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市盈率效应论文-陈帅宇

低市盈率效应论文-陈帅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市盈率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盈率,行业市盈率,市盈率效应

低市盈率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帅宇[1](2012)在《中国股市市盈率效应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市盈率高低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股票的市场风险和投资价值,对国外市场的研究表明低市盈率投资组合比高市盈率投资组合具有更高的投资收益,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文章以我国制造业行业为例,以市盈率为解释变量,销售收入增长率、市场累积收益率为控制变量,投资报酬率为被解释变量,在市场累积收益率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其他回归变量,构建多元线形回归模型,以此检验市盈率效应在我国股市的适用性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期刊2012年20期)

佘凯锋[2](2011)在《沪市市盈率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证券市场的“异象”,市盈率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发现动摇了有效市场理论在学术界的地位。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上海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效应和规模效应。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规模效应和市盈率效应概念,介绍对它们进行实证检验的方法和分析它们的成因。然后对上海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中,本文采集了761家在上海A股上市的公司2008年5月到2011年4月的月度收益数据,将所有样本股票按照流通市值和市盈率大小分为6个投资组合(S/L, S/M, S/H,B/L, B/M, B/H),构造两个变量SMB和HML,分别度量规模效应和市盈率效应。SMB为3个小市值的投资组合(S/L,S/M,S/H)的月收益的算术平均值减去3个大市值的投资组合(B/L, B/M, B/H)的月收益的算术平均值。HML为PE最高的2个投资组合(S/H, B/H)的月收益的算术平均值减去最低PE的2个投资组合(S/L, B/L)的月收益的算术平均值。结果发现,变量SMB只有在3个小公司投资组合对样本股票收益有解释能力。变量HML在低市盈率投资组合对样本股票收益有解释能力。最后,本文对实证检验的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并给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建议通过发展创业板、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投资者教育等多管其下的方法来提高市场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09-01)

王春丽[3](2010)在《我国股市市盈率效应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我国证券市场市盈率状况分析(一)市盈率水平分析数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总体市盈率(PE)水平呈现以下特点:第一,1993-2008年,市场市盈率波动较大;第二,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较高,沪市PE均值为33.76倍,深市PE均值为33.63倍。第叁,沪深两地(本文来源于《统计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张姝[4](2008)在《中国A股市场市盈率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市盈率效应是指在证券市场上,对上市公司所进行的投资组合的投资绩效与其市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关联性。国外的成熟、以投资理念为核心的市场,一般具有低市盈率效应。目前在投资价值显现、日益成熟并逐步培育理性投资意识的中国A股市场上,进行市盈率效应的实证研究,将更有利于为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揭示了市盈率与投资收益率及投资风险的理论关系:市盈率与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R成反比,与市场风险系数β成正比。之后本文又借鉴了1995年Clare和Thomas对规模效应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上证A股从1997年到2007年连续11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四种策略方案,实证研究中国A股市场是否具有市盈率效应。最后得出结论:在2001年后的中国A股市场,静态市盈率Ⅱ即12月31日为基点计算的静态市盈率可以做为预测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率的指标,中国A股市场具有低市盈率效应。尤其在采取月度滚动投资策略方案下,特别是在前四个月,中国A股市场的低市盈率效应非常显着,也就是说低市盈率效应对于有预测能力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更有实际的操作价值。同时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12-01)

陈丽萍[5](2008)在《中国股市市盈率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市盈率是投资者为公司的每一单位利润所愿意付出的成本,代表投资者投资于某一种股票收回投资成本所需要的年数。其前提条件是以后每年该股票都保持着这一收益水平,而且股息支付率为100%,因此市盈率越低股票越具有投资价值。但另一方面,市盈率反映公司未来的成长潜力,市盈率愈高,表明市场对该股票评价愈高,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愈看好。分析市盈率有助于投资者分辨市场的风险,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市盈率指标具有广泛的现实应用,其对股票累计收益是否存在影响,如何影响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国外文献较深入地研究市盈率效应,利用市盈率构建投资组合检验其投资收益,发现低市盈率投资组合相比高市盈率组合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本文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选取2000-2006年沪深两市全样本进行检验,引入包括市盈率、市场累计收益率、每股盈余增长率和公司规模等解释变量,发现市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市盈率效应,随着市盈率的增高,股票的累计收益相应降低,即通过持有较低市盈率水平的股票可获得较高的累计收益。在此基础上,细分行业以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市盈率水平,是否存在更为显着的市盈率效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中、低平均市盈率行业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行业内部,市盈率对股票累计收益率没有显着的解释力,而个股所处的行业平均市盈率对其累计收益率有显着影响。同时,根据公司规模大小与市盈率高低呈反比的事实经验,即规模较大的股票市盈率相应较低,反之亦然。本文抽取2005-2007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发现在规模分类之后,股票的市盈率与累计收益率呈现更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最后,在市盈率与未来一年每股盈余增长率之间建立简单的回归关系,采用1998-2006年期间的样本数据检验,发现市盈率对未来一年的盈余增长率具有显着的解释力。二者正相关,说明市盈率高低可以预测未来的盈余增长率。但是,仅仅利用市盈率来进行投资决策是不够的,不能忽视其他因素而简单地以市盈率作为投资依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3-01)

金登贵[6](2004)在《沪市“市盈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可见,截止2001年,市盈率效应在我国呈现出与国外成熟市场截然相反的现象,高市盈率投资组合比低市盈率投资组合具有更高的利润。自2002年开始,高市盈率投资组合却比低市盈率投资组合亏损更多,这种现象说明我国股市投资理念出现良好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低市盈率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证券市场的“异象”,市盈率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发现动摇了有效市场理论在学术界的地位。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上海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效应和规模效应。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规模效应和市盈率效应概念,介绍对它们进行实证检验的方法和分析它们的成因。然后对上海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中,本文采集了761家在上海A股上市的公司2008年5月到2011年4月的月度收益数据,将所有样本股票按照流通市值和市盈率大小分为6个投资组合(S/L, S/M, S/H,B/L, B/M, B/H),构造两个变量SMB和HML,分别度量规模效应和市盈率效应。SMB为3个小市值的投资组合(S/L,S/M,S/H)的月收益的算术平均值减去3个大市值的投资组合(B/L, B/M, B/H)的月收益的算术平均值。HML为PE最高的2个投资组合(S/H, B/H)的月收益的算术平均值减去最低PE的2个投资组合(S/L, B/L)的月收益的算术平均值。结果发现,变量SMB只有在3个小公司投资组合对样本股票收益有解释能力。变量HML在低市盈率投资组合对样本股票收益有解释能力。最后,本文对实证检验的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并给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建议通过发展创业板、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投资者教育等多管其下的方法来提高市场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市盈率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陈帅宇.中国股市市盈率效应的适用性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

[2].佘凯锋.沪市市盈率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王春丽.我国股市市盈率效应探析[J].统计研究.2010

[4].张姝.中国A股市场市盈率效应的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2008

[5].陈丽萍.中国股市市盈率效应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8

[6].金登贵.沪市“市盈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标签:;  ;  ;  

低市盈率效应论文-陈帅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