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称性论文-芦佳玉

时空对称性论文-芦佳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时空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台风,对称性,趋势判断,东南沿海陆域

时空对称性论文文献综述

芦佳玉[1](2018)在《东南沿海陆域地区登陆台风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夏秋两季东南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袭击,使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给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东南沿海陆域地区登陆台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称性统计规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气候倾向率、相关系数法、多元线性拟合、异常度计算及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东南沿海陆域地区1960-2016年气候背景的时空变化特征,登陆台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对称性趋势判断方法,探究东南沿海陆域地区登陆台风的未来趋势及对称规律;结合ENSO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及气候变化背景探索其与登陆台风的关系及影响。主要结论有:(1)东南沿海陆域地区年均温变化呈现非平稳的增温趋势,主要表现为叁个阶段:1960-1984年为低位波动阶段;1985-1998年为快速上升阶段;1999-2016年为高位停滞阶段。年均温空间分布呈现纬度地带性。年均温倾向率显现上升趋向,大致呈现高纬升温快低纬升温慢的特征。四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四季气温倾向率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整个区域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秋季与冬季呈南部升高趋势较北部快。(2)东南沿海陆域地区年降水量全区、北区和中区均呈阶段性分布,第一阶段为1960-2007年稳定波动期,第二阶段为2008-2016年快速上升期。南区降水量在整个时段并没有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故南区降水量变化呈稳定变化。四季降水量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空间上年降水量呈现东南较多,西北较少;近海较多,远海较少。年降水量倾向率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呈现“两边升,中间降”的分布形态。四季降水量倾向率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春季由北向南依次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夏季呈现北部上升,南部下降;秋季也呈现北部上升,南部下降,但与夏季略有差异;冬季大部分地区呈现上升趋势,只在福建省中心呈现下降趋势。(3)1960-2016年登陆全区台风个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北区登陆台风个数呈先下降后稳定波动最后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中区台风登陆个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南区台风登陆个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由台风季可知,7月份全区、北区及南区台风登陆个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中区台风登陆个数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8月登陆台风个数无论全区或者分区均呈上升趋势,但程度上略有差异;9月登陆南区及中区的台风个数没有明显变化,全区及北区台风登陆个数呈现略微上升趋势。台风登陆级数表现为在不同时段存在差异,但大致以10-13级台风登陆为主,在空间上不同等级的台风在东南沿海陆域地区登陆较为均匀。(4)1960-2016年东南沿海陆域地区台风登陆异常级数年的对称性强于台风登陆异常个数年。从分区上看,中区台风登陆异常个数年及北区台风登陆异常级数年的对称性最强。全区台风登陆异常个数年及异常级数年的趋势判断结果均为2017年;北区台风登陆异常个数年趋势判断结果为2018或2019年,异常级数年的趋势判断结果为2019或2020年;中区台风登陆异常个数年趋势判断结果为2017年,异常级数年的趋势判断结果为2019年;南区台风登陆异常个数年趋势判断结果为2017或2019年,异常级数年的趋势判断结果为2017年。(5)东南沿海陆域地区登陆台风与ENSO事件有较强的相关性,在登陆个数上:拉尼娜年>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年,在登陆强度上:厄尔尼诺年>正常年份>拉尼娜年。全区台风登陆个数与监测海域的海温距平呈现负相关关系;北区台风登陆个数与海温呈现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中区台风登陆个数与监测海区海温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南区台风登陆个数与海温变化呈现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东南沿海陆域地区台风登陆个数与气温呈现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现正相关关系。从登陆强度看温度的上升使登陆东南沿海陆域的台风等级有上升趋势;降水量较多时期台风登陆等级集中在中高等级。该研究分析了东南沿海陆域地区登陆台风的统计规律,并结合1960-2016年的气候变化背景探讨台风登陆异常个数年及异常级数年的对称性及趋势变化特征,为东南沿海陆域地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利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平[2](2018)在《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多时空尺度特征与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滇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分布有众多地质断裂带,把川滇地区划分为5大块体。目前,川滇地区已经是全国强震、大震最为活跃的地区。研究川滇地区地震发生规律,判断地震灾害时空趋势并进行相关因子分析,对构建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护体系,完善川滇地区地质灾害防御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本文将川滇地区作为一个大尺度,将西北-东南断层和西南-东北断层作为两个小尺度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对该区历史记载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可公度趋势判断、标准方差椭圆分析、空间对称性等方法对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发生规律、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下一次该地地震可能发生时间进行预测,研究结论如下:(1)公元814-2017年间川滇地区Ms≥6.0地震发生频次最高时间段为1800-1999年。