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盗版也要因地制宜

反盗版也要因地制宜

一、反盗版也要因地制宜(论文文献综述)

孙耀东[1](2021)在《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门类更加齐全,影视、音乐、电竞、旅游、会展等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有所变化。研究新时代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全国各族人民思想行动的团结,事关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同时,新时代文化产业的价值选择,关系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分五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对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提出了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第一章,提出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评析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第二章,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革命家和思想家对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观点和理论,为整篇文章提供根本遵循。第三章,阐述了建国以来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演进历程,分析了新时代文化产业价值取向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四章,概述了美国、法国和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了这三个国家文化产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警示。第五章,依据世情、国情、人民需要和国家战略,提出了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价值选择的依据、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周格旭[2](2018)在《版权保护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文化产业已开始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代表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其中,电影产业更是成为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产业。在我国,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以及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我国的电影产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调查,2017年全国放映故事片798部,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城市影院观影人次达16.2亿,银幕总数达50776块,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版权保护缺位的问题愈来愈突出,而电影的核心价值正是版权的价值,如果大量电影被侵权或盗版,那么将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多数的国内学者还仅限于测算全国或各省市的版权保护强度,还有一些研究只针对盗版电影的现状进行理论性描述分析,缺少对二者数量关系的深入探讨。因而,采取规范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版权保护强度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对版权、电影产业和电影版权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在了解国内外相关文献之后,从产权和创意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究版权保护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剖析版权保护对电影产业规模、厂商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接着,基于我国整体及不同省级行政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从版权保护水平现状、电影产业发展概况以及版权保护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对版权保护和电影产业进行现状分析之后,本文列举了影响电影票房的主要因素,并参考前人研究中版权保护强度的量化方法,以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选取相关指标,构建模型,分析实证结果,进而论证版权保护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结论发现,在全国层面,通过控制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经济周期以及人口总数等宏观的影响变量后,版权保护对电影票房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但该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版权保护对电影票房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在中部地区,该效应相对较弱;分阶段估计则发现,在增强版权保护强度期间,各地区人均银幕数对电影票房没有显着影响。研究结论还表明,城市化程度与电影票房之间有明显的正向关系。同时,电影产业存在某种程度的逆周期特点,经济增长趋势的放缓,可能会刺激电影产业的发展。最后,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刘常庆[3](2017)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规范与挑战—法律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全球化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化,同时具有"吸纳"与"排斥"两个方面,诸多社会问题的起因都源自于此,教育国际化也不例外。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欧盟为首的国际组织做出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大批以公约、协议、建议书、宣言、指南为基本形式的法律规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日益"冰火两重天"的教育国际化形式和举步维艰的跨境教育谈判,不禁让我们对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过程中的法律规范和现实挑战进行思考。本文使用广义的法律概念对笼统意思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分析,涉及法律原则、法律形态、法律内容和案例分析等方面。研究领域只涉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其规范制定密切相关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等教育资质认可、高等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范与挑战。这三个方面相互独立而又存在紧密的关联,质量保障涉及的是高校内部课程、学分、学历、学位的"等值"与认证。资质互认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资质认可、培训证书及其机构的认可。当质量可以等值,资质可以互认的时候,我们依然要掌握"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切实保障教育知识产权,特别是高等教育及新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法律原则。教育国际化基本法律原则贯穿于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方方面面,是推动和协调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准则,主要包括国家主权与教育主权原则、消除壁垒与贸易自由化原则、公益性与营利性原则、有约必守和差别对待原则。国家主权与教育主权原则表现为对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事务享有最高权和在国际高等教育事务中享有独立、平等的参与权。消除壁垒与贸易自由化原则是服务贸易总协定倡导的原则,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得到充分落实。公益性与营利性原则是国际高等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外合作面临的特殊境遇,在中外教育合作中应创新实施。有约必守是国际法强调的基本原则,在遇到具体国情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差别对待。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律形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律形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律载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硬法"、"软法"和组织化安排。《服务贸易总协定》、《里斯本公约》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认可的区域公约》等以其多边性和法律约束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硬法"渊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教育国际化的"软法"具有其独特的制度价值,与"硬法"之间形成功能互补。但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软法"具有硬化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织除了传统的协定性组织,至少还包括国家间论坛性组织、协定性组织和条约性组织,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未来,组织化安排将提供合作平台与场所、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谈判、推广合作成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三部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规范与挑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更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口碑和现实的考验。一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形成稳固的质量文化。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其他诸多因素,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很多时候在很多地方还是个伪命题。国际社会已经为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表现为大批的质量保障机构和多元的质量保障范式。我国作为传统的教育输入大国,正专注于教育输出,应当遵循国际规范来制定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当从制度设计、外部质量保障和内部质量保障三个方面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四部分,国际高等教育资质认可规范与挑战。高等教育资质的互认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区别于学历认证的、相互认可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尤其是服务类专业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的跨境流动,增加创业和就业机会,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层次和质量,加强高等教育领域深度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球范围内,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各异等其他因素,高等教育资质认可的程度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职业教育的层次不高,认可的法制不健全,"国际认证"抢占了大部分市场,即便是签署了所谓的资质互认协议,效果并不明显。在资质认可协议中,《服务贸易总协定》因其多边性和灵活性,成为认可协议的首选。许多双边、多边职业资格认可协议以其为蓝本,中国也在同香港、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不能为实现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互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我国应该在国际化框架下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资质认可体系,从中国国情出发,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条例》,通过法律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行为,正视国际资质认可所带来的挑战,切实改善职业资质教育质量,与国际职业资质衔接,提高资格证书的国际声誉和含金量。第五部分,国际教育教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与挑战。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繁荣的基本法律制度,与教育息息相关。但我国的高等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因法律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高、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以网络为标志的新型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原因,高等教育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堪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做出了持续的努力,形成了与专利权、商标权和着作权相关的国际公约和条约,对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跨国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与多元以及对以网络为标志的高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巨大作用。美国、欧盟、新加坡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国度,诸多优秀的措施值得借鉴。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关的法律规范,但因协调、行政、执法等原因,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国际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非常薄弱。我国应当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强化法律体系构建、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强化以高校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知识产权保护。

