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论文-韩灯泉

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论文-韩灯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阳极氧化铝,二硫化钼,自润滑,大孔间距

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韩灯泉[1](2018)在《多孔阳极氧化铝自润滑薄膜制备及其摩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及其合金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及可加工性,近年来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阳极氧化是目前对铝及其合金应用最为广泛的表面改性技术。本文以铝为主要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大孔间距PAA膜的制备工艺及PAA-MoS_2复合自润滑膜的沉积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两步氧化法,第一步在草酸中利用缓慢升压法制备有一定规则性的PAA膜,并保留其底部微孔;第二步在酸性较弱的磷酸中直接施加氧化电压,以得到膜表面可被直接利用的PAA膜。通过研究散热方式,溶液浓度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优化膜制备工艺,最终得到了规则的大孔间距PAA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研究,发现孔间距随氧化电压而改变。草酸制备中,电压每增大10V,孔间距平均增大28.7 nm。第二步磷酸制备时,电压每增大10V,孔间距平均增大29.9 nm。在35℃,5%磷酸溶液的条件下,扩孔十分钟,孔径平均增大24.16 nm。通过超声沉积,电泳沉积两种方式,在PAA膜表面制备了MoS_2自润滑薄膜。对比发现,电泳沉积的制备效果更佳优越。对PAA膜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PAA膜随着孔径的变大而变小,也随着孔间距的增大而变小。对不同形貌PAA膜复合自润滑膜后进行耐磨性测试,发现在孔间距一定时,摩擦系数随着孔径的变大而降低;在孔隙率一定时,复合膜的耐磨性却随着孔间距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孔间距280nm时,复合膜的耐磨性最好。对不同工艺制备的PAA膜进行耐蚀性测试,发现PAA膜可有效提高Al的耐腐蚀性。不同电压制备的PAA膜,孔隙率较低的偏向较好的耐腐蚀性;孔隙率较大,则耐腐蚀性普遍较差。较大的孔径可使PAA膜耐蚀性急剧下降,甚至不如纯Al的耐蚀性。但在孔中沉积MoS_2,则可增强PAA膜的封孔效果,增强耐蚀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士元,徐芹,闫瑞娟[2](2016)在《多孔阳极氧化铝结构色薄膜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酸性电解液中制备出超薄PAA薄膜,在控制温度条件下对薄膜结构色进行了初步调控,并讨论了电解液组分对PAA薄膜生成速率的影响。经过多次实践,修改了原实验的一些操作步骤,降低了实验难度,提高了实验可操作性,并简要给出了下一步实验规划。(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6年09期)

