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效应特异性论文-任宏斌,孙玉新,梁海丽,罗开涛

经穴效应特异性论文-任宏斌,孙玉新,梁海丽,罗开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穴效应特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委中穴,经穴效应,特异性

经穴效应特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任宏斌,孙玉新,梁海丽,罗开涛[1](2019)在《从“腰背委中求”浅议经穴效应之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肚腹叁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出自《针灸聚英·四总穴歌》,其中一句"腰背委中求"简明扼要地表述了委中穴与腰背部疾病之间的主治关系。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重要腧穴之一,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下合穴,又被称为"郄中"、"血郄",位于腘横纹中点处,可利腰脊、止吐泻、泻暑热,可用治腰背痛、下肢痿痹、急性吐泻、腹痛、小便不利、(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18期)

陈盼碧,齐爽爽,崔瑾,杨孝芳,陈静[2](2019)在《隔药灸脐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神阙穴与相同神经节段非任脉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差异性,探讨药物在隔药灸脐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大横组、艾炷灸脐组和隔药灸脐组,每组8只。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第1、10天0.5mg/只,第2~9天0.2mg/只)联合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末次给药24h后)制备痛经大鼠模型。隔药灸大横组采用隔药灸"大横"穴,艾炷灸脐组采用艾炷灸"神阙"穴,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均每日1次,每次7壮,连续10d。治疗结束后,观察30min内各组大鼠扭体次数,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和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MTT法检测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增加(P<0.01),提示造模成功;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大鼠扭体次数均明显降低(P<0.01),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隔药灸大横组及艾炷灸脐组比较,隔药灸脐组扭体次数减少更显着(P<0.05,P<0.01),血浆中β-EP、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升高更显着(P<0.01,P<0.05),PGF2α含量降低更明显(P<0.05,P<0.01);与隔药灸大横组比较,隔药灸脐组脾脏NK细胞活性升高更显着(P<0.05)。结论:隔药灸脐对胞宫的效应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体现为循经性和相对性;在神经内分泌方面药物是影响神阙穴效应的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倩,黄银兰,薛小卫,李洋洋,蔺耐荣[3](2018)在《百会穴调节不同机能状态大鼠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针刺百会穴对不同机能状态下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百会穴效应特异性的作用路径。方法:将200~250 g左右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组、正常百会组、模型空白组、模型百会组。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大鼠模型,连续治疗10 d后取材,运用HE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观测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阳性细胞计数经卡方检验后,海马CA1、CA3、DG区模型空白组阳性细胞数远远大于正常空白组,模型百会组大于正常百会组(P <0. 012 5);海马CA3、DG区正常百会组阳性细胞数低于正常空白组,模型百会组低于模型空白组(P <0. 012 5)。(2)神经细胞凋亡率经秩和检验后,模型空白组的早晚期凋亡率秩均值均高于正常空白组(P <0. 05);模型百会组晚期细胞凋亡率秩均值大于模型空白组和正常百会组(P <0. 05)。结论:百会穴对不同机能状态下大鼠海马CA3、DG区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具有特异的双向调节作用,同时能够靶向调节癫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晚期凋亡率,这可作为百会穴治疗癫痫疾病的特异起效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8年10期)

刘建伟,周丽芳,吴新贵[4](2018)在《基于“腰背委中求”探析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对针灸疗法进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临床上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多项研究结果大相径庭。"腰背委中求"是指:委中穴在治疗腰背部疾患方面的效果确切,且其经穴效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本文从关于"腰背委中求"的历代针灸文献及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探析"腰背委中求"体现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8年15期)

吴艳英,任晓暄,吉毛先,蓝莹,王珊[5](2018)在《浅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经穴效应特异性相关的研究文献,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是否存在,分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关系。电子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结果共检索出39篇符合文献,分别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及现代研究3个方面总结分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经穴效应特异性不仅具有相对性,还存在整体性;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的整体性密切相关;正是因为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整体性,所以它才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8年07期)

