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消费差异论文-刘业炜

区域消费差异论文-刘业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消费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能源消费,时空差异,STIRPAT模型,碳减排

区域消费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业炜[1](2019)在《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时空差异性研究——基于居民家庭收入、区域气候差异与碳减排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能源消费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31个省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收入水平和气温差异是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是家庭能源消费产生时间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能源发展和碳减排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措施,帮助各地区实现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化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周蓉,郑莉[2](2019)在《区域差异化的广东居民服务消费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取广东省18个市的居民服务消费结构现状数据,分析了广东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总量的差异化;基于Panel Data模型对广东省珠叁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差异化的服务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服务供给水平、服务消费倾向和居民收入水平叁个影响因素对四个区域的服务消费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31期)

朱波[3](2019)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分析——基于山西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等方法对山西分地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开展实证研究,并进一步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索山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山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程度不断缩小,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能较好拟合居民文化消费对收入的依赖关系。最后,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培育文化消费观念;拓宽文化消费空间等建议提升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本文来源于《北方经贸》期刊2019年10期)

袁野,任泓锦,万晓榆[4](2019)在《我国区域差异化信息消费的典型城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移动商务、数字医疗等新兴信息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新兴信息消费市场的壮大。信息消费已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因此,厘清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系统、全面地评估当前我国的新兴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水平,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优化信息消费环境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期刊2019年08期)

李雪萍[5](2019)在《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3-201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6584.11亿元增长到了40518.71亿元,增长了近6倍,但在GDP中的占比较低,仅为6%。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意识日益增强,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以城镇居民为例,据有关数据显示,2003-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年均增长达6.54%。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总量仍然不是很大,2017年在总支出中的占比仅为6.9%。此外,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区域间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201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西部地区高出了336元。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从宏观上会影响经济增长,扩大区域差距,不利于各地区共同繁荣,而且从微观上也会影响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在区域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仅在理论上能丰富相关研究内容,在实践中也有利于提高各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进一步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十分重大。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首先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补充和完善,结合我国实际,把居民收入水平、人口老龄化、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受教育程度、医疗保健价格指数、环境质量等六个指标纳入分析模型中。其次,对我国卫生总费用及区域间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1)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正相关,且对西部地区影响最大,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小;(2)老龄化程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对中、西部地区老龄化影响比东部地区小;(3)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替代效应较明显,但中、西部地区政府投入的影响不如东部地区;(4)受教育程度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在不同地区影响不同,对东部地区影响为正,而对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负效应;(5)医疗保健价格指数对东部地区呈显着正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着;(6)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中、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会随着环境质量变差而增加,而西部地区则相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以下建议:(1)东部地区应着力全面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消费水平和能力,同时从各个环节出发改善环境质量。(2)中部地区应着力努力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同时扩大政府公共卫生支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3)西部地区应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此外也要加大对该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公共卫生支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8-01)

胡剑波,王青松[6](2019)在《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演进规律对于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对建设生活环境整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泰尔指数对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测量。实证分析表明:2001~2016年,我国农业依然停留在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经营状态,尤其是2009年以来,以农业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P)和以农业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G)皆处于上升状态,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以农业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G)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以农业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P)持续上升,且T(P)>T(G);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人均能源消费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差异导致两种权重下八大地区差异演变趋势不同;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的,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大于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展秀萍[7](2019)在《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依赖性强,能源消费强度较高,不同区域间能源消费强度差异较大。鉴于此,本文设定回归模型,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对比分析中国不同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结果发现:(1)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能源技术等几乎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呈一个上升的势态;(3)经济因素影响了中国各区域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2期)

王亚楠[8](2019)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文化消费能力与文化消费区域差异——基于省际异质性的政策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引入非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的代理变量,检验了在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存在异质性影响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产生的非线性效应的存在性和作用条件。当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7年时,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对居民文化消费表现为替代作用;当人均受教育年限跨越7年门限但是不到9年门限时,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对居民文化消费表现为正向推动作用;当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年时,公共文化服务对居民文化消费表现为促进作用。同时,根据模型设定的文化消费能力门限值,全国30个省份可以划分为引领型文化消费区、追赶型文化消费区、发展型文化消费区、滞后型文化消费区四个区域,不同的区域应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周嘉,时小翠,赵靖宇,王钰萱,孙丽[9](2019)在《中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3—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格局变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的碳排放空间依赖作用较为显着;居民消费水平、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强度、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居民人均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家庭规模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呈现较强的负向抑制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碳排放方面凸显为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并在集聚格局上表现出多种类型。(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婷,张雅丽[10](2019)在《区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差异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引入人口结构变化和收入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利用1990~2016年我国29个省市的动态面板数据,研究区域财政支出与区域居民消费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检验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地域差别。实证结果表明,区域财政支出对区域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居民收入、人口年龄结构的双重门槛效应。整体来说,区域财政支出对区域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肯定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带动内需的有效性,但在不同居民收入水平与人口年龄结构水平下,区域财政支出对消费的挤入效应也不同。同时,居民收入、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刺激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却起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区域消费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获取广东省18个市的居民服务消费结构现状数据,分析了广东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总量的差异化;基于Panel Data模型对广东省珠叁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差异化的服务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服务供给水平、服务消费倾向和居民收入水平叁个影响因素对四个区域的服务消费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消费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业炜.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时空差异性研究——基于居民家庭收入、区域气候差异与碳减排相关性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

[2].周蓉,郑莉.区域差异化的广东居民服务消费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19

[3].朱波.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分析——基于山西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北方经贸.2019

[4].袁野,任泓锦,万晓榆.我国区域差异化信息消费的典型城市分析[J].现代企业.2019

[5].李雪萍.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胡剑波,王青松.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9

[7].展秀萍.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研究[J].智库时代.2019

[8].王亚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文化消费能力与文化消费区域差异——基于省际异质性的政策选择[J].文化产业研究.2019

[9].周嘉,时小翠,赵靖宇,王钰萱,孙丽.中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10].李婷,张雅丽.区域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差异的视角[J].经济论坛.2019

标签:;  ;  ;  ;  

区域消费差异论文-刘业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