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

一、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二[1](2013)在《CT、MRI在海绵窦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结构小而复杂,病变种类繁多,均可压迫或侵犯邻近的颅神经和血管引起CS综合征,即包括眼肌麻痹、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Horner综合征、三叉神经感觉缺失等。CS综合征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也不同。通过影像学检查一方面对潜在致死性病变如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cavernous sinus thrombosis CST)的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可大致判断病变性质;另一方面观察病变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选择最佳外科手术入路,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确诊107例患者(130处病灶)的CS区病变影像表现,总结CS区疾病基本影像学表现,探讨CS各腔隙及MC腔解剖结构改变对病变起源、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2月107例CS区病变(130处病灶)患者,男50例,女57例,年龄2079岁,平均49岁。原发性肿瘤11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4例,节细胞胶质瘤1例),继发或侵犯性肿瘤60例(侵袭性垂体瘤45例,脊索瘤6例,胆脂瘤3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例,鼻咽癌1例,脑转移性腺样囊性癌1例,乳癌转移1例,肺癌转移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血管性病变28例(血管瘤12例,动脉瘤8例,硬脑膜海绵瘘3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血栓性静脉炎8例。其中1例发育不良因例数太少,不在统计范围内。其中CT检查4例,CT血管造影(CTA)16例,MRI平扫检查98例,MRI增强检查88例, MRI平扫+增强82例,MRA检查2例。海绵窦炎症经临床治疗后证实,血管性病变经DSA证实,转移瘤中1例乳腺癌转移,1例肺癌转移,其余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结果:CS区肿瘤性病变占66.4%,其中继发性肿瘤占56.1%,原发性肿瘤占10.3%;血管性病变占26.2%;炎性病变占7.5%。不同病变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单变量的χ2检验,χ2=37.5,P<0.05);不同类别CS区病变性别、年龄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7.77、7.67,P>0.05);不同CS区病变侧别构成有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01<0.05)。影像学征象:①所有病变侧CS均增大伴异常密度/信号影,除了1例垂体微腺瘤外余病变侧外侧壁均膨隆。②ICA受累117处,占90%。③血管性病变MRI均见异常流空信号影。④98例MRI平扫检查中,等信号为主病灶占72.5%,长T1长T2为主占27.6%。CS区不同疾病信号总体构成有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0.05):除血管性病变组以长T1、T2为主(P<0.05),其他三组患者均以等T1、T2信号为主(P<0.05)。⑤107例MRI增强或CTA,轻中度、明显强化、无强化分别占50.5%,43.9%,5.6%。不同CS区病变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 <0.01),并将四组疾病分别比较:继发性肿瘤以轻中度强化比例最大,其他三类疾病均为明显强化比例最大(P=0<0.05)。⑥M eckel腔受侵占46.2%,其中MC腔脑脊液信号消失占21.5%,部分残存占15.4%,MC腔扩张伴信号异常占9.2%,其中6例神经鞘瘤MC腔均扩大伴信号异常。不同CS区病变引起MC改变总体有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05);MC腔受侵以原发肿瘤组(90.9%)最高,血管性病变组(51.6%)和血栓性静脉炎组(50.0%)次之,继发性肿瘤组阳性率(37.5%)最低(P=0.006<0.05)。⑦C S腔受侵发生率:内、外侧腔最多,后上腔次之,前下腔最少;CS各腔病变构成:CS各腔病变以继发性肿瘤常见,血管性病变次之,原发性肿瘤、血栓性静脉炎少见;不同病变侵犯CS各腔隙构成:原发肿瘤易侵犯外侧腔,前下腔、后上腔次之,内侧腔少见;继发性肿瘤易侵犯后上腔及内侧腔,外侧腔次之,前下腔更次之,其中侵袭性垂体瘤侵犯内侧腔达100%;血管性病变,易侵犯外侧腔,内侧腔、前下腔次之,后上腔少见,其中动脉瘘累及全腔;血栓性静脉炎易侵犯外侧腔,前下腔次之,内侧腔及后上腔少见(χ2=24.9,P <0.05)。结论:①CS区病变以继发性肿瘤多见。②CS区病变性别、年龄组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③CS区病变发病侧别构成有统计学差异,以单侧发病为多。④CS增大、外侧壁膨隆、信号/密度改变、ICA包绕、狭窄或局部扩张提示CS病灶的存在。⑤异常流空信号可提示血管性病变。⑥CS区肿瘤性病变、血栓性静脉炎以等信号为主,血管性病变信号复杂。⑦继发性肿瘤以轻中度强化多见,血管性病变及血栓性静脉炎以明显强化为多见。⑧增强强化方式、CS各腔隙、MC腔结构改变,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起源、性质。

