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气候区论文-方伟茜

湿热气候区论文-方伟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热气候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雨水资源化,城市热岛,蒸发冷却,硬化表面

湿热气候区论文文献综述

方伟茜[1](2018)在《湿热气候区路面雨水喷淋蒸发冷却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大量地表植被被破坏,城市硬化表面面积不断增加,进而影响了城市气候特征,导致了城市化“水文效应”、“热岛效应”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针对城市路面高温现象,设计了一种路面用雨水喷淋蒸发冷却系统,旨在通过利用雨水降低室外硬化路面温度,缓解城市热岛红斑、改善室外热环境。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了一种路面用雨水喷淋蒸发冷却系统。结合湿热地区高温多雨且雨热同期的气象特征,分析了雨水收集、道路淋水降温等相关技术的地区适应性,给出了系统主要装置的设计计算参考。(2)研究了影响路面温度和蒸发速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沥青路面热平衡方程式中各热量的计算模型,结合广州地区夏季不透水干燥沥青路面温度的实测可知,影响路面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其次是空气温度。在广州夏季晴天或多云天气条件下,10:30~16:00期间,干燥沥青路面温度普遍高于50℃,在此期间进行淋水作业,太阳辐射强度与实测数据计算所得到的理论汽化潜热换热量的平均差值可达-58.28W/m~2,淋水后的路面温度可显着降低,累计的计算蒸发量为8.76mm。(3)实测了淋水作业后路面降温效果。基于干燥路面的实测结果,进一步对路面进行了室外道路淋水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夏季正午11:00~15:30期间进行喷淋作业后5min~30min可有效降低平均沥青路面温度约11.7℃,最大降温幅度可达15.2℃,路面温度降温效果显着。通过对比淋水后各工况的降温持续时间、最大降温温差绝对值、累计时间降温值,从降温有效性和节水的角度考虑,制定了用于广州地区夏季干燥沥青路面淋水降温的系统运行方案。(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6)

李诗婷,杨红,谢静超[2](2017)在《双层外墙体系类型及其在极端湿热气候区的适应性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湿热气候区常年高温高湿,建筑内部空调负荷较大,普通墙体节能效果较差。由于两层实体与中间空间的组合效果,双层外墙体系具有良好的通风、隔热、防辐射性能,因此较适合于极端湿热气候区。本文分别介绍几种类型的双层外墙体系构成方式及其特点,结合极端热湿地区的气候特点浅析它们的适应性,得出双层光电幕墙、双层砌体墙、金属外表皮双层墙体、干挂石材双层墙体以及墙体结合不同形式的外立面构架的方法较适合于极端热湿地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期刊2017年11期)

庞春美[3](2017)在《湿热气候区农村居民热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很多学者对我国城市居住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农村住宅的研究还较少,且对城市地区的居住建筑进行的热舒适性研究从而得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农村地区,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我国湿热气候区热舒适现场调研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城市居民或者校园内学生,而关于农村居民的人体热适应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湿热气候区农村居住建筑的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性进行现场调研。本课题主要研究湿热气候区农村住宅全年的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性。选取广西北海市周边农村13个村的某一典型住宅进行长期的跟踪测试,并且对当地热环境参数与当地居民的热感觉等主观反应的记录同时进行。本文首先对湿热气候区农村居民全年的热感觉、湿感觉、风感觉等主观反应进行了统计,可知48.3%的受试者热感觉为中性,全年湿感觉投票为中性的样本占50.4%;分析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季节与主观感受的关系,得到湿热气候区农村住宅全年的以操作温度为评价指标的人体热中性温度实测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2.9℃(top)和23.9℃(top),以温度为评价指标的人体热中性温度实测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2.0℃(ta)和23.4℃(ta)。然后通过分析北海地区农村居民的适应行为,发现调整服装是当地居民调节自身热舒适的一种行为方式,但当服装热阻降低到极限时,人们就不会继续采取降低服装热阻的方式来调节热舒适了,其中夏季服装热阻主要分布在0.2-0.4clo范围,过渡季服装热阻主要分布在0.2-0.8clo范围,冬季服装热阻主要分布在0.8-1.2clo范围;比较开窗与不开窗状态下当地居民人体热舒适时,发现开窗时居民的热中性温度为23.2℃,不开窗时的热中性温度为21.9℃,两者相差1.3℃,说明开窗可以缓解热感,改善人体热舒适。最后对国内外自然通风环境室内热舒适区的确定方法及使用范围进行探讨,并以此来评价我国湿热气候农村地区的热湿环境,发现湿热气候农村地区居民可接受温度范围比各标准规定的范围宽,说明各标准对于我国湿热气候农村地区并不适用,由此,笔者建立了适用于我国湿热气候农村地区的热适应模型。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湿热气候农村地区的热舒适标准及规范的制定或进一步完善提供具体的理论依据,还可以对推动我国的人居环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加平,罗戴维,刘大龙[4](2016)在《湿热气候区建筑防热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湿热气候区高温高湿,太阳辐射强烈,夏季漫长.自然通风工况下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指标远离人体热舒适区.建筑防热措施与技术是湿热气候区改善热舒适性与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针对建筑遮阳、自然通风、蒸发冷却和围护结构隔热四种常用防热措施,深入开展了文献研究,详细分析了这四种防热方式在湿热气候区的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探索了湿热气候区建筑防热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滕跃亚,张艳芳,刘亮,张蕊[5](2016)在《湿热气候区建筑天井的优化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亚地区某多层天井式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天井的主要结构特性、底层架空方式和室外环境等因素对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天井的长宽比为1∶1时,天井最佳设计高宽比宜取4∶1~5∶1;底层架空方式以单面架空为最佳;随室外风速的增加,室外环境对天井内温度的影响减弱。(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6年01期)

