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上静脉论文-王杨灵犀,王翀

岩上静脉论文-王杨灵犀,王翀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上静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叁叉神经痛,岩上静脉

岩上静脉论文文献综述

王杨灵犀,王翀[1](2019)在《叁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岩上静脉的处理方式及并发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上静脉的处理方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1日—2013年5月30日,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00例叁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和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200例患者中,术中切断岩上静脉主干2例,其中小脑水肿1例,脑干梗死1例;术中切断岩上静脉分支17例,其中小脑出血1例;术中完全保护岩上静脉181例。根据责任血管情况,单纯动脉压迫138例,单纯静脉压迫4例,动脉合并岩上静脉压迫58例。结论根据岩上静脉和叁叉神经的解剖关系,对岩上静脉术中予以不同的处理,尽可能保留岩上静脉,尤其对岩上静脉蛛网膜双层结构的充分锐性分离,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马永杰,李传捷,卞立松,柳江,王志潮[2](2016)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 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奚健,丁锡平,彭泽峰,刘庆,袁贤瑞[3](2013)在《岩上静脉保护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岩上静脉(superior petrosal vein,SPV)保护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施行的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共149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岩上静脉未保留(superior petrosalve in with out protection,SPVWP)患者(SPVWP组,n=8)和岩上静脉保留(superior petrosalve in protection,SPVP)患者(SPVP组,n=141)术后发生术区血肿、小脑血肿和小脑水肿的差异。结果:149例患者中岩上静脉保留完整141例,未保留8例。8例SPVWP患者术后发生术区血肿4例,小脑水肿5例,小脑出血3例。141例SPVP患者术后发生术区血肿40例,小脑水肿56例,小脑出血12例。统计分析SPVWP组和SPVP组小脑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术区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6,P=0.422);小脑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1,P=0.434)。结论: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尽可能对岩上静脉进行良好的保护,保护岩上静脉可能减少小脑出血的发生概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王圆庆,田继辉,张福强,刘仲涛,何鹏[4](2013)在《岩上静脉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岩上静脉(SPV)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10例(20侧)甲醛固定并经彩色硅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湿标本,解剖并观测SPV的形态、行径、入口位置及与周围组织标志物的距离关系。结果在20侧标本共发现SPV 19侧,共25支。SPV通常沿着岩骨嵴汇入内、中2/3的岩上窦。SPV在个体间的变异较大;SPV长度为(11.15±4.36)mm,外径为(3.83±0.97)mm;SPV主干分为:单干注入岩上窦有12侧(63.16%),双干型有5侧(26.32%),叁干型有1侧(5.26%),缺如1侧(5.26%)。SPV属支分为:单支有2侧(10.53%),双支型12侧(63.16%),叁支型4侧(21.05%),四支型1侧(5.26%);根据SPV汇入岩上窦的入口与Meckel's囊(MC)和内耳道(IAM)的位置关系将SPV的引流类型分为3型:Ⅰ型共4处(16%),Ⅱ型共16处(64%),Ⅲ型共5处(20%)。结论 SPV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Meckel's囊(MC)和内耳道(IAM)关系密切,且多位于二者之间。熟悉SPV显微解剖及其引流类型,对临床涉及该静脉的桥小脑角区手术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王圆庆[5](2013)在《小脑幕静脉窦、小脑幕下桥静脉及岩上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小脑幕静脉窦、小脑幕下桥静脉及岩上静脉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实施后颅窝手术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10例(20侧)经10%甲醛固定并灌注彩色硅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解剖并观测小脑幕静脉窦的形态及类型;小脑幕下桥静脉的形态、分布及类型;岩上静脉(SPV)的形态、行径、入口及与周围组织标志物的距离关系。根据其解剖特点评估在临床中的意义。结果在我们解剖的20侧标本中,一、有14侧出现小脑幕静脉窦,出现率为70%,在14侧中共发现21条,左侧为13条,右侧8条。根据形态、大小、位置及引流区域将静脉窦分成叁型,Ⅰ型共6条,占29%。II型共10条,占48%。III型共5条,占23%。二、小脑幕下桥静脉共观察到32处,①21处桥静脉以单干引流(65.63%);7处以双干引流(21.88%);4处以叁干引流(12.50%)。大多数情况下单干桥静脉汇入小脑幕静脉窦。②小脑幕下桥静脉的数目(4.98±2.49)支/例,直径(1.76±0.62)mm。③根据小脑幕下桥静脉注入小脑幕所在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4个亚组:蚓部组,共计11支,占34.37%;内侧组,共计8支,占25%;中间组,共计9支,占28.13%;外侧组,共计4支,占12.5%。多数位于小脑半球上表面的蚓部及内、中侧,少数位于外侧。叁、岩上静脉发现19侧,共25支。①岩上静脉通常沿着岩骨嵴汇入内、中2/3的岩上窦。岩上静脉在个体间的变异较大。②岩上静脉的长度为(11.15士4.36)mm,外径为(3.83士0.97)mm。③岩上静脉主干分为:单干注入岩上窦有12侧(63.16%),双干型有5侧(26.32%),叁干型有1侧(5.26%),缺如1侧(5.26%)。岩上静脉属支分为:单支有2侧(10.53%),双支型12侧(63.16%),叁支型4侧(21.05%),四支型1侧(5.26%)。④根据岩上静脉汇入岩上窦的入口与Meckel's囊(简写MC)和内耳道(简写IAM)的位置关系将岩上静脉的引流类型分为叁型:I型共4处,占16%。II型共16处,占64%。III型共5处,占20%。结论1、熟悉小脑幕静脉窦及小脑幕下桥静脉的显微解剖特点,利用天幕下的自然间隙从不同方向可显露松果体区病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切除率。2、尽管岩上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变化多样,但均与MC和IAM关系密切,尤其是MC,并多位于二者之间。熟悉岩上静脉显微解剖及其引流类型,对临床涉及该静脉的桥小脑角区手术有临床意义。3、小脑幕静脉窦、小脑幕下桥静脉和岩上静脉共同组成后颅窝侧枝循环的一部分,对于后颅窝静脉血的回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尽可能地保护仍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影响的最好方法。(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3-04-01)

