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抗侵蚀论文-曹丹妮

土壤抗侵蚀论文-曹丹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抗侵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演替梯度,土壤性质,根系参数,优先流

土壤抗侵蚀论文文献综述

曹丹妮[1](2019)在《演替梯度下植物群落特征及对土壤抗侵蚀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因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备受关注,一直是地表过程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元。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与植物群落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目前,有关植被对土壤侵蚀阻控的研究国内外开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物种水平上,群落水平上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其次,由于根系隐蔽性及在土壤中分布的复杂性,较地上部分研究相对困难,研究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以胡家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植被恢复过程中5个典型阶段(荒地0 a、草地1~2 a、灌木5 a、针叶林20 a、乔-灌混合林25 a)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室内分析、野外植被调查和染色示踪试验,以植物学、土壤物理、化学、地理和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参数变化与土壤因子的动态关系;分析了演替梯度下土壤优先流特征参数变化规律,探讨了根系参数、土壤理化性质对优先流和水分运移的影响;同时,选取该流域内常见的4种护坡草本植物根系(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小薹草Carex parv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通过溴化钾压片法和根系抗拉测试,分析了不同植物根系红外光谱特征与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演替梯度下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演替初期植物群落组成相对简单,随着演替的进行,植物群落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递增趋势,但在演替中后期,各演替阶段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变化规律;5种演替梯度下,群落中植物根系均以D<0.5 mm的细根为主,且主要分布在0~20 cm表层土壤,随着演替的进行,根重密度呈递增趋势,比根长呈递减趋势。不同演替梯度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着差异。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显着增大,总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先显着增大再降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演替初期,团聚体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预湿润振荡>慢速湿润>快速湿润,演替后期,叁种处理下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无明显差异。与植被地上部分参数相比,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参数之间相关性更强。随着演替的进行,植被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都有所改善,演替后期,植被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效果最好。(2)演替梯度下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影响因素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中优先流数量增多且运移路径增大;5种演替梯度下土壤染色面积比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乔-灌混合林>灌木>草地>荒地;随着演替的进行,染色路径宽度<20 mm染色路径数量呈增大趋势,染色路径宽度>200mm染色路径数量呈减小趋势,不同宽度级别的土壤染色路径数在不同土层中峰值不同。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土壤染色面积比之间相关性逐渐减弱,根系参数指标与土壤染色面积比之间相关性逐渐增强。(3)丹江口库区护坡草本植物根系红外光谱特征及力学特性同一植物内,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比较相似;不同植物根系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同。根系最大抗拉力与根直径之间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而抗拉强度与根直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随根系含水量的增加,根系抗拉力波动幅度较大,但整体上呈减小趋势。4种草本植物中,白茅根系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相对较高,小薹草根系和白茅根系的固土护坡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志,杨瑞,裴仪岱[2](2019)在《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与金银花林地土壤抗侵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经济型植物的选择与种植是遏制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效应,选择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普遍种植的乡土植物顶坛花椒纯林(以下简称花椒林)、金银花纯林(以下简称金银花林)、金银花-花椒混交林(以下简称混交林)和撂荒地(以下简称对照)4种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林下土壤的抗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能力越好,而土壤容重增大会导致土壤渗透性变差。(2)不同类型土壤抗冲性系数为金银花林(2.02min·g~(-1))大于混交林(0.82min·g~(-1))大于花椒林(0.43 min·g~(-1))大于对照(0.31min·g~(-1))。(3)在土壤的抗蚀性方面混交林的土壤抗蚀性优于金银花林、花椒林和对照。