黄楚佳[3](2016)在《基于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F-P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光纤传感技术由于其较大的灵敏度和小型化的优点,且可应用于电磁干扰,腐蚀和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被认为是新型高科技产业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性能优越的纳米材料得以开发,并应用于光纤传感中。其中阳极氧化多孔氧化铝薄膜具有孔径大小均匀、孔道相互平行、结构为六角形紧密堆积的柱形胞膜结构。由于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具有高度有序的多孔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大量带负电荷的杂质离子,使得其广泛地应用为功能性薄膜材料。本文将阳极氧化多孔氧化铝薄膜应用于光纤传感中,利用紫外胶将薄膜粘贴在单模光纤端面,制备了叁种传感器:折射率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氢气传感器,都表现出了优越的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多孔氧化铝,并利用多孔特性,吸附液体,进行折射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折射率传感器能测量0-80%甘油浓度(折射率为1.333-1.443),且线性度高,重复性好。(2)利用多孔氧化铝吸附水蒸汽特性,制成湿度传感器。30 V制备的湿度传感器能测量20%-90%的湿度范围,重复性,稳定性优异,但其响应时间较长(响应时间18 min,回复时间22 min)。本文根据叁种不同电压下制备湿度传感器的性能对比结果,提出并验证了基于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F-P型光纤湿度传感器吸收和释放理论,得出阳极电压越小,孔径越小,传感器性能越好的结论。其中硫酸体系的PAA薄膜孔径最小,灵敏度达到最大,为0.556 nm/%RH。(3)利用多孔阳极氧化铝修饰技术,在其表面沉积一层WO_3/Pt纳米粉末,从而制成氢气传感器。但本文所制备氢气传感器能测量氢气浓度范围仅为1%-4%,且重复性较差。利用WO_3/Pt纳米粉末的光解水特性,在氢气测试过程中,加入光照,光解WO_3/Pt纳米粉末表面多余自由水,从而对传感器进行增敏。增敏后的传感器的等效灵敏度为0.64 nm/%,且线性相关性达到99.896%。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PAA薄膜用于光纤传感中,此外还利用PAA薄膜表面修饰技术,使得纳米材料也得以应用于光纤传感中,既能发挥多孔阳极氧化铝的优点,又能发挥光纤传感器的优点,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刘玉昆[4](2016)在《负载无机活性粒子的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制备及生物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阳极氧化铝(Porous anodic alumina,PAA)是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的方法在纯铝表面形成的具有高度规整孔结构的氧化铝薄膜。其纳米孔阵列结构长程有序且孔径大小可精确调控。PAA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其相互平行的纳米孔道结构与骨组织微观结构相似。因此,在生物材料表面涂层领域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此外,PAA表面纳米多孔结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可进一步负载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可能赋予PAA特殊的生物学功能。铜(Cu)、锌(Zn)作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因为具有广谱、强效杀菌作用而在生物材料领域被广泛运用。近期研究发现,引入适量Cu的生物材料对成骨相关细胞的黏附、增殖及功能表达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Zn通过激活成骨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提高ATP酶活性刺激骨形成,能够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钙沉积。此外,钙-硅(CaO-SiO_2)基生物材料作为第叁代生物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能在体外和体内作快速诱导类骨磷灰石沉积并能够显着地促进骨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骨组织修复。我们尝试在无定形CaO-SiO_2生物玻璃体系中引入适量的Cu元素,进一步构建钙-硅-铜(CaO-SiO_2-CuO)叁元复合生物活性物质,以期待赋予PAA更优良的生物学性能。首先运用两步阳极氧化法在草酸体系中制备出孔径为75nm的PAA(PAA75),接着采用交流电沉积技术在PAA75孔道内分别装载纳米cu、zn,通过控制交流电沉积时间得到了负载不同cu、zn含量的cu/paa和zn/paa样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及晶型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选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e.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对cu(10s)/paa和zn(10s)/paa进行体外抗菌性能评价;选用乳鼠成骨细胞(rob)分别对cu(5s,10s)/paa和zn(2s,5s,10s)/paa几种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分析细胞培养过程中生物活性组分的释放行为。采用改进的两步阳极氧化法在磷酸体系中制备出孔径为200nm的paa(paa200)。运用超声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在paa200的孔腔内组装了无定形cao-sio2-cuo玻璃颗粒,得到了cao-sio2-cuo/paa样品。采用fesem、eds、xps对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及分析。体外模拟体液(sbf)浸泡实验评价了其诱导类骨磷灰石形成的能力及其离子缓释行为,利用icp-aes分析材料在sbf浸泡过程中的离子释放。选用e.coli和s.aureus对cao-sio2-cuo/paa进行体外抗菌性能评价;选用rob细胞对cao-sio2-cuo/paa的体外细胞相容性进行初步评价。获得如下结论:运用交流电沉积技术在paa75的多孔结构内分别组装纳米cu、zn,通过控制电沉积时间制备出cu(5s,10s)/paa、zn(2s,5s,10s)/paa。fesem结果表明:交流电沉积技术能够在paa孔道内成功装载纳米cu、zn,并较好地保持了paa表面的纳米多孔结构。xrd测试结果表明,paa孔道内cu、zn为面心立方晶型。xps分析结果显示,cu的主要价态为+2价,同时也存在0价;zn的主要价态为+2价,同时也存在0价。体外抗菌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经过1d培养,cu(10s)/paa对e.coli和s.aureus的黏附抑菌率分别为82%±11%和89%±4%,培养时间延长至3d,抑菌率有所下降(45%±4%,56%±11%)。1d培养后,zn(10s)/paa对e.coli和s.aureus的黏附抑菌率分别达到95%±1%和92%±5%;延长培养时间至3d,对e.coli和s.aureus的抑菌率下降(21%±5%,58%±4%)。体外细胞实验表明:rob细胞在不同装载量的cu/paa和zn/paa表面均能迅速粘附,与空白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cu(5s)/paa、zn(2s)/paa均能促进细胞的稳定增殖,cu(10s)/paa、zn(5s)/paa和zn(10s)/paa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一定细胞毒性。采用超声辅助溶胶-凝胶法将不同粘度的cao-sio2-cuo生物活性溶胶分别装载于paa200多孔结构中,得到了cao-sio2-cuo/paa样品。fesem结果表明,溶胶均匀分布于paa的多孔结构,其中粘度为0.02pas的溶胶具有最佳的填充效果;xps分析结果表明,元素cu主要存在形式为+2价。体外sbf浸泡实验表明cao-sio2-cuo/paa表面能快速诱导类骨磷灰石形成,并且能持继缓慢释放出ca、si、cu离子。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经1d培养后,fesem显示cao-sio2-cuo/paa表面e.coli和s.aureus两种菌体的形态显着破坏抑菌率分别达到86%±4%和88%±2%。rob在材料表面粘附和增殖实验表明:培养1d后,fesem观察cao-sio2-cuo/paa表面细胞形态正常,有利于乳鼠成骨细胞的粘附和伸展。培养5d后,cao-sio2-cuo/paa能够显着促进rob细胞增殖,与paa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呈现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交流电沉积技术在paa75纳米多孔结构内分别成功装载了Cu、Zn,并通过改变交流电沉积时间有效控制PAA纳米孔道内Cu、Zn装载量,分别制备得到了Cu(5s,10s)/PAA和Zn(2s,5s,10s)/PAA。其中,Cu(10s)/PAA、Zn(10s)/PAA对E.coli和S.aureus具有良好抗菌性,但是对rOB细胞表现出一定细胞毒性。Cu(5s)/PAA和Zn(2s)/PAA能够显着地促进rOB细胞的粘附并保持其稳定增殖。另外,采用超声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在PAA200纳米孔道内填充0.01Pa s,0.02Pa s和0.03Pa s叁种粘度的CaO-SiO_2-CuO,制备得到CaO-SiO_2-CuO/PAA,其对E.coli和S.aureus具有有效抗菌性,并且能够显着促进rOB细胞增殖,呈现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PAA的改性制备有望为满足不同需求的生物材料表面涂层的构建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6-01-12)

