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入侵论文-刘飞,韦慧,胡隐昌,顾党恩,牟希东

鱼类入侵论文-刘飞,韦慧,胡隐昌,顾党恩,牟希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鱼类入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pardalis),年龄结构,生长特征

鱼类入侵论文文献综述

刘飞,韦慧,胡隐昌,顾党恩,牟希东[1](2019)在《流溪河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的年龄与生长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广州市流溪河采集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404尾,以微耳石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开展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流溪河豹纹脂身鲶体长为55~392 mm,体重为4.67~986.11 g,雌、雄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_♀=6.309×10~(-5)L~(2.785)(n=180,R~2=0.932)、W_♂=7.686×10~(-5)L~(2.732)(n=109,R~2=0.955)。采集样本由1~5龄5个龄组组成,2龄鱼为其优势龄组,占样本总量的37.88%。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雌、雄鱼体长生长方程分别为L_(t♀)=453.062[1-e~(-0.281(t+0.267))]、L_t_♂_=494.171[1-e~(-0.253(t+0.186))];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W_(t♀)=1 575.29[1-e~(-0.281(t+0.267))]~(2.785)、W_t_♂_=1 759.43[1-e~(-0.253(t+0.186))]~(2.732)。雌、雄鱼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3.38和3.79龄,拐点体长分别为289.92和311.33 mm,拐点体重分别为454.54和497.93 g。研究表明,豹纹脂身鲶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生长速度快,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亟待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其种群扩散。(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5期)

张登成,郑娇莉[2](2019)在《水电工程建设前后外来鱼类入侵问题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和运行中产生的外来鱼类入侵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研究资料较为丰富的雅砻江二滩库区、长江叁峡库区、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作为典型研究区域,系统梳理了库区河段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资源量、生态特征和引种途径等。研究发现:库区外来鱼类中的经济鱼类主要由人为有意引种而引入,而小型鱼类主要是人类无意引种而带入;水库蓄水初期库区河段由于水动力学过程变化和营养盐输入增加,库区水体初级生产力大幅提高,这为外来鱼类的定植和扩散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来源;外来鱼类进入库区后通过与土着鱼类竞争饵料资源和生活空间、破坏土着鱼类的种群补充、污染土着鱼类的种质资源等,造成库区河段土着鱼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显着下降。为降低外来鱼类造成的生态危害,提出了严控人为引种和传播、及时预警和监测、加强土着鱼类保护、降低外来鱼类种群数量等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2期)

金锦锦,张方方,仇玉萍,陈国柱[3](2018)在《云南滇池入侵鱼类新纪录——鲇》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贵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一个重要特点是肉食性鱼类较为缺乏,捕食压力小是促使高原湖泊形成众多特有鱼类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树深,1982)。而外来入侵肉食性鱼类则是导致云贵高原土着鱼类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陈银瑞等,1998)。2017年,笔者在对云南滇池鱼类调查中记录到此前历年资料(黎尚豪等,1963;何记昌,刘振华,1985;陈自明等,2001;袁刚等,2010;姜昊辰等,2017)未被记述过的1种肉食性鱼类:鲇Silurus asotus(Linnaeus,1758),本文作简要报道。(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8年03期)

姜昊辰[4](2017)在《虾虎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虾虎鱼类是虾虎鱼亚目(Gobioidei)鱼类的统称,作为鱼类中最大的家族,它们几乎分布在除南北极的所有水域中。因为近半个世纪人类的活动等原因不断地扩散,凭借自身极高的繁殖力、丰富的食性、攻击性等行为,成为入侵物种,并通过种种关系威胁引入地土着种的生存,降低了该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虾虎鱼类的入侵生态学,对于抑制虾虎鱼的扩散、保护水生环境、维持当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7年10期)

刘飞,韦慧,顾党恩,牟希东,罗渡[5](2017)在《流溪河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广州市流溪河采集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283尾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流溪河豹纹脂身鲶在3-9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4mm,体重154.88 g;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1 mm,体重183.01 g;最早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其平均成熟卵径为1.87 mm,绝对繁殖力为636-6 148粒,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524.49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0.4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着的正相关。繁殖群体性比为(♀∶♂)为1∶1.15,符合1∶1比例。卵径分布为单峰型。研究表明豹纹脂身鲶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特征,有利于其在分布区域迅速建群扩张,并对河流生态系统形成危害。(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7年02期)