(4)从土壤入渗性能、抗蚀性、抗冲性3方面进行总体评价,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帅[3](2017)在《山地黄壤玉米季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及侵蚀产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壤作为四川省坡耕地第二大土壤类型,其主要分布区降雨丰沛,由于人地矛盾突出,且分布大量零散坡耕地,加之不合理耕作,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引起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同时也增加了水体的环境负荷和风险,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玉米作为黄壤坡耕地的主栽作物之一,全生育期(玉米季)与雨季重迭。因此,本研究以四川盆周山地黄壤坡耕地横坡垄作坡面为对象,顺坡垄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玉米季坡耕地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抗侵蚀能力,揭示各生育期玉米对地表径流、壤中流及侵蚀产沙变化特征的响应规律,明晰横坡垄作不同生育期玉米、土壤抗侵蚀能力与径流、侵蚀产沙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山地黄壤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横坡垄作坡面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MWD(平均质量直径)、GMD(几何平均直径)、SC(土壤团粒稳定性系数)和AD(团聚度)随玉米生育期推进均显着增加,且均显着高于顺坡垄作,D(分形维数)、SFR(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和DC(分散系数)则显着降低,且D显着低于顺坡垄作。横坡垄作坡面SAI(土壤抗蚀性)随玉米生育期推进显着增加。横坡垄作坡面SAI与土壤有机质、容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玉米根系特征参数中,横坡垄作坡面SAI与根系密度、表面积、体积、总根长及各根径根长均呈显着正相关。(2)随玉米生育期推进,横坡垄作坡面SA(土壤抗冲性)显着增加,玉米植株对SA的增强效应主要体现在抽雄期和成熟期。横坡垄作坡面SA随冲刷流量的增加显着降低。横坡垄作坡面SA与土壤容重、有机质和>2 mm、1-0.5 mm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着负相关。除平均根径外,横坡垄作坡面SA与各根系参数均达显着正相关。(3)随玉米生育期推进,横坡垄作坡面SS(土壤抗剪强度)和玉米的强化效应均先增加后降低,且在抽雄期达最大。横坡垄作坡面SS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线性函数关系,与容重呈极显着线性函数关系。除平均根径外,横坡垄作坡面SS与各根系参数均达极显着正相关。(4)玉米全生育期平均降雨量为715.19 mm,侵蚀性降雨集中于玉米抽雄期和成熟期,分别占累计侵蚀性降雨量的18.91%和52.35%。玉米拔节期后,横坡垄作坡面产沙与地表径流均随生育期推进显着增加,二者变化具有同步性,且产沙受产流显着影响,可用幂函数(y=axb,a>0且b>0)定量表征。雨强和株高是影响横坡垄作坡面产流的主导因子。雨强、SA和SS是影响横坡垄作坡面产沙的主导因子。随玉米生育期推进,横坡垄作坡面径流含沙量在抽雄期和成熟期达较大值。(5)横坡垄作10°坡面玉米各生育期SAI、SA和SS显着高于15°坡面,0-10 cm土层SAI和SA显着高于10-20 cm 土层,而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0-10 cm SS显着低于10-20 cm 土层。横坡垄作10°坡面玉米抽雄期和成熟期地表径流量显着低于15°坡面,而20 cm和40 cm壤中流显着高于15°坡面,10°坡面抽雄期和成熟期产沙量、含沙量均显着低于15°坡面。与顺坡垄作相比,实施横坡垄作可增强土壤稳定性,提高SAI、SA和SS,促使坡面侵蚀产沙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占海歌[4](2017)在《3种草本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抗侵蚀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红壤区是我国重要农业资源区,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区雨量丰沛,水热条件好,但过度的人为活动,使区域地表植被大面积破坏,加上地形复杂,降雨强度大而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层薄化,岩石裸露,耕地质量下降,耕地面积减少。植被恢复因其在减小土壤侵蚀方面效果显着,被认为是农业区最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手段之一,植物根系在间接增强土壤抗侵蚀性能方面,如稳定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渗透性和抗剪强度等,以及直接增强土壤抗侵蚀性能方面,如对侵蚀动力机制方面的影响,均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根系所处环境的隐蔽性和取样的难度大,根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对抑制土壤侵蚀的相对贡献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深入分析现有资料和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本地区常见的3种草类(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Nash)、白叁叶(Trifolium repens L.)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对本区域典型土壤(黄棕壤和棕红壤)抗侵蚀性能的影响,以及实地种植白叁叶、黑麦草和其混合草样对黄棕壤抗侵蚀影响的季节性变化规律,采用原状土集中水流冲刷试验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增强效果,以期为本地区水土保持草类选择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根系存在可有效增强两种土壤抗侵蚀性能,黄棕壤和棕红壤增强效果均表现为:香根草>白叁叶>黑麦草。