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取论文-张明树,李强,迟永刚,单东伟

真空吸取论文-张明树,李强,迟永刚,单东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真空吸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真空吸取器,可摆动吸盘,多用途,有限元分析

真空吸取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树,李强,迟永刚,单东伟[1](2015)在《一种基于可摆动吸盘的多用途高效真空吸取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达到提高真空吸取器使用效率和扩展其应用范围的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可摆动吸盘的多用途高效真空吸取器。首先构建了由吸盘、角度调整器和高度调整器组成的可摆动吸盘,通过其角度调整器和高度调整器实现可摆动吸盘的角度和高度调整,可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然后通过吸取器骨架结构几何设计,确定了其几何结构优选方案,与可摆动吸盘配合使用可满足单一真空吸取器同时满足曲面与平面类工件表面的吸附需求,从而实现吸取器的多用途使用,并通过吸取器骨架结构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5年16期)

郭钟华[2](2015)在《接触式真空吸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接触式真空吸取的技术需求出发,分析了接触式真空吸盘的设计要求和主要结构形式,阐述了接触式真空吸取技术由非金属材料常规吸盘到形状自适应和人工弹性材料仿生吸盘的发展历程,研究了真空吸取力产生方法由外部负压源抽吸到吸盘变形改变内容积、吸盘材料优化等多种方法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合理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能优化吸盘结构、增强吸取效果,推动接触式真空吸取技术朝着多工况适应、多形状夹持、高效节能等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真空》期刊2015年02期)

徐绍梅,李军格,周自平[3](2014)在《狭窄唇边双吸口式真空吸取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直径和单边宽度较小且质量相对较大的狭窄圆环形工件,按常规吸口设计的真空吸取器吸附力及密封性能无法满足吸取工件的要求。本文基于真空原理,针对狭窄圆环形且质量相对较大的工件设计了一种具有狭窄唇边双吸口式真空吸取器,并就该结构真空吸取器的吸附力及密封性能进行了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真空吸取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密封性能,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真空》期刊2014年06期)

邹明明,李小宁,滕燕[4](2011)在《非接触式真空吸取动态过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吸盘吸取工件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Simulink仿真,在此基础上搭建位移测试系统,通过试验测试了不同供气流量、初始吸取间隙、工件质量等工况条件下工件的位移变化曲线,分析各因素对工件被提升动态过程的影响,为非接触式真空吸盘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1年03期)

高尚雪,刘延龙,张珍[5](2011)在《一种平面真空吸取器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空吸取器是脆性产品装配与吊运的基本设备。原有平面吸取器主要用于半球形封闭产品的吸取,不能适应开有槽、孔或有凸台产品的抓取,采用八个吸盘替代连续密封圈的办法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增加了真空碟以提高安全性。在保证较高的安全系数条件下,根据吸取产品的重量确定了吸盘的口径。为了确保吸取器的工作安全可靠,在吸取器上安装了真空阀门、真空表、安全网挂钩等真空监测及安全保护机构。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吸具结构合理,操作方便,满足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11年01期)

邹明明[6](2010)在《气旋式非接触真空吸取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旋式非接触真空吸盘作为一种新兴的气动执行元件,可以在对工件进行吸取和搬运的时候与工件保持非接触状态。因此它具有对被吸工件非接触、无损伤、无污染等优点,在制药、半导体等对工件要求无损和高洁净度的行业具有迫切而广泛的应用需求。虽然国际上已有此方面的文献报道,然而由于技术封锁,对气旋式非接触真空吸盘还没有公开的设计方法和理论可以应用。因此,要打破技术封锁,尽快研究出自己的气旋式真空吸取技术,需要对气旋式真空吸取的吸力产生机理、吸盘结构设计、动态工作特性和系统集成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理论分析、试验测试和系统实现等研究工作,本文取得了以下一些研究成果:(1)针对气旋式非接触真空吸盘真空吸力产生和调节的机理性分析需要,采用Fluent软件对吸盘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吸盘内部强旋回流流动的流场分布规律以及吸盘工作参数对吸取力的影响,为吸盘的结构设计和性能测试打下了基础。(2)构建了吸盘性能综合试验系统,对数值分析所获得的流场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研究了吸盘工作参数对吸力和工作动态过程的影响,获知影响吸取过程的主要因素是供气流量和吸取时初始间隙。得出为了减小工件振动,应尽量减小初始间隙并采用“先大后小”的流量控制原则,以及为避免扭转效应,气旋式非接触吸盘应多个成对使用的原则。这些结果对于气旋式非接触真空吸盘及其系统设计和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3)设计了一个实际的气旋式非接触真空搬运系统,验证了气旋式真空吸盘的机理分析和试验研究成果,获得了气旋式非接触真空搬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的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0-12-01)