龙霄翱[2](2012)在《硬脑膜动静脉瘘病因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指发生于硬脑膜及其附属物(静脉窦、大脑镰、小脑幕等)的动脉与静脉直接沟通的异常性血管病变,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0%~15%。DAVF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明,且血管构筑复杂,是目前较为难治的脑血管疾病,其发展的结局可能为致命性的颅内出血及脑疝。为改善DAVF的预防及治疗,本文将着重探讨DAVF的病因及其恶性进展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措施及评价疗效。第一章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病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背景DAVF病因未明,可能与影响血管生理、静脉窦解剖结构或静脉窦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尽管文献报道DAVF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外伤、脑肿瘤、雌性激素水平下降、高龄等因素并存,但其多限于临床病例报道而缺少系统分析,因而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DAVF病例组来自近10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6例患者,男56例,女90例,年龄14-76岁,对照组来自同期怀疑DAVF但脑血管造影正常的134例对照病例,男68例,女66例;年龄2-71岁。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吸烟、肿瘤、外伤、横窦-乙状窦发育不对称、妊娠,静脉窦血栓等因素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因素,总结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年龄(42.4±15.7岁,35.3±18.1岁;P=0.000),女性患者(61.6%,49.3%,P=0.037),静脉窦血栓(15.8%,1.5%;P=0.000),头外伤(20.5%,4.5%;P=0.000),横-乙状窦不对称(83.6%,65.7%;P=0.001)等因素存在显着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女性(OR2.605,95%C.I.1.467-4.626,P=0.001),年龄(OR1.039,95%C.I.1.021~1.057,P=0.000),静脉窦血栓(OR17.289,95%C.I.3.633-82.272,P=0.000),头外伤(OR13.618,95%C.I.4.841-38.307,P=0.000),横窦-乙状窦发育不对称(OR3.069,95%C.I.1.599-5.892,P=0.001)。结论高龄,女性,静脉窦血栓,头外伤及横窦-乙状窦发育不对称者更易发生DAVF。第二章进展性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背景进展型DAVF (aggressive DAVF, aDAVF)较易发展为静脉性脑梗塞或致命性颅内出血。其进展原因可能与DAVF的血管构筑学特征(引流模式、部位、供血类型)及横窦系统对DAVF引流的影响等因素有关,目前文献对aDAVF的血管构筑特征报道不足,而对aDAVF进展原因的报道也多限于皮层静脉返流而忽略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章主要探讨a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aDAVF形成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aDAVF的血管构筑特征及aDAVF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6例DAVF患者,男56例,女90例,年龄14-76岁。分析比较其中aDAVF及良性DAVF(benign DAVF, bDAVF)两组间年龄、性别、血管影像构筑学特征(引流模式、部位、供血类型)及优势横窦-DAVF侧别关系(横窦对称,DAVF与优势横窦同侧,DAVF与非优势横窦同侧);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因素,总结其中a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bDAVF组及aDAVF组如下变量存在统计学差异:年龄(40.3±16.5岁,46.7±12.9岁;P=0.021),DAVF与优势横窦的引流关系[双侧横窦对称引流28(28.6%),28(58.3%);DAVF由优势横窦引流20(20.4%),12(25.0%);DAVF由非优势横窦引流50(51.0%),8(16.7%);P=0.000],DAVF部位[海绵窦78(79.6%),14(29.2%);大窦区8(8.2%),22(45.8%);非窦区12(12.2%),12(25.0%);P=0.000],供血系统[单系统供血36(36.7%),8(16.7%);多系统供血62(63.3%),40(83.3%)P=0.013],Cognard分型[Ⅰ12(12.2%),6(12.5%), Ⅱa48(49.0%),10(20.8%), Ⅱb16(16.3%),2(4.2%); Ⅱa+Ⅱb18(18.4%),26(54.2%);Ⅲ2(2.0%),2(4.2%);Ⅳ2(2.0%),2(4.