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气体浓度论文-刘芳

土壤气体浓度论文-刘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气体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剖面,喀斯特,温室气体

土壤气体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1](2013)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温室气体剖面浓度的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的CO_2、N_2O和CH_4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土壤是CO_2、N_2O和CH_4重要的生物源和汇,涉及C、N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温室气体的释放和吸收主要是其在土壤中产生、消耗和扩散综合效应的结果,剖面气体的时空分布直接影响气体的地-气交换。贵州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期刊2013-04-21)

黎彦余[2](2012)在《模拟岩溶生境下青冈栎表层土壤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岩溶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大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对全球变暖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源”和“汇”的土壤,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岩溶区土壤温室气体的变化,分析岩溶区土壤水分减少所引起一系列土壤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探讨岩溶区以碳转移与循环为基础的岩溶作用过程,有助于弄清岩溶区的碳循环模式,尤其对岩溶动力系统有重要作用。以岩溶植物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根据岩溶生境结构特点设计表层岩溶水—岩石(灰岩)—土壤水分供应分层模拟柱,根据岩石底部是否有水分为Ⅰ组和Ⅱ组,并对土壤层的相对含水量进行4个水分梯度控制试验,Ⅰ组(底有水)A:30%—40%,B:500%—60%,C:70%—80%,D:90%—100%;Ⅱ组(底无水)E:30%—40%,F:50%—60%,G:70%—80%,H:90%—100%。在此基础上进行青冈栎光合光响应曲线,地表土壤呼吸特征,土壤温室气体浓度特征,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等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不同模拟条件下青冈栎光合响应曲线表现出随着光有效辐射的加强,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的趋势。两组的净光合速率都随着上层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Ⅰ组青冈栎Pn大小为:D>C>B>A;Ⅱ组青冈栎Pn大小为:H>G>F>E;两组青冈栎Pmax都随着上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小。试验测得两组青冈栎表观量子效率在0.05—0.09mol/mol之间;Lsp在261.24—358.24pmol·m-2.s-1之间;而Lcp则在3.21—21.18μmol·m-2.s-1之间。两组青冈栎气孔导度都随着上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小。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R2值在0.83—0.99之间。不同水分条件下各处理青冈栎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随着光辐射的加强,WUE迅速增大后减小并趋于平缓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光饱点约为150—200pmol·m-2·s-1二、不同模拟条件下青冈栎地表土壤呼吸曲线呈波浪式的不规律多峰曲线,但总体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土壤呼吸速率峰值与土壤温度峰值出现时间一致,而两者最低值出现时间相差较大。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依次为Ⅰ组:D>C>A>B,变化范围在1.29—-1.94μmol·m-2.s-1之间;Ⅱ组:H>G>F>E,变化范围在1.35——2.04μmol·m-2.s-1之间。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之一。采用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指数模型Y=aebt关系(P<0.01)。将拟合模型系数R2值进行比较,Ⅰ组:A>B>C>D,Ⅱ组:F>G>E>H;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指数较小,其只能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19%—39%。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系数(Q10值)是用来描述土壤呼吸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各处理的Q1o值在1.344—1.514之间,两组的Q10值大小分别为,Ⅰ组:A>D>B>C,Ⅱ组:F>E>G>H。除土壤温度以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之一。无论是Ⅰ组还是Ⅱ组上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大于70%)的处理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都比组内其他处理高。在不考虑岩石底部水分对呼吸速率影响的情况下,上层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壤呼吸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性不显着(p>0.05)。叁、不同模拟条件下青冈栎土壤表层3种温室气体浓度的大小关系:CO2>CH4>N2O。土壤C0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趋势呈单峰型,土壤CO2浓度在777μl/L—4777μ/L之间。土壤CO2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CO2浓度峰值比土壤温度峰值出现要滞后一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温度与土壤CO2浓度都呈现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R2值均达到0.8以上。土壤CO2浓度随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大,CO2浓度表现为Ⅰ组:A<B<C<D;Ⅱ组:E<F<G<H。当土壤温度和上层土壤含水量各自处理一致情况下,Ⅰ组土壤CO2浓度要比Ⅱ组的高。