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瓜论文-王超杰,王云莉,徐文龙,韩宏宇,王志超

印度南瓜论文-王超杰,王云莉,徐文龙,韩宏宇,王志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度南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印度,南瓜,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印度南瓜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杰,王云莉,徐文龙,韩宏宇,王志超[1](2019)在《籽用和肉用印度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籽用印度南瓜自交系98-2及肉用印度南瓜自交系312-1为试材,对印度南瓜果实淀粉含量及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12-1和98-2果实中的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模式存在明显差异,312-1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模式相似,都是随着果实发育逐渐积累,在授粉后40 d时达到高峰,随后略有下降,而98-2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一直维持在果实发育初期(授粉后5 d)水平,没有显着积累的过程;在果实发育的各个时期312-1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均极显着高于98-2。2份材料中直链淀粉的积累模式大致相同,都维持在果实发育初期的积累水平,但在果实发育的各个时期312-1中直链淀粉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98-2。在淀粉组成上,2份材料均是以支链淀粉为主。淀粉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除ISAⅢ、SSSⅡ和SBEⅡ基因外,GPT、AATP、PGM、AGPase L、GBSSⅠ、SSSⅢ和SBEⅠ基因在2份材料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趋势相似,其表达量在2份材料中存在较大差异,结合2份材料果实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推测GPT、AATP、AGPase L、GBSSⅠ、SSSⅡ、SSSⅢ、SBEⅠ和SBEⅡ基因是调控印度南瓜果实中淀粉积累的关键酶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7期)

范爱丽,张曼,黄凤婵,周建辉,刘文君[2](2019)在《南方地区印度南瓜育种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是叁大栽培南瓜之一。因南方地区气候的特殊性,对中国南方地区选育的印度南瓜新品种、选育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重点培育出早熟耐冷、中晚熟耐湿热的保健、优质、抗病、耐贮运印度南瓜新品种;还有南方当地食用花、叶、茎的多样化新品种将是中国南方印度南瓜的育种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宋慧,王迎儿,黄芸萍[3](2019)在《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印度南瓜(C.maxima)种间杂交幼胚培养和杂种真实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质遗传影响作物正反杂交F1性状。印度南瓜×中国南瓜不存在生殖隔离,而其反交: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存在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制约了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正反远缘杂交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和中国南瓜优良细胞质基因的转育进程。本研究选用抗病中国南瓜高代自交材料MO与核心印度南瓜亲本MA配置中×印南瓜杂交组合,以幼胚为试材,筛选外植体最佳接种时期、最佳灭菌接种方式,以及最适培养基成分,建立中印南瓜杂种幼胚培养体系,并对杂种后代进行分子标记真实性鉴定。通过试验,确定中印南瓜MO×MA亚种间杂交胚胎拯救的最佳接种时期为授粉后25 d。果实采收之后,先在室内剥出幼胚,用2%NaClO浸泡5 min,除去内种皮;再将幼胚转移至超净工作台内,先用75%酒精消毒幼胚30 s,无菌水清洗1次,再利用2%NaClO浸泡5 min,之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准备接种。该外植体灭菌流程,幼胚接种后污染率低(39%)、萌发率高(24%)、接种操作方便。幼胚接种于No.8培养基:MS基础培养基+3.0 mg/L 6-BA+0.5 mg/L 2,4-D+0.2 mg/L NAA+20 g/L蔗糖+0.68%琼脂,胚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为25%。暗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作用不明显。选择在双亲中显示共显性差异的SSR标记,对再生植株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分别有23个差异引物和8个差异引物在6个E0单株中表现为杂合带型和父本MA带型,表明父本DNA已渗入杂种,6个E0单株为真杂种,为通过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远缘杂交转育中国南瓜细胞质基因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海生,刘建汀,温文旭,李永平,王彬[4](2019)在《印度南瓜延伸因子基因CmEF1a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核生物延伸因子(EF1a)是一种重要的内参基因,广泛应用于RT-qPCR中。为获得印度南瓜EF1a基因,开发合适的荧光定量PCR引物,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T-PCR方法获得了1条长度为1 701 bp的cDNA,命名为CmEF1a,GeneBank登录号:MH310443。结果表明,CmEF1a包含1个ORF,大小为1 344 bp,编码447个氨基酸,理论分子大小约为49.30 kD,蛋白质等电点为9.14。Wolf Psort分析发现, CmEF1a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基质中;Motif Scan分析显示, CmEF1a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2~432位和322~430位分别为EF1结构域和EF1的C端保守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CmEF1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同为葫芦科的中国南瓜、甜瓜和黄瓜同源蛋白的相似性达到99%,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对RT-qPCR引物,该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在印度南瓜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处理下均能稳定表达,适合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印度南瓜基因表达研究。本研究结果为印度南瓜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分析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泽发,黄丁容,谢波,曾永贤,姜艳芳[5](2019)在《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 Duch.)核不育系‘Se_MA1802’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核雄性不育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隐性核不育具有不育系和保持系植株,因而具有重要的雄性不育育种应用和杂交种子生产研究与利用价值。利用自主诱变并选择的具有核雄性不育特性的‘Se_MA1802’印度南瓜材料,对其雄性不育特征及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南瓜‘Se_MA1802’不育系为单基因控制的可稳定遗传的隐性核不育,后代遗传性状稳定,与系内可育株对比,花器略小、平均单果质量减轻、平均单果种子数目减少,无其他不良性状相连锁,同2个恢复系配组F_1表现出100%雄性可育,具有较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4期)