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高龄(OR1.072,95%C.I.1.072~1.119,P=0.001),大窦区(横-乙状窦,上矢状窦)(OR16.332,95%C.I.4.437~60.114,P=0.000),非窦区(OR27.482,95%C.I.3.862~195.552,P=0..001),多系统供血(OR8.830,95%C.I.1.961~39.757,P=0.005),CognardⅡa+b (OR5.448,95%C. I.1.047-28.351, P=0.044); aDAVF发病的保护因素为:DAVF与非优势横窦同侧(OR0.168,95%C.I..045~.635,P=0.009)。结论aDAVF组年龄高于bDAVF组;较bDAVF,aDAVF血管构筑存在如下特征:在DAVF与优势横窦的关系中,aDAVF组以双侧横窦对称引流为主,bDAVF组以DAVF由非优势横窦引流为主;aDAVF组部位以大窦区(横-乙状窦,上矢状窦)为主,bDAVF组则以海绵窦为主;aDAVF组供血系统以多系统为主,bDAVF组则以单供血系统为主;aDAVF组引流方式以Cognard Ⅱa+Ⅱb为主,bDAVF组则以CognardⅡa为主。高龄,位于大窦区(横-乙状窦,上矢状窦)或非窦区,多系统供血,Cognard Ⅱa+b型DAVF患者易发展为aDAVF; DAVF与非优势横窦同侧的患者不易发展为aDAVF.第三章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背景介入栓塞为DAVF的主要治疗方式,经静脉途径栓塞已为主要的治疗途径,但其以牺牲相应静脉窦为基础,NBCA作为一种液态栓塞剂使经动脉途径治疗得以改进,但其粘附性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及疗效。近期Onyx作为一种非粘附性液态栓塞剂,已广泛应用于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并已尝试应用于治疗DAVF,但其在不同部位DAVF(海绵窦区,非海绵窦区-大窦区及非窦区)的治疗途径及疗效,尚缺少经验及报道。目的探讨Onyx在不同部位DAVF(海绵窦区,大窦区及非窦区)介入治疗中的入路途径、疗效及其较NBCA的优势。方法DAVF病例来自近10年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行NBCA或Onyx介入治疗的患者,共79例,男42例,女37例,年龄13~64岁,平均34.3±15.7岁。回顾分析其住院记录、手术记录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Onyx与NBCA治疗入路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NBCA及Onyx组的两组的即时影像结果示完全闭塞率分别为23.8%及75.7%,次全闭塞率为21.4%及24.3%,不全闭塞率为54.8%及0%,P=.000;临床及影像学随访3-36月,平均11.1±7.8月,NBCA及Onyx组的临床随访结果为治愈36.6%及76.9%,好转17.1%及7.7%,无效或复发为46.3%及15.4%,P=.005;两组的影像学随访示完全闭塞30.0%及70.0%,次全闭塞16.7%及10.0%,无效或复发53.3%及20.0%,P=.019;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及40.5%,P=.001;两组的栓塞入路途径分别为静脉途径9.5%及40.5%,动脉途径85.7%及59.5%,静脉+动脉途径4.8%及.0%,P=.003;其中Onyx组中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csDAVF)栓塞治疗时全部经静脉途径(其中经岩下窦13/15例,眼上静脉2/15例),而在非海绵窦区DAVF (non-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ncsDAVF)的栓塞治疗中则全部经动脉途径,其中经脑膜中动脉9/22例,枕动脉2/22例,耳后动脉8/22,多动脉入路3/22。结论在DAVF的治疗中,Onyx的总体临床治愈率优于NBCA,但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对csDAVF,静脉途径是主要的栓塞入路,并以岩下窦多见,而对ncsDAVF,经动脉入路为主要的栓塞入路,并以脑膜中动脉及耳后动脉多见。