但各处理中土壤CO2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土壤CH4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趋势呈单峰型,5、6、7月各处理间差值明显,其他月份各处理浓度较低曲线较平缓,土壤CH4浓度0.02μl/L—1.92μl/L之间。土壤CH4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CH4浓度峰值的出现时间与土壤温度峰值时间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温度与土壤CH4浓度都呈现极显着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P<0.01),R2值在0.38—0.68之间。土壤CH4浓度随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大,总体大小表现为Ⅰ组:A<B<C<D;Ⅱ组:E<F<G<H。当土壤温度和上层土壤含水量各自处理一致情况下,Ⅰ组的土壤CH4浓度要比Ⅱ组的高。但各处理中土壤CH4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土壤N2O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先升高后降低,总体趋势呈单峰型,土壤N2O浓度在0.09μl/L—0.94μl/L之间。土壤N2O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N2O浓度峰值比土壤温度峰值出现要滞后一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温度与土壤N2O浓度都呈现极显着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P<0.01),R2值在0.68—0.83之间。土壤N2O浓度随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总体大小表现为Ⅰ组:D<C<B<A;Ⅱ组:H<G<F<E。当土壤温度和上层土壤含水量各自处理一致情况下,Ⅱ组的土壤N2O浓度要比Ⅰ组的高。但各处理中土壤N2O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四、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对野外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溶蚀速率进行比较发现,上述两种生境中岩石试片溶蚀速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当雨热同期试片溶蚀速率较高。同一土壤深度下,岩石试片溶蚀速率非岩溶区大于岩溶区。同一土壤类型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试片溶蚀速率增加。4组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为:非岩溶区-20cm(2.OOmg.cm2·a-1)>非岩溶区0-5cm(1.34mg·cm2.a-1)>岩溶区-20cm(1.20mg-cm2·a-1)>岩溶区0-5cm(1.19mg·cm-2·a1)。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对模拟不同水分条件下各层面岩石试片溶蚀速率测得结果如下:土层下0-5cm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为:E>C>B>G>A>H>F>D。土层-20cm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为:H>E>G>F=D>C>A>B,该层岩石试片无地下水的处理组岩片溶蚀速率大大高于有地下水的处理组。岩石层试片除去H外,累积溶蚀量有地下水组整体上比无地下水组的高。岩石层各处理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为:H>C>D=A>B>F>G>E。水层岩石试片在一个较稳定的环境中,水的pH值在7.9—8.2之间,各处理的溶蚀量较小,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均在0.04mg·cm2.a-1左右。当上层土壤含水量相同时,纵向层面整体上比较,岩石试片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约为:土层下0-5cm>土层-20cm>岩石层>水层。(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刘芳,刘丛强,王仕禄,吕迎春[3](2009)在《黔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温室气体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2007年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剖面中CO2、N2O和CH4的浓度分布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CO2、N2O和CH4浓度分别介于530.2~31512.6、0.27~0.67和0.1~3.5μL.L-1.总体上,自地表向下,CO2和N2O浓度逐渐增大,CH4浓度则为逐渐减小,但在阴冷潮湿的10、11月和1月,15cm以下土层中CO2和N2O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CH4浓度则明显增加.土壤温度、水分同时影响剖面中CO2、N2O和CH4的时空分布,但影响效应以及作用的土层深度有所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CO2和N2O浓度的时空分布显着正相关(r为0.780~0.894,p<0.05~0.01),相关关系受环境因子的影响;CO2和CH4的时空分布则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330,p<0.01);N2O和CH4的空间分布为互逆关系,但只在土壤水分较大月份达到显着水平(r为-0.829~-0.956,p<0.05~0.01).(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周晓成,杜建国,易丽,杜方,程建武[4](2009)在《汶川8.0级地震的温泉气体地球化学和破裂带土壤气浓度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寻四川省西部温泉气体地球化学和地震破裂带土壤气浓度分布与汶川8.0级地震之间关系。2008年6月,在四川省西部分别对27个温泉和5个冷泉采集气体样品,10月又重复采样一次。气体样品主要分析其氦和碳的同位素的比值;另外,2008年7月,在汶川8.0级地震破裂带上分别沿穿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叁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9-17)

贾书刚[5](2007)在《非搅动条件下土壤剖面气体浓度监测──以土壤CO_2、CH_4长期定位观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土壤呼吸每年的放出量50~70Gtyr-1的CO2进入大气(Houghton et al,1996;Raich et al,1992),这个数值远远高于人类活动每年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量(化石燃料燃烧5Gtyr-1,(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7-10-01)