陈晓钟[4](2015)在《知识产权犯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1997年刑法采用专节的形式,初步建立了涵盖商标权、着作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体系,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有效保护奠定了规范性基础。2008年6月5日,伴随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被第一次明确地纳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昭示着具有知识产权保护制高点作用的刑事司法保护功能必将得到进一步显性发挥。然而,基于知识产权专业性特征、侵权行为复杂化样态、行政和司法二元保护模式以及知识产权部门立法差异导致边界的模糊性等原因,虽然有权机关意图通过不断出台司法解释或司法解释性文件揭示刑事立法主旨,消除实践分歧,但总有杯水车薪、困惑难除之感。因此,作为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司法主导保护要求之需,立足实践问题,研究破解之道,实为亟待之举。笔者从一名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审判法官的视角,无意于现有刑事法律规范的优与劣,而是立足现有法律框架,通过梳理实践难点问题,从掣肘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裁判共性问题和重点个罪问题两个层面开展实证与理论研究,以期对厘清相关实践困惑有所裨益。囿于司法者的意识理念、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及二元化保护的执法衔接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尚主要存在“适用法律与执行政策的关系难把握、知识产权保护刑行关系及刑民关系界限难厘定、若干构成要素和特殊犯罪形态难认定,以及包括单位犯罪在内的量刑问题”等难点问题。作为具有私权属性的知识产权,存在“创造性、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和传统民事权利显着不同的特征,并且呈现公法益和私法益共存的法益特征,因此知识产权成为刑法保护的法益并据此给予刑法保护也就成为必然。知识产权保护本身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一国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不可能脱离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之需,因此各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强弱对比仅具相对意义而无绝对结论。通过域内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现状可以看出,持我国知识产权刑事弱保护的普遍观点,笔者认为并不客观。犯罪构成要素是认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产权犯罪刑法规制效果,必然取决于对刑法规定的知识产权犯罪主客观构成要素的准确理解与认定。一般认为,知识产权犯罪是故意犯罪。但由于刑法第219条第2款使用了“应知”这一术语,从而引发该类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否包括过失的争论。基于对刑法规范理解的逻辑性、刑法与知识产权部门法规制要旨的一体性以及刑法规制各类知识产权犯罪之间的协调性,笔者认为持知识产权犯罪均为故意犯罪的观点更为妥当,并且在不同罪名中呈现出不同的故意类型。刑法分则中的明知是认定总则中明知是否成立的前提,准确把握二者关系对于知识产权犯罪故意的认定具有司法认定上的现实意义。对于明知的认定,持主客观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场的折中说无疑更利于准确判断行为人主观认识,并且采用刑事推定的认定方法更具实践常态。营利目的是侵犯着作权犯罪必备构成要件,并且包含直接营利目的和间接营利目的,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从复杂的行为类型中找准认定营利目的的行为节点,从而利于厘清影响罪质事实的审查范围,准确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营利目的。未经许可、商业秘密等犯罪对象以及复制发行等行为方式无疑是当前知识产权犯罪客观构成要素认定中的难点,实践中可以从法益符合性、刑民法律概念的衔接性以及民事认定方法的借鉴性等视角进行具体认定。知识产权犯罪数额的认定范围及以何种形式的犯罪数额认定,不仅关乎罪与非罪的界限,而且牵涉既、未遂犯罪形态的认定。由于行为类型各异,实践样态复杂,很难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司法实践中应遵循“严格依法、区别对待、参照借鉴和罪刑相适应”等犯罪数额认定的一般原则,同时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入罪数额类型进行范围划定和方法选取才更为科学。单位犯罪是知识产权犯罪中的客观存在,并且罚金刑的适用和单位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是该类犯罪中的难点问题。对于罚金刑的适用,在严格依法的同时,关键是要注意与主刑之间以及单位和“两责”人员之间罚金刑配置的轻重协调;而对于单位共同犯罪中“两责”人员的主、从犯划分,则应综合单位行为与“两责”人员行为实质一体性和“两责”人员承受刑罚具有客观上的单位附属性两个方面加以认定。作为数额犯的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司法解释已明确规定存在未遂形态。囿于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复合性、交叉性、多样性的特征,实践中对该类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应遵循“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知识产权共同犯罪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手段隐蔽性特征日益明显,共同犯罪的边界较难把握,仅根据刑法总则共同犯罪的规定并不易厘定边界,笔者认为实践中可采用“共同犯罪的刑法总则规定是认定基础、司法解释中知识产权共犯规定是认定方向以及主观明知要件是认定关键”这一“三步骤”原则,并且根据行为所处犯罪的环节、行为类型以及地位作用,在准确厘清正犯与共犯“脸谱”的基础上,进而确定共同犯罪人种类及罪与非罪的界限。由于知识产权犯罪对象的特殊性、实践中侵权行为常常发生交叉以及相关罪名立法界限不够清晰等原因,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罪数认定也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难点,并主要涉及牵连犯、想象竞合犯以及法条竞合犯的理解与认定问题。只有在犯罪构成要件说这一总体标准的指引下,按照刑法理论中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以及处断的一罪等罪数分类理论,分清牵连犯、想象竞合犯以及法条竞合犯各自特征及区别,才能准确认定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罪数。针对知识产权犯罪中罪数交织的具体样态及主要呈现为牵连犯、竞合犯之争的现状,司法实践中可立足于牵连犯、想象竞合犯以及法条竞合犯之间的区分关键,从行为数量和犯罪对象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认定。囿于知识产权权利形态的特点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平衡兼容性之需,具有宏观导向、中观取向以及微观裁量功能的各类司法政策,无疑对司法机关认定知识产权犯罪具有较之其他犯罪更为直接的指引意义。作为司法政策的一种,知识产权司法政策具有“目的性、导向性、规范性、稳定性”等司法政策共有特征,但鉴于知识产权具有的经济属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多方利益博弈的本质,知识产权司法政策又具有“利益调和折衷性、经济发展制约性和相对易变性”等鲜明的自身特征。当前,除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这一总体性政策要求外,“加强保护、分门别类、宽严适度”这一知识产权司法政策以及普适于所有犯罪的“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指引当前知识产权犯罪司法裁量活动的基本司法政策,当然,实践中应遵循“法治原则”和“效果统一原则”的指引原则。概括而言,对知识产权犯罪的惩治整体从严应是当前贯彻“加强保护”这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本政策定位的总体要求,并在遵循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刑法基本原则的司法裁判过程中,根据不同知识产权的特殊属性、功能和特点,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并在具体案件的裁判结果上体现宽严适度保护的司法政策导向。知识产权私法益和公法益并存的法益特征,以及我国采取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二元保护模式的现状,决定了知识产权犯罪成案及刑事追诉活动过程中刑行关系、刑民关系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情形相当复杂,并主要体现在调整范围存在交叉、证明标准客观不同以及性质界定要素复杂等方面。就刑行界限问题,无论以“质”还是以“量”作为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分点,均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和欠缺点,而“质量的区别说”最为恰当地表达了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清晰地把握了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在法益侵害角度的差别,使传统“自然犯”中内含的社会伦理性与法益概念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法益侵害中所涉社会伦理非价程度高低的考察来划分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因此以“质量的区别说”作为我国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分标准最为恰当。具体而言,即结合我国知识产权行政违法行为与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立法规定并非完全重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调整的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与重叠,因此笔者认为,实践中可采取“在划分行为类型的基础上,以行为的危害程度”作为厘定行政违法与犯罪界限的标准,并从理念秉持、规范执法、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等层面进行“两法”功能衔接。关于刑民界限问题,则可从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逻辑关系、两种诉讼证明的标准异同、侵权行为的罪质罪量要素以及刑法谦抑性原则等四个方面加以厘定,从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模式的适用、准确划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积极应对权利人自诉维权主张以及构建有效协作办案机制等方面进行功能衔接。

