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坡折带论文-王涵

号坡折带论文-王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号坡折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藏特征,控藏作用,奥陶系油气藏,塔中地区

号坡折带论文文献综述

王涵[1](2016)在《塔中Ⅰ号坡折带与10号构造带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及控藏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从2003年到现今,相继发现了塔中Ⅰ号破折带上奥陶统大型礁滩体油气藏,以及北部斜坡中下奥陶统岩大面积准层状分布的风化壳型油气藏。研究发现,受到储层和断裂共同作用的影响,不同构造带在不同层位上的含油气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本次研究选取典型富油气构造带塔中Ⅰ号坡折带及10号构造带,在大量的地质、测井、地震、地球化学分析化验等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两个构造带储层和断裂的特征及控藏作用,并进行对比分析,这对于开展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聚集特征与成藏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塔中Ⅰ号坡折带良里塔格组显示了更好的含油气性,10号构造带鹰山组的含油气性更好。从油气藏的分布可以看出,断裂的发育程度与储层的分布对油气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2)从储层特征来看,在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Ⅰ号坡折带以巨厚的礁滩复合体为特征,优质储层更为发育;在鹰山组沉积时期,10号构造带处于岩溶次高地,发育了大面积的台内滩沉积,并且受到后期岩溶作用的影响,发育了大量了溶蚀孔洞及裂缝。(3)从断裂特征来看,Ⅰ号逆冲断裂活动剧烈,并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而10号断裂属于次级断裂,活动较弱。研究区走滑断裂在横向上具有四种组合方式,在纵向上具有叁花六带的形态,构造样式以负花状构造为主。从地层水证据来看,Ⅰ号坡折带上下奥陶统之间流体交换明显,显示了更好的沟通性。(4)从储断共同控藏作用来看,良里塔格组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控于高能沉积相带的分布,鹰山组油气藏主要受控于岩溶相带的分布。并且由于Ⅰ号断裂紧邻满加尔凹陷,油气充注点、断层的倾角和断距对油气控制作用明显。平面上,高产井主要分布在走滑断裂的羽状破碎带和马尾走滑带,并且距离走滑断裂越近,油气产能越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马安来,金之钧,李婧婧,朱秀香[2](2012)在《塔中Ⅰ号坡折带顺西区块顺7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塔中Ⅰ号坡折带顺西区块顺7井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获得了凝析油与天然气。凝析油具有饱和烃含量高、芳烃含量低、非烃沥青质含量低的特点,饱芳比和非沥比分别为13.51和18.50。凝析油Pr/Ph比为1.16,庚烷值和异庚烷值分别为33%和3.8,为高成熟凝析油。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由于成熟度较高,藿烷系列基本消失,叁环萜烷以C19叁环萜烷为主峰。凝析油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全油碳同位素值为-29.6‰,与公认的寒武系生源的塔东2井原油具有相近的碳同位素值,因而凝析油可能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顺7井天然气为湿气,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仅为-51.7‰,与TZ45井奥陶系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相近;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值分布呈现正碳同位素序列。该天然气的来源可能为上奥陶统烃源岩。(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2年06期)

雷克辉,钟宁宁,王冰洁,周洪义[3](2013)在《塔中Ⅰ号坡折带断裂系统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干数据体分析方法,结合可视化研究手段,对塔中Ⅰ号坡折带断裂系统的走向、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对比解释,并对断裂系统进行了分类及组合,厘定了断裂的发生期次。结果表明:塔中I号坡折带断裂系统根据规模大小及形成期次可划分叁级。一级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形成的断裂为二级断裂,晚海西期形成的断裂为叁级断裂。各级断裂对奥陶系的储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断裂活动的继承性,该区断裂系统对早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是不断迭加的。(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3年02期)

