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西地区论文-李智阳,马世忠,王昭,邓明

葡西地区论文-李智阳,马世忠,王昭,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西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水分布特征,补充射孔,断层,正向微幅度构造

葡西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阳,马世忠,王昭,邓明[1](2016)在《松辽盆地葡西地区补充射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葡西地区开发区内井网较密,但仍存在剩余油相对富集的区域。重点研究开发区内黑Ⅱ油层的油水分布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指导补充射孔。研究表明:该区油水分布明显受断层控制,断层附近油气富集程度与断层的发育特征密切相关。正向微幅度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不同沉积微相的物性差异明显,同一沉积微相不同部位物性也存在差异,砂岩的这种物性差异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整个黑Ⅱ油层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但是每个沉积时间单元,却有该层的油水界面。明确了油水分布特征,在补充射孔时要优先考虑动用断层边部、正向微幅度构造处、物性好的砂岩较发育处的含油层位。不同韵律的砂岩的含油部位不同,河道砂岩在砂岩下部射孔,河口坝和远砂坝砂岩在砂岩的上部射孔。(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王超[2](2009)在《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庆西部外围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后备储量动用难度越来越大,以葡西油田为代表的复杂油气藏已成为目前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该类油藏虽然储量资源较丰富,但储层薄、物性差、发育不稳定,储层特征难以掌握,钻井风险大;同时储层含泥、含钙、厚度小、流体类型多样、油水关系复杂等因素均掩盖了油水的电性响应特征,油水层解释符合率低。针对以上制约油田开发的瓶颈问题,本论文以葡西油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成藏规律研究,本项研究综合采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的最新理论和方法,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岩芯等资料,对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的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储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和地层-岩性圈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本次研究利用岩芯、地震、测井以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将葡萄花油层(相当于层序ⅩⅣ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由下至上划分为SQ1、SQ2和SQ3叁个四级层序,并且在四级层序内划分出低位、水进和高位叁个体系域。并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薄层砂、河口坝、席状砂为主要微相类型;储层砂体分布零星,平面上砂体呈短条带状、串珠状,透镜体状零星分布,纵向上砂体连通性差,砂泥比低,属于典型的“泥包砂”沉积模式。通过开展构造发育史、油气运聚史、烃源岩演化、成岩作用分析等研究工作,从成藏机理角度揭示了该区油气水分布复杂的地质成因,搞清了成藏主控因素。构造演化研究表明该区早期构造运动与青山口组生油岩大量排烃期具有很好的时间匹配关系,而后期构造运动使早期形成的油藏遭到破坏,油气水重新分布。断层发育史研究表明早期断层对油起良好的通道和遮挡作用,而晚期断层对油藏起破坏作用。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在嫩江组末期,青一段泥岩脱水时期正好与大量生油期基本吻合,为油气初次运移的载体或动力,而在明水组末期,在鼻状构造上聚集大量的油气,泥岩快速脱出的大量再生水使油藏遭到巨大的破坏。同时,分析异常高压对成藏的影响。在沉积与成藏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了葡西地区有利区块,为油田大面积投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9-03-10)

徐海霞,车廷信[3](2008)在《松辽盆地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断层垂向封闭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断层特征及构造发育史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控制葡西地区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断层带泥质含量和断面压力参数,评价了区内7条主要断层在姚家组沉积末、嫩二段沉积末、嫩叁段沉积末以及现今4个时期对葡萄花油层的垂向封闭性,并简要地探讨了断层封闭性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姚家组沉积末,断层垂向呈开启状态;在嫩二段沉积末,4号和5号断层呈开启状态,其余断层呈封闭状态;在嫩叁段沉积末至现今,断层垂向均呈封闭状态。整体而言,葡西地区北北西向断层封闭性好,有利于封闭油气在葡萄花油层成藏;北北东向断层持续活动时间较长,是青山口组源岩油气的运移通道。(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8年01期)