张燕飞[5](2012)在《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及其对细胞行为和牛血清蛋白吸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材料表面纳米结构和表面生物化学性质一样,也强烈影响和控制着细胞的行为。在生物材料表面构筑类似于细胞生长的有序化微环境,是提高细胞亲和性和特异性识别,增强材料生物功能性的重要手段。随着纳米生物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相对于微米尺度,纳米尺度的结构与机体内细胞生长的自然环境更为相似,因此有关纳米结构的构建以及纳米结构对细胞行为影响的研究迅速增加。其中关于有序纳米孔阵列对细胞行为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见,且适合细胞生长的最佳尺寸目前尚无确定参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Porous Anodic Alumina, PAA)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统一圆柱形孔径和有序纳米孔结构的自组装纳米孔阵列材料,具有孔径可控、化学和机械性能稳定、生物相容性良好和不易降解等特点,可以作为纳米结构模板来研究其有序纳米孔阵列结构对细胞及蛋白吸附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两步阳极氧化法在草酸电解液中制备出有序的PAA薄膜。采用FESEM (JSM-5600LV, JEOL, JPN)观察PAA薄膜表面形貌,在Photoshop软件下分析不同条件下制备的PAA膜的孔径、孔心距、孔壁厚、孔密度及孔隙率等孔结构参数;采用光学轮廓仪(Wyko NT9100, USA)和视频接触角测量仪(OCA40Micro, GER)分析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和亲水性;EDS(IE300X, Oxford, UK)和XPS(ESCALAB250, Thermo Electron, USA)对PAA膜表面元素组成进行了检测。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和前成骨细胞(MC3T3-E1)接种于不同孔结构的PAA表面,观察HUVEC、L929和MC3T3-E1在PAA表面的粘附、增殖和分化等生长情况。最后采用BCA蛋白浓度检测试剂盒初步探索了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孔结构的PAA表面的吸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草酸电解液中能够制备出纳米孔径可控的(25、50、65、75nm)高度有序的PAA薄膜。随着孔径从25、50、65、75nm逐渐增大,孔隙率也随之增大(8.2%、19.1%、28.6%、45.2%),孔壁厚度逐渐减小(70、50、40、25nm),但孔心距保持一致,均为100nm,孔密度分别为0.98×1010,1.04×1010,1.07×1010,1.04×1010个/cm2。同时改变工艺条件制备出另一种孔径为65nm的PAA膜,其孔心距为125nm,孔壁厚为65nm,孔密度为0.67×1010个/cm2,孔隙率为29.8%。材料表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些PAA薄膜的粗糙度无明显差异,表面接触角均小于90°(30.53°-80.83°),即PAA薄膜都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元素测定结果表明这些PAA薄膜主要由A1和O两种元素组成。细胞实验结果表明HUVEC、L929和MC3T3-E1细胞在不同孔径PAA薄膜表面上均发生良好的粘附,细胞形态正常。MTT法测试结果表明培养7d后,HUVEC细胞在50nm孔径PAA膜上的增殖能力最大,且与小孔径(25nm)有显着性差异(p<0.05);CCK法测试结果表明培养4h后,L929细胞在较大孔径(75nm)PAA膜上的粘附功能最高,培养7d后,L929细胞在各孔径PAA膜的增殖能力均高于空白对照,较大孔径(75nm)PAA膜上的增殖能力最大,且与其他孔径(25、50和65nm)的PAA膜和空白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C3T3-E1细胞在较大孔径(75nm)PAA膜上的粘附功能明显高于小孔径(25和50nm)的PAA膜(p<0.05),表明相对于小孔径(25和50nm)PAA膜,较大孔径(75nm)的PAA膜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的粘附,初步显示出较好的生物学活性。MC3T3-E1细胞在各孔径PAA膜的增殖能力均高于空白对照,50nm孔径PAA膜上的增殖能力最大,且与小孔径(25nm)有显着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LP)测定结果表明MC3T3-E1细胞培养7d后,空白对照和较大孔径(75nm)PAA膜上的ALP活性最大,且与其他孔径(25、50和65nm)的PAA膜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空白对照和75nm孔径PAA膜具有较强的早期成骨分化活性。CCK法测试结果表明L929和MC3T3-E1在孔密度较小的PAA膜表面的粘附、增殖能力以及ALP活性均高于孔密度较大的PAA膜上的细胞。各孔径PAA膜表面吸附的牛血清蛋白量均比空白对照多,说明有序纳米孔阵列结构有利于蛋白的吸附,其中较大孔径(75nm)PAA膜表面吸附的蛋白量最多。孔径相同时,孔密度较小的PAA膜的蛋白吸附能力较高。(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2-01-01)