1900-2017年川滇地区和四川省Ms≥6.0地震均集中在8月份,其中春季、夏季为川滇地区地震预警高峰期。每月的15日及其以后,川滇地区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最大。(2)对该地区时间对称性研究发现,1910-2017年川滇地区Ms≥7.0下次地震发生年份可能为2020、2021年,其中2021年发震可能性较大,2021年地震发生随机性概率为63.2%,不漏报置信水平为60%。西北-东南断层Ms≥6.8下次地震发生时间可能为2021年,随机性概率为33%,不漏报置信水平为31%。西南-东北断层Ms≥6.8地震发生可能年份为2025年,随机性概率为90%,不漏报置信水平为 81.82%。(3)从空间对称性来看,1910-2017年川滇地区Ms≥7.0强震震中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逆一顺”的叁角形空间旋转特点,下一次地震可能会向西南方向迁移。西北-东南断层Ms≥6.8地震震中在空间叁角形迁移中均表现出顺时针空间迁移的变化特点,下次地震可能会向东北方向迁移。西南-东北断层Ms≥6.8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呈现“两顺一逆”的叁角形空间旋转特点,下次地震可能会向西南方向迁移。(4)从相关因子看,川滇地区Ms≥7.0地震主要分布在太阳黑子下降阶段和谷年附近,地震与月相中的望日和下弦时期相关性较强,与地球自转速度的上升阶段对应关系较好。西北-东南断层Ms≥6.8地震主要分布在太阳黑子谷年附近和上升阶段;从月相与地震活动变化来看,在下弦时期该地发震频率最大;从地球自转与地震活动关系来看,该地区地震多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下降阶段。西南-东北断层Ms≥6.8地震主要分布在太阳黑子的下降阶段和谷年附近;月相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上,地震在望日发生频次最高;从地球自转与地震活动变化看,地球自转速度的下降阶段,地震发生频次最高。(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坤[3](2018)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在医院登记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步幅升高以外,两组步宽、步态周期、双侧支撑相时间等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通过改善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矫正其步态异常。(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高新甜[4](2017)在《日本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板块活动剧烈,地质灾害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可预计。因此,研究日本强震的历史规律、判断强震的时空灾害趋势并探讨强震发生的相关因子,对于日本今后防震减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收集整理了 1900-2016年日本历史地震灾害资料,根据日本地质构造将日本划分为东北地震区、中部地震区、东南地震区和西南地震区,以对称性为切入点,运用了可公度、蝴蝶结构图、结构系图、空间对称法和震中迁移等方法分析了强震灾害的历史规律和时空对称性特征,并基于此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对影响日本地震灾害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1)在历史强震分析中发现,日本强震在时间上具有频发性、连发性和季节性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西少东多的特征,且Ms>7.9的大地震多发生在日本东部地区,Ms>7.3的强震都发生在火山带上。(2)1900-2016年间,全日本、东北地震区、中部地震区、东南地震区和西南地震区不同震级地震均呈现出良好的时间对称性,蝴蝶结构优美,可公度结构系脉络清晰。基于1900-2016年全日本发生Ms≥7.5的强震判断,在2019年信号较强;基于1943-2016年东北地震区发生Ms6≥.7的强震判断,则是在2020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基于1915-2016年中部地震区和1900-2016年东南地震区强震的,都表现为在2018年信号较为强烈,分别可能发生7.2级和6.9级以上地震;基于1900-2016年西南地震区发生Ms≥6.8强震判断,在2017年信号较强。(3)对日本及各地震区1900-2016年不同震级地震的空间对称性研究表明,全日本下一次发生Ms>7.5强震震中会向东北方向方向移动,即141°E以东,39.2°N附近地区;东北地震区下一次发生Ms≥6.7的强震可能发生在144.5°E以东、42.8°N以北的附近地区;中部地震区下一次Ms≥7.2的强震可能发生在142°E以东、39.2°N以北附近地区;东南地震区下一次Ms≥6.9的强震可能会发生在140.2°E以东,32.9°N附近地区;西南地震区下一次Ms≥6.8的强震会发生在133.2°E以东,33.6°N以北的附近地区。(4)通过分析1900-2016年日本强震与太阳黑子、朔望月、地球自转和厄尔尼诺事件等相关因子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日本及各地震区不同震级地震灾害大多发生于太阳黑子活动下降阶段,年份比例分别高达79.2%、75%、71.4%、70.9%和78.3%,各区域强震发生年份与太阳黑子周期相对应关系各不相同。②全日本Ms>7.5强震发生在月相为下弦的几率较大,东北地震区和西南地震区则表现为在朔日发生地震的概率较大,中部地震区Ms≥7.2的强震发生在上弦和下弦的概率相等,各自占到总比重的35%,东南地震区Ms≥6.9的强震发生在望日的概率最大。③在1900-2016年日本及各地震区不同震级更倾向于发生在地球自转的减速时期。年份比例分别达到58.33%、54.1%、80.95%、50%和52.2%,其中,中部地震区对地球自转运动的减速变化最为敏感。④1900-2016年间,日本及各震区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比较发现,厄尔尼诺事件与强度较大的地震的相关性较强。日本Ms≥7.5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关系,88%的日本Ms≥7.5强震都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或之后一至两年。⑤1900-2016年间,日本及各区地震与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地震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东北地区。全日本Ms>7.5地震后的2年内,东北地区MS≥5.5的地震验证率达到77.76%,华北地区的地震验证率为27.78%。华北地区Ms>5.5地震与东南地震区验证率最高,为61.11%;东北地区Ms≥5.5地震除了与东北地震区验证率为55.56%外,与其他叁个地震区的验证率都为66.67%。本研究确定了未来几年日本强震灾害的时间异常点和空间可能域,增加了强震研究案例,为防震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邹华民[5](2017)在《相对论弯曲时空“场”与场子引力场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X轴的正、负轴上,分别画出场子引力场和弯曲时空"场"图,并用数学式表达;建立场子引力场计算式;引力场场子理论观能融合牛顿的惯性定律,相对论的弯曲时空;另外,太阳风对场子引力场有作用力现象。(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02期)

