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六复线全线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黄波[1](2010)在《黔桂线扩能改造工程主要技术标准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介绍黔桂铁路(贵阳—柳州)的线路走向和工程概况。其中重点介绍扩能改造措施及主要技术标准研究,扩能方案的比选、限制坡度、以及提速改造,速度目标值、正线数目的比选,工程实施效果等,以期对电气化铁路的扩能改造提供借鉴。研究结论:电气化Ⅰ级铁路、单线预留复线,柳州—洛满段增建二线。限制坡度:6‰,双机13‰,牵引质量3800t。柳州至金城江段按160km/h速度目标值设计,金城江至龙里段按140km/h速度目标值设计,并酌留余量。
林路[2](2009)在《新中国铁路60年——路网篇》文中认为路网建设,是一个国家铁路发展的基础。从1876年第一条铁路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到1949年解放前夕,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70余年的时间里,只建成2万余公里铁路,且分布不均。新中国建立后,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已达8万公里。60年来,祖国路网日新月异,高速、重载从无到有。让我们一起走进尘封的历史,重温我国铁路网的发展与变迁。
杨谨华[3](2008)在《见证贵州铁路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时,贵州铁路建设在全国的盘子中并不被重视。省委、省政府解放思想、打破常规、锲而不舍,最终促成了内昆线、水柏线、株六复线、渝怀线及贵阳、六盘水两大铁路枢纽于世纪之交开工建设,贵州铁路交通由此取得重大突破。
本刊编辑部,张倩,陈丽娜[4](2007)在《云南铁路风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铁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推动着工业革命轰轰向前。经过近200年的发展,铁路以其安全、经济、节能、环保和用地少、速度快、运量大、污染小等优势,成为一种日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铁路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骨干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位于云贵高原,高山峡谷相间,江河纵横奔流,湖泊星罗棋布,少数民族聚居,文化风情浓郁。在高低悬殊、地形复杂的云南境内,交通运输十分不便。李白有句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时的云南则流传着"滇路难,难于上九重天"。多少年来,云南与外界的交流依靠一种独特的运输方式——马帮。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部反映云南风情的电影叫《山间铃响马帮来》,它同时也是过去云南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蜚声中外的"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都是马帮走出来的。正是由于交通的极其不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极其不方便,一山一江阻隔,几代不相往来,形成了众多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云南是我国最早拥有铁路的省份之一,云南铁路史,可以追溯到100年前。由法国殖民者于1903年开工建设,1910年建成运营的滇越铁路滇段,也就是延续至今的昆河米轨铁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4条殖民铁路之一。到云南和平解放前夕,云南境内共有米轨、寸轨铁路828公里,但能勉强维持通车的仅有651公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铁路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云南通向内地的第一条铁路,贵阳至昆明铁路建成通车;1970年,被誉为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一个象征的成都至昆明铁路建成通车;1997年,云南通向大海的南宁至昆明电气化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从此,云南有了北上入川、东出入黔、南下出海,与全国铁路联网的运输大通道。如今,云南省境内已拥有铁路2000多公里,形成了北上、东出、南下、西进的路网通道,成为云南经济发展和人员交流的大动脉,成为沿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王鹏[5](2007)在《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十一五”时期是加快铁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在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均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克服西南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的先天不足。在西部大开发及铁路跨越式发展政策提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下,要实现地方“十一五”规划,铁路应该是先行实施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及铁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路网布局,结合川渝黔两省一市在“十一五”期间的相关规划目标,对川渝黔两省一市在现阶段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及交通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区域内经济发展与铁路配套规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对处于区域核心地位的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及交通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研究当中发现的问题在铁路既有线扩能、枢纽规划布局及高速铁路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在完成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内的功能优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在三种方式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终提出了和谐发展川渝黔地区交通运输网的论断。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结合川渝黔两省一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和近年来区域内铁路市场调查,系统分析了铁路在适应地区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提高干线能力、打破枢纽瓶颈、扩大路网规模等应对措施提供了研究依据。2、以成都为例,具体研究了成渝城市群的对外运输通道状况,并对成都市的对外交通需求进行预测,提出的结论是要加快成都、重庆两大铁路枢纽之间高速客运专线和重载货运专线的通道建设进程,以满足成渝经济圈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3、针对区域内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川渝黔地区铁路客货运快速通道的建设构想,即形成以兰昆、沪汉蓉、蓉筑穗、沪昆和西南出境通道为主的五大通道。4、综合分析比较了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内的功能优劣,即当运距为205km以下时优先发展公路运输,205km~1058km时优先发展铁路运输,当运距达到1058km以上时,优先发展航空运输。并阐述了各种交通方式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和谐发展川渝黔地区交通运输网的论断。