赵利荣[6](2010)在《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光学常数和润湿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AAO薄膜的特性,强调了确定薄膜光学常数的重要意义,综述了多孔膜表面润湿特性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人们合成半导体/AAO纳米复合结构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而,本论文以“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光学常数和润湿特性的研究”为题,主要述及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1)进一步优化了多孔阳极氧化铝(AAO)薄膜的制备工艺参数,在不同体积比的草酸和硫酸的混合酸电解液中制备出了AAO薄膜,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薄膜的表面和断面进行了表征,并且使用透明薄膜透射极值包络线方法精确确定出了AAO薄膜的光学常数,发现AAO模板的一个重要制备工艺参数混合酸电解液中草酸和硫酸的体积比对其光学常数具有较强的调制作用。即随电解液中草酸和硫酸体积比的减小,AAO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和光学能隙变大,消光系数减小。并且计算得到的薄膜厚度与实测值相吻合,这说明计算结果和实验值是自洽的。(2)对AAO/Al表面、TiO_2/AAO/Al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润湿特性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实验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TiO_2/AAO/Al纳米复合结构,一方面,研究了AAO模板的制备工艺参数阳极氧化电压、氧化时间和磷酸扩孔时间与样品表面润湿特性的相关性,发现随着氧化电压的增大,AAO表面的水的接触角有一定的减小,氧化时间对样品表面的接触角的影响不大,AAO磷酸扩孔时间对水滴接触角的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扩孔时间的延长,样品表面水的接触角依次增加;另一方面,研究了TiO_2/AAO/Al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润湿特性,发现采用溶胶-凝胶法自组装TiO_2后AAO模板的样品表面由亲水性转变为超水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高芬[7](2008)在《超薄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和光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步阳极氧化法在草酸溶液中制备了超薄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AA)薄膜,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微观形貌,发现在其表面孔径为70~90nm的六边形内孔洞分布均匀,且垂直于表面平行生长,厚度约为500 nm。对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发现,该薄膜具有一个位于395 nm的紫外波段的发光峰。分析表明,该发光现象起源于氧化铝薄膜中与氧空位相关的F+中心。透射率随着波长的增加先急剧增加,在波长大于300 nm时,透射率随着波长的增加缓慢减小;而吸收率随着波长的增加先急剧减小,在波长大于300 nm时,吸收率随着波长的增加缓慢增加。(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08年05期)

