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变桨距论文-褚红燕,李蔚玲

变速变桨距论文-褚红燕,李蔚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速变桨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扰抑制,采样控制,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

变速变桨距论文文献综述

褚红燕,李蔚玲[1](2019)在《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干扰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速的强随机性与风力发电机建模的不确定性给风力发电系统的干扰抑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设计了一种新型非线性采样控制器,以实现风力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能抑制干扰信号.首先,将系统中的非线性及干扰等效为有界项,建立系统的近似数学模型,随后设计连续状态反馈控制器以估计压制增益L,并构造能满足稳定性要求及干扰抑制的采样控制器,便于在计算机中实现.最后,基于余弦干扰输入算例验证了采样控制器的稳定性及干扰抑制特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3期)

严干贵,赵伟哲,张礼珏[2](2018)在《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减载调频综合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高风电渗透电力系统调频需求,各国风电并网导则均要求风电场具有参与系统调频的能力.由于双馈感应风电机组调频能力与其运行工况相关,不计工况统一减载调度必然存在不合理性.围绕DFIG调频控制策略,提出一种变速与变桨协调控制减载运行控制策略,整定具备功率向上调节能力的减载运行曲线,基于仿真计算得到各风速下风电机组最大可下调功率范围,并通过下垂频率调整控制,检验减载运行方式下风电机组对系统频率的支持作用.仿真研究表明:考虑各风电机组调频能力差异来优化配置各风电机组的调频容量,可以提高调频调度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唐慧敏,李静,王慧琴[3](2018)在《基于功率灵敏度因子的风力机变速变桨距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型变速变桨风力机在高风速区的气动性能随桨距角变化而改变的特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功率-桨距角变化的灵敏度控制策略。通过设计功率灵敏度因子调节PID变桨距控制器,建立输出功率偏差与风轮转速偏差的闭环系统。将提出的策略应用到某5 MW风机的参数模型中,利用MATLAB平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抑制了高风速区的扰动风速对系统的影响,使输出功率和风轮转速保持在额定值附近且波动很小,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同时提高了发电质量,并为风电机组并网需求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8年06期)

王岩,董雯,李成振[4](2018)在《基于变速变桨距的MW级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受外荷载及机电作用耦合下的数值仿真,对风力机叶片、塔架等柔性体进行简化,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叁维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在多体动力学软件下建立齿轮箱、轮毂及变桨机构的叁维模型,并进行装配,使风力发电机组的几何特性、结构特征和装配关系保持不变,以便进一步研究塔架及叶片在耦合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孟青叶[5](2018)在《数据驱动的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功率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能是一种最具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风力发电发展迅速,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然而,快速变化的风速对风机的安全可靠性运行产生诸多影响。针对高风电渗透背景下的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及其频率稳定问题,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控制机理和优化控制策略成为了风电领域的研究热点。风的随机波动特性决定了风电系统存在非线性和强扰动性,风机模型很难被精确建立,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难以实现良好的控制效果。因此,本文基于数据驱动控制方法,对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功率优化控制问题展开了如下研究:(1)基于风力发电系统结构与现场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对变速变桨距风力机进行特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并采用实验室已有的小世界BP神经网络(Small-World BP Neural Network,SWBP)算法,结合数值天气预报信息对风速进行提前4小时的15分钟滚动预测。风速预测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基于SWBP算法得到的预测风速精度高,适合于控制系统的信息综合。(2)变速变桨风力机的MFAC-PID控制方法研究。首先建立控制输入准则函数,实现最大风能捕获和平滑功率点跟踪的目标。然后,通过在线I/O测量数据得到的时变伪偏导数(Pseudo-Partial Derivative,PPD),建立一系列等价局部线性化模型,实现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odel Free Adaptive Control,MFAC)算法。最后,在同时满足MFAC和PID控制两者增量约束的条件下在线调整控制量,设计MFAC-PID控制算法,保证输出渐进稳定地跟踪设定值。仿真结果表明,MFAC-PID算法保证了全风速范围内跟踪误差的收敛,完成了无模型且I/O数据为基础的动态控制,更好地实现了全风速下风力机的恒功率输出和稳定调节。(3)变速变桨风力机的多目标无模型自适应预测控制(Model Free Adaptive Predictive Control,MFAPC)研究。综合利用预测控制和MFAC两者的优点,依据I/O数据对PPD的在线估计和预测实现MFAPC控制策略,并根据风力机在全风速范围内存在的最优控制目标,设计全风速范围内风力机输出功率最优及控制变化量最小的多目标函数。仿真结果验证了 MFAPC方案的收敛性和稳定性结论,且控制过程中系统的响应速度快,所产生震荡小。(4)利用风速预测值设计完全补偿风速扰动的前馈补偿控制器,结合MFAPC反馈控制器,建立风速扰动抑制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通过搭建适用于不同工况的BP神经网络闭环仿真测试平台,与PID、MFAC和MFAC-PID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复合策略能够在风速随机变化时实现桨距角的超前控制以降低负荷扰动,表现出了良好的鲁棒性能和动态特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3-02)

