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动力论文-袁帅,袁鹏,司先才,刘小栋,王树杰

潮汐动力论文-袁帅,袁鹏,司先才,刘小栋,王树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潮汐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渤海,潮汐,数值模拟,FVCOM

潮汐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袁帅,袁鹏,司先才,刘小栋,王树杰[1](2019)在《两种不同水动力模型对渤海潮汐模拟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考虑相同物理过程以及网格分辨率基础上,分别利用FVCOM (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型和DELFT 3D模型对渤海潮汐运动进行数值模拟,并将两种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模拟结果显示,两种模型都能较好模拟出渤海潮波系统分布情况。FVCOM模拟的M2分潮振幅和迟角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63cm、7.41°;DELFT 3D模拟的M2分潮振幅和迟角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97cm、8.39°。最后采用FVCOM模型对辽东湾海域进行局部加密,分析表明非结构网格局部加密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加密区域的潮汐模拟精度。(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洪鹏锋,杜文印[2](2019)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汐动力增强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磨刀门河口沿程潮差呈现阶段性变化,其中,上游马口站的年均潮差由自然演变期(1960—1993年)的0.23 m上升至调整期(2001—2016年)的0.50 m,增幅达到117%。为探明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汐动力增强的原因,基于马口和灯笼山站1960—2016年的月均水文序列资料,采用双累积曲线法,研究流量与余水位(余水位梯度)的累积关系及其阶段性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马口与灯笼山站余水位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磨刀门河口余水位坡度总体变缓,其年均余水位坡度由1960—1993年的1.26×10~(-5)减小至2001—2016年的6.84×10~(-6),降幅达到45.7%。强人类活动(特别是河道采砂)使得磨刀门河口河床大幅下切,底床坡度减小,水面线为适应底床坡度变缓唯有通过减缓余水位坡度来实现,从而减小影响潮波传播的有效摩擦,最终引起潮汐动力增强。(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09期)

刘浩,胡松[3](2019)在《潮汐潮流动力过程仿真实验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潮汐潮流动力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意义;接着着重讨论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在设计实验时一些关键的界面元素,希望通过计算机系统里的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潮汐潮流的重要理论知识。(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23期)