张世伟,温燕修,韩进[7](2008)在《真空吸取器拾取动作响应时间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小型真空吸取器在 IT 行业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轻质小型元器件(如石英晶片、片式电阻电容元件、小型集成块等)的搬运机构之中。通常要求真空吸取器在执行搬运作业时其拾取动作尽可能迅速,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求真空吸取器系统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真空吸头吸拾物体的响应时间是制约动作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达到响应时间与系统结构的优化组合的目的,需要对系统结构与响应时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响应时间与真空管路、储气罐的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具体介绍了真空吸取器抽气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描述拾取阶段抽气过程的数学计算模型:分析了真空吸取器动作响应时间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借助 fluent 软件模拟了不同系统结构、不同管路长径比及储气罐容积的模型,得出了抽气响应时间和关键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理论推导和 fluent 模拟的计算结果,指出了提高真空吸取器响应速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响应时间的要求能够给出合理的系统设计方案。计算结果和 fluent 的模拟结果对实际系统的设计和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0-01)

黄传刚,张世伟,任丽华[8](2004)在《真空吸取器拾取动作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T行业中的许多设备经常使用真空吸取器来搬运轻质小型元器件,并要求拾取动作尽可能快地完成。本文介绍了真空吸取器抽气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描述拾取阶段抽气过程的数学计算模型,并根据计算结果定量分析了真空吸取器动作响应时间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提高响应速度的途径。文中最后介绍了在一台用于搬运石英晶片的真空吸取器的设计、调试过程中所开展的实验研究,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很好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11-01)

张珍[9](2004)在《椭球体真空吸取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真空吸取器的设计。(本文来源于《真空获得与测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4-07-01)

金友仲[10](2003)在《几种真空吸取器的吸口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介绍了单吸口吸取器和双吸口吸取器的结构形式、用途,以及密封圈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03年02期)

真空吸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接触式真空吸取的技术需求出发,分析了接触式真空吸盘的设计要求和主要结构形式,阐述了接触式真空吸取技术由非金属材料常规吸盘到形状自适应和人工弹性材料仿生吸盘的发展历程,研究了真空吸取力产生方法由外部负压源抽吸到吸盘变形改变内容积、吸盘材料优化等多种方法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合理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能优化吸盘结构、增强吸取效果,推动接触式真空吸取技术朝着多工况适应、多形状夹持、高效节能等方向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空吸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树,李强,迟永刚,单东伟.一种基于可摆动吸盘的多用途高效真空吸取器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5

[2].郭钟华.接触式真空吸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真空.2015

[3].徐绍梅,李军格,周自平.狭窄唇边双吸口式真空吸取器设计[J].真空.2014

[4].邹明明,李小宁,滕燕.非接触式真空吸取动态过程试验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1

[5].高尚雪,刘延龙,张珍.一种平面真空吸取器的改进[J].机械.2011

[6].邹明明.气旋式非接触真空吸取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7].张世伟,温燕修,韩进.真空吸取器拾取动作响应时间与影响因素的研究[C].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8].黄传刚,张世伟,任丽华.真空吸取器拾取动作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C].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4

[9].张珍.椭球体真空吸取器设计[C].真空获得与测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10].金友仲.几种真空吸取器的吸口形式[J].机械工程师.2003

标签:;  ;  ;  ;  

真空吸取论文-张明树,李强,迟永刚,单东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