王岩楼[4](2007)在《葡西地区特低渗透油藏流体识别技术综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庆西部外围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后备储量动用难度越来越大,以葡西油田为代表的特低渗透复杂油气藏已成为目前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该类油藏虽然储量资源较丰富,但储层薄、物性差、发育不稳定,储层特征难以掌握,钻井风险大;同时储层含泥、含钙、厚度小、流体类型多样、油水关系复杂等因素均掩盖了油水的电性响应特征,油水层解释符合率低。针对以上制约油田开发的瓶颈问题,本论文以葡西油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特低渗透油气藏储层特征与流体识别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对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开展了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的沉积特征研究,将葡萄花油层分成上、中、下叁个四级层序8个体系域。另外由于多级次河流改道和河道决口,葡萄花油层保留了许多自旋回作用形成的更次级旋回地质记录,因此将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进一步细分为葡Ⅰ1-11个小层,其中葡Ⅰ1-3为上砂岩组,葡Ⅰ4-6为中砂岩组,葡Ⅰ7-11为下砂岩组。2.在上述层序地层学系统研究基础上,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薄层砂、河口坝、席状砂为主要微相类型;储层砂体分布零星,平面上砂体呈短条带状、串珠状,透镜体状零星分布,纵向上砂体连通性差,砂泥比低,属于典型的“泥包砂”沉积模式。3.在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动态分析等常规方法研究裂缝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无源微地震法对裂缝发育规模与程度进行了有效预测。从监测结果看该油藏中存在一定构造裂缝,且以高角缝为主,裂缝走向以北东东向为主,该方向反映了应力场的作用和影响,接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其次为北西西向裂缝,反映原生裂隙带的存在。这些裂缝的存在对油层流体识别、注水方案的编制以及油田的后期开发调整存在着较大的影响。4.在总结含不同种类流体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相应的测井响应机理,认为葡萄花油气藏中的低电阻率油层主要由薄层、薄互层、高束缚水饱和度、高泥质含量引起;高电阻率水层的形成是由于水层中含钙或含残余油,导致电阻率升高。5.针对常规流体识别方法解释符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特低渗透复杂储层的流体识别技术研究。建立了分类图版法,即首先建立粉砂岩、细粉砂岩、含钙致密砂岩、泥质粉砂岩的岩性识别图版,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储层再建立相应的流体识别图版,此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复杂储层流体识别能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解决了制约葡西油田开发的“瓶颈”问题,为葡西油田的大面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大庆油田长垣以西地区的他拉哈、新肇等低渗透油水同层油藏的动用、开发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9-20)

莫修文,丁永浩,王宏建[5](2006)在《葡西地区油气储层泥质与粘土含量的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质和粘土含量是储层评价中很关键的参数,但是其解释精度一直难有很大的提高。以大庆油田西部地区的储层为例,研究了提高解释精度的方法。首先对粒度和X衍射粘土分析数据的用途和质量检查方法进行讨论。对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多种方法计算泥质含量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筛选了适合本区的解释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砂岩、泥岩参数的选取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变砂岩参数和分层平均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区域,采用本文论述的方法计算泥质含量和粘土含量,比以往的解释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06年S2期)

王振斌,刘丽萍,陈世明[6](2006)在《相对渗透率分析技术在葡西地区储集层产液性质解释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层含水率的不断上升,开发井油水层解释的难度越来越大,疑难储集层的评价只靠测井解释已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难题,开展了利用相对渗透率分析技术对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进行解释评价的工作。通过总结大量的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分析资料的规律,得到不同孔隙度和润湿性储集层在束缚水和残余油状态时的含油饱和度数值,结合热解法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来定量解释评价油水层,符合率达85%以上。相对渗透率分析技术在葡西葡萄花油层应用情况表明,该方法对判断储集层产液性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指导油田生产与开发。(本文来源于《录井工程》期刊2006年02期)

汪爱云,宋延杰,刘江,张君龙[7](2005)在《葡西地区低阻油层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葡西地区低阻油层、高阻水层并存,油水层测井解释符合率较低的状况,根据黏土矿物分析、粒度分析、薄片鉴定及常规岩心分析资料,结合储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认为细粒砂岩束缚水饱和度高、泥质砂岩伊利石体积分数大是油层电阻率低、电阻增大率低的主要成因;此外,由于钙质的存在,钙质砂岩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纯钙质砂岩油层的电阻增大率降低,从而降低了流体识别符合率.(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黄薇,杨辉,熊庆利,刘概芹[8](2003)在《葡西地区岩性油藏勘探部署评价方法及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回顾葡西地区近40年的勘探历程,特别是近5年岩性油藏勘探,通过岩性油藏地质理论的确立,以及大比例尺工业制图技术、高含泥低渗透薄互层油水层识别技术、岩性圈闭识别技术、压裂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葡西地区进行了早期油藏描述,建立了该区的油气分布空间模型,指导井位部署和储量升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03年03期)