袁小婷[4](2019)在《近40年长江河口潮汐动力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河口潮汐运动源自西北太平洋,进入河口区后与下泄的径流产生相互作用,成为河口泥沙输移、营养盐运输、滩地演变及生态循环等过程的基础动力,同时也是河口涉水工程建设的基础条件。自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内开始兴建一系列水库工程,60年代后以叁峡水库为首的水库群调控下泄径流量,同时导致泥沙在水库内淤积,随径流下泄的泥沙量骤减,下游发生大量冲刷。此外,航道工程、围垦工程以及采砂等人类活动改变了潮汐传播的边界条件,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迭加,导致河口潮汐特征值发生改变。研究河口潮汐动力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对河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河口工程的维护治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基于长江河口近口段内大通至南京河段以及河口段两个研究区域共11个水文站2008-2016年间潮位资料,通过极值分析、调和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计算极值潮位、潮差、分潮振幅、潮汐特征系数等潮汐特征值及其变化周期,并与1965-2007年间的潮汐特征值进行对比,总结、归纳近40年来长江河口潮汐动力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大通站1965-2016年间径流资料和1986-2016年间长江河口水下地形资料,分析径流、地形和海平面等因素对潮汐特征值的影响,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极值潮位的时空变化特征。近40年来,近口段年最高潮位增大0.28-0.35m,下段增加幅度大于上段;年最低潮位增大0.19-0.56 m,下段增加幅度小于上段;潮位-流量相关系数达到0.98,相同径流条件下,河槽冲刷对潮汐上溯能力的增强使近口段最高潮位增大。河口段年最高潮位减小0.14-0.37 m,下段减小幅度小于上段;年最低潮位增大0.02-0.37 m,下段增大幅度大于上段;潮位-流量相关系数小于0.50,地形束窄使相近流量下的最低潮位增大。(2)潮差的时空变化特征。近40年来,近口段月均潮差增大5-24 cm,10-11月月均潮差增幅明显,可达20 cm;月均潮差枯季大、洪季小,峰值出现在1-2月;相同径流条件下,月均潮差平均增大10 cm;月均潮差上段增幅小于下段。河口段月均潮差总体增大0.12-0.28 m,局部减小0.26 m;月均潮差洪季大、枯季小,峰值出现在8-9月;月均潮差南港以上变幅较小,南港以下沿程增幅增大;年均潮差变化与河槽平面和断面形态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当河槽刷深、河宽缩窄、断面面积增大时,年均潮差增大;当河槽淤积、断面面积减小时,年均潮差减小。(3)分潮振幅的时空变化特征。近40年来,河口段半日分潮振幅增大,其中,M_2分潮振幅由96.10-119.00 cm增大至99.17-122.94 cm,增幅1-12%,S_2分潮振幅增大4-32%;全日分潮和浅水分潮振幅减小,其中,MS_4分潮振幅减小最显着,减幅16-32%。但在此变化过程中,近10年来河口段M_2分潮振幅在南港以下发生减小,减小值为2.34-7.05 cm。而近口段半日分潮M_2、S_2和浅水分潮M_4、MS_4振幅呈增大趋势,全日分潮K_1、O_1振幅呈减小趋势。(4)潮汐特征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近40年来,由于半日分潮、全日分潮和浅水分潮振幅的变化,叁者间的比值随之改变,即河口段日潮不等现象减弱,由地形引起的浅水变形减小,具体表现为:潮汐形态系数F在南港以上由0.39-0.42减小至0.36-0.37,南港以下由0.35减小至0.34;潮汐变形系数A值均减小,减小量在0.02以内。而近10年来,河口段潮汐特征系数基本稳定,F值为0.30-0.37,A值为0.10-0.20。潮汐传播至近口段后,由于流域内水库工程和桥梁工程等建设,近口段地形整体冲刷,可能导致日潮不等现象减弱,浅水变形增大。具体表现为:近口段上段洪、枯季F均大于0.50,呈减小趋势;洪、枯季A大于0.10,呈增大趋势;下段洪季F值大于0.50,呈减小趋势,枯季F值由0.61减小至0.50以下;洪、枯季A值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0.22和0.28。(5)潮汐特征值变化影响因素。径流是近口段洪、枯季极值潮位、月均潮差、分潮振幅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枯季月均潮差为洪季的3-5倍,枯季分潮振幅为洪季的2-3倍。但相同径流条件下,地形改变可能是潮汐动力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大通至南京河段1998-2013年间河槽最大刷深5-8 m,相同径流条件下,月均潮差增大10 cm。同样地,地形变化对河口段年均潮差的影响显着,主要表现为当河槽刷深、河宽缩窄、断面面积增大时,年均潮差增大;南槽1978-2011年间河宽显着缩窄,南汇边滩面积减小91.8-95.5%,中浚站年均潮差增大0.15 m,月均潮差增大约0.12 m;河口段上海北港上段2008-2016年间河槽最大刷深5-15m,堡镇站年均潮差增大0.25 m。此外,年均潮差小波分析结果显示有18-19 a、12 a、7-8 a、4a等周期,其可能与月球赤纬角回归周期(18.6 a)、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 a)和厄尔尼诺周期(3-7 a)影响有关。而且,海平面上升导致外海潮波同潮时线发生逆时针偏转,传入河口区的潮波向口内深入,且北侧较南侧明显。综上所述,随着流域工程对来水来沙的再分配、局部工程对河道地形的改变以及海平面上升对外海潮波系统的改变,长江河口潮汐动力总体增强。其中,叁峡工程是近口段潮汐动力增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对洪、枯季径流的再分配过程使洪季径流量减小,从而导致潮汐动力相对增强;而清水下泄导致的中下游河床整体冲刷是河口潮汐动力增强的主要因素,导致相同径流条件下潮汐特征值增大。而河口段在围垦工程、深水航道工程和青草沙水库工程等影响下,河宽缩窄、河槽刷深、潮间带面积减小,是河口段尤其是口门附近潮汐动力增强的主要因素。此外,在40年时间尺度上,海平面上升对潮波系统的改变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当增强的潮汐动力与极端水文条件相互迭加时(如特枯水情、特洪水情、风暴潮等),将对河口航运安全与岸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1)

