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里主义论文-张丽君,黄明涛

马基雅维里主义论文-张丽君,黄明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基雅维里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基雅维里,专制,僭政,绝对主义

马基雅维里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君,黄明涛[1](2019)在《马基雅维里思想谱系中的专制主义与绝对主义——基于《君主论》相关术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制主义与绝对主义区别的微妙和模糊,遇上中文翻译的混乱和错误,就共同导致了中文学界对马基雅维里与专制、专制主义、绝对主义、僭政、暴政之间关系的理解偏差。因此,考察分析术语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流变则是必要,也会发现似乎"绝对君主制""绝对主义"这一组术语与马基雅维里《君主论》"颇有渊源"。那么,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展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专制主义、绝对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梳理"专制主义"的变化和"绝对主义"的诞生及发展,并结合分析《君主论》中的术语使用及其对传统的延续和突破、分析"新君主"与"僭主"和"绝对君主"之间的不同,似乎是一种发现马基雅维里正确面相的路径,能够避免对其过于片面的认知。(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许文华[2](2016)在《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权谋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基雅维里主义更是影响着人们的人际关系。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加速期,马基雅维里主义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对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探讨,进而对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权谋意识、改善同伴关系、降低孤独感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开封、郑州两地的两所小学叁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共450名为被试,对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发展特征及叁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处于中等水平;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性别差异显着,男生得分较高,但在不诚实性维度上差异不显着;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总分年级差异不显着,但在不诚实性维度上差异显着,且六年级显着高于其他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无显着差异;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较高,且与班干部之间差异极其显着,但在不诚实性维度上差异不显着;第二,超过四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社交焦虑;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着;小学生社交焦虑在各年级间差异显着,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并以四年级得分最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交焦虑差异不显着;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小学生社交焦虑较高,且与班干部之间差异极其显着;第叁,小学生孤独感水平较低;小学生孤独感性别差异不显着;小学生孤独感在各年级差异显着,呈逐年级下降趋势,叁年级最高,六年级最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略高,差异边缘显着;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小学生孤独感较高,且与班干部之间差异极其显着;第四,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正相关;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孤独感正相关;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正相关;第五,小学生社交焦虑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孤独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张俊芳[3](2015)在《文艺复兴戏剧对“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批驳》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虽然"马基雅维里主义"备受欧洲各国统治者的推崇,但是戏剧家却在作品中对其进行严厉的批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当时仍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督教道德规范相违背;二是由于"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文艺复兴戏剧家的政治诉求不同。(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张凤阳[4](2015)在《马基雅维里的两张面孔——兼评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的思想史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辩证地看,"个人独立"与"国家统一"乃是政治现代性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取向。前一个取向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分化,即"个人"从家族、宗教和地域团体的束缚下获得解放,变成自足的"权利"持有者;后一个取向表现为政治秩序的整合,即"国家"从教会、封建诸侯以及自治城市等众多社会控制装置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排他性地垄断合法暴力的"主权"独享者。在文艺复兴时代,马基雅维里是号准"国家"成长脉搏的为数不多的思想家之一。波考克、斯金纳等当代共和主义思想史家,为了给过分自由主义化的历史书写纠偏,致力于建构一种共和主义的历史叙事模式,并从推崇公民美德和公民参与的角度对马基雅维里的思想遗产进行了重新发掘。这种发掘在文本形式上似乎有相当充分的理据,但是,如果撇开巨型民族国家的成长这一政治现代性的基本面,而将文艺复兴时代的微型城市共和国推举为良好政制安排的样板,那就很难准确勘定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方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耿耀国,常国胜,李丽,孙群博,黄婧宜[5](2014)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基雅维里主义是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是西方的"厚黑学"。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是"黑暗叁联征"之一,具有愤世嫉俗、无视道德、冷酷无情和擅长人际操纵等特征。从生命史理论视角观察,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具有适应性,并非一种需要治疗的病态心理。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的形成与遗传、脑功能及结构异常、神经递质与激素水平紊乱,以及早期成长经历有关。考虑到历史、文化与现实因素,国内应逐步开展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心理学研究,以深化对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的认识,并为兴利除弊、匡正坊间之权谋-厚黑流弊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何琳琳,陈勇[6](2014)在《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对大学生博弈表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量表Ⅳ(Mach-Ⅳ)对315名大学生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进行调查,从其中筛选出马基雅维里主义高分组与马基雅维里主义低分组共31人参加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对其在博弈中的表现存在影响;(2)马氏高分组的博弈得分显着高于低分组得分(Z=-2.655,p<0.05);(3)被试充当分配者时,马氏高分组的出价水平显着低于马氏低分组的出价水平;被试充当应答者时,马氏高分组接受的人数与马氏低分组接受的人数不存在显着差异;(4)马氏高分组较多使用权宜策略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策略而马氏低分组较多使用公平策略、道德文化策略、同情利他策略、互惠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8期)