沈怡梦,罗思明[6](2016)在《英汉“指示副词+时/空形容词”语篇不对称性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立足详尽的语料分析,对比考察英汉"指示副词+时/空形容词"的语篇不对称性,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研究发现:第一,英汉"指示副词+时/空形容词"具有不对称性;第二,汉语中不仅指示副词"这么"和"那么"存在不对称性,指示副词后面所跟形容词中表示空间的形容词与表示时间的形容词也具有不对称性;第叁,英语中"this/that"作为指示副词时,一般出现在口语或非正式语体中,与汉语一样,英语指示副词"this"和"that"也存在不对称性,且指示副词后面所跟形容词中表示空间的形容词与表示时间的形容词也具有不对称性;第四,时空距离远近、心理距离远近、现实与虚拟以及熟悉度的高低都会影响英汉指示副词"this/that"和"这么/那么"的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6年09期)

赵凯华[7](2016)在《时空对称性与守恒律(下篇)——经典电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时空对称性导出经典电动力学中能量、动量、角动量叁大守恒定律.(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期刊2016年08期)

王文静,延军平,刘永林,曹永旺[8](2016)在《墨西哥M_w≥7.2地震的时空对称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地震的趋势进行判断,对于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墨西哥M_w≥7.2地震的资料,采用可公度法和对称性原理,运用叁元、四元、五元可公度计算来预测墨西哥M_w≥7.2地震信号的强弱,通过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来证明预测结果的可信性,对震中和经纬向的迁移进行分析来判断墨西哥M_w≥7.2地震灾害的空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墨西哥M_w≥7.2地震在2015年和2016年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2)该地区地震具有明显的空间对称性,震中的经、纬向迁移呈现出良好的同步性.未来地震很有可能向东南方向迁移,在100.8°W以东,17.6°N以南地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高新甜,延军平,董婕[9](2016)在《厄瓜多尔M_S≥6.8级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加快,其危害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地震灾害是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的频率虽然不高,但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对地震进行趋势判断,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厄瓜多尔近一个世纪M_S≥6.8级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加强对时间对称性的分析,再经震源的经纬度迁移和空间迁移规律,判断得出,厄瓜多尔时间上在2015和2016年的信号较强,空间上在79°~81°W,1°N~1°S之间有发生M_S≥6.8级地震的可能。可为地震灾害的趋势判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6年02期)