谢艳瑞[6](2018)在《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将电针少阳经穴对无先兆偏头痛(MO)的临床疗效与电针非经非穴对MO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将两组治疗先后表达有差异的基因进行比较,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提供证据,并从基因水平解释其生化途径,为经穴效应特异性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观察电针经穴与非经非穴治疗MO的临床试验,第二部分是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观察电针对MO患者差异性基因表达分析。1.将符合MO纳入标准的1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经穴组、电针非穴组,每组各5例,电针经穴组以电针少阳经穴(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为治疗方法,电针非穴组以电针4个非经非穴点为治疗方法,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完成20次针灸治疗。观察周期均为20周,其中基线期4周,治疗期4周,并分别于入组0周、4周、8周及16周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评价指标有:过去4周内的头痛天数(d)、头痛次数(次)、头痛强度(级)、头痛影响生活天数(d)、头痛持续时间(h)、VAS评分(分)、偏头痛患者生活品质问卷(分)。2.于电针治疗前后分别采取患者的肘静脉血液,抽提出总的RNA,合成cDNA,合成并扩增cRNA,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芯片的杂交试验,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电针经穴组与治疗前比较,在入组4周及8周、16周随访时,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电针非穴组与治疗前比较,除头痛强度方面,其他指标在入组4周及8周、16周随访时,也有改善(P<0.05或P<0.01);两组比较,在头痛天数、头痛次数方面,8周及16周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针经穴组头痛天数、头痛次数少于电针非穴组;两组比较,在头痛持续时间方面,16周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经穴组头痛持续时间少于电针非穴组;两组比较,在头痛强度、头痛影响生活天数、VAS评分方面,8周及16周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电针经穴组下降趋势较电针非穴组明显。2.差异基因表达比较:治疗后,电针经穴组筛选出差异基因280个,电针非穴组筛选出差异基因526个。电针经穴组所涉及差异基因的功能包含β-淀粉样蛋白代谢、前列腺素合成、酪氨酸代谢、脑啡肽代谢等,与MO关联性比较大;电针非穴组涉及差异基因的功能包含DNA修复、外胚层的形成、己糖激酶的激活等,与MO关联性比较小。结论:电针少阳经穴对MO的作用不仅存在于临床水平上,也体现在基因水平上,且有多个靶基因参与其中,电针非穴治疗MO的安慰效应没有找到与之相关的靶基因,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在基因水平上是存在的。(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30)