杨红朝[5](2014)在《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知识产权服务存在着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发展不够协调等问题。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从健全知识产权服务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联盟)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建议。

李秀阳[6](2013)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浪潮,文化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文化产业则成为各国和地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21世纪是一个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国文化产业在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资源优势。自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下发了一些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下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藏民族的主要聚集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在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下,西藏紧随时代步伐,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西藏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历史渊源,西藏经济基础薄弱,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强区的跨越,还需要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着手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瓶颈和障碍。本文首先从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西藏从最初以民族手工业为主的阶段发展到今天以文化旅游业和民族手工业为主,带动其他各种文化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次,针对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分别指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西藏文化产业的主要作为,分析了政府作为对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作用和帮助。在肯定政府对文化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政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本文从西藏文化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入手,指出了目前西藏文化产业主要的市场运作方式和特点,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指出了西藏文化产业市场运作的缺陷和不足。最后,针对政府和市场运作用发挥中存在的不足,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资金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模式和产业发展理论,提出西藏文化产业需要形成以政府扶持为先导和市场运作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并对政府和市场如何进一步改进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本文在理论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对西藏文化产业的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发展方式作了总结,即西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两方面的力量,但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内生的自在发展。

华正伟[7](2012)在《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创意产业开始席卷全球,并全面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着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意产业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几大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为逻辑起点,深入剖析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功能、主要模式及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并通过我国六大创意产业区域板块和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对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差异性,阐述创意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借鉴西方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本文的结构上看,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是对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产业属性与特征进行界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点,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支撑,剖析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主要模式、空间功能与经济效应。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得到有益的经验借鉴。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部黄金三角区、中部三角区和滇海地区六大创意产业区域板块为创意产业集群的重点区域,以六大区域板块中的中心城市为典型,详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及不平衡发展的趋势,集中阐述了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城市功能转换、产业升级及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为第七章,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市场扩展的大趋势,我国已把发展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此,本文分析了各地区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并规划出创意产业集群区域性发展路线图,提出八大发展战略。

