交织,导致批判理论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状态,并最终走向了范式转换。第五章主要讨论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转换及其影响。1968年的学生运动成为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转换的引爆点,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这一学生运动中暴露无遗。在霍克海默、阿多诺相继离世之后,批判理论内部出现了两种明显分化,相比于斯密特的“坚持”,哈贝马斯的“重建”更具有影响,他试图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来实现批判理论的重建。他们的努力对霍奈特的承认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后者成为批判理论这棵大树春去秋来结下的又一硕果,对理论和现实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结论部分,笔者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理解这一思潮,才能更为深刻地把握到批判理论人本主义范式的利弊长短,才‘能真正做到这一“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0)

周长城,孙玲[2](2012)在《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范式——浅析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40年代后,人本主义在马斯洛、罗杰斯和萨特等人的倡导下迅速发展为社会工作四大理论范式之一。人本主义尊重当事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理解,关注人的自由、尊严和主体性价值,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基础。同时,在看到人本主义的理论贡献时,也应深刻认识到它所具有的缺陷。(本文来源于《社会工作》期刊2012年04期)

林光亮[3](2012)在《人本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本主义范式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途径上,应重视教师个体差异,设立分层目标,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多元化发展、多样化评判的良性的竞争环境,让教师在自我反思、自我判断中自主地成长,尊重教师在自身理解基础上构建个人的体验,形成教师个体"独特的专业自我",将教师培养成为完整的"人",促进教师心智、品格的全面成长。(本文来源于《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期刊2012-03-30)

王小莉[4](2011)在《“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范式——试论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的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现代德育,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回归生命本身,关注生命和谐。面对以道德困境为代表的人类现代危机,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为现世提供一条如何消解困境的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林光亮[5](2011)在《人本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本主义范式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途径上,应重视教师个体差异,设立分层目标,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多元化发展、多样化评判的良性的竞争环境,让教师在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自由选择中自主地成长,尊重教师在自身理解基础上构建个人的体验,形成教师个体"独特的专业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刘懿[6](2011)在《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以英语学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客观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传统教研范式中的问题,主张以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视教师为独立自主发展的人,赋权于教师,尊重教师话语,关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价值与意义。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新教研范式在教研目标、组织管理和学科教研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为学科教研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继续教育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姚顺良[7](2010)在《从“异化劳动”到“谋生劳动”: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范式解构的开始——兼与张一兵教授的“穆勒笔记”解读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是在不断追问"异化"根源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而对"劳动异化"根源的进一步追问,又使他在"巴黎手稿"中"第叁手稿"末尾的两个"片断"和"穆勒笔记"中,将关注点集中到"分工(和交换)"上,提出了"谋生劳动"概念,迈出了"用分工说明异化"的第一步。这不仅一般地表明人本主义"异化"范式在马克思那里开始解构,而且预示了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来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泛分工论"的特殊方式。在论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本文也对张一兵教授在该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必要的评析。(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10年07期)