闫春冬,王云莉,田金丽,刘阳萍,徐文龙[6](2018)在《肉用印度南瓜营养品质的简易鉴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份口感明显不同的印度南瓜为材料,进行营养品质测定以及熟食品尝鉴定,分析感官品质(口感甜度、面度)和重要营养品质(可溶性固形物、淀粉、可溶性糖、干物质含量)的相关性,以期为优质南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含量与甜度和面度达到极显着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甜度呈显着正相关,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干物质含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与淀粉存在正相关关系。可溶性固形物测定简单易行,可作为肉用南瓜品质评价的简易鉴定指标。(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21期)

王长林,段颖,胡军[7](2018)在《印度南瓜新品种‘中栗6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栗6号’印度南瓜杂交一代新品种,植株蔓生,中早熟。单瓜质量1.0~1.5 kg,瓜扁球形,瓜皮深绿色有淡绿色条纹及斑点,口感甜面,品质好,营养丰富,平均产量2.534 kg·m~(-2)。适宜北京地区种植。(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邹冰雪[8](2018)在《印度南瓜ACS基因家族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对作物性别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探索乙烯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对作物性别分化的影响机制一直是葫芦科类作物的研究重点。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黄瓜、甜瓜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研究,关于南瓜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中关键基因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根据已经公布的印度南瓜基因组序列信息,分别以南瓜的强雌材料‘2013-12’和强雄材料‘9-6’的cDNA为模板,克隆乙烯合成酶基因(ACS基因),研究ACS家族基因在南瓜不同器官、不同部位中的表达模式,初步预测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南瓜性别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在葫芦科基因组数据库中共找到13个印度南瓜ACS基因,按照其基因序列号顺序进行临时命名,并对印度南瓜AC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分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家族成员在保守结构域序列、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以及理化性质上均存在差异,可能使这些家族成员基因行使不同功能。(2)分别在强雌自交系‘2013-12’和强雄自交系‘9-6’成功克隆出6个ACS基因,分别为CmaACS1、CmaACS4、CmaACS5、CmaACS7、CmaACS9和CmaACS10。克隆片段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257~1650 bp,编码了418~549个氨基酸。(3)通过分析ACS家族基因在强雌自交系‘2013-12’和强雄自交系‘9-6’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筛选出4个ACS基因在雌花、雄花中特异表达,分别为CmaACS1、CmaACS4、CmaACS7和CmaACS9。通过不同花发育时期和花器官以及不同药剂处理的表达模式,推测CmaACS1基因对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在花瓣中表达量随着花瓣的生长发育逐渐升高,可能参与调控花瓣的生长发育;CmaACS4基因在雌、雄蕊S5~S7时期的表达量升高,可能参与雌、雄蕊发育后期的重要过程;CmaACS7基因在S1时期(2~4 mm的花)雌花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器官,且在不同花发育时期雌蕊表达量均高于雄蕊,该基因可能参与性别分化过程,高水平表达抑制雄蕊发育;CmaACS9基因在S1时期雄花的表达量显着高与其它器官,且在乙烯处理后表达量与雌花率变化相反,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性别分化,高水平表达可能抑制南瓜雌蕊发育。(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叶飞华,张明方,金永祥[9](2018)在《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种间杂交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的"种间自交系",为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的种间杂交提供桥梁亲本,在获得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种间F1的基础上,以印度南瓜作为回交亲本,通过2次回交后再连续5次自交,获得了可育的BC_2F_6种子。种间自交系BC_2F_5可与印度南瓜正反交,也可用中国南瓜花粉对其授粉得到正常数量F1种子,但用其花粉对中国南瓜授粉仍难获得杂交种子。种间自交系与印度南瓜杂交获得的F1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8年05期)

