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界面论文-周璐,马红和

动力学界面论文-周璐,马红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学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流体,界面热阻,导热率,非平衡分子动力学

动力学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周璐,马红和[1](2019)在《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中固-液界面处由于声子散射形成界面热阻,给纳米流体内热量传递带来阻力。为研究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以Cu-Ar纳米流体为基础模型,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与界面热阻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随着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增大,界面热阻显着降低,其机制在于流体分子的吸附作用增强了纳米粒子表面原子的振动强度,从而促进了纳米粒子与流体之间的热传递。增大纳米粒子-流体相互作用强度可显着提高纳米流体导热率,且界面热阻对纳米流体导热率的影响程度随纳米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缪辉,臧朝平,罗欣洋,王晓伟,梁波[2](2019)在《基于薄层单元的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动力学建模及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具有复杂接触界面拉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发展了基于薄层单元的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动力学建模及修正方法。采用线性本构关系的薄层单元模拟转子部件的复杂接触关系,基于模态试验数据,运用分层模型修正方法对预紧状态下拉杆转子部件接触面的连接刚度进行识别,通过识别的薄层连接参数建立拉杆转子动力学预测模型。将拉杆转子动力学预测模型的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线性本构关系薄层单元能够模拟拉杆预紧状态下接触界面的力学特性,修改薄层单元弹性模量能够模拟接触界面的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修正后转子模型与测试结果的最大频率误差为0.6%,平均频率相对误差为0.25%,修正后模型能预测实际结构的振动响应。(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开明,刘颖琳,延辉,刘敏[3](2019)在《SDBS/BMAB油水界面自组装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SDBS/BMAB体系的油水界面自组装行为机理.通过模拟SDBS/BMAB体系的界面吸附构型来探索自组装行为机理,并给出了SDBS和BMAB在界面上的吸附过程.表面张力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有高度的吻合性.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SDBS/BMAB体系在界面上的自组装结构形成原因.同时,计算了密度曲线、径向分布函数和单层膜扩散系数,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并探究了SDBS与BMAB之间的界面自组装对于降低界面张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林长顺,顾逸乔,王婷婷,朱定一,王连登[4](2019)在《固液界面反应润湿动力学的表征与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在反应润湿过程中固液界面能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掌握反应润湿动力学的核心问题。方法基于反应润湿过程中反应界面处的叁相能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反应界面新相覆盖率α和界面活性元素占位浓度分数Φs为变量,结合Young方程带入边界条件进行数学推导,并且进一步采用Dezellus推出的cosθ-t关系的动力学方程进行理论推导。通过真空熔炼炉炼制NiSi合金,采用改良座滴法,在高温真空润湿仪中的石墨基板上进行润湿实验,用高分辨率的CCD相机拍摄反应润湿过程中接触角的变化,获取接触角数据,结合公式计算,验证动力学方程。结果理论推导出了固液界面能与时间关系的动力学方程。该方程与文献中将固液界面能在反应过程的瞬时差值作为驱动力所推方程相同,也与Dezellus推出的cosθ-t关系经推导后的动力学方程完全相同。该动力学方程中固液界面能与时间呈指数规律降低的关系。Ni-Si/C体系润湿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界面反应控制阶段,固液界面能随反应时间呈指数规律降低,与理论推导的动力学方程中固液界面能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结合动力学方程与Arrhenius方程计算出Ni-45%Si/C体系的界面反应激活能为239kJ/mol,与文献中所报道的数值接近。结论反应润湿过程中,该反应动力学方程切实可靠,固液界面能随时间呈指数规律降低的关系,能够为材料表面改性与涂层中的润湿性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宋正奇,李志强,郑绪东,沈明明,邹俭鹏[5](2019)在《镍钴基高温合金的氧化动力学与界面结合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RD,SEM和静态增重法等研究镍钴基GH783高温合金的氧化行为和氧化过程动力学,并通过纳米划痕试验对膜基结合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500~700℃没有生成氧化膜,在800℃时开始生成由Fe2O3和少量Fe3O4组成的氧化层,900℃时生成的氧化膜中Fe3O4含量增多;合金在800℃氧化100 h后,合金表面生成致密的Fe2O3-Fe3O4复合物氧化膜,膜厚约为15μm;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抛物线速度常数为3.44×10-5mg2/(cm4·h);随着氧化时间增长,氧化膜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愈趋良好,于800℃氧化100 h后膜基结合力达8.92 N。(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李沁谊,杨刚[6](2019)在《分子动力学研究混合离子在云母/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离子在土壤矿物颗粒表面的竞争吸附一直是土壤学界以及界面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过去,在对蒙脱石表面的阳离子的竞争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为二价离子的Pb~(2+),Cd~(2+)同时存在时,蒙脱石表面对Pb~(2+)的选择性增强,而Pb~(2+)的存在抑制了Cd~(2+)在蒙脱石表面的吸附;而Pb~(2+)和Cs~+同时存在时,蒙脱石对Pb~(2+)的选择性降低,Cs~+的选择性增强。蒙脱石是一种在土壤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八面体取代矿物,但另一些矿物的表面带电是来自于四面体层的同晶取代,这种结构的不同会导致界面上发生什么不同的效应,而这个效应又将如何影响到矿物表面对离子的吸附还并不清楚。矿物的结构对于离子吸附的影响机制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多争议,例如虽然高岭石和云母都作为四面体层取代的矿物,但其对于单一离子体系的吸附选择性的趋势却不相同。云母作为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四面体层取代矿物,且由于其表面十分规整的结构特性在界面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类材料。因此,本文将云母作为研究材料,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在不同表面电荷量的云母表面混合离子的竞争吸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高电场下(0.32C/m~2):1.