冯异,赵军武,童慧敏,高芬[8](2007)在《高度有序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光学常数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步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多孔阳极氧化铝(PAA)薄膜,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微观形貌,发现在其表面孔径为70~90nm的六边形孔洞分布均匀,且垂直于表面平行生长。依据PAA反射光谱的实验数据,利用Kramers-Kronig关系计算出PAA薄膜的复折射率、复介电常数以及光学能隙等光学常数。通过分析吸收系数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表明PAA具有直接带隙(能隙约为3.4eV)半导体的光学性质。(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高芬,冯异[9](2007)在《基于包络线法的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光学常数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步阳极氧化法在草酸溶液中制备了多孔阳极氧化铝(PAA)薄膜。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微观形貌。结果发现,在其表面孔径为30~40nm的六边形孔洞分布均匀,且垂直于表面平行生长。依据PAA透射光谱的实验数据,采用极值包络线算法计算出了PAA薄膜的复折射率以及光学能隙等光学常数。通过分析吸收系数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发现,PAA薄膜具有直接带隙半导体的电子结构特征,而且由理论计算得到的PAA的带隙能与其光致发光谱的峰位能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07年04期)

赵军武,冯异[10](2007)在《超薄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及荧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步阳极氧化法在草酸溶液中制备了超薄的多孔阳极氧化铝(UTPAA)薄膜,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在草酸溶液中制备出的PAA膜孔呈正六边形,单元直径大约为120nm,孔的直径大约为75nm,且垂直于表面平行生长, 孔的密度达到109~1010个/cm2,厚度可以通过阳极氧化电压、阳极氧化时间和刻蚀时间来控制,最薄可达到150nm左右。对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发现,该薄膜具有一个位于388nm的紫外波段的发光峰。分析表明,该发光现象起源于氧化铝薄膜中与氧空位相关的F+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07-04-01)

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酸性电解液中制备出超薄PAA薄膜,在控制温度条件下对薄膜结构色进行了初步调控,并讨论了电解液组分对PAA薄膜生成速率的影响。经过多次实践,修改了原实验的一些操作步骤,降低了实验难度,提高了实验可操作性,并简要给出了下一步实验规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韩灯泉.多孔阳极氧化铝自润滑薄膜制备及其摩擦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2].张士元,徐芹,闫瑞娟.多孔阳极氧化铝结构色薄膜制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3].黄楚佳.基于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F-P光纤传感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4].刘玉昆.负载无机活性粒子的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制备及生物学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

[5].张燕飞.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及其对细胞行为和牛血清蛋白吸附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2

[6].赵利荣.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光学常数和润湿特性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7].高芬.超薄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和光学特性[J].半导体光电.2008

[8].冯异,赵军武,童慧敏,高芬.高度有序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光学常数的确定[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7

[9].高芬,冯异.基于包络线法的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光学常数的计算[J].光学技术.2007

[10].赵军武,冯异.超薄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及荧光特性研究[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7

标签:;  ;  ;  ;  

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论文-韩灯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