刘飞,韦慧,顾党恩,牟希东,罗建仁[6](2016)在《广州流溪河入侵鱼类清道夫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在广州市流溪河采集入侵鱼类清道夫(Pterygoplichthyspardalis)356尾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流溪河清道夫在4—7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4 mm,体重154.88 g;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1 mm,体重183.01g;最早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26 mm,绝对繁殖力为636-6148粒,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524.49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0.4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着的正相关。样本性比为(♀:♂)为1∶0.42。清道夫为一年多次产卵鱼类,在其第VI期卵巢中仍有接近成熟和待产出的成熟卵。研究表明清道夫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特征,有利于其在分布区域迅速建群扩张,并对河流生态系统形成危害。(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郦珊,陈家宽,王小明[7](2016)在《淡水鱼类入侵种的分布、入侵途径、机制与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叁大环境问题之一。鱼类入侵现象也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全球淡水鱼类入侵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包括鱼类入侵的定义及分布、入侵途径和机制、产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据统计,目前全球外来鱼类达624种,该数量超过30年前的两倍。外来鱼类主要通过水产养殖(51%)、观赏渔业(21%)、休闲垂钓(12%)、渔业捕捞运输(7%)等多种途径被引进。入侵鱼类对本地种产生了捕食、种内种间竞争、杂交和疾病传播等负面影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但是其正面的生态及社会经济影响也不可忽略。近20年来全球鱼类入侵日益受到重视,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翻了8倍。值得提出的是,近10年来全球鱼类入侵风险评价系统的研究显着增加,一些鱼类入侵模型已应用于五大洲的多个国家。我国淡水外来鱼类共计439种。然而,我国关于鱼类入侵的研究起步较晚,发表文献数仅占全球的3.7%,且主要研究方向仍集中在入侵物种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基础研究上,缺乏对于鱼类入侵机制及风险评价预测的研究。因此,我们建议:(1)开展全国范围的本底调查并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明确鱼类入侵的历史与分布现状;(2)联合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对鱼类入侵进行长期观测,从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其入侵机制及其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3)加强增殖放流的科学研究和管理;(4)构建区域性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价系统,有效预测鱼类入侵活动,评价入侵种的危害,并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6年06期)

陈国柱,仇玉萍,李丽萍[8](2017)在《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及区系演变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入侵是塔里木盆地土着鱼类濒危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结合历史文献数据及近年调查数据,系统综述了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现状,并就鱼类入侵引起的鱼类区系均一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记录鱼类63种,其中土着种19种,入侵种44种。尽管入侵鱼类提升了塔里木盆地鱼类群落属级及科级的多样性水平,但相应的G-F多样性指数却明显下降,表明该区鱼类群落从物种组成简单、分化明显的特点演变为物种成分复杂、分化贫乏的特点。入侵种中源于长江和额尔齐斯河分别有30种(68.2%)和7种(15.9%),源于美欧和亚洲其他区域的有7种(15.9%)。入侵鱼类的进入引起塔里木盆地与其相关区域鱼类区系相似性显着上升(P<0.01),并导致该区鱼类区系从单一的中亚高原山区复合体演变为多区系混合体。进一步利用鱼类个体生态矩阵分析方法研究显示,外来种在塔里木盆地适应性广泛,能够占据水域各种栖息生境,显着压缩了土着种的栖息空间,进而通过捕食、食物竞争及其他作用途径严重危及土着鱼类种群的续存,提示须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入侵种的进一步扩散及对濒危土着物种迅速开展人工保育工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陈生熬,范镇明,向伟,宋勇,刘旭强[9](2014)在《塔里木河2种入侵鱼类的解剖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河为典型的季节性和高盐碱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易于破坏。近年来,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土着鱼类资源锐减,影响土着鱼类变化的却是生物入侵—外来鱼类,使得塔里木河流域渔业结构和鱼类区系发生较大变化,影响塔里木河土着鱼类的生长,迫使其某些物种濒临灭绝。本文以2种外来鱼种的机体结构为切入点,通过传统的解剖学方法,研究和分析2种鱼类在塔里木河干流的适应和生存行为,为解释和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外来物种的利弊提供有效的数据,正确的引导引种,为塔里木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积累资料。(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14年11期)

