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质子放射性论文-陈玖龙,程俊皓,邓军刚,李小华

二质子放射性论文-陈玖龙,程俊皓,邓军刚,李小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质子放射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质子放射性,两势方法,折迭势,Geiger–Nuttall定律

二质子放射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玖龙,程俊皓,邓军刚,李小华[1](2018)在《基于折迭势的两势方法系统研究质子放射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两势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质子数51Z83质子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半衰期。总的质子–子核相互作用势包括:通过单折迭子核密度和DDM3Y有效相互作用得到的微观核势,通过单折迭子核电荷密度和质子-质子库仑相互作用得到的真实库仑势以及离心势。同时,预测了同一区域16个核的质子放射性半衰期,并且预测的质子放射性半衰期在4.11倍的范围内。此外,还研究了质子放射性的Geiger–Nuttall定律。结果表明,Geiger–Nuttall定律可以用来描述角动量相同的同位素的质子放射性。(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8年03期)

喻宁[2](2010)在《近滴线核的跃迁流旋度强度和二质子放射性及弱束缚核的阈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离β稳定线的原子核的研究是核物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放射性束流的利用和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奇特核的性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领域。本论文涉及两个关于滴线核的结构和稳定弱束缚核反应的工作。由于文献中报道了稳定弱束缚核9Be+208Pb,209Bi这两个体系存在相反的阈行为,作为硕士课题的延续,我们重复精确测量了这两个体系的弹性散射角分布。利用得到的角分布进行了光学势参数的抽取,并发现了这两个体系具有相同的阈行为,都为反常的光学势阈异常,垒下存在强的吸收势。这个结果解决了目前在两系统中存在相反的结论。我们的结果与和Keeley预测的6Li,9Be两个弱束缚核反应体系有反常的阈异常相符,也和我们以前的实验以及Signorini的实验结果相符。对于靠近中子滴线的丰中子核,HF+CRPA计算表明在中子阈能之上出现了很强的电跃迁强度。这些跃迁的特征是跃迁密度和跃迁流的分布很广,且跃迁流的旋度比巨共振明显增强。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研究这些跃迁的特征,我们采用了有限深球方势阱模型导出了跃迁流旋度强度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尽管跃迁强度和跃迁流旋度强度是两个独立的物理量,但对靠近中子滴线的丰中子核,在中子阈能之上都会出现尖锐的峰,且都是来源于具有小结合能的中子轨道。本工作还对某些低激发2+态的跃迁流旋度比巨共振2+态的旋度大的可能机制做了解析的讨论。最后,选取了质子滴线核18Ne作为研究原子核二质子放射性的对象。实验上,意大利和我们课题组都对18Ne的二质子发射进行了研究,得到了18Ne的激发能级和发射的二质子动量关联和角度关联,并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模拟。在理论上利用矩阵求逆法求解了两个核子的Lippmann-Schwinger方程,得到了二体相互作用的T矩阵,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将18Ne看成一个二质子和核心160的一个叁体系统,利用二体得到的T矩阵通过同样的方法在动量空间中求解了相应的叁体的Faddeev方程。利用得到的T矩阵我们计算了18Ne的一些激发态和二质子发射的动量关联函数并同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找到了一条利用少体理论解决晕核问题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许昌,任中洲[3](2006)在《质子放射性寿命的新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球形核和变形核质子放射性的半衰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计算质子放射性寿命的解析公式。通过对公式计算寿命和实验测量值的系统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符合得非常好,说明新公式十分准确并具有良好的预言能力。(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06年04期)

杨福家[4](1984)在《质子放射性和质子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衰变”一词,可以有两个意思:其一,如同α衰变、β衰变,指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α粒子、β粒子,质子衰变,即指放射出质子;其二,指质子本身可能不稳定,要衰变为其它的粒子.为了区分两者,现巳把前一种现象称之为质子放射性,后一种称为质子衰变.无论对那一(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1984年11期)

二质子放射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远离β稳定线的原子核的研究是核物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放射性束流的利用和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奇特核的性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领域。本论文涉及两个关于滴线核的结构和稳定弱束缚核反应的工作。由于文献中报道了稳定弱束缚核9Be+208Pb,209Bi这两个体系存在相反的阈行为,作为硕士课题的延续,我们重复精确测量了这两个体系的弹性散射角分布。利用得到的角分布进行了光学势参数的抽取,并发现了这两个体系具有相同的阈行为,都为反常的光学势阈异常,垒下存在强的吸收势。这个结果解决了目前在两系统中存在相反的结论。我们的结果与和Keeley预测的6Li,9Be两个弱束缚核反应体系有反常的阈异常相符,也和我们以前的实验以及Signorini的实验结果相符。对于靠近中子滴线的丰中子核,HF+CRPA计算表明在中子阈能之上出现了很强的电跃迁强度。这些跃迁的特征是跃迁密度和跃迁流的分布很广,且跃迁流的旋度比巨共振明显增强。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研究这些跃迁的特征,我们采用了有限深球方势阱模型导出了跃迁流旋度强度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尽管跃迁强度和跃迁流旋度强度是两个独立的物理量,但对靠近中子滴线的丰中子核,在中子阈能之上都会出现尖锐的峰,且都是来源于具有小结合能的中子轨道。本工作还对某些低激发2+态的跃迁流旋度比巨共振2+态的旋度大的可能机制做了解析的讨论。最后,选取了质子滴线核18Ne作为研究原子核二质子放射性的对象。实验上,意大利和我们课题组都对18Ne的二质子发射进行了研究,得到了18Ne的激发能级和发射的二质子动量关联和角度关联,并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模拟。在理论上利用矩阵求逆法求解了两个核子的Lippmann-Schwinger方程,得到了二体相互作用的T矩阵,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将18Ne看成一个二质子和核心160的一个叁体系统,利用二体得到的T矩阵通过同样的方法在动量空间中求解了相应的叁体的Faddeev方程。利用得到的T矩阵我们计算了18Ne的一些激发态和二质子发射的动量关联函数并同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找到了一条利用少体理论解决晕核问题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质子放射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玖龙,程俊皓,邓军刚,李小华.基于折迭势的两势方法系统研究质子放射性(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8

[2].喻宁.近滴线核的跃迁流旋度强度和二质子放射性及弱束缚核的阈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许昌,任中洲.质子放射性寿命的新规律[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

[4].杨福家.质子放射性和质子衰变[J].物理.1984

标签:;  ;  ;  ;  

二质子放射性论文-陈玖龙,程俊皓,邓军刚,李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