孙昌朋[8](2012)在《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外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的医学期刊开始逐步实现网络化,借助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期刊提供了比传统纸质期刊更为丰富多彩和更为前沿的优质文章和全新的服务方式。利用网络去有效地提升医学期刊的影响力,已经卓有成效。医学期刊的网络化是医学期刊数字化的前奏。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从1996年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个电子期刊的全文数据库,它给期刊界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从止(?)Springer Link开始了它独一无二的数字化出版之路,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学期刊数据库。目前数字出版最成功的领域之一是专业与学术出版。John·Wiley出版集团的在线出版平台(Interscience)已建成了覆盖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出版等领域的若干大型专业数据库。2008年世界最大的数字网络出版商汤姆森集团收购了路透社,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可见一斑。出版界的很多人发现,在网上免费获取大量信息在读者人群中已经开始成为习惯。所以改变营销模式,是传统出版商正在逐渐采取的措施,以便使读者可以只利用电脑就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化方式在线免费或付费获得需要的信息。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更可以为医学期刊带来新的盈利模式。总之,目前国外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且已形成较大规模。国内背景:国家在政策层面上鼓励我国期刊数字化出版,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期刊数字化。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把数字出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展数字出版产业。这些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为我国期刊业数字化出版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了9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1996年开始发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接着万方、维普等数据库陆续出现在网上。虽然中国与国外数字化出版开始的时间差不多,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两者已经不在同一个水平。国内医学期刊对传统出版方式依赖过重,网络利用不完全,没有对数字化出版形成高度的重视,并且处于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的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目的: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突破后,数字化出版已经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内医学期刊目前虽然发展较快,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医学期刊要求出版快捷、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等,并能及时反映医学界最新动态;而且目前以互联网方式检索医学文献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内部分医学期刊的调查统计,了解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然后对影响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成长因素进行剖析,结合SWOT分析法及案例研究,试图根据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目前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存在的管理体制落后、技术创新时滞、网络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方法:(1)文献检索法:通过网上检索的文献,手工检索期刊现刊,并利用Google学术、百度等学术引擎查阅有关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资料及文献,获取课题所需要的最基本文献。分析国内外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现状,提示国内医学期刊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影响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成长要素及案例研究,提出解决对策。(2)问卷调查法:根据《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R分类下的医学期刊为抽样框,从中随机抽选100家医学期刊为样本进行调查。(3)电话咨询:为了能够更全面的收集到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情况的信息,对部分期刊同时进行电话咨询,以了解国内医学期刊对期刊数字化的态度及认知程度,并向他们搜集关于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的良好建议。运用此方法主要是为了问卷中最后一题,以便更加详细的了解期刊编辑的观点。通过定量分析,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通过定性研究,在总结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的同时,力求提出解决对策。结果:根据文献检索的得出目前国内医学期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原有的科技期刊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内医学期刊的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及数字化需要从制度上入手,需要捋顺原有的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的关系,推动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需要制定专门的标准和规范,需要政府部门在公益性出版、非盈利出版或者开放存取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让数字出版产品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根据问卷调查法和电话咨询的方法,得出结果如下:收回有效问卷81份。收回的问卷中研究所主办的占19.7%,高校主办的占33%,协会主办的占26%,其他主办的占21.3%。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在审稿、编辑加工与校对部分,实现网上办公(利用采编系统)的占85%;大约47%的医学期刊利用采编系统接收作者投稿及与审稿专家进行联系,部分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约50%的期刊社处理稿件以电脑处理为主,纸质处理为辅,单纯依靠纸质稿件修改的比例较少;作者校对稿件通过电子文档为主,纸质校对为辅的约占64%。第二,在排版、印刷和发行部分,利用方正飞腾和方正飞翔排版的各占42%和35%;发行方面,大多利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第三,在发行管理部分,采用邮局汇款的约占48%,方式较为传统;在电了推广使用方面,约有52%的期刊单纯利用网站进行推广,采用其他方式的较少。第四,在网站利用部分,虽然94%的期刊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网站不能及时更新、网页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国内医学期刊社对出版创新认识不足,尤其在数字化出版领域,依仗多年积累的内容资源而忽视数字化出版的挑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内容为王”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新兴技术手段获取优质内容资源并且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直接与读者对话,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对于目前国内医学期刊亟需解决的问题,医学期刊编辑普遍认为是期刊数字化出版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支持较少,设备匮乏等。我国医学期刊数字化程度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还处在探索阶段,不能将期刊的网页建设等同于数字化出版,更不能将实现了在线投稿就等同于数字化。结论:展望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的关系,笔者认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但是数字化出版从长远来看是大势所趋。国内医学医学期刊目前要做的就是丢掉幻想,转变观念,抓住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机遇。但是由于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程度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不能对数字化出版抱有急功近利的态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因刊制宜的原则。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每一次变革,只要勇于创新,勇敢面对,必能有所建树;凡是畏缩不前,消极怠工,必将被历史淘汰。

吴悦[9](2011)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发展的产物,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许多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不仅超过支柱产业,而且逐渐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立足文化名城,近年来一直力争创建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但在全球经济危机余波未尽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如要继续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不断调整完善与自身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基于以上背景和原因,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竞争优势理论、增长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探讨、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从提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为切入点来探讨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本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基础理论进行介绍,提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当今几个典型创意产业大都市伦敦、纽约、首尔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梳理、研究,在对比评价中,找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运用以“钻石模型”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的六个因素来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产业竞争力分析,并挑选北京较成熟的文化聚集区进行实证分析。在上述全面、系统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政府扶持、企业配合、产业集聚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辅助”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并阐明了确立该模式的理由,该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其实施途径。

王壮[10](2007)在《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展开了系统的、渐进式的分析研究。本文以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型企业管理理论、出版管理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首先分析总结出版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所面临的宏观、中观、微观竞争环境;其次,认真探讨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构建了知识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架构对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模型;第三,运用“知识之轮”和“知识木桶”理论,分析并制定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模式;第四,通过引入控制论并创建知识管理控制理论,构建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运行保障机制体系,包括制度驱动机制、文化引导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第五,创建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运行阶段的“五角平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标杆企业的典型案例研究验证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最后,根据本文的全部研究成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为国家、出版产业行政管理机构和出版企业提出不同对策,形成了促进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整体策略框架。