刘维林,刘江,张军龙,张美玲[9](2003)在《葡西地区油水层分类解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投入开发以来 ,由于薄差层、低阻油层、高阻水层并存 ,储集层岩性、孔隙结构复杂多变 ,致使开发井解释符合率太低 ,远不能适应油田高效开发要求。本文通过大庆长垣以西葡西地区储层地质特征及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给出一种按岩性分类解释方法 ,突出“四性”关系以达到提高符合率目的。葡萄花油层单砂体按着岩性特征划分为干层、粉砂、细粉砂、含钙致密砂及泥质粉砂岩层。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该地区不同类型储层电性与含油性关系 ,继而利用 17口开发首钻井试油资料建立了储层分类解释图版 ,符合率达 84 9%。经 9口开发井 33层试油验证 ,符合率达 78 8% ,对该油田高效开发及其它地区解释标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03年01期)

李艳丽,楚泽涵,岳兴举[10](2002)在《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定量识别与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为叁角洲前缘相沉积砂体 ,既有岩性纯、孔渗好的储层 ,又有含泥、含钙、薄互层的储层。针对该地区储层的特点 ,选择了反映储层特征的电阻率、孔隙度、产能指数、含油饱和度等 8项参数 ,将测井、录井资料有机结合 ,通过对储层下限值的确定 ,建立了 3种油水层解释图版。根据测井、录井资料的特点 ,从单井原油地质储量入手 ,应用含油饱和度与油层有效孔隙度及有效厚度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油层产能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02年05期)

葡西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大庆西部外围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后备储量动用难度越来越大,以葡西油田为代表的复杂油气藏已成为目前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该类油藏虽然储量资源较丰富,但储层薄、物性差、发育不稳定,储层特征难以掌握,钻井风险大;同时储层含泥、含钙、厚度小、流体类型多样、油水关系复杂等因素均掩盖了油水的电性响应特征,油水层解释符合率低。针对以上制约油田开发的瓶颈问题,本论文以葡西油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成藏规律研究,本项研究综合采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的最新理论和方法,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岩芯等资料,对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的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储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和地层-岩性圈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本次研究利用岩芯、地震、测井以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将葡萄花油层(相当于层序ⅩⅣ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由下至上划分为SQ1、SQ2和SQ3叁个四级层序,并且在四级层序内划分出低位、水进和高位叁个体系域。并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薄层砂、河口坝、席状砂为主要微相类型;储层砂体分布零星,平面上砂体呈短条带状、串珠状,透镜体状零星分布,纵向上砂体连通性差,砂泥比低,属于典型的“泥包砂”沉积模式。通过开展构造发育史、油气运聚史、烃源岩演化、成岩作用分析等研究工作,从成藏机理角度揭示了该区油气水分布复杂的地质成因,搞清了成藏主控因素。构造演化研究表明该区早期构造运动与青山口组生油岩大量排烃期具有很好的时间匹配关系,而后期构造运动使早期形成的油藏遭到破坏,油气水重新分布。断层发育史研究表明早期断层对油起良好的通道和遮挡作用,而晚期断层对油藏起破坏作用。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在嫩江组末期,青一段泥岩脱水时期正好与大量生油期基本吻合,为油气初次运移的载体或动力,而在明水组末期,在鼻状构造上聚集大量的油气,泥岩快速脱出的大量再生水使油藏遭到巨大的破坏。同时,分析异常高压对成藏的影响。在沉积与成藏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了葡西地区有利区块,为油田大面积投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西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智阳,马世忠,王昭,邓明.松辽盆地葡西地区补充射孔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2].王超.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

[3].徐海霞,车廷信.松辽盆地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断层垂向封闭性研究[J].现代地质.2008

[4].王岩楼.葡西地区特低渗透油藏流体识别技术综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

[5].莫修文,丁永浩,王宏建.葡西地区油气储层泥质与粘土含量的计算方法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

[6].王振斌,刘丽萍,陈世明.相对渗透率分析技术在葡西地区储集层产液性质解释评价中的应用[J].录井工程.2006

[7].汪爱云,宋延杰,刘江,张君龙.葡西地区低阻油层的成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

[8].黄薇,杨辉,熊庆利,刘概芹.葡西地区岩性油藏勘探部署评价方法及经验[J].中国石油勘探.2003

[9].刘维林,刘江,张军龙,张美玲.葡西地区油水层分类解释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

[10].李艳丽,楚泽涵,岳兴举.葡西地区葡萄花油层定量识别与评价方法[J].测井技术.2002

标签:;  ;  ;  ;  

葡西地区论文-李智阳,马世忠,王昭,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