林学巍[6](2007)在《不同气体浓度培养对土壤胡敏素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腐殖物质是土壤中所特有的一类准高分子化合物,对土壤肥力、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因此,对腐殖物质的研究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传统分类,土壤腐殖物质包括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叁类。过去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可溶性的腐殖物质组分HA、FA上,对于不溶性的腐殖物质组分HM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添加玉米秸秆后,不同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培养条件下HM组成及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其中培养实验设定的氧气处理浓度为0%、4-7%、18-23%和82-87%;二氧化碳处理浓度为<2%、8-12%和48-52%。定期进行取样,取样时间为0、35、70、105、140、210、360、540天(其中35-210天已由李凯完成)。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将腐殖质分为水浮物(WFS)、水溶物(WSS)、HA、FA和HM;用Pallo修改法把HM进一步分组为铁结合胡敏素(HMi)、粘粒结合胡敏素(HMc)和残余不溶性胡敏素(HMr),并将叁者数量的相对比例定义为HM组成。同时按Pallo法制得HMi和HMc纯样,用元素分析、差热分析(DTA)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其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后,HM的相对含C量由54%增加至78%,明显高于CK对照;高氧气浓度促进HM有机碳降低,高二氧碳浓度促进HM有机碳增加。(2)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后,HMi绝对含C量增加,由0.61 g.kg~(-1)增至1.06 g.kg~(-1),增加了73%;氧气浓度增加促进HMi分解,降低HMi数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却促进HMi的积累。(3)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后,HMc绝对含C量增加,由0.33g.kg~(-1)增至0.64 g.kg~(-1),增加了93%;氧气浓度增加,促进HMc分解,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促进HMc积累。(4)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后,HMi/HMc比值由1.66增至1.88增加了13%,说明HMi增长速度大于HMc;随着氧气浓度增加,HMi/HMc比值增加20%,说明HMc的分解速度大于HMi,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HMi/HMc比值增加10%,说明HMi的形成速度大于HMc。(5)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后,(HMi+HMc)/HM下降40%,随着培养时间延长,360天(HMi+HMc)/HM增长34%,540天增长63%,说明随着玉米秸秆的分解,HM向着溶性胡敏素方向发展。(6)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后,HMr的绝对含C量增加,由5.6g.kg~(-1)增至15.9g.kg~(-1),增加了近2倍,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HMr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在不同气体浓度条件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有利于HMr数量的积累。(7)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后,HMi和HMc的ΔlogK值分别增加17%和6%,分子结构均趋于简单化;在不同气体浓度条件下,氧气浓度的增加,使HMi和HMc的ΔlogK值分别增加29%和12%,说明高氧气浓度促使分子结构简单化。(8)通过元素分析得出,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秸秆后,C/H比值增加,其中高氧处理增加58%,水稻土、风沙土HMi和HMc的缩合度均增加,分子结构趋于复杂;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C/H比值由0.57降至0.44降低40%,使水稻土HMi的C/H比值降低,分子结构简单化。(9)通过差热分析得出:低温吸热峰温度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由69℃降至32℃,下降37℃,中温放热峰温度增加6℃;HMi的失重主要在中高温放热阶段,中温放热失重30%以上,且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中高温的失重比率降低,说明氧气浓度的增加,促使HMi的结构简单化。(10)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2920-293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由0.245增至0.280,而1600-163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由0.601降至0.530,说明氧气浓度的增加,导致水稻土HMc脂族链烃含量增加,芳香度降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2920-293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降低,而1600-163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增加,说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水稻土HMc脂族链烃含量降低,芳香度增加。土壤HM各组分随着培养时间而不断变化,添加有机物料会使简单的HMi变复杂化;氧气浓度的增加,会促使HMi趋向简单化,促使HMc趋向复杂化。(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7-05-01)

刁一伟,郑循华,王跃思,徐仲均,韩圣慧[7](2002)在《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条件下旱地土壤气体CO_2浓度廓线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套适合于FACE(free airCO2 enrichment)平台的旱地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测定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田间实验 .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具有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稻麦轮作农田 ,对FACE和对照麦田以及裸土 0~ 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进行了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方法满足进行旱地农田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研究的要求 ;在 0~ 30cm土层中 ,上层土壤气体中的CO2 向上垂直扩散要比下层土壤快 ;在作物旺盛生长期 ,大气CO2 浓度升高 2 0 0± 4 0 μmol·mol-1使 0~ 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 浓度显着提高 14 %± 5 % (t 检验P <0 .0 0 1)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2年10期)