应文,刘芳,戴辉自[6](2014)在《风热环境优化导向的湿热气候区城市设计研究——以重庆忠县水坪组团城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湿热气候区因静风期长、通风效果弱而导致市民舒适度欠佳,不当的城市建设行为往往进一步加剧城市风热环境的不舒适度。目前针对改善城市湿热环境的建设策略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而从城市街区、组团着手的中观层面则研究较少。本文以重庆市忠县水坪组团为例,以基于计算机模拟的CFD技术为支撑,从构筑通风廊道、优化建筑布局及形式、梳理公共开敞空间等方面着手,在城市设计层面寻求改善城市通风效果、调节微气候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4年12期)

陈睿智[7](2014)在《湿热型气候区建筑景观的微气候舒适度适应性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气候舒适度是湿热气候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材料是影响其微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以湿热气候区建筑景观为例,通过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筑墙体和屋面材料的选择,适应微气候舒适度,以期提供健康、舒适、自然、高效的空间环境。(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4年04期)

陈睿智,董靓,马黎进[8](2013)在《湿热气候区旅游建筑景观对微气候舒适度影响及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湿热气候区旅游建筑景观为例,进行实地监测数据分析建筑景观要素对场地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通过规划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与选择建筑墙体和屋面材料的策略,改善景区微气候舒适度,以期为旅游者提供健康、舒适、自然、高效的游憩环境。(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徐永平[9](2013)在《湿热气候区高层公寓建筑自然通风组织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通风是节能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手段。它具有节能、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湿热地区的春夏两季气温比较高,极大的影响人体舒适性,但仅选择增加空调通过耗能来换取凉爽以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对节能和环保均不利。因此,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成为建筑制凉、节能与环境共生的最佳选择。本文选取高层公寓建筑这一需求量大,在全国各地大量兴建的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这类建筑的空间布局与自然通风的关系。这类建筑的空间布局特点鲜明,其自然通风路径相对简单。正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研究自然通风的背景、目的意义,自然通风的原理及类型。第二部分分析了高层公寓建筑的空间布局要素及特点,并引入通风路径的概念。第叁部分至第六部分分别从高层公寓建筑体型、高层公寓建筑平面布局、高层公寓建筑界面条件、高层公寓用户单元室内空间布局四方面分析与自然通风的相互影响,归纳出高层公寓建筑加强自然通风的策略。第七部分选取了中外湿热地区十一个典型高层公寓建筑实例,列表分析了这些工程实例应用自然通风的策略,探索高层公寓建筑的自然通风策略、不足之处及发展方向,希望今后多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积极主动的将加强自然通风的各种策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第八部分举例说明自然通风策略在一个广州地区的工程实例上的应用,并进一步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的方法、现场实测的方法验证这些策略应用的实际效果。最后得出结论:建筑物的叁维空间布置、平面布局、外立面设计、室内平面设计等,都对自然通风的可应用性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进行建筑设计。在高层公寓建筑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各种策略。这些策略对于其它建筑的自然通风有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12-01)

陈睿智,董靓[10](2013)在《湿热气候区风景园林微气候舒适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运用WBGT指标和TS-Givoni指标计算湿热地区风景园林微气候舒适度值,结合国家热环境WBGT指标和TS-Givoni指标假设微气候舒适度评价标准,并通过实地监测和调查问卷,分析使用主体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值的相关性,从而验证假设的评价标准。由此,得到湿热地区风景园林微气候舒适度评价参数、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微气候舒适度等级划分指标。这种评价方法将客观的物理参数和主观的人体热舒适感结合,既是对热环境的客观评价,又考虑使用主体的热感受,评价的结果相对简明、完善、实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湿热气候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极端湿热气候区常年高温高湿,建筑内部空调负荷较大,普通墙体节能效果较差。由于两层实体与中间空间的组合效果,双层外墙体系具有良好的通风、隔热、防辐射性能,因此较适合于极端湿热气候区。本文分别介绍几种类型的双层外墙体系构成方式及其特点,结合极端热湿地区的气候特点浅析它们的适应性,得出双层光电幕墙、双层砌体墙、金属外表皮双层墙体、干挂石材双层墙体以及墙体结合不同形式的外立面构架的方法较适合于极端热湿地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热气候区论文参考文献

[1].方伟茜.湿热气候区路面雨水喷淋蒸发冷却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李诗婷,杨红,谢静超.双层外墙体系类型及其在极端湿热气候区的适应性浅析[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7

[3].庞春美.湿热气候区农村居民热适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4].刘加平,罗戴维,刘大龙.湿热气候区建筑防热研究进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滕跃亚,张艳芳,刘亮,张蕊.湿热气候区建筑天井的优化设计策略[J].暖通空调.2016

[6].应文,刘芳,戴辉自.风热环境优化导向的湿热气候区城市设计研究——以重庆忠县水坪组团城市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

[7].陈睿智.湿热型气候区建筑景观的微气候舒适度适应性规划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4

[8].陈睿智,董靓,马黎进.湿热气候区旅游建筑景观对微气候舒适度影响及改善研究[J].建筑学报.2013

[9].徐永平.湿热气候区高层公寓建筑自然通风组织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0].陈睿智,董靓.湿热气候区风景园林微气候舒适度评价研究[J].建筑科学.2013

标签:;  ;  ;  ;  

湿热气候区论文-方伟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