李超,王发云,王德波,赵盼,彭鸿雁[5](2019)在《海南岛清澜-八门湾舄湖潮汐水动力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ELFT3D模型研究了清澜-八门湾舄湖的水位分布和潮汐波内部结构,以及由于人类开垦引起的海岸线变化(以1962年、1985年和2008年为例)对舄湖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澜-八门湾舄湖潮汐是由多种分潮耦合而成的复杂驻波,其中K_1,O_1,M_2,S_2和M_4分潮的影响最大。由湾外向湾内传输,由于湾内红树林和浅滩引起的底部损耗增加,M_2,S_2,K_1和O_1分潮幅值减弱;M_4分潮幅值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浅水增幅效应;M_2和S_2分潮相位在文教河和文昌江领域表现出明显的干湿效应。不同年代海岸线的研究表明,1985年和2008年间,人类复垦导致舄湖及其潮汐汊道附近的红树林和滩涂区域严重破坏,海岸线缩减,引发了水位降低、纳潮量减少和舄湖潮汐汊道底摩擦弱化,从而削弱了干湿、潮呛和浅水效应。后果提示持续的人类复垦活动将会引发清澜-八门湾潮汐水动力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未来发生更大的自然灾害。(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尧,张蔚,何用,卢陈,吴门伍[6](2019)在《潮汐汊口水流结构和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汐汊口作为河网的重要单元,关系到水沙以及可溶污染物、营养物质的输运和分配,对河口叁角洲的水文过程、地貌沉积和生态环境,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内最大的珠江河网的分汊顶点-马口、叁水分汊,基于一个大潮潮周期内走航ADCP测量,分析潮汐汊口各个支汊的流速过程及叁维流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非稳态的调和分析算法和小波连续变换确定汊口处主要的潮汐组分,利用潮流分离技术,剥离出占主导作用的潮波信号并探讨潮波动力在潮汐汊口处的空间分布形态。研究发现,由于潮波在西江马口和北江叁水汊道内传播的不对称性,两汊间的流速过程存在1.5 h左右的相位差。而连接西北江的岗根汊道,由于存在频繁的水体交换和弯道水流的特性,岗根断面的动力作用较为复杂,其最大垂向平均流速在涨落急时刻分别向左、右岸偏移,横向断面均出现了显着的顺时针二次流。(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边淑华,刘建强,张志恒,刘兰,胡泽建[7](2019)在《潮汐汊道及其沙滩的安全风险和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海水浴场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溺水事故,文章以潮汐汊道及其沙滩的动力地貌结构和发育演变为基础,研究青岛市灵山湾城市阳台海水浴场沙滩的安全风险和动力机制,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潮汐汊道落潮流叁角洲的潮汐水道延伸至沙滩滩面,高潮时淹没,落急时水流集中,形成流向外海的高速水流,极易引发海水浴场安全事故;区域落潮流与汊道落潮流相迭加、落潮流叁角洲阻挡沿岸输沙造成下游局部岸段侵蚀以及沿岸输沙变化导致水道迁移摆动等因素进一步加大潮汐汊道附近沙滩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最大的地点位于沿岸输沙下游与区域落潮流流向一致的潮汐水道末端附近沙滩,且该位置不稳定,随波浪场发生年际和季节变化;在潮汐汊道沙滩岸段设置海水浴场前应研究其动力地貌和发育演变,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浴场设置后定期监测并确定危险区的位置,并在沙滩安全维护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将潮汐汊道作为重要判定指标。(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杨盼,卢路,王继保,陈和春[8](2019)在《水库潮汐式调度对支流水动力影响研究——以叁峡库区支流小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支流在春夏季时有水华暴发,对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水库调度改变库区支流水动力条件,抑制水华发生是可行的。采用Delft3D模型对叁峡库区支流小江渠马-双江大桥段进行模拟研究,以探明潮汐式调度对库区支流水动力的影响,为抑制库区支流水华发生进行生态调度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叁峡水库开展潮汐式调度对小江的水流具有扰动作用,整体趋势表现为水位抬升期回水区中、下游段流速值均有所减小,水位下降时流速值有所增加,基本与河口水位变化的步调保持一致;调度期水位变幅越大,流速的扰动越大;水位抬升期表现为流速减小幅度随调度水位变幅的增加而增加,水位下降期表现为流速增加幅度随调度水位变幅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1期)