但是同一植物根系对不同类型土壤抗侵蚀性能增强效果有差异,香根草对黄棕壤和棕红壤增强效果相同,白叁叶对黄棕壤的增强效果大于棕红壤,而黑麦草对黄棕壤的增强效果小于棕红壤;(2)在根系参数,根长密度(RLD)、根重密度(RMD)、根面积比(RAR)、根系总面积(Stotal)、根系平均直径(Dmean)等因子中,RLD是影响土壤抗侵蚀性能的最重要的因子,可较好模拟两种土壤可蚀性变化,RMD和RAR也有重要作用,RSD随RLD、RAR呈指数下降,随RMD对数下降,均有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3)全生长期,土壤容重呈先增大后略减小的趋势,而土壤孔隙随之产生相应变化,水稳性团聚体的MWD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土壤抗侵蚀性能与土壤容重、孔隙度显着相关(P<0.05),与<0.25 mm和>2 mm水稳性团聚体显着相关(P<0.05),与其它径级团聚体相关性不好(P>0.05),与根系RLD、RMD和RAR显着相关(P<0.05);(4)植物根系对两种类型土壤抗侵蚀性能增强效应均可与RLD较好的通过WEPP模型模拟,RLD与两类土壤Dc的非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在0.93以上,黄棕壤为:Dc=0.002exp(-0.036*RLD)(τ-1.145),棕红壤为:Dc=0.002exp(-0.040*RLD)(τ-1.562),临界剪切力黄棕壤<棕红壤,说明该地区黄棕壤较棕红壤更容易被侵蚀;(5)同一剪切力下,各处泥沙含量随季节有减小趋势,不同种植密度间泥沙差异显着(20和30 g/m2除外)。在同一冲刷试验期内,前期泥沙含量增加较快,后期基本保持平衡或增加缓慢;(6)随种植密度增加,根系抗侵蚀作用增强,各样品可蚀性系数Kr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当密度超过20 g/m2时,Kr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植物根系适合的种植密度在10~20 g/m2之间。综上所述,植物根系均可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影响而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湖北地区较适宜的根系发达的香根草,须根系草类较适宜种植密度为10~20 g/m2之间,合理选择合适草种和种植密度,以发挥最佳生态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计磊[5](2017)在《种植大豆对黄土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土地多以坡耕地形式存在。由于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广泛发生。普遍发生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引起土地质量下降,降低土地生产力,同时也因径流泥沙中携带有大量养分,造成土壤养分流失,水土流失已成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形式。随着点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控制,由农业非点源污染引起的水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黄土高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坡耕地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地,防治坡耕地土壤侵蚀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点。农业生产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坡耕地作物种植在这一地区农业生产中比重很大。由于土壤抗侵蚀能力是影响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深入开展有作物覆盖的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研究,探讨作物全生育期地下部分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将会进一步完善作物防治水土流失的机理研究,为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有大豆种植的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并进行以人工模拟降雨及土壤抗侵蚀能力测定等为基础的一系列试验,研究了大豆根系对坡面产流产沙及土壤静水崩解速率、抗冲性和抗剪强度等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崩解速率随大豆生育期的延伸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大豆始粒期达到最小值,而大豆根系对土壤抗静水崩解性能的增强效应随大豆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大豆始粒期达到最大值,大豆根系对各土层土壤抗静水崩解性能的增强率最高可达73%。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生育期土壤崩解速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大豆开花期之后,5-10 cm土层土壤崩解速率均低于其他两土层,即该层土壤抗静水崩解性能最强。(2)土体中大豆根系的存在可明显增强土壤抗冲性。通过对大豆各生育期各土层土壤抗冲性的观测,有大豆生长坡面各土层土壤抗冲系数均高于同时期裸地土壤,同一土层土壤抗冲性随着大豆生育期的延伸先增强后减弱,而在垂直方向上,在苗期与分枝期,0-5 cm土层土壤抗冲性最强,开花期之后则表现为5-10 cm土层土壤抗冲性最强。全生育期大豆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增强值最高可达6.51 min·g-1。(3)大豆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作用明显,但在不同生育期对各土层的增强效应有所差异。在同一土层,随着大豆的生长,土壤抗剪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有大豆生长的坡面土壤抗剪强度均大于裸地。同一生长期,土壤抗剪切强度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大豆全生育期对土壤抗剪切强度增强率最高可达到58.15%。(4)土壤抗侵蚀能力与土体中根系参数含量密切相关,其中受根重密度、根系体积及表面积影响最为显着,且与根径小于0.05 mm的根系长度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可以注重培育根系发达、尤其是直径为0-0.5 mm根系发达的大豆品种,以提高作物对坡面的保护作用,降低土壤侵蚀危害。(5)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与裸地处理相比,大豆植株的存在可有效减缓坡面径流的形成,推迟产流开始时间,并延缓径流强度峰值出现的过程,减少径流含沙量,降低坡面产流量及产沙量,其中保留完整植株坡面径流量较裸地坡面径流量降低34.21%-58.16%,较裸地坡面产沙量降低73.86%-80.28%。大豆根系对坡面径流侵蚀产沙的抑制作用大于其对坡面径流量的抑制作用,与裸地处理相对比,仅保留大豆根系坡面径流量较裸地坡面径流量降低9.70%-14.78%,较裸地坡面产沙量降低38.35%-64.92%,大豆根系对坡面的保护主要体现在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减少坡面土壤流失量方面。