张小军,李昌华,王守森,王如密[3](2010)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硬脑膜动静脉瘘(附5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生的关系,以及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5例继发于或伴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颅内出血,2例表现为突眼和结膜红肿。3例经开颅手术及1例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均恢复良好;另1例未行外科处理,神经功能障碍呈进行性加重。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可继发DAVF,但部分患者先期难以明确静脉窦血栓形成,而表现为DAVF伴静脉窦血栓性闭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继发的DAVF易发生颅内出血,应积极行血管内栓塞或开颅手术治疗。

孙守荣[4](2003)在《海绵窦血栓静脉炎9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海绵窦血栓静脉炎,又称海绵窦血栓形成和海绵窦栓塞是海绵窦及其周围静脉的化脓性血栓静脉炎.常伴有败血症和脑膜炎。本文自1997年2月至2002年8月耳鼻喉科住院病案统计1584人,其中9例病人诊断为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报告如下。

温静[5](1999)在《《航空军医》1999年第1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李革非,郭运凯[6](1999)在《鼻疖并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文中提出目的:为提高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6例鼻疖并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2例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并发症,均以大剂量敏感抗生素加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结果:治愈14例,死亡2例,有后遗症者9例,出院后1个月后复发死亡2例。结论:抗生素的应用不但要早期足量,而且时间要长;综合使用皮质激素和抗凝剂,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和病残率。

鞠宏霜[7](1998)在《鼻面部外伤并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文中指出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严重的鼻源性颅内并发症,常继发于鼻面部化脓性感染和蝶窦炎,以鼻疖挤压引起发病者较多见。该病发病凶险,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播散至全身,后果严重。作者报告5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51岁。...

王秀清,王春华,季竹林,张志广[8](1994)在《鼻源性颅内并发症(附7例报告)》文中指出鼻源性颅内并发症(附7例报告)王秀清,王春华,季竹林,张志广河北省邢台地区眼科医院(054053)鼻源性颅内并发症,是指由鼻部原发疾病引起的一组颅内并发病,如鼻源性硬膜外脸肿、鼻源性脑膜炎、鼻源性脑脓肿以及鼻源性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临床上虽不多见,...

陈琦琦[9](1991)在《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与并发症》文中研究表明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现已少见,我科1985年2月~1990年4月共收治8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性别、年龄: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14~59岁,平均25.6岁。

范畴,王强,朱蓉[10](1990)在《鼻源性颅内并发症(附9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鼻源性颅内并发症近10余年来有增多趋势,且不乏致死病例,故对其诊断和治疗问题应引起重视。我院耳鼻咽喉科1977~1988年9月11年间共收治鼻源性颅内并发症9例,其中1例为颅内多发性并发症。现将有关临床资料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

二、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CT、MRI在海绵窦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正常 CS 解剖结构的 CT、MRI 表现
    2.2 海绵窦区病变的相关研究背景
    2.3 海绵窦区疾病的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2.4 海绵窦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2.5 小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材料
    3.2 检查方法
    3.3 影像图像评价及相关数据处理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CS区病变构成及数目统计
    4.2 CS区病变基本影像学表现及相关数据处理
        4.2.1 大小、形态、两侧对称性、信号/密度改变
        4.2.2 ICA 改变
    4.3 CS各腔隙及MC腔解剖结构改变及相关统计学分析
        4.3.1 CS 各腔改变
        4.3.2 Meckel 腔(MC)改变
第5章 讨论
    5.1 CS病变主要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
    5.2 CS病变定性及鉴别诊断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硬脑膜动静脉瘘病因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进展性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摘要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统计学审稿证明

(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硬脑膜动静脉瘘(附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四、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CT、MRI在海绵窦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赵小二. 吉林大学, 2013(12)
  • [2]硬脑膜动静脉瘘病因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D]. 龙霄翱.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硬脑膜动静脉瘘(附5例报告)[J]. 张小军,李昌华,王守森,王如密.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08)
  • [4]海绵窦血栓静脉炎9例报告[J]. 孙守荣. 哈尔滨医药, 2003(01)
  • [5]《航空军医》1999年第1卷主题词索引[J]. 温静. 航空军医, 1999(06)
  • [6]鼻疖并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J]. 李革非,郭运凯.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1999(01)
  • [7]鼻面部外伤并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J]. 鞠宏霜.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8(06)
  • [8]鼻源性颅内并发症(附7例报告)[J]. 王秀清,王春华,季竹林,张志广. 中级医刊, 1994(05)
  • [9]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与并发症[J]. 陈琦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1(01)
  • [10]鼻源性颅内并发症(附9例报告)[J]. 范畴,王强,朱蓉. 中级医刊, 1990(04)

标签:;  ;  ;  ;  ;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