刘倩[7](2018)在《针刺百会穴调节大鼠不同机能状态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百会穴在机体不同机能状态下特异性调节的作用路径,从而阐述百会穴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表达。方法将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体重为200-25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组、正常百会组、模型空白组、模型百会组。模型组制备癫痫大鼠模型,正常组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给予的干预措施是模型空白组、正常空白组这两组只固定,不针刺,每日1次,每次30min;模型百会组、正常百会组固定后针刺百会穴,每日1次,每次30min;10d后将各组大鼠取材处理,并进行相应的指标观测。实验一:采用监控设备24h监测癫痫大鼠针刺期间的行为学变化,运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实验二:采用HE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的神经元凋亡率情况。结果实验一:1.行为学变化情况:(1)大鼠癫痫发作频次:针刺第1天,模型百会组大鼠癫痫发作次数较模型空白组略高,且之后发作越来越频繁。第5天之后,模型百会组的总体发作频次低于模型空白组,在第7天,模型百会组发作次数呈显着下降趋势,模型空白组大鼠却继续频繁发作;(2)大鼠癫痫发作持续时间:针刺第1天,两组大鼠癫痫发作无较大差别。从第2天开始,模型空白组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迅速减少,直至第5天,而模型百会组则呈缓慢下降趋势。第5天后,模型空白组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整体持续时间较模型百会组长,而模型百会组在第5-8天发作持续时间变化幅度不大,第8天后有明显下降趋势,均低于模型空白组。(3)大鼠癫痫发作等级:一方面,大鼠Ⅲ级癫痫发作持续的时间较久,其次是Ⅳ级,Ⅴ级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针刺百会穴后,每一发作等级的持续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大鼠癫痫发作主要以Ⅳ级为主,其次是Ⅲ级,Ⅴ级的发作次数最少。针刺百会穴后,每一等级的总体发作次数较前均有所减少。2.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与正常空白组相比,模型空白组Ig M、Ig G1、Ig G2a、Ig G2b、Ig G2c、Ig A这6六个细胞因子的表达量都呈显着的上升趋势,其中Ig M、Ig G1、Ig G2a、Ig G2b、Ig 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空白组与正常百会组相比,六个细胞因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空白组相比,模型百会组Ig M、Ig G1、Ig G2a、Ig G2b、Ig G2c、Ig A6个细胞因子的表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Ig G2a、Ig A的表达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百会组与正常百会组相比,Ig G2a、Ig 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1.HE染色结果:(1)大鼠海马CA1区,正常百会组阳性细胞数低于正常空白组、模型百会组低于模型空白组(P>0.05);模型空白组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空白组、模型百会组高于正常百会组(P<0.05)。(2)大鼠海马CA3区,模型空白组高于正常空白组、模型百会组高于正常百会组(P<0.05);针刺百会穴后,无论是正常大鼠还是癫痫大鼠,其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0.05)。(3)大鼠海马DG区,模型空白组高于正常空白组、模型百会组高于正常百会组(P<0.05);与正常空白组相比,正常百会组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空白组相比,模型百会组同样显着减少(P<0.05)。2.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1)早期细胞凋亡情况:正常百会组的神经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空白组高,但是其又低于模型百会组,而模型空白组早期凋亡率略高于模型百会组(P>0.05);模型空白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空白组(P<0.05)。(2)晚期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空白组相比,正常百会组的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模型百会组明显高于模型空白组和正常百会组、模型空白组高于正常空白组(P<0.05)。结论1.针刺百会穴对正常和癫痫状态下大鼠海马组织CA3、DG区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具有特异的双向调节作用,而对免疫细胞因子Ig A、Ig G2a及海马神经细胞晚期细胞凋亡的调控只在大鼠癫痫状态下具有特异性。2.针刺百会穴治疗癫痫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组织中免疫因子Ig A、Ig G2a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富昱,董宝强[8](2017)在《从“腰背委中求”谈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是当前针灸学科科研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以委中穴为例,从"腰背委中求"的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委中穴的效应体现以及生理效应机制、生理解剖机制和脑功能成像机制等相关机制研究方面阐述"腰背委中求"所体现的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从而为委中穴与腰背部的特异性联系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7年24期)

李洋洋[9](2017)在《扶正通督法对癫痫大鼠海马保护机制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扶正通督法对癫痫大鼠海马保护的机制,进而阐释经穴效应在不同机体状态及多层面靶向综合调节上的特异性。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Model)42只与正常组(Normal)30只,癫痫组又分为癫痫空白组(AM)、癫痫对照组(BM)、癫痫经穴组(CM)3组,正常组分为正常空白组(AN)、正常对照组(BN)、正常经穴组(CN)3组。癫痫组腹腔注射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癫痫模型,正常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治疗方案为:癫痫空白组与正常空白组大鼠均每日固定1次,每次30min,不予针刺治疗;癫痫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均每日固定后针刺1次,每次30min,处方为外关、手叁里、环跳穴;癫痫经穴组与正常经穴组大鼠均每日固定后针刺1次,每次30min,处方为大椎、百会、后叁里穴,各组大鼠均治疗10天后取海马组织进行检测。对比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体重及死亡率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结果1.大鼠一般状况:癫痫经穴组大鼠死亡率较癫痫空白组明显降低,癫痫组大鼠体重增长较正常组明显减缓(P<0.05)。2.海马组织形态学:(1)与正常空白组相比,癫痫空白组海马CA1、CA3区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DG区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P<0.05)。(2)癫痫组内:癫痫经穴组、癫痫对照组海马CA1区、DG区、CA3区阳性细胞率均较癫痫空白组明显降低,且癫痫经穴组CA1区阳性细胞率低于癫痫对照组(P<0.05)。(3)正常组内:正常经穴组海马CA1区、DG区、CA3区阳性细胞率均较正常空白组降低,正常对照组海马CA1区、DG区阳性细胞率均较正常空白组降低,正常经穴组DG区、CA3区阳性细胞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大鼠海马3个分区中,正常空白组大鼠CA1区阳性细胞率及阳性细胞构成比最低,癫痫空白组大鼠CA1区阳性细胞率及阳性细胞构成比最高(P<0.05)。3.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1)与正常空白组相比,癫痫空白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2)癫痫组内:早期凋亡率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癫痫经穴组、癫痫对照组均比癫痫空白组低,其中癫痫对照组最低;晚期凋亡率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癫痫经穴组、癫痫对照组均比癫痫空白组高,其中癫痫经穴组最高。(3)正常组内:早期凋亡率正常经穴组、正常对照组均比正常空白组高(P<0.05),其中正常对照组最高(P>0.05);晚期凋亡率正常经穴组、正常对照组均比正常空白组高(P<0.05),其中正常经穴组最高(P>0.05)。结论1.扶正通督法能够降低癫痫大鼠死亡率,其效应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海马神经元阳性细胞率有关。2.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在海马组织形态学、神经元凋亡方面具有明显的靶向性,且与大鼠机体状态相关。(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7-04-01)