M.E.Hinkle,胡玉台[8](1992)在《季节和地热产引起的土壤中He和CO_2气体浓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勘探的一种方法通常是采集土壤气体。地表土壤气中测到的各种易挥发气体的异常浓度的起因是矿物风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能源或诸如断裂和裂隙等的地质构造。He 和 CO_2经常被用来解释矿物和地热现象,而 He 与 CO_2的测定又受土壤温度和存在于土壤中其它高浓度易挥发气体的影响。气象变化也可能影响气体测定,而这些浓度变化能影响解释用于勘探的数据。Peachey(1985)和 Ball 等(1982)研究了 CO_2和O_2浓度异常的形成问题,发现(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译丛》期刊1992年06期)

G.M.Reimer,孙凤民,张培仁,王基华[9](1982)在《利用土壤气体中氦浓度预报地震:日变幅度的界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测量土壤气体中氦浓度作为一个可能的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这里介绍的初步研究将讨论观测的土壤气中氦浓度的日变化,并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机制。研究内容和取样地点这个研究评价几个气象因素对土壤气体中(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译丛》期刊1982年02期)

土壤气体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大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对全球变暖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源”和“汇”的土壤,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岩溶区土壤温室气体的变化,分析岩溶区土壤水分减少所引起一系列土壤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探讨岩溶区以碳转移与循环为基础的岩溶作用过程,有助于弄清岩溶区的碳循环模式,尤其对岩溶动力系统有重要作用。以岩溶植物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根据岩溶生境结构特点设计表层岩溶水—岩石(灰岩)—土壤水分供应分层模拟柱,根据岩石底部是否有水分为Ⅰ组和Ⅱ组,并对土壤层的相对含水量进行4个水分梯度控制试验,Ⅰ组(底有水)A:30%—40%,B:500%—60%,C:70%—80%,D:90%—100%;Ⅱ组(底无水)E:30%—40%,F:50%—60%,G:70%—80%,H:90%—100%。在此基础上进行青冈栎光合光响应曲线,地表土壤呼吸特征,土壤温室气体浓度特征,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等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不同模拟条件下青冈栎光合响应曲线表现出随着光有效辐射的加强,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的趋势。两组的净光合速率都随着上层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Ⅰ组青冈栎Pn大小为:D>C>B>A;Ⅱ组青冈栎Pn大小为:H>G>F>E;两组青冈栎Pmax都随着上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小。试验测得两组青冈栎表观量子效率在0.05—0.09mol/mol之间;Lsp在261.24—358.24pmol·m-2.s-1之间;而Lcp则在3.21—21.18μmol·m-2.s-1之间。两组青冈栎气孔导度都随着上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小。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R2值在0.83—0.99之间。不同水分条件下各处理青冈栎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随着光辐射的加强,WUE迅速增大后减小并趋于平缓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光饱点约为150—200pmol·m-2·s-1二、不同模拟条件下青冈栎地表土壤呼吸曲线呈波浪式的不规律多峰曲线,但总体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土壤呼吸速率峰值与土壤温度峰值出现时间一致,而两者最低值出现时间相差较大。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依次为Ⅰ组:D>C>A>B,变化范围在1.29—-1.94μmol·m-2.s-1之间;Ⅱ组:H>G>F>E,变化范围在1.35——2.04μmol·m-2.s-1之间。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之一。采用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指数模型Y=aebt关系(P<0.01)。将拟合模型系数R2值进行比较,Ⅰ组:A>B>C>D,Ⅱ组:F>G>E>H;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指数较小,其只能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19%—39%。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系数(Q10值)是用来描述土壤呼吸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各处理的Q1o值在1.344—1.514之间,两组的Q10值大小分别为,Ⅰ组:A>D>B>C,Ⅱ组:F>E>G>H。除土壤温度以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之一。无论是Ⅰ组还是Ⅱ组上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大于70%)的处理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都比组内其他处理高。在不考虑岩石底部水分对呼吸速率影响的情况下,上层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壤呼吸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性不显着(p>0.05)。叁、不同模拟条件下青冈栎土壤表层3种温室气体浓度的大小关系:CO2>CH4>N2O。土壤C0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趋势呈单峰型,土壤CO2浓度在777μl/L—4777μ/L之间。