袁林[8](2010)在《人本主义刑法解释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现代刑法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保障人权,而保障人权的最基本要求是实行罪刑法定,防止罪刑擅断。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是犯罪、对某种犯罪处以何种刑罚,刑法必须事先明确予以规定,法官依据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但由于刑法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本身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加之社会情势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刑法适用时必须解释。然而,应当如何解释刑法,则形成了多种解释理论,有的理论甚至尖锐对立。如关于解释的主体形成了以法官或法律精英的解释为准的精英理论与以公众的理解为准的大众化理论;关于刑法解释的目标形成了固守规则字面含义的形式解释论与探求刑法文本的实质与精神的实质解释论;特别是关于公众通过媒体表达对案件的看法与意见,到底是民众的正当权利还是民众干扰司法,也形成了尖锐对立的观点;等等。不同的解释理论其理念、视角、框架与方法不同,决定了解释结果具有差异性。而由于刑法的不同解释关涉着公民个人的财产、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关涉着公民的痛苦和死亡,因此,确立正确的解释理念,构建科学的解释理论,是刑法解释与适用的核心与基础。基于这一逻辑理路,尽管刑法解释理论众多且研究深入,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该文引入库恩的范式理论,对现有刑法解释理论进行归类分析,倡导人本主义的刑法解释范式。该论文除绪言外,共分五章。绪论。绪论部分主要根据范式概念,对刑法解释理论进行分类,阐明研究人本主义刑法解释范式的必要性。范式是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着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提出的概念。从广义上理解,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所假定、接受和采用的基本信念、概念、模式、理论框架、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特定的范式可以理解为一种理论框架,“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由一个新的范式代替原有的范式。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刑法解释理论也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解释范式,一是规则主义解释范式,二是人本主义解释范式。规则主义解释范式是指奉行规则主义,严格按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而无视刑法解释的目标与结果的一种解释理论。而人本主义刑法解释范式,则是指以人本主义为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与最终目标,注重刑法解释的目标与结果,强调刑法解释必须保障人权、尊重人格、体现人道、体恤人情,使刑法的解释结果符合民众的基本情感的一种刑法解释理论。我国当代的刑法解释范式,总体上属于规则主义的刑法解释范式,由于规则主义刑法解释的诸多弊端,致使刑事司法中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法官的解释与判决存在对立与冲突,严重影响了司法的权威与社会的和谐,因而有必要引入新的刑法解释范式,即人本主义刑法解释范式。第一章,人本主义刑法解释的特点及源流。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的一种西方哲学思潮,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作为一种元价值,人是主体与目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一切从人出发,一切活动为了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的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精华,将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精炼为中国语境中的“以人为本”。而人本主义刑法解释范式的基本特点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理解人本身作为刑法解释的视角;将主观因素纳入解释的框架;承认刑法解释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引入新的解释方法。总之,人本主义刑法解释范式,实质上是一个比规则主义刑法解释范式更宏大更科学的一个范式。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虽然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但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及发展却是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与发展。而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刑法解释,可以说,也是随刑法及刑法解释的产生与发展而发展,并且与规则主义刑法解释范式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第二章,人本主义刑法解释的理念与视角。本章主要针对规则主义解释强调规则至上的公平正义理念的缺陷,人本主义解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从人本身的角度理解刑法,刑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刑法解释,不仅关注规则本身,还要关注规则的最终目的与后果。根据人本主义解释的理念,尊重人性成为刑法解释的基本要求,保障人权是刑法解释的现代价值目标,满足人的需要是刑法解释的基本功能。确立人本主义的解释理念与视角,具有特殊的优势:明确了刑法解释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了刑法解释中知识来源的问题,即人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如审美、道德等人本范畴的知识;并且可以实现法理与情理的融合,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体现刑法解释的人文关怀价值理念。第叁章,人本主义刑法解释的主体。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规则主义消解主体的原因及缺陷进行分析后认为,刑法解释不仅具有主体性,还具有主体间性,应当将解释主体纳入解释框架。在刑法解释中确立解释主体的地位,不仅对完善刑法解释的理论框架有意义,而且明确承认解释的主体间性对司法的影响,具有实践意义。刑法解释的主体包括立法者(刑法文本的作者)、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社会公众,由于不同解释主体的社会角色的差异对刑法解释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出现解释的分歧,因此,不同的解释者之间应当进行有效互动,调整各自的解释视域,如司法人员应当从普通公众的立场出发,依据常识、常理、常情解释刑法,从而实现与公众视域的融合。第四章,人本主义刑法解释的标准。本章根据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规则主义的原意说和客观意思说两种标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刑法解释的标准是解释主体间的共识。这一标准不仅是刑法解释的主体间性的必然要求,更有深刻的哲学与法理基础,刑法是由语言表达的,而语言是人们交往的工具,语言的意义是共识的结果;刑法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其内容也是社会成员的共识。刑法解释以共识为标准,确立了刑法解释的合法性基础;化解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与公众的分歧与冲突;限制法官的任意解释;解决了刑法解释理论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刑法解释的共识可以分为关于事实认定的共识、关于价值判断的共识、关于行为后果判断的共识及关于解释目标的共识四种类型,事实上对刑法的解释要在上述四个方面都达成共识是极少的情况,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共识,罗尔斯的“重迭共识”论与“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两种共识观,对刑法解释共识标准的理论有重要启示。第五章,人本主义刑法解释的方法。本章在超越规则主义所坚持的逻辑实证主义解释观的基础上,从语义-语形维度转向语义-语用维度内,提出人本主义解释的四种方法,即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社会学解释及对话协商,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社会学解释方法属于文本解释方法,体现刑法解释的主体性,而对话协商方法是实现共识的方法,体现的是刑法解释的主体间性。文义解释方法是解释的基础方法,文义是解释的基础,但不是解释的边界。体系解释是指根据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的要求阐明某个条文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确定含义的方法。社会学解释是指综合社会多种因素权衡刑法解释社会效果的一种解释方法。对话协商方法是指解释者之间就各自对刑法文本的理解与解释进行对话交流,增加彼此间的理解,消除解释的分歧,从而实现共识的方法。对话协商的渠道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两种,而典型的制度化对话协商方式有协商性司法制度、陪审制等直接对话模式与判决说理等间接对话协商模式,并主张我国应当加强对话协商的制度化建设,保障人本主义刑法解释的实现。(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0-03-08)

戴国斌[9](2010)在《中国管理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视野审视下的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以战略为管理的核心,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科学、艺术和哲学3种元素的融合。战略之树的比喻提供了中国管理学的认识框架,可以推动管理科学研究与管理哲学研究的统一,继而促成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管理科学的内在整合。中国管理学的意义在于推动管理学研究从科学主义范式走向人本主义范式。(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戴国斌[10](2009)在《管理者胜任素质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主义范式管理者胜任素质研究的前科学假设使研究失去了管理者的主体性和内在完整性。人本主义范式的前科学假设使管理者的个体内在属性与管理的本质内涵统一于战略这个哲学与实践互相整合的内涵中。从"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新概念入手展开管理者胜任素质的管理学原理意义上的基础研究,是人本主义范式在管理研究中的切入点。人本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为描述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提供了观察方法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9-11-14)

人本主义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世纪40年代后,人本主义在马斯洛、罗杰斯和萨特等人的倡导下迅速发展为社会工作四大理论范式之一。人本主义尊重当事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理解,关注人的自由、尊严和主体性价值,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基础。同时,在看到人本主义的理论贡献时,也应深刻认识到它所具有的缺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本主义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1].史福伟.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范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周长城,孙玲.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范式——浅析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12

[3].林光亮.人本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2012

[4].王小莉.“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范式——试论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的现代启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林光亮.人本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6].刘懿.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以英语学科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

[7].姚顺良.从“异化劳动”到“谋生劳动”: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范式解构的开始——兼与张一兵教授的“穆勒笔记”解读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8].袁林.人本主义刑法解释范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9].戴国斌.中国管理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J].管理学报.2010

[10].戴国斌.管理者胜任素质研究的人本主义范式[C].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09

标签:;  ;  ;  ;  

人本主义范式论文-史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