陆凤燕,王圆圆,辛娟娟,赵玉雪,喻晓春[10](2016)在《从“肚腹叁里留”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穴效应特异性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是目前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肚腹叁里留"的中医历代古籍记载、足叁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论述了足叁里穴与胃肠功能之间存在的特异性联系,并从足叁里穴和胃肠器官的脊髓节段水平及针刺足叁里穴的脑中枢效应方面阐释了此种特异性的生理学机制,以期为"肚腹叁里留"体现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6年08期)

经穴效应特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神阙穴与相同神经节段非任脉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差异性,探讨药物在隔药灸脐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大横组、艾炷灸脐组和隔药灸脐组,每组8只。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第1、10天0.5mg/只,第2~9天0.2mg/只)联合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末次给药24h后)制备痛经大鼠模型。隔药灸大横组采用隔药灸"大横"穴,艾炷灸脐组采用艾炷灸"神阙"穴,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均每日1次,每次7壮,连续10d。治疗结束后,观察30min内各组大鼠扭体次数,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和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MTT法检测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增加(P<0.01),提示造模成功;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大鼠扭体次数均明显降低(P<0.01),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隔药灸大横组及艾炷灸脐组比较,隔药灸脐组扭体次数减少更显着(P<0.05,P<0.01),血浆中β-EP、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升高更显着(P<0.01,P<0.05),PGF2α含量降低更明显(P<0.05,P<0.01);与隔药灸大横组比较,隔药灸脐组脾脏NK细胞活性升高更显着(P<0.05)。结论:隔药灸脐对胞宫的效应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体现为循经性和相对性;在神经内分泌方面药物是影响神阙穴效应的因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穴效应特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任宏斌,孙玉新,梁海丽,罗开涛.从“腰背委中求”浅议经穴效应之特异性[J].中国乡村医药.2019

[2].陈盼碧,齐爽爽,崔瑾,杨孝芳,陈静.隔药灸脐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J].针刺研究.2019

[3].刘倩,黄银兰,薛小卫,李洋洋,蔺耐荣.百会穴调节不同机能状态大鼠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

[4].刘建伟,周丽芳,吴新贵.基于“腰背委中求”探析经穴效应的特异性[J].当代医药论丛.2018

[5].吴艳英,任晓暄,吉毛先,蓝莹,王珊.浅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J].中国针灸.2018

[6].谢艳瑞.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

[7].刘倩.针刺百会穴调节大鼠不同机能状态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8

[8].富昱,董宝强.从“腰背委中求”谈经穴效应的特异性[J].中医药导报.2017

[9].李洋洋.扶正通督法对癫痫大鼠海马保护机制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7

[10].陆凤燕,王圆圆,辛娟娟,赵玉雪,喻晓春.从“肚腹叁里留”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J].中国针灸.2016

标签:;  ;  ;  

经穴效应特异性论文-任宏斌,孙玉新,梁海丽,罗开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