二、反盗版也要因地制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盗版也要因地制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理论嬗变
    2.1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基本遵循
        2.1.1 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1.2 正确认识文化的世界性和多样性
        2.1.3 理解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阶级性
    2.2 “站起来”时期: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思想渊源
        2.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2.2 正确对待古今中外文化
        2.2.3 坚持“双百”方针
    2.3 “富起来”时期: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指导思想
        2.3.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3.2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3.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2.4 “强起来”时期: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根本指南
        2.4.1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4.2 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4.3 坚定文化自信
第3章 新时代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逻辑
    3.1 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演进历程
        3.1.1 第一个时期:价值取向单一性
        3.1.2 第二个时期:价值取向多样化
        3.1.3 第三个时期: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相统一
    3.2 新时代文化产业价值取向面临的风险挑战
        3.2.1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3.2.2 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3.2.3 “唯利是图”思想的侵蚀
    3.3 新时代文化产业价值取向问题的积极应对
        3.3.1 坚持唯物史观
        3.3.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3 政府监管,行业自律
第4章 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及价值取向
    4.1 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4.1.1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4.1.2 法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4.1.3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4.2 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
        4.2.1 美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
        4.2.2 法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
        4.2.3 日本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
    4.3 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警示
        4.3.1 美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警示
        4.3.2 法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警示
        4.3.3 日本文化产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警示
第5章 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选择
    5.1 新时代文化产业价值选择的依据
        5.1.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的价值选择
        5.1.2 社会主要矛盾与文化产业的价值选择
        5.1.3 国家战略与文化产业的价值选择
    5.2 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目标
        5.2.1 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5.2.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2.3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5.3 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路径
        5.3.1 基本方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5.3.2 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3.3 必由之路: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后记