张熙骜,隋晓云,吕植,陈毅峰[10](2014)在《基于Maxent的两种入侵性鱼类(麦穗鱼和鲫)的全球适生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引种、贸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鲫(Carassius auratus)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分布并造成巨大的生态危害。根据野外采样和文献记录,本文系统整理了麦穗鱼和鲫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以高达2.5弧分分辨率的环境数据底图,利用Maxent模型预测了麦穗鱼和鲫在全球的适生区,以期为防控麦穗鱼和鲫的入侵提供早期预警。结果表明麦穗鱼和鲫在全球范围的分布区非常广泛,除南极洲外的各个大洲均有其适生区,因此这两种鱼还有继续扩散的潜力,并可能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出现由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学问题。麦穗鱼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15o–55o N之间,欧洲是麦穗鱼入侵的重灾区,尤其是法国、荷兰周边的西欧国家和匈牙利、塞尔维亚周边的东欧国家;而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东部及南部沿海,以及西雅图至加拿大的温哥华之间是麦穗鱼潜在入侵风险性极高的区域。鲫自然分布于欧洲至东亚的广大地区,目前已经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马达加斯加、印度和越南等国家有分布,未来还可能进一步扩散至大洋洲的新西兰和新喀里多尼亚,北美洲的墨西哥至南美洲的阿根廷,以及非洲的塞内加尔、几内亚和南非等国家;尤其是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非洲西部的几内亚、喀麦隆等国家将是鲫入侵风险极高的区域。(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4年02期)

鱼类入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和运行中产生的外来鱼类入侵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研究资料较为丰富的雅砻江二滩库区、长江叁峡库区、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作为典型研究区域,系统梳理了库区河段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资源量、生态特征和引种途径等。研究发现:库区外来鱼类中的经济鱼类主要由人为有意引种而引入,而小型鱼类主要是人类无意引种而带入;水库蓄水初期库区河段由于水动力学过程变化和营养盐输入增加,库区水体初级生产力大幅提高,这为外来鱼类的定植和扩散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来源;外来鱼类进入库区后通过与土着鱼类竞争饵料资源和生活空间、破坏土着鱼类的种群补充、污染土着鱼类的种质资源等,造成库区河段土着鱼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显着下降。为降低外来鱼类造成的生态危害,提出了严控人为引种和传播、及时预警和监测、加强土着鱼类保护、降低外来鱼类种群数量等对策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鱼类入侵论文参考文献

[1].刘飞,韦慧,胡隐昌,顾党恩,牟希东.流溪河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的年龄与生长特征研究[J].淡水渔业.2019

[2].张登成,郑娇莉.水电工程建设前后外来鱼类入侵问题初步研究[J].人民长江.2019

[3].金锦锦,张方方,仇玉萍,陈国柱.云南滇池入侵鱼类新纪录——鲇[J].四川动物.2018

[4].姜昊辰.虾虎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7

[5].刘飞,韦慧,顾党恩,牟希东,罗渡.流溪河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繁殖生物学研究[J].淡水渔业.2017

[6].刘飞,韦慧,顾党恩,牟希东,罗建仁.广州流溪河入侵鱼类清道夫的繁殖生物学研究[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7].郦珊,陈家宽,王小明.淡水鱼类入侵种的分布、入侵途径、机制与后果[J].生物多样性.2016

[8].陈国柱,仇玉萍,李丽萍.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及区系演变趋势[J].生态学报.2017

[9].陈生熬,范镇明,向伟,宋勇,刘旭强.塔里木河2种入侵鱼类的解剖学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14

[10].张熙骜,隋晓云,吕植,陈毅峰.基于Maxent的两种入侵性鱼类(麦穗鱼和鲫)的全球适生区预测[J].生物多样性.2014

标签:;  ;  ;  ;  ;  

鱼类入侵论文-刘飞,韦慧,胡隐昌,顾党恩,牟希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