田舜禹,蒋志坚[6](2016)在《模拟双馈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系统控制的角度,针对风力发电机组变速变桨距双馈异步发电机自动运行中的恒功率输出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控制对象特性分析和控制方案设计.结合西门子s7-1200PLC控制器和风力发电机仿真模型(E-Wind Turbine)构建了研究实验平台,并进行了系统的控制实验与仿真.重点针对恒功率输出问题的控制进行了多种控制方案的设计和实验验证,经过比较不同的控制方案后证明:基于前馈的协调控制方案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朱银珠,米阳,杨慧霞[7](2016)在《基于滑模控制算法的风电系统变速变桨距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系统恒功率输出运行区域内的动态性能,基于趋近律方法设计了滑模多变量控制器,将发电机转矩加入风电系统与桨距角同时调节,不但能保证发电机功率和转速稳定在额定值附近,而且可以降低传动系统扭转力矩波动和桨距角活动频率,在提高风电电能质量的同时可以减少系统机械部分的压力.最后利用M atlab对高风速下系统多变量与单变量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对比,突出多变量控制策略的优越性;并将提出的滑模控制与PI控制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以验证本文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尹子中[8](2016)在《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功率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取得了迅猛发展和长足进步。在风能开发、利用方面,以风力发电为主,控制风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采用变速、变桨技术。该文以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在不添加额外设备情况下,以实现捕获最大风能和平滑功率输出的双重目标,研究出一种行之有效的风电机组功率控制策略。论文研究的侧重点如下:(1)通过对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在安全、稳定运行条件下的特性分析,将其组成部分的各子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搭建出与之对应的仿真模型,从而为实现风速、风电功率实时预测,优化风电机组功率控制奠定了基础。(2)提出以改进经验模态分解法(Improved Empirical Model Decomposition,IEMD)为核心的功率预测方法,结合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建立短期风速预测模型,再根据风速与功率的变换关系得到功率预测值。研究结果表明,原始风速经过IEMD分解,得到更为平稳的本征特征分量,实现了风速时间序列的平稳化,提高了风电功率预测精度。(3)提出基于短期风速、风电功率提前一步预测,建立起加权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风电机组功率控制方案。优化模型以发电机转速、桨距角为控制变量,采用模糊PID算法求解桨距角,并运用最小化控制准则求取出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发电机转速,将它们作用于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达到捕获最大风能和平滑功率输出,优化了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的功率控制。最后,将该文所提控制方案与传统控制策略分别应用于1.5MW双馈式风电机组,建立起各自的仿真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基于预测和优化模型的变速变桨距风机功率控制方案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不仅可以提高风能利用效率,还能平滑风电功率输出,优化了风电机组的功率控制。(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沈恂[9](2016)在《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的Hinf回路成形鲁棒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还能保护我们自身家园,净化生存环境。近年来,提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燃料节约的经济效益,也使得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发电系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风能转换系统(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WECS)进行发电在过去几十年间明显增多,这种能源生产电力是无污染零排放的能源生产方式。然而,发展风力发电仍有很多尚未解决的挑战,控制系统的研究同样有许多问题。而系统控制策略决定着WECS的能量捕获和输出特性。由于风力发电机组模型的不确定性及空气动力延迟、多变量特性,使得对控制器的设计成为变桨距风力发电机(Wind Turbine-WT)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本文对变速变桨异步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原理及其能量转换特性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以额定风速以下尽可能地对风能进行捕获,输出最大功率,额定风速以上维持额定的输出功率作为系统设计目标,将Hinf回路成形方法应用到系统控制器的设计中。依据鲁棒Hinf控制理论,使用回路成形的概念,通过加权函数调节奇异值曲线来权衡增强系统动态稳定,设计了鲁棒Hinf回路成形控制器来控制调节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同时为系统设计了PID控制器,使用Simulink对两者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PID控制器相比,提出的控制器的性能更佳,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及有效性,使风电系统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周志超,王成山,郭力,许伟,张彦涛[10](2015)在《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的全风速限功率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限功率控制通常采用变桨距控制技术。该方法在高风速时能通过调节桨距角来快速稳定的控制功率输出和风机转速,但在中低风速时,却没有充分利用风力机特性,以优化风机运行工况。该文在综合分析全风速限功率控制特性基础上,提出一种主动变速和桨距角控制相结合的新型限功率控制策略(novel wind power curtailment control,N-WPCC)。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限功率控制相比,N-WPCC优先进行电磁转矩控制,再进行桨距角控制,能有效减少变桨系统的动作频率和动作幅度,提高变桨系统的使用寿命,并能充分利用机组转动惯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电量。同时,N-WPCC的控制输入为机组输出功率和电机转速,不需要可靠性不高的现场实时测风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变速变桨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适应高风电渗透电力系统调频需求,各国风电并网导则均要求风电场具有参与系统调频的能力.由于双馈感应风电机组调频能力与其运行工况相关,不计工况统一减载调度必然存在不合理性.围绕DFIG调频控制策略,提出一种变速与变桨协调控制减载运行控制策略,整定具备功率向上调节能力的减载运行曲线,基于仿真计算得到各风速下风电机组最大可下调功率范围,并通过下垂频率调整控制,检验减载运行方式下风电机组对系统频率的支持作用.仿真研究表明:考虑各风电机组调频能力差异来优化配置各风电机组的调频容量,可以提高调频调度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速变桨距论文参考文献

[1].褚红燕,李蔚玲.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干扰抑制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9

[2].严干贵,赵伟哲,张礼珏.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减载调频综合控制策略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8

[3].唐慧敏,李静,王慧琴.基于功率灵敏度因子的风力机变速变桨距控制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8

[4].王岩,董雯,李成振.基于变速变桨距的MW级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孟青叶.数据驱动的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功率优化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6].田舜禹,蒋志坚.模拟双馈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控制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6

[7].朱银珠,米阳,杨慧霞.基于滑模控制算法的风电系统变速变桨距控制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6

[8].尹子中.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功率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

[9].沈恂.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的Hinf回路成形鲁棒控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10].周志超,王成山,郭力,许伟,张彦涛.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的全风速限功率优化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标签:;  ;  ;  

变速变桨距论文-褚红燕,李蔚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