(2)版权保护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版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1.2.2 版权保护强度的测算
        1.2.3 版权保护对电影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其他影响正版文化产品消费的因素
        1.2.5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版权的内涵
        2.1.2 电影产业
        2.1.3 电影版权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版权保护、产业规模与社会福利
    3.1 模型假设和分析框架
    3.2 消费者的策略
    3.3 生产者的策略
    3.4 社会福利分析
第四章 版权保护与电影产业成长的统计分析
    4.1 我国版权保护水平统计分析
        4.1.1 版权保护水平的总体状况分析
        4.1.2 各省市版权保护水平状况分析
    4.2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统计分析
        4.2.1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统计分析
        4.2.2 各省市电影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4.3 版权保护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
第五章 版权保护与电影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5.1 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因素
    5.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模型选取与设定
    5.3 模型实证检验、估计与分析
        5.3.1 面板回归模型检验
        5.3.2 模型选择和参数估计
        5.3.3 分区域面板模型回归结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建立健全版权保护法律体系
        6.2.2 严厉打击网络渠道盗播盗录行为
        6.2.3 加强剧本鉴定和着作权登记意识引导
        6.2.4 打造电影全产业链版权资产管理思维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高等教育国际化规范与挑战—法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法律原则
    第一节 国家主权与教育主权原则
        一、主权观念及形成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权发展及调适
    第二节 消除壁垒与贸易自由化原则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消除壁垒原则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贸易自由化原则
    第三节 公益性与营利性原则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公益性原则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营利性原则
    第四节 有约必守与差别对待原则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约必守原则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差别对待原则
第二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法律形态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硬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硬法"渊源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
        三、《里斯本公约》
        四、《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认可的区域公约》
    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软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软法"特性与功能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会议产生的"软法"
        三、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软法"举要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软法"的硬化趋势
    第三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织化安排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协定性组织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论坛性组织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条约性组织
第三章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规范与挑战
    第一节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源起
        一、从质量到质量文化
        二、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复杂性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律缘起
    第二节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范式
        一、各国(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设置
        二、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三、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范式特点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律体系完善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律体系完善的原则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律体系构建
第四章 国际高等教育资质互认规范与挑战
    第一节 高等教育资质互认问题评析
        一、高等教育资质互认问题源起
        二、我国高等教育资质互认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质互认问题评析
    第二节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资质互认范式
        一、贸易总协定对资质认可的规定
        二、双边——多边的职业资格证书互认
        三、《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第十五条规范
        四、中英建造师职业资格互认实践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资质互认法律体系完善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质现有法律框架
        二、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立法建议
        三、我国资质国际互认法律体系构建
第五章 国际高等教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与挑战
    第一节 高等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评析
        一、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二、我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三、我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评析
    第二节 美、欧、新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举要
        一、美国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举要
        二、欧盟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举要
        三、新加坡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举要
    第三节 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构建
        一、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现有法律规范
        二、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知识产权犯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我国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一) 现状梳理
        (二) 制约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成效的原因透析
        (三) 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主要难点问题
    二、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研究状况简要述评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 弥合定罪量刑纷争
        (二) 完善知识产权立法
        (三) 促进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本文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视角和创新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
    一、知识产权的界定
        (一) 知识产权的概念
        (二) 知识产权的特征
    二、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
        (一) 知识产权的法益特征
        (二) 知识产权何以成为刑法的法益
        (三) 复合型法益特征对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影响
    三、域内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比较概览
        (一) 域外主要国家和国际公约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概况
        (二) 域内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分析比较
第二章 知识产权犯罪若干构成要素的理解与认定
    一、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内涵
    二、知识产权犯罪主观构成要素
        (一) 知识产权犯罪主观罪过形式
        (二) 知识产权犯罪“明知”的司法认定
        (三) 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犯罪目的认定
    三、知识产权犯罪客观构成要素
        (一) 知识产权犯罪客观构成要素理解与认定的基本视角
        (二) “未经许可”要素的司法认定
        (三) 知识产权犯罪的对象
        (四) 知识产权犯罪的行为方式
        (五) 知识产权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第三章 知识产权犯罪数额的司法认定
    一、知识产权犯罪中犯罪数额种类及认定难题
        (一) 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犯罪数额种类
        (二) 知识产权犯罪数额认定中的难题
    二、知识产权犯罪数额认定的一般原则
        (一) 严格依法原则
        (二) 区别对待原则
        (三) 参照借鉴原则
        (四) 罪刑相适应原则
    三、知识产权犯罪数额的具体认定
        (一) 非法经营数额的认定
        (二) 销售金额的认定
        (三) 违法所得数额的认定
        (四) 损失数额的认定
第四章 知识产权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
    一、单位犯罪的认定要件
    二、知识产权单位犯罪中的难点问题认定
        (一) 单位的范围认定
        (二) 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的关系
        (三) 知识产权单位犯罪中“两责”人员的认定
    三、知识产权单位犯罪的量刑问题
        (一) 知识产权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分配原则
        (二) 知识产权单位犯罪罚金刑的司法适用
        (三) 影响知识产权单位犯罪量刑的其他问题
第五章 知识产权特殊犯罪形态的司法认定
    一、知识产权犯罪中的未完成形态
        (一) 数额犯是否存在犯罪未遂形态
        (二) 知识产权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原则
        (三) 知识产权个罪未完成形态的司法认定
    二、知识产权犯罪中的共同犯罪
        (一) 知识产权共同犯罪的实践样态
        (二) 认定知识产权共同犯罪的一般原则
        (三) 知识产权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
        (四) 知识产权共同犯罪人的刑罚配置
    三、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罪数形态
        (一) 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罪数形态问题
        (二) 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罪数认定标准、方法及处断原则
        (三) 知识产权犯罪中具体罪数问题的处理
第六章 刑事司法政策与知识产权犯罪的司法认定
    一、知识产权国家政策与知识产权犯罪的司法政策
        (一) 政策、国家政策与司法政策
        (二) 我国知识产权国家政策和知识产权司法政策
    二、知识产权司法政策的特征
        (一) 利益调和折衷性
        (二) 经济发展制约性
        (三) 相对易变性
    三、知识产权犯罪司法认定中的司法政策适用
        (一) 司法政策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二) 知识产权司法政策的适用原则
        (三) 司法政策在知识产权犯罪司法认定中的功能体现
        (四) 司法政策在知识产权犯罪司法认定中的具体适用
第七章 知识产权犯罪司法适用中的刑行关系、刑民关系
    一、知识产权犯罪中刑行关系、刑民关系的复杂性
        (一) 调整范围存在交叉
        (二) 证明标准客观不同
        (三) 性质界定要素复杂
    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的刑行关系
        (一) 知识产权刑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 知识产权刑行保护功能的界限厘定
        (三) 知识产权刑行保护的功能衔接
    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的刑民关系
        (一) 知识产权刑民司法保护中的问题及原因
        (二) 知识产权犯罪刑民司法保护的边界厘定
        (三) 知识产权刑民司法保护的功能衔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之构建
    1. 1 从服务对象来看
    1. 2 从服务的提供者来看
    1. 3 从服务的性质看
    1. 4 从服务的功能看
    1. 5 从服务提供的层次来看
    1. 6 从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的视角来看
2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
    2. 2 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体系相对割裂
    2. 3 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发展不够协调
    2. 4 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 联盟) 作用有待发挥
3 美日韩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作的特点与启示
    3. 1 美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作的特点
        3.1.1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3.1.2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3.1.3知识产权相关的行业协会完善。
        3.1.4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发达,有知名品牌和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3. 2 日本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作的特点
        3.2.1知识产权服务法律体系健全。
        3.2.2强化知识产权产、学、官合作机制。
        3.2.3重视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交流。
        3.2.4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
    3. 3 韩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作的特点
        3.3.1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3.3.2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3.3.3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
        3.3.4知识产权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 4 对中国的启示
4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
    4. 1 尽快健全知识产权服务的法律政策体系
    4. 2 建立部门之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协作机制
    4.3构建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4.3.1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4.3.2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体系。
        4.3.3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
    4. 4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 联盟) 的作用