不同离子混合体系中的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都分别发生了内圈吸附,混合体系中半径较小的离子如,Na~+,Cs~+,Cd~(2+)出现在距离表面更近的位置;2.对于Pb~(2+),分别在和Cd~(2+),Na~+和Cs~+的共存体系中,不同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对Pb~(2+)在云母表面的吸附的影响几乎相同,叁种体系比较,Pb~(2+)的吸附量在不同电荷比例的混合条件下的变化近乎相等;但在Pb~(2+)存在时,Cs~+的吸附量明显低于Na~+的吸附量;而Cd~(2+)的吸附量约为一价离子的一半。而低电场时(0.08 C/m~2),1.单一离子体系下Na~+和Cs~+出现少量内圈吸附,而Pb~(2+)和Cd~(2+)均未出现内圈吸附;2.在混合离子体系中,少量一价离子(Na~+,Cs~+)存在时,将促进Pb~(2+)在云母表面的吸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杨森,杨刚[7](2019)在《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共吸附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的吸附/解吸是发生在粘土矿物/水界面基础而又普遍的过程之一。离子吸附性能是衡量土壤矿物性能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也与土壤中众多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息息相关。粘土/溶液界面的吸附不仅深刻影响着土壤矿物的溶解和团聚、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和运输。因此,深入研究粘土/溶液界面的离子吸附行为与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土壤矿物质的吸附等各方面性能、阐明土壤中真实的离子吸附行为及特性,同时对于治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在分子尺度上研究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及竞争机制,进一步分析了电解质组成、电场强度和表面电荷位置对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不同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Na~+和Cs~+离子对于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影响了两者的吸附稳定性和吸附数量,且两者在贝得石表面会表现出显着的Na~+> Cs~+选择性序列;Pb~(2+)和Na~+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此消彼长的趋势,且电场强度显着影响了两者的吸附序列,在高电场条件下为明显的Pb~(2+)>Na~+序列,而在低电场条件下为Na~+>Pb~(2+)序列;此外,Pb~(2+)离子的存在抑制了Ca~(2+)的吸附,而共存的Ca~(2+)离子抑制了Pb~(2+)离子的内圈吸附,促进了Pb~(2+)离子的外圈吸附,它们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Pb~(2+)> Ca~(2+)的选择性序列,且在较高的电场强度下选择性序列更明显。显然,矿物表面电场的存在会使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更加有利,其吸附选择性也会更加显着,双金属离子的吸附结果也表明表面电场是粘土体系严重受到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根本原因。同时,我们将贝得石/溶液界面双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与蒙脱石/溶液界面比较,结果表明受表面电荷位置的影响,四面体发生同晶替代的贝得石会显着提高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和稳定性,而且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共吸附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吸附选择性。实验结果对于理解真实土壤体系中混合离子的吸附行为以及重金属及放射性离子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谷培科,杨森,李沁谊,杨刚[8](2019)在《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粘土矿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离子在粘土矿物表面的吸附在土壤矿物的溶解、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因此,离子吸附是土壤学、环境化学以及胶体界面化学等诸多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离子吸附现象虽然很常见但是其吸附机制和影响因素却相当复杂:不同的离子很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吸附行为,矿物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以及阴离子类型都会严重影响和改变离子的吸附行为。本文将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分子尺度研究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进一步阐明浓度、离子类型(K~+、Cs~+、Na~+、Pb~(2+)、Ca~(2+))电场强度、电荷分布和阴离子类型(Cl~-、OH~-)对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电解质浓度的改变能够明显的改变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吸附数量,不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表现出相当不同的吸附行为,同时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受电场强度、电荷分布和阴离子类型的影响很大。具体实验结果表现为:(1)浓度: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发生内圈吸附和外圈吸附,其吸附数量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2)离子类型:不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有明显的差异,内圈吸附离子和外圈吸附离子表现出明显的离子特异性。(3)电场强度:表面电场增强极大提升了金属离子的吸附数量,尤其是内圈吸附数量,并且外圈金属离子吸附位置也逐渐向矿物表面靠近,说明电场强度增强,矿物表面对金属离子的作用力随之增强。(4)电荷分布:与蒙脱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行为比较分析,在蒙脱石表面同时出现内外圈吸附离子会因电荷分布的改变在贝得石表面形成显着的内圈吸附,可以看出电荷分布控制金属离子的吸附,并进一步影响着离子的吸附类型和数量。(5)阴离子类型:OH~-离子相对Cl~-离子,更加有利于金属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韩雪杰,郭巧能,杨仕娥,王明星,王杰芳[9](2019)在《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铜/铝薄膜的界面扩散性能及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铜/铝薄膜界面扩散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原子扩散到铝侧的数目比铝原子扩散到铜侧的多。铜原子能扩散到铝侧的深处,铝原子只在界面处有扩散。铝的扩散系数大于铜的。铜铝在较低温度下扩散不明显,在800 K下扩散较好。因此确定模拟界面扩散时的保温温度为800 K。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过渡层的厚度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当在800 K下保温1.2 ns时,铜/铝薄膜的力学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4期)