陈钰祥,黎小国,佟飞,唐振朝,袁华荣[9](2018)在《广东惠州东山海人工鱼礁对附近海域潮汐动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人工鱼礁对局地潮汐动力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和机制,根据2016年7月东山海人工鱼礁区内外2个站位的25 h连续观测流速和水位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广东惠州东山海人工鱼礁区建成后对礁区及周边海域潮汐动力等造成的影响。基于数值模拟,对建礁前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获得了潮汐潮流等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人工鱼礁区建成后对研究区域的潮汐调和常数和潮汐特性几乎没有影响;人工鱼礁区的部分分潮潮流椭圆会改变方向和转向,礁区外则几乎没有影响;建礁后礁区内部余流方向改变不大,礁区整体余流呈减小趋势;礁区附近水平流场改变明显,但对礁区外部影响范围有限,礁区迎流面有明显上升流,大潮涨急时刻底层上升流最大可达1.2 cm·s~(–1),礁区后部则出现下降流。(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杨安妮[10](2018)在《基于心理动力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中心理潮汐现象分析及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2016年世界乒乓球青年锦标赛男团半决赛中国代表队爆冷失利启示,青少年运动员因为自身操作经验和认知的原因,在比赛中表现出心理波动性强的特征。而乒乓球作为一项精细的技能型运动项目,运动员心理的细微波动都会直接体现在运动表现上。相较于成年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更容易在比赛中出现大起大落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运动表现甚至比赛结果。因此,对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中心理潮汐现象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基于运动心理中心理动力视角解释运动员赛中心理潮汐现象的原因和提出干预对策,并追踪干预效果。根据心理动力多维模型理论基础,从运动员自己和比赛对手两个角度、运动员赛中心理动力体验(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探寻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中运动表现甚至比赛结果的原因并提出干预对策。以参加2017年湖北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的省体校参赛队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赛前调查访问、赛中观察记录和赛后反馈收集叁个环节了解球员在预设赛中情境下的运动表现,以此作为依据分析赛中可能触发运动员心理动力体验的驱力,以及处于心理动力体验时球员的运动表现、行为表现特征和应对能力,并基于此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出干预对策。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确定以心理动力多维模型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结合乒乓球项目特点,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研究生的意见设计调查问卷。对参加2017年湖北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的96名参赛运动员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对参赛队伍的教练进行交流访谈。然后,对问卷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与教练员一同确定赛中对调查对象的观察指标。通过观察指标和赛中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互证,以及赛后对调查对象的反馈收集,最后分析得出主要触发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中心理动力体验的驱力;通过观察调查对象的运动表现、行为表现和应对能力分析运动员处于赛中心理动力体验的特征。综合以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出干预对策,并追踪调查对象的干预情况和效果。结果显示,1.对手的积极/消极表现行为、关键球的失误、机会球的失误、连续失分、大比分/局数落后是主要触发运动员赛中心理动力体验的驱力,不同运动员因为性别、年龄、训练年限和个体差异性存在部分偏向,这一点尤为表现在13-1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身上。2.赛中心理动力体验会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中运动表现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当运动员处于消极心理动力体验时运动表现下降、行为表现反映出消极状态,具体体现为既定战术执行下降、身体调动性下降、技术性失误增加、主观体验呈负向;当运动员处于积极心理动力体验时表现的更为自信和主动,体现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技战术发挥坚定、技术失误减少、身体调动性提高,以及主观体验呈正向。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员自身处于消极心理动力体验时很少感到自身体能下降但是身体的调动性却下降了,这是因为运动员注意力分散而导致。3.依照赛前的调查问卷,运动员几乎都认为自己在比赛中有至少一种应对消极/积极心理动力体验的策略。但在观察调查对象时发现,运动员虽然知道要使用策略调整自己的状态却没有明确的具体手段且往往难以在产生消极心理动力的单局比赛中主动转变,部分运动员处于消极心理动力体验时甚至到比赛结束都未采取任何延缓或调节自己状态的策略。综合以上,研究认为赛中心理动力体验会导致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中心理潮汐现象的产生,从而影响运动员赛中的运动表现。基于调查、观察和反馈叁个环节后,干预对策从运动员和教练员两个主体展开,分成五个步骤对运动员关于心理动力体验的建立、触发其赛中心理动力体验驱力的认知、赛中心理动力体验对其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处于赛中心理动力体验的应对策略进行;协同教练确定每名调查对象赛中心理动力体验的个体差异,以及干预建议。干预期间以教练员为主体,帮助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对驱力情景触发的心理动力体验的适应和通过训练让运动员注意到自身状态而主动采取以技战术类或是策略类的方式调整状态。经过五个步骤过程的训练,发现干预受到时效性、比赛重要程度和运动员认知情况的影响,干预效果会被干扰和出现反复,运动员会因对比赛结果的关注度而不同程度的回到之前的主观体验和应对方式中。(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18-06-01)