叶永宁[6](2006)在《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文中认为“十五”期间,全路按照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抓住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为实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铁路运输网目标奠定了基础。
郭陕云,常翔,陈智,翟进营,赵沛泽,刘树年,王莉莉[7](2006)在《隧道工程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隧道及地下工程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土木工程,是人类挑战生存空间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隧道及地下工程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建成规模数量及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向地下空间拓展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南京等特大城市已建成运营城市地铁200多公里,而且在许多城市建成了相当数量的地下商场、地下管廊、停车场、人防设施等。目前,我国大陆上新建各类隧道、隧洞约以每
Design Department of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ration[8](2005)在《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回顾了1950-2005年间,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系统在铁路基本建设的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冯金柱[9](2005)在《中国电气化铁道45年的建设历程与今后15年的发展前景——纪念中国电气化铁道突破2万公里》文中研究表明分4个时间段介绍了中国电气化铁道45年的建设历程:1953-1961年修建第一条电气化铁道的概况; 1968-1980年恢复时期电气化铁道的建设情况;1981-2000年改革开放促进了电气化铁道建设的快速发展;2000 -2005年是电气化铁道建设建成开通最多的5年。展望了2006-2020年中国电气化铁道的发展前景,总里程将达到5万km,车速将达到并超过160 km/h,牵引供电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国产化率和运行可靠性及高技术的应用都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电气化铁道的设备施工和运营管理都将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铁道部办公厅(政办)部长办公室[10](2002)在《2001年铁路运输与基建大事记(下)》文中研究指明 10月7日,“十一”黄金周铁路运输圆满结束。期间全路日均发送旅客348.41万人次,同比增长4%,其中直通旅客82.82万人次,同比增长7.7%;日均装车87136车,同比增长9.8%,创历史最好水平。 10月13日,西安南京铁路西安至合肥段铺轨仪式在河南省南阳西火车站举行。西安南京铁路是
二、株六复线全线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株六复线全线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黔桂线扩能改造工程主要技术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1.1 径路 |
1.2 设计范围 |
1.3 既有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运输能力不满足运量增长要求 |
1.3.2 运行速度不适应运输发展需要 |
1.4 地形地质特点 |
2 扩能改造措施及主要技术标准研究 |
2.1 研究了在既有黔桂线基本维持现状 (即“不动土”) 的情况下, 采用目前国内常用的各型大功率机车, 现状电化既有线适当提高既有线能力, 并考虑相邻、相关的湘黔线、焦柳线怀化至柳州段等既有线分流因素, 以满足预测运量要求的现状扩能方案。 |
2.2 研究了对黔桂线进行适当改造 (即“小动土”) 的情况下, 各种改造方案, 包括加站、双插或局部复线等方案以满足预测运量要求。 |
2.3 对既有线各种改造扩能 (现状速度) 方案 (即“大动土”) , 包括减缓坡度至23.5‰、20‰、18‰、13‰, 提高牵引质量达2 600 t、3 000 t、3 500 t等的单线扩能改造方案。 |
2.4 结论 |
3 既有线提速改造方案 |
3.1 路段划分及各路段速度目标值方案 |
(1) 柳州—金城江段研究了100 |
(2) 金城江—麻尾研究了100 |
(3) 麻尾—都匀研究了100 |
(4) 都匀—贵定研究了75 |
(5) 都匀—龙里研究了120 |
(6) 龙里—贵阳研究了80 |
3.2 速度目标值组合情况 |
4 正线数目研究 |
4.1 预可研阶段 |
4.2 可研阶段 |
4.3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 |
4.3.1 一次双线方案 |
4.3.2 柳州—金城江增建二线、金城江—龙里双单线方案 |
4.3.3 柳州—龙里双单线方案 |
5 工程实施效果 |
6 结论 |
(5)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川渝黔地区铁路发展现状 |
1.3 川渝黔地区社会发展对铁路的需求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
第2章 "十一五"川渝黔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区域内铁路市场调查 |
2.1 四川省 |
2.2 重庆市 |
2.3 贵州省 |
2.4 两省一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
2.5 两省一市铁路运量趋势 |
2.6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吸引区内经济现状及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
2.6.1 2006年吸引区两省一市经济现状 |
2.6.2 2006年吸引区两省一市社会运量现状 |
2.6.3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主要营销指标完成情况 |
2.6.4 2007年吸引区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
2.7 客流趋势预测 |
2.7.1 客运市场分析 |
2.7.2 2006年铁路定期客流旅客问卷调查情况 |
2.7.3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春、暑运及黄金周旅客运输完成情况 |
2.7.4 2007年铁路客运市场预测分析 |
2.8 货源趋势预测 |
2.8.1 2007年两省一市铁路市场需求 |
2.8.2 2007年市场铁路货源变化情况 |
2.8.3 铁路有效货源预测 |
2.9 运输能力分析 |
2.9.1 线上能力 |
2.9.2 点上能力 |
2.9.3 局间交接口能力 |
2.9.4 机车能力 |
2.9.5 能力补强重点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成渝城市群的对外交通发展 |
3.1 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成渝城市群的比较优势 |
3.1.2 成渝城市群的劣势 |
3.2 成都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2.1 公路、铁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2.2 民航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3 成都市对外运输通道现状 |
3.3.1 成渝通道现状 |
3.3.2 铁路运输服务水平 |
3.3.3 公路运输网络服务水平 |
3.3.4 成都市对外运输存在的问题 |
3.4 成都市对外交通需求预测 |