(6)大豆苗期和分枝期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弱,应注意此时的土壤侵蚀防控,同时在作物收获时,应制定合理的作物栽培制度,缩短地表裸露时间增加地面覆盖,将有效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计磊,吴发启[6](2016)在《不同生长期大豆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是土壤侵蚀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分析黄土区不同生长期大豆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采用原状土冲刷槽和静水崩解法,分别在大豆不同生长期测定坡耕地不同土层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并对大豆根系特征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始粒期土壤抗侵蚀能力最强,苗期最弱;在大豆苗期与分枝期,土壤抗侵蚀能力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大豆开花期以后10~20 cm土层土壤抗侵蚀能力最强,其次为0~5 cm土层;土壤根重密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根系长度对土壤抗侵蚀能力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且根径在0~0.5 mm之间根系的增多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这表明在大豆生长初期加强对坡面的有效防护,避免地表长期裸露,培育根系发达的大豆品种将有助于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防控。(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马中浩[7](2016)在《南方红壤区玉米生育期坡地土壤抗侵蚀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分析玉米根系生长特性的基础上,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结合玉米各生育期根系的生长特点和在垂直土层中的分布规律,采用室外实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4个典型生育期(苗期、穗期、开花期、粒期)根系力学性质和含根土壤的抗蚀性、抗冲性、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坡耕地科学选育玉米品种、耕作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土粒浸水实验,对玉米地土壤抗蚀指数时空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土壤抗蚀指数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具体下降幅度在生育期和垂直土层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苗期和穗期下降幅度较开花期和粒期大,10-20cm土层各生育期下降幅度最小。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对土壤的抗蚀性产生一定的增强效应,这种增强效应在生育期方向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垂直土层方向上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以粒期为例,10-20cm土层抗蚀性增强率为72.11%,是0-10cm土层的1.54倍,20-30cm土层的3.04倍。土壤抗蚀性与有机质、>2mm水稳性团聚体和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呈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根系特征参数中,根系总体积、总根长、<1mm根长与土壤抗蚀性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2)不同生育期和土层玉米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增强效应不同,选择无根系土壤(裸地)作为对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玉米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均于开花期强化率达到最大,在垂直土层方向上分别为122%、192%和167%。土壤容重、有机质和>2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的增加能显着提高土壤抵抗径流破坏推移的能力,玉米根系特征参数中,根系总表面积、总根长和<1mm根长与土壤抗冲性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水平(P<0.01),根系总体积与土壤抗冲性达到显着正相关(P<0.05)。(3)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大,各个生育期玉米单根的抗拉力都呈幂函数增大。不同时期根系平均抗拉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开花期(23.67 N)>粒期(22.95)>穗期(12.45 N)>苗期(5.18 N),而且在每一径级内不同时期玉米根系的抗拉力都服从这种规律。单根抗拉强度与根系直径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纤维素、综纤维素、木纤比与玉米根系的力学性质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纤维素和综纤维素与根系抗拉力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而木纤比与其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抗拉强度与木纤比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同一土层土壤粘聚力C随玉米生育期推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均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同一生育期内,土壤粘聚力C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持续增加的分布特征;内摩擦角φ在土层和生育期方向上的变化特征与土壤粘聚力C相似,但变化幅度小于粘聚力C。与裸地相比,玉米根系的生长分布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且这种增强效应在土壤粘聚力C上表现的更加突显。