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抽薹论文-朱锦福,曾阳,谢慧春

早期抽薹论文-朱锦福,曾阳,谢慧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抽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当归,早期抽薹,重金属,植物修复

早期抽薹论文文献综述

朱锦福,曾阳,谢慧春[1](2017)在《早期抽薹当归中重金属含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耐性植物的筛选是植物修复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早期抽薹当归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种植方式分析了当归全株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早期抽薹当归种植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未形成污染;当归全株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Cu>Zn>Hg>Pb>As;Cu含量高于其它金属,地上部分吸收量为11381.66μg·kg-1,根含量为6790.56μg·kg-1;当归抽薹结籽后地上生物量平均2217.04kg·ha-1,最高为可达3090.96kg·ha-1,可吸收Cu 23.52g·ha-1,Zn 1.57g·ha-1,As 0.03g·ha-1,Hg 0.08g·ha-1,Pb 0.13g·ha-1.当归对Cu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别为274.76和1.68,对Cu的富集量显着高于其它重金属;Hg的富集系数为17.81,转运系数0.22最低,根是Hg的主要富集部位.早期抽薹当归对重金属Cu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作为重金属富集植物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郭斌,郎建军,郭增祥,武延安[2](2017)在《关于当归早期抽薹的危害及几点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岷县、漳县、宕昌哈达铺南部为主的当归主产区位于甘南高原东麓,陇南山地西部及陇中黄土高原接壤区,海拔2100—3800米,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5~7℃,境内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土壤条件和多样性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以当归为主的各类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当归作为以岷县为几何中心种植区域的道地药材,具有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和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7年20期)

陈海平[3](2016)在《当归防早期抽薹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归生长发育周期一般为3年,第一年为育苗期,第二年为成药期,第叁年为抽薹开花结籽期;但在栽培过程中,有的在第二年就提前抽薹开花。抽薹的当归根部木质化,不能供为药用,致使种植田产量下降,效益低下。据笔者多年来田间调查,当归主产区因提早抽薹而造成的损失达10%~40%,最为严重的年份可达50%以上,已经成为当归生产中的一大主要问题。因此,防治当归早期抽薹对提高当归产量、增加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村百事通》期刊2016年24期)

王义存,李国业,潘水站[4](2016)在《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抽薹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当归药材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早期抽薹不仅降低药材产量,对药材品质也有严重影响。综述了当归早期抽薹的概念、发生机制、对药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等。导致当归早期抽薹的主要机制包括遗传因子、生境因子、营养物质、栽植密度、施肥等栽培措施。生产中优选良种、温室育苗、控制苗龄、低温贮藏、合理密植等农艺措施均可有效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研究当归早期抽薹发生的机理机制、调控基因、春花基因、选育耐抽薹品种,对于实现当归优质、高效、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20期)

陈海平[5](2016)在《当归防早期抽薹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当归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当归防早期抽薹栽培技术,包括留种、育苗、移栽及当归早期抽薹控制措施,以供当归种植者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19期)

赵东岳,郝庆秀,康利平,张燕,陈美兰[6](2016)在《伞形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抽薹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伞形科中药材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早期抽薹不仅降低药材产量,对药材质量亦有较大影响。作者通过产地调研和文献查阅,对伞形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的概念、发生机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行综述,其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生态因子,内源激素,播期、施肥等生产管理措施等,针对以上发生机制,提出防治措施如下:优选种质,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外源激素处理,遮光、切断芦头、秋季割叶、合理栽培密度等农艺措施均可降低其抽薹率,并展望了早期抽薹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制定道地药材栽培技术规范,筛选早期抽薹激素抑制剂,深入研究早期抽薹作用机制,揭示其早期抽薹基因和关键生态因子。研究春化基因、早期抽薹开花的调控基因等,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早期抽薹造成的中药材减质、减产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汪淑霞,宋振华[7](2015)在《当归早期抽薹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选择栽培区域、合理施肥、选种留种、控制生长阶段、保护种苗、生长素调控、改善栽培方式、选择耐抽薹品种等几方面入手,可有效防治或降低当归早薹率。(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10期)

武延安,李向东,郭增祥,曹占凤,王冯爱[8](2013)在《当归与3种作物间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裂区设计方案,研究了当归间作苦参、蚕豆、大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抽薹率以间作苦参处理最高,间作大蒜处理较高,间作蚕豆处理最低。当归折合产量以间作苦参处理表现最高,但不同株距处理间变幅较大。当归麻口病感病株率以间作蚕豆处理最小,间作苦参处理次之,间作大蒜处理最高。(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10期)

蒲盛才[9](2012)在《氮磷钾配比对白芷早期抽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叁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N、P、K施用量及其配比对白芷早期抽薹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芷的早期抽薹率与N、P、K的供应密切相关。白芷抽薹率随N、P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K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当P、K用量(本文来源于《农家顾问》期刊2012年03期)

陈琛[10](2011)在《当归早期抽薹过程中激素及营养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归提前抽薹问题严重影响当归的品质和产量,正常情况下提前抽薹率达20-50%,严重时高达70%,提前抽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归产业化发展的新瓶颈。由于当归生长发育对生境的特殊要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所以解决提前抽薹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对提前抽薹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栽培措施方面,而本实验主要对当归提前抽薹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影响花芽分化的几大因素来找到其提前抽薹的内在原因,以期找到人为方式控制内源因子的变化来解决提前抽薹问题。试验材料为甘肃漳县及岷县两地当归早期抽薹过程中抽薹植株叶片、根、茎和花苞及与未抽薹植株的叶和根,通过ELISA法测定不同部位的IAA和ABA含量以及研究营养动态如C/N、游离氨基酸等与花芽分化相关的内源因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提前抽薹过程中IAA和ABA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抽薹叶片中和根中的IAA含量比未抽薹植株高,抽薹花苞内的IAA含量是抽薹茎内的2.37倍,分析IAA可能促进其开花。抽薹叶片内ABA含量比未抽薹叶片中高,且花苞内ABA含量最高,说明高浓度的ABA对于当归提前抽薹有促进作用。当归提前抽薹植株的全N含量均低于未抽薹植株,说明在当归花芽分化的过程中,高N的含量有利于其进行营养生长,而花苞内高N环境表明该部位代谢旺盛,推测可能为后期开花合成大量的前体物质。早期抽薹的当归消耗了大量的游离氨基酸用于花芽分化的各种物质合成,因此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未抽薹植株。(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5-01)

早期抽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岷县、漳县、宕昌哈达铺南部为主的当归主产区位于甘南高原东麓,陇南山地西部及陇中黄土高原接壤区,海拔2100—3800米,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5~7℃,境内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土壤条件和多样性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以当归为主的各类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当归作为以岷县为几何中心种植区域的道地药材,具有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和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抽薹论文参考文献

[1].朱锦福,曾阳,谢慧春.早期抽薹当归中重金属含量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郭斌,郎建军,郭增祥,武延安.关于当归早期抽薹的危害及几点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7

[3].陈海平.当归防早期抽薹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2016

[4].王义存,李国业,潘水站.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6

[5].陈海平.当归防早期抽薹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

[6].赵东岳,郝庆秀,康利平,张燕,陈美兰.伞形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6

[7].汪淑霞,宋振华.当归早期抽薹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5

[8].武延安,李向东,郭增祥,曹占凤,王冯爱.当归与3种作物间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3

[9].蒲盛才.氮磷钾配比对白芷早期抽薹的影响[J].农家顾问.2012

[10].陈琛.当归早期抽薹过程中激素及营养动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

标签:;  ;  ;  ;  

早期抽薹论文-朱锦福,曾阳,谢慧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