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东部地区论文-贾春芳

青海省东部地区论文-贾春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海省东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林业经营体制,资金投入,青海海东,乐都区

青海省东部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贾春芳[1](2019)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林业经营体制和资金投入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东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西部边陲与青藏高原东部接壤的过渡地带,总面积266万hm2左右,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本地区的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林业在本区林业生产中又居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着重以乐都区为例,就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林业的经营体制和资金投入问题进行论述,以期为该地区乡村林业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童珏,罗银飞,袁有靖,李铜邦,侯利鹏[2](2018)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干热岩靶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构造活动强烈,地热地质条件优越,出露有多处高温泉水。本文通过总结概括贵德县扎仓沟干热岩成矿模式,对比分析区域热构造背景和区内各温泉区地热—干热岩地质条件,提出近东西向与北北西向展布断层组合交汇部位,挤压破碎最为严重,形成局部张拉通道,沟通深部异常热输出,形成深部等温面上凸,同时也为深部岩浆上涌提供了通道,易形成地热及干热岩资源富集区;结合深部地温条件、放射性生热率、岩性特征等,选取曲乃亥温泉区、新街温泉区、兰采温泉区及曲库乎温泉区为青海省东部地区干热岩进一步勘探的理想靶区。(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8年11期)

闫京艳,林恭华,陈洪舰,李千,覃雯[3](2018)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11个微卫星标记对采自青海省东部地区的13个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种群149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运用种群遗传学方法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共计检测到97个等位基因,各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58~0.82和0.60~0.79,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具有显着的遗传结构,13个地理种群形成了3个遗传聚类群,且3个遗传聚类群与湟水河和黄河上游干流所划分的地理单元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湟水河和黄河上游干流是阻碍该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种群进行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同时,STRUCTURE分析结果还显示3个遗传聚类群间仍有明显的基因流,AMOVA分析也显示3个聚类群间变异百分比为6.60%,仅略高于聚类群内种群间的变异(4.51%),而远低于种群内变异水平(88.90%),表明3个聚类群间的分化程度并不是很深。这说明喜马拉雅旱獭可能通过桥梁或在枯水期等穿越河流进行基因交流。以上结果为该地区的旱獭种群监控和鼠疫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磊,赵芳,陈振华,杨俊东,苏建平[4](2018)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熊蜂物种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形态学和基于线粒体16SrD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青海省东部地区20个县(市)的熊蜂(Bombus spp.)进行了物种鉴定及组成分析,并探讨了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3 195份熊蜂标本,鉴定为23个物种,隶属10个亚属;所有熊蜂的总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67,总体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5,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有5个物种[兰州熊蜂(B.lantschouensis)、密林熊蜂(B.patagiatus)、明亮熊蜂(B.lucorum)、火红熊蜂(B.pyrosoma)和黑尾熊蜂(B.melanurus)]具有商业开发的潜力,其数量占总标本数的17.9%;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均温是影响熊蜂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随着温度的降低,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显着下降。本研究结果为了解、利用和保护青藏高原熊蜂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关键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5](2018)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省内东部地区对口支援青南地区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政办[2018]65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关于进一步深化省内东部地区对口支援青南地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本文来源于《青海政报》期刊2018年10期)

张静,黄胜,保广裕,郭广,燕振宁[6](2017)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青海省东部地区主要路段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评估法及统计分析法,针对挑选确定的隐患点气象灾害风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所普查交通沿线的主要气象灾害为道路结冰、强降水和积雪,衍生的次生灾害为塌方、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风险点路基岩土类型大部为砂土和碎石土,植被覆盖率分布极不均匀,道路形态为弯道或坡道。隐患点致灾气象因子临界值,由强降水造成路面有明显积水的临界值为24小时降雨量达10毫米;降雪天气致灾因子临界值为24小时降雪量2.5毫米;道路结冰灾害影响临界值为路面结冰持续时间大于等于2天。(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创新驱动智慧气象服务——第七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09-27)