高斯萌,康志红,夏坤,乃永宁,袁瑞霞[10](2019)在《抗衡离子对壬基酚取代的十二烷基磺酸盐在正癸烷/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考察了一价阳离子(Li~+、Na~+、K~+、Rb~+、Cs~+)对壬基酚取代的十二烷基磺酸盐在正癸烷/水界面上的聚集行为。通过分析密度分布,计算界面厚度、界面张力以及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基与水中氧原子的相互作用,发现随着一价阳离子的半径增大,界面厚度逐渐增加,极性头基与水中氧原子的配位数减少。研究也表明抗衡离子半径的变化能够影响壬基酚取代的十二烷基磺酸盐在正癸烷/水界面的界面性质。(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动力学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具有复杂接触界面拉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发展了基于薄层单元的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动力学建模及修正方法。采用线性本构关系的薄层单元模拟转子部件的复杂接触关系,基于模态试验数据,运用分层模型修正方法对预紧状态下拉杆转子部件接触面的连接刚度进行识别,通过识别的薄层连接参数建立拉杆转子动力学预测模型。将拉杆转子动力学预测模型的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线性本构关系薄层单元能够模拟拉杆预紧状态下接触界面的力学特性,修改薄层单元弹性模量能够模拟接触界面的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修正后转子模型与测试结果的最大频率误差为0.6%,平均频率相对误差为0.25%,修正后模型能预测实际结构的振动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学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周璐,马红和.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缪辉,臧朝平,罗欣洋,王晓伟,梁波.基于薄层单元的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动力学建模及修正[J].航空动力学报.2019

[3].李开明,刘颖琳,延辉,刘敏.SDBS/BMAB油水界面自组装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林长顺,顾逸乔,王婷婷,朱定一,王连登.固液界面反应润湿动力学的表征与计算[J].表面技术.2019

[5].宋正奇,李志强,郑绪东,沈明明,邹俭鹏.镍钴基高温合金的氧化动力学与界面结合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李沁谊,杨刚.分子动力学研究混合离子在云母/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杨森,杨刚.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共吸附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8].谷培科,杨森,李沁谊,杨刚.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子动力学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9].韩雪杰,郭巧能,杨仕娥,王明星,王杰芳.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铜/铝薄膜的界面扩散性能及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热加工工艺.2019

[10].高斯萌,康志红,夏坤,乃永宁,袁瑞霞.抗衡离子对壬基酚取代的十二烷基磺酸盐在正癸烷/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化工科技.2019

标签:;  ;  ;  ;  

动力学界面论文-周璐,马红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