(6)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动向与创新
第1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本选题概念界定
        1.1.1 西藏文化产业
        1.1.2 政府扶持
        1.1.3 市场运作
    1.2 本选题理论基础
        1.2.1 萨缪尔森公共产品理论
        1.2.2 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2.3 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
        1.2.4 熊彼特创新理论
第2章 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2.1.1 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2.1.2 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2.2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2.2.1 和平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西藏文化产业的萌芽阶段
        2.2.2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西藏文化产业的雏形阶段
        2.2.3 21世纪后西藏文化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第3章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角色与定位分析
    3.1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角色的转变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角色——包文化
        3.1.2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角色的转变——管文化
    3.2 政府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为作用
        3.2.1 政府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作为
        3.2.2 政府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3.3 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以西藏藏毯产业为例
        3.3.1 藏毯业发展概况
        3.3.2 藏毯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扶持方式的演变
    3.4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缺位分析
        3.4.1 文化体制改革滞后
        3.4.2 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
        3.4.3 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
第4章 西藏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分析
    4.1 西藏文化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4.1.1 西藏文化产品市场的形成
        4.1.2 西藏文化产品市场——连接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的桥梁
        4.1.3 西藏文化产品市场中的创新与竞争
        4.1.4 全球化视野下西藏文化产品市场的发展
    4.2 西藏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方式及其特点
        4.2.1 西藏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方式
        4.2.2 西藏文化产品市场的特点
    4.3 西藏文化产业市场运作典型案例——以拉萨岗地经贸有限公司为例
        4.3.1 公司概况
        4.3.2 公司运作方式及文化产品特点
    4.4 西藏文化产业市场运作的困境分析
        4.4.1 产业规模不一,买卖市场不对称
        4.4.2 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
        4.4.3 人才匮乏,产品创新不足
        4.4.4 品牌观念薄弱,缺乏保护意识
第5章 促进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定位思考
    5.1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定位借鉴
        5.1.1 市场导向为主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以美国为例
        5.1.2 政府扶持为主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以日本为例
    5.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定位
        5.2.1 云南模式:政府全力扶持,企业自主运行
        5.2.2 广西模式: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
        5.2.3 浙江模式:政府主导,民营企业参与
        5.2.4 热贡模式: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5.3 促进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定位选择
        5.3.1 政府扶持方式的改进
        5.3.2 市场运作能力的提升
        5.3.3 发挥政府与市场的联动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基本内容与主要方法
第一章 创意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第一节 创意产业概述
        一、 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
        二、 创意产业的定义与产业范畴
        三、 创意产业的特征与产业属性
        四、 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概述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三、 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劳动分工理论
        二、 国外经典产业集群理论
第二章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主体模式
    第一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构成主体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力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变规律
    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一、 根据推动主体与机制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二、 根据形成要素和功能特征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三、 根据区域空间结构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四、 根据依托区域空间功能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第三章 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效应
    第一节 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空间效应的一般分析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经济马赛克”现象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模式与经济特征
        三、 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效应表现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二、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三、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四、 创意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转化的影响
        五、 创意产业集群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美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英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三、 澳大利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亚洲国家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日本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韩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港台地区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香港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台湾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与区域发展比较
    第一节 我国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
        二、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
        三、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与基本态势
    第二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比较
        一、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发展
        二、 创意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的区域比较
        三、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格局的区域比较
        四、 创意产业集群非均衡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差异性
        一、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总体状况
        二、 东部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三、 中西部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四、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总述
第六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空间
    第一节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二、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布局
    第二节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长三角创意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
        二、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和布局特征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二、 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布局特点和发展优势
    第四节 中三角地区创意产业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中三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二、 中三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态势
    第五节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二、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和发展态势
    第六节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二、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
第七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形势
        一、 国内外创意产业集群的总体趋势
        二、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实施战略
        一、 实施创意人才开发战略,激发创意产业区域活力
        二、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抢占创意产业发展高地
        三、 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发挥民间资本市场作用
        四、 实施集团化战略,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
        五、 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六、 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创意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七、 实施法制化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八、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的贡献度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存在问题和未来期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主持项目情况
后记

(8)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1 背景
        1.1.1 国外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目的
    1.3 方法
    1.4 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成长因素及现状
    数字出版概念
    2.1 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成长因素
        2.1.1 外部因素
        2.1.2 内部因素
    2.2 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
        2.2.1 主办单位类别情况
        2.2.2 审稿、编辑加工与校对情况
        2.2.3 排版、印刷和发行情况
        2.2.4 网站利用情况
        2.2.5 综合调查
第三部分 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的SWOT分析
    3.1 SWOT分析
        3.1.1 利用(SO)方面
        3.1.2 监控(ST)方面
        3.1.3 改善(WO)方面
        3.1.4 消除(WT)方面
    3.2 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建议
        3.2.1 政策层面
        3.2.2 意识层面
        3.2.3 人才培养
        3.2.4 强强联合,形成规模效应
        3.2.5 利用渠道定位借力推动数字化出版
        3.2.6 细分市场利用多元化传播手段
第四部分 案例研究
    4.1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简介
    4.2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数字化现状
        4.2.1 稿件远程处理系统
        4.2.2 流程设计
        4.2.3 系统功能
        4.2.4 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 结果及讨论
    5.1 结果
    5.2 讨论
    5.3 结论
    5.4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
        2.1.1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分类
        2.1.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和作用
    2.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
        2.2.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内涵
        2.2.2 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3 国外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3.1 国外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1.1 伦敦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1.2 纽约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1.3 首尔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2 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借鉴
4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4.1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4.1.1 产业界定及分类
        4.1.2 产业总体运行状况
    4.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4.2.1 生产要素
        4.2.2 需求状况
        4.2.3 相关产业集群
        4.2.4 企业战略
        4.2.5 政府行为
        4.2.6 机会
    4.3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4.3.1 新模式选择要达到的目标和依据
        4.3.2 确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5 实施模式的途径与建议
    5.1 政府扶持、企业配合
        5.1.1 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创新,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5.1.2 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搭建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
        5.1.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5.1.4 制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5.2 产业集聚发展
        5.2.1 根据北京区域资源,科学规划,形成各个集聚区错位竞争发展
        5.2.2 集聚区管理模式以政府指导,运营企业管理为主
        5.2.3 激励龙头企业的发展,注重产品和聚集区品牌的培养和生成
    5.3 高校和科研机构辅助
        5.3.1 积极培养各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5.3.2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配套优惠政策
        5.3.3 政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应积极进行人才的国际交流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