林峰[7](2014)在《略论马基雅维里主义政治哲学的精髓与历史合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牛津英汉百科大字典》中,马基雅维里被称为"无节操的阴谋家,卖弄辞令的权谋政治家",其代表作《君主论》被称为是"邪恶的圣经",由此,"马基雅维里主义"也几乎成为阴险狡诈、厚颜无耻的同义语。但正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叛逆性,使之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其具有客观的不可磨灭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14年03期)

袁晓君[8](2014)在《论马基雅维里现实主义政治哲学中的Necessità(必需)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立足于现实中,用一种务实睿智的经验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思考人性、环境和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定的标准和规律,从而因时制宜地采取行动。顺应他的研究思路以及对其文本的研读,我找到了马基雅维里现实主义政治哲学的背后依据——“必需”。“必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必然性,它是一种在特定的结构模式和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多重限定性的集合,并且置身于鲜活的政治动态中。而“必需”本身所包含的“要么生存,要么堕落”的困境,一方面限制了统治者的政治行动,让他们不得不在生存与崇高中作出抉择;另一方面,“必需”本身就具有既使人产生畏惧,又激发人的荣耀感的双重性质,这就使得“必需”在限制统治者政治行动的同时,又重新开启了他政治行动的新方向,它教会人们如何根据人性和环境的“必需”以及国家“必需”去采取行动,发挥人的德行与审慎的技艺,去对抗变幻莫测的命运,去实现自由。因此,本文就通过阐释与分析“必需”这一概念,来分析马基雅维里现实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根基,阐明“必需”在马基雅维里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6-01)

孙群博[9](2014)在《青少年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与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850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并检验移情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和关系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间存在显着相关(P<0.01),移情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和关系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表明: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和关系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密切,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通过移情影响关系攻击行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田晓玲[10](2013)在《马基雅维里从来不是一个马基雅维里主义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问世500周年。毁誉参半一直伴随着这本经典着作,而由此阐发出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更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代名词。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理解马基雅维里和他的《君主论》,又如何看待这本着作对后世的影响?相信维奇教授对意(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3-08-19)

马基雅维里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权谋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基雅维里主义更是影响着人们的人际关系。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加速期,马基雅维里主义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对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探讨,进而对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权谋意识、改善同伴关系、降低孤独感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开封、郑州两地的两所小学叁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共450名为被试,对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发展特征及叁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处于中等水平;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性别差异显着,男生得分较高,但在不诚实性维度上差异不显着;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总分年级差异不显着,但在不诚实性维度上差异显着,且六年级显着高于其他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无显着差异;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较高,且与班干部之间差异极其显着,但在不诚实性维度上差异不显着;第二,超过四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社交焦虑;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着;小学生社交焦虑在各年级间差异显着,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并以四年级得分最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交焦虑差异不显着;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小学生社交焦虑较高,且与班干部之间差异极其显着;第叁,小学生孤独感水平较低;小学生孤独感性别差异不显着;小学生孤独感在各年级差异显着,呈逐年级下降趋势,叁年级最高,六年级最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略高,差异边缘显着;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小学生孤独感较高,且与班干部之间差异极其显着;第四,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正相关;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孤独感正相关;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正相关;第五,小学生社交焦虑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孤独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基雅维里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君,黄明涛.马基雅维里思想谱系中的专制主义与绝对主义——基于《君主论》相关术语的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9

[2].许文华.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6

[3].张俊芳.文艺复兴戏剧对“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批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张凤阳.马基雅维里的两张面孔——兼评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的思想史叙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

[5].耿耀国,常国胜,李丽,孙群博,黄婧宜.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特质研究述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

[6].何琳琳,陈勇.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对大学生博弈表现的影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7].林峰.略论马基雅维里主义政治哲学的精髓与历史合理性[J].长江论坛.2014

[8].袁晓君.论马基雅维里现实主义政治哲学中的Necessità(必需)概念[D].复旦大学.2014

[9].孙群博.青少年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与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10].田晓玲.马基雅维里从来不是一个马基雅维里主义者[N].文汇报.2013

标签:;  ;  ;  ;  

马基雅维里主义论文-张丽君,黄明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