王米雪[10](2016)在《中国西部强震灾害统计规律及时空对称性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地区位于“大叁角”强震活动多发区内,强震带来的损失巨大。研究中国西部强震的历史规律、判断强震的时空灾害趋势并探讨强震发生的相关机制,对构建区域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区域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中国西部的一个大尺度和四个中尺度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可公度、蝴蝶结构图、平面结构系、立体结构系、空间对称性等方法分析了强震灾害的历史规律、时空对称性特征、未来信号和相关机制。得到初步结论如下:1)在历史强震分析分析中,国外学者善于运用方法和模型来统计历史地震,国内研究多为震区分类、时空分布、算法和模型运用。公元前780-公元2015年中国西部地区一共发生了352次6.0级及以上地震。2)经时间对称性研究得出,中国西部及邻区于2022年可能发生Ms≥7.8强震;新疆在地区在2020年发生6.9级及以上强震信号较强;西藏可能在2017年发生6.4级及以上地震;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或将于2018年发生Ms≥16.6强震;而四川和云南地区于2023年发生7.2级及以上强震可能性较大。3)空间对称性研究表明,西部及邻区下一次发生Ms≥7.8强震在经向上将向东迁移,纬向上将向北迁移;新疆下一次发生Ms≥6.9强震将向东南方向迁移;西藏未来区域Ms≥6.4强震可能依然维持在30°N以北、90.5°E以西地区迁移变化;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下一次Ms≥6.6强震将向东南方向迁移;四川和云南地区下一次发生Ms≥7.2强震可能向东北方向迁移。4)强震活动的相关机制有太阳黑子、地球自转、月相和板块动力作用。1755-2015年中国西部及邻区强震与太阳黑子的关系表现为:谷值年附近强震多于峰值年,且多数地震集中于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其中,新疆,西藏,陕西、甘肃和宁夏,四川和云南地区1755-1889年间的发震频次远小于1890-2015年的。1900-2015年各区域地球自转减速期地震频次均高于加速期,西藏尤为明显,说明强震更倾向于发生在地球自转的减速时期。1900-2015年中国西部及邻区、新疆、四川和云南地区于下弦发震几率较大,西藏强震以下弦和望日居多,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地震以朔日居多。1910-2015年阿萨姆发震后的同年和第1年中国西部各区发震几率较后几年大,四川和云南、西藏发震几率较其他区域大;除了新疆以外,帕米尔发震后的第2年和第3年中国西部各区发震几率较同年和第1年大,其中新疆和西藏发震几率高于其他区域。阿萨姆和帕米尔作为印度板块对中国西部地区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北推动力的两个动力点,在离其较近区域的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丰富了时空对称性方法体系,增加了强震研究案例,对今后的灾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时空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滇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分布有众多地质断裂带,把川滇地区划分为5大块体。目前,川滇地区已经是全国强震、大震最为活跃的地区。研究川滇地区地震发生规律,判断地震灾害时空趋势并进行相关因子分析,对构建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护体系,完善川滇地区地质灾害防御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本文将川滇地区作为一个大尺度,将西北-东南断层和西南-东北断层作为两个小尺度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对该区历史记载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可公度趋势判断、标准方差椭圆分析、空间对称性等方法对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发生规律、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下一次该地地震可能发生时间进行预测,研究结论如下:(1)公元814-2017年间川滇地区Ms≥6.0地震发生频次最高时间段为1800-1999年。1900-2017年川滇地区和四川省Ms≥6.0地震均集中在8月份,其中春季、夏季为川滇地区地震预警高峰期。每月的15日及其以后,川滇地区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最大。(2)对该地区时间对称性研究发现,1910-2017年川滇地区Ms≥7.0下次地震发生年份可能为2020、2021年,其中2021年发震可能性较大,2021年地震发生随机性概率为63.2%,不漏报置信水平为60%。西北-东南断层Ms≥6.8下次地震发生时间可能为2021年,随机性概率为33%,不漏报置信水平为31%。西南-东北断层Ms≥6.8地震发生可能年份为2025年,随机性概率为90%,不漏报置信水平为 81.82%。(3)从空间对称性来看,1910-2017年川滇地区Ms≥7.0强震震中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逆一顺”的叁角形空间旋转特点,下一次地震可能会向西南方向迁移。西北-东南断层Ms≥6.8地震震中在空间叁角形迁移中均表现出顺时针空间迁移的变化特点,下次地震可能会向东北方向迁移。西南-东北断层Ms≥6.8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呈现“两顺一逆”的叁角形空间旋转特点,下次地震可能会向西南方向迁移。(4)从相关因子看,川滇地区Ms≥7.0地震主要分布在太阳黑子下降阶段和谷年附近,地震与月相中的望日和下弦时期相关性较强,与地球自转速度的上升阶段对应关系较好。西北-东南断层Ms≥6.8地震主要分布在太阳黑子谷年附近和上升阶段;从月相与地震活动变化来看,在下弦时期该地发震频率最大;从地球自转与地震活动关系来看,该地区地震多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下降阶段。西南-东北断层Ms≥6.8地震主要分布在太阳黑子的下降阶段和谷年附近;月相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上,地震在望日发生频次最高;从地球自转与地震活动变化看,地球自转速度的下降阶段,地震发生频次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空对称性论文参考文献

[1].芦佳玉.东南沿海陆域地区登陆台风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张平.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多时空尺度特征与对称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王坤.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8

[4].高新甜.日本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5].邹华民.相对论弯曲时空“场”与场子引力场对称性[J].科学中国人.2017

[6].沈怡梦,罗思明.英汉“指示副词+时/空形容词”语篇不对称性认知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

[7].赵凯华.时空对称性与守恒律(下篇)——经典电动力学[J].大学物理.2016

[8].王文静,延军平,刘永林,曹永旺.墨西哥M_w≥7.2地震的时空对称性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

[9].高新甜,延军平,董婕.厄瓜多尔M_S≥6.8级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J].华南地震.2016

[10].王米雪.中国西部强震灾害统计规律及时空对称性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时空对称性论文-芦佳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