(10)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需要知识管理
        1.1.2 中国出版企业参与国内外出版竞争需要知识管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的螺旋式发展
    1.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1.3.1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
        1.3.2 与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的研究成果
    1.4 论文的研究内文? 研究文文文研究方法
        1.4.1 论文研究内文
        1.4.2 论文研究文文
        1.4.3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文基本理论
        2.1.1 企业知识
        2.1.2 企业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文基本理论
    2.2 知识型企业管理的相关概念文基本理论
        2.2.1 知识型企业
        2.2.2 知识型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
    2.3 其他相关概念文基本理论
        2.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控制论”和知识管理控制理论
        2.3.3 激励理论
        2.3.4 风险管理理论
        2.3.5 标杆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竞争环境分析
    3.1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宏观竞争环境
        3.1.1 现阶段我国经济? 文化? 现现等的综合发展环境
        3.1.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3.1.3 出版企业面临来自于其他媒体的市场竞争
        3.1.4 出版企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3.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中观竞争环境——产业内部竞争环境
        3.2.1 出版产业的国家政策法规环境
        3.2.2 出版产业内部市场竞争环境
        3.2.3 出版企业所面临的产业内上游和下游企业竞争环境
        3.2.4 2006 年出版零售市场竞争格局
    3.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微观环境—内部环境
        3.3.1 出版企业的知识资本
        3.3.2 出版企业的组织构架
        3.3.3 出版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3.3.4 出版企业的信息技术条件
    3.4 宏观□中观□微观竞争环境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研究
    4.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4.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文内涵
        4.1.2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4.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特性分析
    4.2 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4.2.1 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研究成果
        4.2.2 知识管理作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图表说明
    4.3 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4.3.1 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
        4.3.2 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4.4 知识管理对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4.4.1 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观分析
        4.4.2 知识管理对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与实施研究
    5.1 “知识之轮”与“知识木桶”理论的引入
        5.1.1 “知识之轮”理论
        5.1.2 “知识木桶”理论
    5.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
        5.2.1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
        5.2.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几项原则
        5.2.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流程
    5.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选择
        5.3.1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愿景
        5.3.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纲领
        5.3.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项目组现员的选择
    5.4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
        5.4.1 知识管理成熟度分析
        5.4.2 关键知识梳理
        5.4.3 制作知识地图
        5.4.4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系统选择
    5.5 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
        5.5.1 系统的安装文数据录入
        5.5.2 使用培训文试点运行
        5.5.3 系统正式上线文推广使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6.1 控制论与知识管理控制理论的引入
        6.1.1 控制论
        6.1.2 知识管理控制理论
    6.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度驱动机制
        6.2.1 制度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驱动作用
        6.2.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制度体系
        6.2.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制度驱动机制模型
    6.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文化引领机制
        6.3.1 知识型企业文化文其对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6.3.2 出版企业知识型企业文化建设
        6.3.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文化保障机制模型
    6.4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创新激励机制
        6.4.1 知识创新理论
        6.4.2 激励理论
        6.4.3 中外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
        6.4.4 出版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6.4.5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模型
    6.5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风险规避机制
        6.5.1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6.5.2 企业知识管理风险文类型
        6.5.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风险规避的方法
        6.5.4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风险规避机制模型
    6.6 各种保障机制关系整体框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研究
    7.1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的内涵文意义
        7.1.1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的内涵
        7.1.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的意义
    7.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的原则文方法
        7.2.1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的原则
        7.2.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评价的方法
    7.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1 对几种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评价
        7.3.2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用到的几个概念
        7.3.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7.4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运行效果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
        7.4.1 关于评价结果的数学计算
        7.4.2 评价结果的反馈改进作用
    7.5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价流程
        7.5.1 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节点评价流程
        7.5.2 运行阶段评价流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8.1 案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8.1.1 标杆管理理论
        8.1.2 案例研究的意义
    8.2 标杆出版企业选择标准
        8.2.1 标杆出版企业选择的原则
        8.2.2 标杆出版企业选择文径
        8.2.3 选取现民邮电出版社作为标杆企业的原因
    8.3 标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8.3.1 现邮社简介
        8.3.2 现邮社知识管理效果评价
        8.3.3 标杆企业案例分析总结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对策研究
    9.1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宏观对策
        9.1.1 积极倡导知识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
        9.1.2 设立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项目基金
        9.1.3 鼓励教学和科研单位开展研究工作
    9.2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中观对策
        9.2.1 以产业政策推动出版企业实现知识管理
        9.2.2 借鉴国外着名出版企业的先进经验
        9.2.3 树立知识管理标杆出版企业
        9.2.4 提供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
    9.3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微观对策
        9.3.1 制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
        9.3.2 建立各种运行保障机制
        9.3.3 加强知识管理现才队伍建设
        9.3.4 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系统
    9.4 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对策的整体框架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反盗版也要因地制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D]. 孙耀东.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版权保护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周格旭. 东南大学, 2018(05)
  • [3]高等教育国际化规范与挑战—法律的视角[D]. 刘常庆.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知识产权犯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D]. 陈晓钟. 南京大学, 2015(05)
  • [5]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 杨红朝. 科技管理研究, 2014(08)
  • [6]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定位研究[D]. 李秀阳.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2)
  • [7]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华正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8]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及分析[D]. 孙昌朋.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吴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4)
  • [10]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D]. 王壮. 吉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反盗版也要因地制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