潮汐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磨刀门河口沿程潮差呈现阶段性变化,其中,上游马口站的年均潮差由自然演变期(1960—1993年)的0.23 m上升至调整期(2001—2016年)的0.50 m,增幅达到117%。为探明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汐动力增强的原因,基于马口和灯笼山站1960—2016年的月均水文序列资料,采用双累积曲线法,研究流量与余水位(余水位梯度)的累积关系及其阶段性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马口与灯笼山站余水位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磨刀门河口余水位坡度总体变缓,其年均余水位坡度由1960—1993年的1.26×10~(-5)减小至2001—2016年的6.84×10~(-6),降幅达到45.7%。强人类活动(特别是河道采砂)使得磨刀门河口河床大幅下切,底床坡度减小,水面线为适应底床坡度变缓唯有通过减缓余水位坡度来实现,从而减小影响潮波传播的有效摩擦,最终引起潮汐动力增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潮汐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袁帅,袁鹏,司先才,刘小栋,王树杰.两种不同水动力模型对渤海潮汐模拟的比较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2].洪鹏锋,杜文印.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汐动力增强原因初探[J].人民珠江.2019

[3].刘浩,胡松.潮汐潮流动力过程仿真实验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

[4].袁小婷.近40年长江河口潮汐动力变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李超,王发云,王德波,赵盼,彭鸿雁.海南岛清澜-八门湾舄湖潮汐水动力的模拟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9

[6].吴尧,张蔚,何用,卢陈,吴门伍.潮汐汊口水流结构和动力特性研究[J].海洋通报.2019

[7].边淑华,刘建强,张志恒,刘兰,胡泽建.潮汐汊道及其沙滩的安全风险和动力机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

[8].杨盼,卢路,王继保,陈和春.水库潮汐式调度对支流水动力影响研究——以叁峡库区支流小江为例[J].人民长江.2019

[9].陈钰祥,黎小国,佟飞,唐振朝,袁华荣.广东惠州东山海人工鱼礁对附近海域潮汐动力影响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8

[10].杨安妮.基于心理动力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中心理潮汐现象分析及干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

标签:;  ;  ;  ;  

潮汐动力论文-袁帅,袁鹏,司先才,刘小栋,王树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