王海,郭青云,李孝繁,马永强,陈斌[7](2016)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发展设施大樱桃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海省东部温暖河谷地区大樱桃种植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种植区的气候条件、制约因素、设施类型和主栽品种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提出了青海省以设施大樱桃为发展方向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青海农林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李新征[8](2016)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学者研究的重大问题。在导师的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基金项目《青海省东部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2015-ZJ-602)资助下,本文以青海省“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青海省东部城市群范围为依据界定了研究区,借助Arcgis、ENVI、Erdas软件,对2000年、2005年、2013年叁期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青海省东部地区叁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在此基础上从土地数量、利用程度、用地结构和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2000-2013年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了引起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总结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各类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2000年至2013年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林地和耕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为:草地、耕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出现不同幅度的减少,而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的面积有所增加。2000年至2005年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林地,为6.61%。2005年至2013年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为55.53%。总体上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规模都比较大。(2)青海省东部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为:2000年至2013年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未利用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和耕地。建设用地的转入面积最大,为25878.22 hm2。耕地的转出面积为107263.96 hm2,反映出建设用地的扩展挤占了耕地。青海省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195.54上升到2013年的222.70,增加了27.16。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别为0.0017和0.136,都大于0,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说明青海省东部地区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未利用地还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3)由于青海省东部地区位于湟水谷地,地形、地貌以及水资源成为该区域扩张的基础性限制因素。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政策和制度的引导控制着该地区发展的方向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组合。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青海省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4)青海省东部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和发展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规划产业布局等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周扬,雷学华,王钟霆[9](2015)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端午节民俗调查——以西宁市与海东市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历史文化演变中形成的一种符号象征。端午节在中国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重要传统节日,本次调查的主要方向为青海省西宁与海东市乐都地区端午节期间所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着力翔实地叙述端午节期间,青海省东部地区不同市县不同民族在庆祝端午节时的"花儿"会等几种民俗文化。目的有二,其一,通过文字与影像来向社会大众展现青海省东部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与风情,保护并传播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与历史;其二,在了解地方民族的端午节文化活动后,分析节日与文化空间的构建之间的联系,总结调查的实际意义与相关理论,为文化现象提供理论结构的支撑。(本文来源于《节日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张鹤,胡诚,吴忌,韩向博,李聪[10](2014)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居民对藏医药发展传承看法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对青海大通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青海省东部地区居民对藏医发展传承看法情况,了解藏医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发展传承现状及在当地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以期对藏药发展及传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青海省东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构造活动强烈,地热地质条件优越,出露有多处高温泉水。本文通过总结概括贵德县扎仓沟干热岩成矿模式,对比分析区域热构造背景和区内各温泉区地热—干热岩地质条件,提出近东西向与北北西向展布断层组合交汇部位,挤压破碎最为严重,形成局部张拉通道,沟通深部异常热输出,形成深部等温面上凸,同时也为深部岩浆上涌提供了通道,易形成地热及干热岩资源富集区;结合深部地温条件、放射性生热率、岩性特征等,选取曲乃亥温泉区、新街温泉区、兰采温泉区及曲库乎温泉区为青海省东部地区干热岩进一步勘探的理想靶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海省东部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贾春芳.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林业经营体制和资金投入问题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童珏,罗银飞,袁有靖,李铜邦,侯利鹏.青海省东部地区干热岩靶区分析[J].工程勘察.2018

[3].闫京艳,林恭华,陈洪舰,李千,覃雯.青海省东部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结构[J].兽类学报.2018

[4].王磊,赵芳,陈振华,杨俊东,苏建平.青海省东部地区熊蜂物种多样性分析[J].草业科学.2018

[5]..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省内东部地区对口支援青南地区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J].青海政报.2018

[6].张静,黄胜,保广裕,郭广,燕振宁.青海省东部地区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分析[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创新驱动智慧气象服务——第七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2017

[7].王海,郭青云,李孝繁,马永强,陈斌.青海省东部地区发展设施大樱桃的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16

[8].李新征.青海省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9].周扬,雷学华,王钟霆.青海省东部地区端午节民俗调查——以西宁市与海东市地区为例[J].节日研究.2015

[10].张鹤,胡诚,吴忌,韩向博,李聪.青海省东部地区居民对藏医药发展传承看法的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

标签:;  ;  ;  ;  

青海省东部地区论文-贾春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