在影响土壤抗剪强度指标的因素中,土壤容重增加值和根表面积密度对土壤抗剪强度增加值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郑茂,吴立潮,徐杰,何介南,康文星[8](2016)在《攸县3种不同水土保持林土壤抗侵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湖南省攸县境内的不同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影响,本文从林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抗蚀性能和土壤抗冲性能3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测定其林地0~20 cm层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水稳定指数、渗透系数、土壤团聚体占土样百分比和抗冲指数几个指标,进而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之间的林地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土壤的物理性状来看,楠+桤木+枫香混交林的容重和孔隙度均比其他两种林分要好;从土壤的抗蚀性能来看,3种不同林分的水稳性指数大小按照大小顺序为楠+桤木+枫香混交林>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楠+桤木+枫香混交林的渗透性能优于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且3种林分的水稳性指数与渗透系数均大于荒坡地;从土壤抗冲性能来看,土壤总团聚体占土样百分比和土壤抗冲指数按照楠+桤木+枫香混交林>枫香+栾树+桤木混交林>杉木+柏木+马尾松混交林的大小排列顺序,且指标均大于荒坡地。(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张卫[9](2016)在《皖西大别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侵蚀性——以安徽省岳西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皖西大别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侵蚀性进行研究,为防治区域水土流失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测试并分析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崩解速率和土壤抗冲性指标。[结果]土壤崩解速率V和抗冲性H在数值上随着坡位下降而增大,表明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抵抗流水冲刷和水体分散能力的强弱关系均表现为:马尾松林地>茶园>荒地;表现在崩解速率V值方面,马尾松林地不同坡位分别为-0.16,-0.11和0.03g/min,茶园分别为0.20,0.24和0.52g/min,荒地分别为0.12,0.60和0.82g/min。[结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崩解速率与抗冲性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直线递增关系,其中,荒地土壤崩解性能随抗冲性变化速率最快,马尾松林地与茶园二者直线斜率差异不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广路,范少辉,蔡春菊,张昌顺,官凤英[10](2015)在《不同混交模式毛竹林下土壤抗侵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毛竹林下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影响要因子,为进一步研究土壤抗蚀性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为对照,开展了8竹2阔林、6竹4阔林、毛竹纯林、8杉2竹林等不同混交模式毛竹林土壤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抗蚀性最强,杉木纯林最差,毛竹混交林抗蚀性优于毛竹纯林,混交林中6竹4阔林的抗蚀性较好,8竹2阔和8杉2竹林次之。崩解速率的变化趋势与抗蚀性变化趋势不同,常绿阔叶林土壤崩解速率最慢,6竹4阔林最快,8竹2阔林、杉木林、8杉2竹林低于毛竹纯林。综合考虑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抗蚀性和崩解速率,8竹2阔林是一个较好的混交模式。[结论]土壤和植被结构对土壤抗蚀性有重要影响,毛竹林土壤抗蚀性与有机质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容重、竹鞭的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枝生物量对土壤抗蚀性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土壤抗侵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经济型植物的选择与种植是遏制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效应,选择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普遍种植的乡土植物顶坛花椒纯林(以下简称花椒林)、金银花纯林(以下简称金银花林)、金银花-花椒混交林(以下简称混交林)和撂荒地(以下简称对照)4种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林下土壤的抗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能力越好,而土壤容重增大会导致土壤渗透性变差。(2)不同类型土壤抗冲性系数为金银花林(2.02min·g~(-1))大于混交林(0.82min·g~(-1))大于花椒林(0.43 min·g~(-1))大于对照(0.31min·g~(-1))。(3)在土壤的抗蚀性方面混交林的土壤抗蚀性优于金银花林、花椒林和对照。(4)从土壤入渗性能、抗蚀性、抗冲性3方面进行总体评价,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抗侵蚀论文参考文献

[1].曹丹妮.演替梯度下植物群落特征及对土壤抗侵蚀性能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刘志,杨瑞,裴仪岱.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与金银花林地土壤抗侵蚀特征[J].土壤学报.2019

[3].杨帅.山地黄壤玉米季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及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4].占海歌.3种草本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抗侵蚀性能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7

[5].王计磊.种植大豆对黄土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王计磊,吴发启.不同生长期大豆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J].土壤学报.2016

[7].马中浩.南方红壤区玉米生育期坡地土壤抗侵蚀性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6

[8].郑茂,吴立潮,徐杰,何介南,康文星.攸县3种不同水土保持林土壤抗侵蚀性能[J].湖南林业科技.2016

[9].张卫.皖西大别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侵蚀性——以安徽省岳西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6

[10].刘广路,范少辉,蔡春菊,张昌顺,官凤英.不同混交模式毛竹林下土壤抗侵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5

标签:;  ;  ;  ;  

土壤抗侵蚀论文-曹丹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