肖红波,鲁艾林[6](2011)在《岩上静脉临床解剖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岩上静脉的解剖学基础,明确岩上静脉在临床中的重要性,熟悉在手术中技巧及术后处理,提出对岩上静脉的前瞻性的研究。本文就岩上静脉的解剖、临床意义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1年01期)

顾威庭,赵卫国[7](2010)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对岩上静脉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微血管减压术的安全性正在逐步提高。近来,在术中保留岩上静脉(SPV)系统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SPV的属支变异较大,不同患者对切断SPV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应慎重处理SPV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本文围绕SPV的解剖特点和微血管减压术中对SPV处理的最新观点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杨汉兵,陈礼刚[8](2008)在《岩上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岩静脉又名Dandy静脉,是桥小脑角手术中最常遇到的桥静脉。早在1929年,Dandy就指出在后颅窝进行叁叉神经的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岩静脉。他着作中的插图展示了走行于桥小脑角内并经过叁叉神经吻侧进入岩上窦的静脉;此静脉便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岩上静脉或简称为岩静(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08年10期)

黄坤,徐飞,高宝山,段云平,钱盛伟[9](2006)在《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岩上静脉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取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静脉乳胶灌注处理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岩上静脉的位置、形态、分支及变异等情况,以及与叁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对60例叁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病人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观察岩上静脉及其属支的各项情况。结果①岩上静脉位于蛛网膜下腔间隙内,呈游离悬空状,多由2 ̄3支属支静脉汇成,最终注入岩上窦的内、中2/3段。其属支静脉起自小脑半球的前缘部分和脑桥腹侧面,岩上静脉主干之间或两侧的岩上静脉之间存在交通连接。②根据尸头单侧岩上静脉的数量,可以将其分为单干型(9侧,30.0%)、双干型(17侧,56.7%)和叁干型(4侧,13.3%);根据55支岩上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内听道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内侧组(17支,30.9%)、中间组(24支,43.6%)和外侧组(14支,25.5%)。临床所见与解剖结果基本一致。③岩上静脉的主干或属支与叁叉神经密切相关,可与叁叉神经直接接触,形成压迫。没有见到岩上静脉或其属支与面神经、位听神经相接触形成压迫的情况。结论岩上静脉是颅后窝最大的和最常遇到的静脉,其主干和属支在走行过程中与叁叉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相毗邻,并且可以对叁叉神经形成压迫。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作为责任血管和阻挡手术入路的岩上静脉或其属支静脉,可以完全切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07期)

黄坤[10](2006)在《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岩上静脉是颅后窝的重要的引流静脉,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上静脉首先作为主要的路障血管而引起术者的重视。其次,该静脉也是某些功能性脑神经疾病的责任血管。熟悉和掌握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知识,对顺利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很多作者从临床手术应用出发,对该静脉作了大量的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研究的目的也是从临床需要出发,通过尸头标本解剖及临床手术观察,了解和总结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尸头解剖及临床观察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尸头解剖研究组,取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动、静脉乳胶灌注处理后,自眉弓至枕外隆凸上缘用钢锯环形锯开,去掉颅盖,除去大脑半球和间脑,保留脑干、小脑及完整的小脑幕。掀起小脑幕,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内容为:观察、测量岩上静脉及其属支的位置、形态、分支、归属及变异等情况,以及与叁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并加以纪录。临床观察组,对60例叁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患者施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对岩上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手术取枕后乳突下入路,骨窗约1.5~2cm,切开硬膜并充分放出脑脊液,待小脑下陷后,于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探查,锐性分离蛛网膜,显露岩上静脉及其属支,观察其位置、形态、分支、走行、变异等情况,以及与周围颅神经间的毗邻情况。结果:1.岩上静脉系统位于蛛网膜下腔的间隙内,呈游离悬空状。30侧尸头标本,观察到岩上静脉55条,未见岩上静脉缺如者。岩上静脉多由2~3支属支静脉汇成,最终注入岩上窦的内、中2/3段。其属支静脉起自于小脑半球的前缘部分和桥脑的腹侧面,岩上静脉主干之间或两侧的岩上静脉之间存在着交通连接。2.根(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06-05-01)

岩上静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 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上静脉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杨灵犀,王翀.叁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岩上静脉的处理方式及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2].马永杰,李传捷,卞立松,柳江,王志潮.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

[3].奚健,丁锡平,彭泽峰,刘庆,袁贤瑞.岩上静脉保护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4].王圆庆,田继辉,张福强,刘仲涛,何鹏.岩上静脉的解剖学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

[5].王圆庆.小脑幕静脉窦、小脑幕下桥静脉及岩上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3

[6].肖红波,鲁艾林.岩上静脉临床解剖及进展[J].江苏医药.2011

[7].顾威庭,赵卫国.微血管减压术中对岩上静脉的处理[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

[8].杨汉兵,陈礼刚.岩上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进展[J].四川医学.2008

[9].黄坤,徐飞,高宝山,段云平,钱盛伟.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

[10].黄坤.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06

标签:;  ;  ;  

岩上静脉论文-王杨灵犀,王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