陈烁[10](2018)在《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长短蔓SSR分子标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瓜的种质资源多,在世界各地均有普遍的种植,因其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故而分布非常广。目前,我国栽培的南瓜品种,大多数表现为长蔓性状,而表现无蔓或者短蔓的矮化品种少有报道。栽培性状为短蔓的南瓜品种,可节约空间,易于田间管理,可以增大种植密度,可提高田间产率,易于收获。因此,短蔓性状的研究,对于南瓜的育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物株型的矮化是农艺性状研究的热点,发掘矮生基因对农业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葫芦科作物短蔓基因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对短蔓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以及其机理分子水平的研究还尚少。我国南瓜属栽培种有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灰籽南瓜(Cucurbita mixta)和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o)5个栽培种。美洲南瓜和中国南瓜在我国均有无蔓品种,但目前我国仍缺少对无蔓和短蔓印度南瓜品种的报道。本研究阐明了短蔓的籽用型印度南瓜田间管理及种植的优势,并总结籽用型印度南瓜短蔓性状的遗传学研究,同时探究了短蔓性状在籽用型印度南瓜育种中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以求了解短蔓基因的遗传特性和与分子标记连锁情况,为研究短蔓性状的遗传机制和更好的利用其杂种优势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印度南瓜长蔓自交系6820为父本,短蔓自交系1820为母本,杂交后自交所得的189个F_2分离群体为供试材料,选用SSR分子标记的方法与BSA法相结合对南瓜短蔓性状进行初定位,研究结果如下:采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对500个SSR引物进行筛选,仅有326对引物,能够读出清晰的条带,比率为65.2%。筛选出35个在长、短蔓材料间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引物的多态性比例为10.73%。采用SSR和BSA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用这35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189株F_2代群体进行SSR标记分析。经过F_2群体的验证,在电泳过程当中发现部分引物不稳定,在F_2带群体中表现为单态性。因此,最终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6对,多态性比例为17.14%。只获得6个差异标记,因其分布在不同的连锁群上,难以对短蔓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对分子标记和蔓性结果做相关性分析,计算分子标记与印度南瓜短蔓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最终确定有6个标记与印度南瓜短蔓性状之间线性相关显着。这些标记可用于印度南瓜蔓长性状分子标记的辅助育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4-10)

印度南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是叁大栽培南瓜之一。因南方地区气候的特殊性,对中国南方地区选育的印度南瓜新品种、选育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重点培育出早熟耐冷、中晚熟耐湿热的保健、优质、抗病、耐贮运印度南瓜新品种;还有南方当地食用花、叶、茎的多样化新品种将是中国南方印度南瓜的育种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度南瓜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杰,王云莉,徐文龙,韩宏宇,王志超.籽用和肉用印度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J].中国蔬菜.2019

[2].范爱丽,张曼,黄凤婵,周建辉,刘文君.南方地区印度南瓜育种现状及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宋慧,王迎儿,黄芸萍.中国南瓜(Cucurbitamoschata)×印度南瓜(C.maxima)种间杂交幼胚培养和杂种真实性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4].朱海生,刘建汀,温文旭,李永平,王彬.印度南瓜延伸因子基因CmEF1a的克隆与分析[J].核农学报.2019

[5].刘泽发,黄丁容,谢波,曾永贤,姜艳芳.印度南瓜(CucurbitamaximaDuch.)核不育系‘Se_MA1802’的特性[J].中国瓜菜.2019

[6].闫春冬,王云莉,田金丽,刘阳萍,徐文龙.肉用印度南瓜营养品质的简易鉴定方法[J].北方园艺.2018

[7].王长林,段颖,胡军.印度南瓜新品种‘中栗6号’[J].园艺学报.2018

[8].邹冰雪.印度南瓜ACS基因家族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8

[9].叶飞华,张明方,金永祥.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种间杂交试验[J].蔬菜.2018

[10].陈烁.印度南瓜(Cucurbitamaxima)长短蔓SSR分子标记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标签:;  ;  ;  ;  

印度南瓜论文-王超杰,王云莉,徐文龙,韩宏宇,王志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