3.4.1 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
3.4.2 客运量预测 |
3.4.3 货运量预测 |
3.4.4 方向运量比重预测 |
3.4.5 方向运量预测 |
3.4.6 成渝方向客运交通量预测 |
3.4.7 成渝方向货运交通量预测 |
3.5 成都市对外交通的规划研究 |
3.5.1 成都市对外交通成渝方向的规划研究 |
3.5.2 广域网运输大通道的规划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 川渝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目标 |
4.1.1 四川省 |
4.1.2 重庆市 |
4.1.3 贵州省 |
4.2 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路网总体规模不够 |
4.2.2 干线能力不足 |
4.2.3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不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4.2.4 枢纽能力不足,设施不健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川渝黔地区铁路客货运快速通道建设 |
5.1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5.2 高速铁路的优势 |
5.3 川渝黔地区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1 四川省以成都为中心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2 重庆市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3 贵州省以贵阳为中心的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4 西南出境通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大铁路枢纽建设及运量规划 |
6.1 三大枢纽概况 |
6.1.1 成都枢纽 |
6.1.2 重庆枢纽 |
6.1.3 贵阳枢纽 |
6.2 三大铁路枢纽客货运建设规划 |
6.2.1 成都枢纽 |
8.2.2 重庆枢纽 |
6.2.3 贵阳枢纽 |
6.2.4 货运战略装车点建设 |
6.2.5 货场功能的完善 |
6.2.6 机车车辆基地建设 |
6.3 三大枢纽客货运规划建设保障措施 |
6.3.1 优化运输组织,挖掘运输潜力,努力实现运输效率效益最大化 |
6.3.2 推进枢纽站场现代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铁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货服务体系建设 |
7.1 面向客货需求,加强市场营销 |
7.1.1 巩固和提高铁路在中长途客运和大宗货运市场中的份额 |
7.1.2 提高短途客运和高附加值货运市场份额 |
7.1.3 重点拓展商务高端客流和旅游客流 |
7.2 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高竞争力 |
7.2.1 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
7.2.2 提高客站自动化水平,为旅客提供便捷的乘车服务 |
7.3 补强货运设施,完善货场功能 |
7.4 以信息化手段完善客货运服务体系 |
7.4.1 实现运输管理智能化 |
7.4.2 实现客货营销管理社会化 |
7.4.3 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
7.4.4 实现面向客户的旅客出行信息及货运信息地有效传递 |
7.5 大力引进新型客车车辆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和谐发展西南综合交通运输网 |
8.1 公路、铁路、航空发展现状及趋势 |
8.1.1 我国公路建设与发展概况 |
8.1.2 我国航空发展概况 |
8.1.3 我国铁路建设与发展概况 |
8.1.4 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8.2 三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功能定位 |
8.2.1 铁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
8.2.2 公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 |
8.2.3 民航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 |
8.2.4 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
8.2.5 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
8.3 铁路快速发展的动因 |
8.3.1 铁路建设与国民经济计划的适应性 |
8.3.2 四川、贵州及重庆的客货运输总体需求增长 |
8.3.3 铁路建设面临的紧迫性 |
8.4 区域背景下西部铁路建设的必要性 |
8.4.1 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的区域特性 |
8.4.2 区域内未来铁路运量预测 |
8.4.3 区域内铁路建设面临的形势 |
8.4.4 成渝运输市场的竞争概况及趋势 |
8.5 发达国家铁路发展水平以及对我国铁路建设的启示 |
8.5.1 工业化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的特点 |
8.5.2 工业化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的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趋势 |
8.5.3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8.5.4 对我国现阶段铁路运输的对策建议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主要工作业绩 |
(6)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绩(论文提纲范文)
1 完成投资大幅度增长 |
2 新开工项目创历史纪录 |
3 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 资金结构明显改善 |
4 充分体现协调发展 |
四、株六复线全线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黔桂线扩能改造工程主要技术标准研究[J]. 黄波. 铁道工程学报, 2010(08)
- [2]新中国铁路60年——路网篇[J]. 林路. 铁道知识, 2009(05)
- [3]见证贵州铁路建设[J]. 杨谨华. 当代贵州, 2008(21)
- [4]云南铁路风云[J]. 本刊编辑部,张倩,陈丽娜. 青年与社会, 2007(11)
- [5]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D]. 王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6]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绩[J]. 叶永宁. 中国铁路, 2006(08)
- [7]隧道工程篇[A]. 郭陕云,常翔,陈智,翟进营,赵沛泽,刘树年,王莉莉.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8]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J]. Design Department of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ration. 铁道工程学报, 2005(S1)
- [9]中国电气化铁道45年的建设历程与今后15年的发展前景——纪念中国电气化铁道突破2万公里[A]. 冯金柱. 中国电气化铁路两万公里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
- [10]2001年铁路运输与基建大事记(下)[J]. 铁道部办公厅(政办)部长办公室. 铁道知识, 2002(03)
标签:铁路规划与建设论文; 云南铁路论文;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