土壤CO2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CO2浓度峰值比土壤温度峰值出现要滞后一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温度与土壤CO2浓度都呈现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R2值均达到0.8以上。土壤CO2浓度随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大,CO2浓度表现为Ⅰ组:A<B<C<D;Ⅱ组:E<F<G<H。当土壤温度和上层土壤含水量各自处理一致情况下,Ⅰ组土壤CO2浓度要比Ⅱ组的高。但各处理中土壤CO2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土壤CH4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趋势呈单峰型,5、6、7月各处理间差值明显,其他月份各处理浓度较低曲线较平缓,土壤CH4浓度0.02μl/L—1.92μl/L之间。土壤CH4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CH4浓度峰值的出现时间与土壤温度峰值时间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温度与土壤CH4浓度都呈现极显着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P<0.01),R2值在0.38—0.68之间。土壤CH4浓度随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大,总体大小表现为Ⅰ组:A<B<C<D;Ⅱ组:E<F<G<H。当土壤温度和上层土壤含水量各自处理一致情况下,Ⅰ组的土壤CH4浓度要比Ⅱ组的高。但各处理中土壤CH4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土壤N2O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先升高后降低,总体趋势呈单峰型,土壤N2O浓度在0.09μl/L—0.94μl/L之间。土壤N2O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N2O浓度峰值比土壤温度峰值出现要滞后一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温度与土壤N2O浓度都呈现极显着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P<0.01),R2值在0.68—0.83之间。土壤N2O浓度随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总体大小表现为Ⅰ组:D<C<B<A;Ⅱ组:H<G<F<E。当土壤温度和上层土壤含水量各自处理一致情况下,Ⅱ组的土壤N2O浓度要比Ⅰ组的高。但各处理中土壤N2O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四、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对野外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溶蚀速率进行比较发现,上述两种生境中岩石试片溶蚀速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当雨热同期试片溶蚀速率较高。同一土壤深度下,岩石试片溶蚀速率非岩溶区大于岩溶区。同一土壤类型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试片溶蚀速率增加。4组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为:非岩溶区-20cm(2.OOmg.cm2·a-1)>非岩溶区0-5cm(1.34mg·cm2.a-1)>岩溶区-20cm(1.20mg-cm2·a-1)>岩溶区0-5cm(1.19mg·cm-2·a1)。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对模拟不同水分条件下各层面岩石试片溶蚀速率测得结果如下:土层下0-5cm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为:E>C>B>G>A>H>F>D。土层-20cm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为:H>E>G>F=D>C>A>B,该层岩石试片无地下水的处理组岩片溶蚀速率大大高于有地下水的处理组。岩石层试片除去H外,累积溶蚀量有地下水组整体上比无地下水组的高。岩石层各处理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为:H>C>D=A>B>F>G>E。水层岩石试片在一个较稳定的环境中,水的pH值在7.9—8.2之间,各处理的溶蚀量较小,岩石试片的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均在0.04mg·cm2.a-1左右。当上层土壤含水量相同时,纵向层面整体上比较,岩石试片年单位面积溶蚀量大小约为:土层下0-5cm>土层-20cm>岩石层>水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气体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喀斯特地区土壤温室气体剖面浓度的相互关系[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2013

[2].黎彦余.模拟岩溶生境下青冈栎表层土壤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岩溶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3].刘芳,刘丛强,王仕禄,吕迎春.黔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温室气体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9

[4].周晓成,杜建国,易丽,杜方,程建武.汶川8.0级地震的温泉气体地球化学和破裂带土壤气浓度分布特征[C].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叁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5].贾书刚.非搅动条件下土壤剖面气体浓度监测──以土壤CO_2、CH_4长期定位观测为例[C].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

[6].林学巍.不同气体浓度培养对土壤胡敏素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07

[7].刁一伟,郑循华,王跃思,徐仲均,韩圣慧.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条件下旱地土壤气体CO_2浓度廓线测定[J].应用生态学报.2002

[8].M.E.Hinkle,胡玉台.季节和地热产引起的土壤中He和CO_2气体浓度的变化[J].地震地质译丛.1992

[9].G.M.Reimer,孙凤民,张培仁,王基华.利用土壤气体中氦浓度预报地震:日变幅度的界限[J].地震地质译丛.1982

标签:;  ;  ;  ;  

土壤气体浓度论文-刘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