杨海军,韩剑发,孙崇浩,张海祖[4](2011)在《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勘探理论与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断解决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勘探中遇到的诸多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创新了塔中大漠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系列:礁滩复合体地质综合建模技术,礁滩复合体优质储集层地震预测技术,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描述技术;礁滩复合体井位优选技术,超埋深、超高温、超高压油气层识别、保护与工艺改造技术。发展了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成藏地质理论:剖析了台缘坡折带地质结构的分段性及其对礁滩复合体空间展布的控制,发现了井下奥陶纪最大型生物礁群,建立了大型礁滩复合体空间几何学地质模型,认识了多成因改良的礁滩复合体大型储集体,建立了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地质模型(群);查明了迄今为止全球埋藏最深、时代最老的大型凝析气藏。目前已探明中国第一个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田,3×108 t油气规模基本落实,东部100×104 t产能已初步建成。地质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台缘高能相带油气成藏理论,勘探开发实践发展了超深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技术,开创了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台地边缘寻找大型礁滩型油气藏的新领域,对塔里木盆地资源战略接替、产能接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1年03期)

韩剑发,孙崇浩,于红枫,吉云刚,张正红[5](2011)在《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发育动力学及其控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发现了我国珊瑚-层孔虫造礁群落最早的礁体,在生态演替上具承先启后重要特征,并伴随着发育了多套礁滩相储集体。充分利用古地理、古地磁,同位素、微量元素,包裹体,岩心物性分析等数据,分析了塔里木板块奥陶纪成礁环境,特别是从构造地质学、碳酸盐岩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学出发,剖析了塔中隆起碳酸盐岩台地演化的阶段性、海平面变化的周期性,以及奥陶纪造礁生物生态群落的演替及生物生长性,分别建立了良里塔格组各个时期礁滩复合体发育的模式,深入解析了礁滩复合体多期生长发育的动力学特征。塔中良里塔格组3期迭加发育的礁体生长与台地演化的构造阶段性密切相关,同时控制了礁滩复合体微相类型上的多样性和分异性。礁滩复合体地貌隆起和高频海平面变化所导致的暴露,以及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动力学基础,经后期埋藏过程中所经历的表生岩溶作用、埋藏期热水岩溶作用以及断层相关岩溶等是该礁滩复合体储层物性改良主控因素。集中揭示了塔中奥陶纪礁滩复合体发育演替几何学、动力学机制及礁滩储集体控储机制,有效指导了塔中古隆起奥陶系生物礁油气规模效益开发,对于类似油气田勘探与学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鼐,赵宗举,肖中尧,张宝民,张宝收[6](2010)在《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裂缝方解石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中已发现的90%以上油气藏空间分布位置与断裂有关。据裂缝穿插关系、含烃包裹体情况,将塔中奥陶系缝隙按形成时间先后及与油气运移关系分成17种,按成因将17种缝隙分成成岩缝隙和构造裂缝,其中构造裂缝可进一步分成3期。据方解石脉中含烃包裹体情况将烃包裹体分成4期。对含不同期次烃包裹体的脉体进行碳氧锶同位素分析,表明方解石脉为深埋成岩期充填,含第Ⅰ期烃包裹体和含第Ⅲ期烃包裹体的方解石有深部寒武系重溶锶的混入,含第Ⅱ期烃包裹体和含第Ⅳ期烃包裹体的方解石主要受奥陶系围岩重溶锶的控制。在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塔中Ⅰ号坡折带寒武系烃源岩排出的油气通过中奥陶统、上奥陶统灰岩是由下向上运移的,虽然有油通过但未储集。晚海西期,推断由北侧满加尔凹陷深部中奥陶统、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油向南移动到塔中Ⅰ号坡折带浅部的奥陶系灰岩中储集,同时这一时期也有下部寒武系烃源岩排出的油和气进入中奥陶统、上奥陶统灰岩储层中。喜马拉雅期形成的第Ⅳ期烃包裹体在TZ26井、TZ24井和TZ62井最为常见,其北西边的井较少含有第Ⅳ期烃包裹体,油气可能由北西深部向南东浅部运移,经过了调整,而形成了现今油气藏。第Ⅲ期、第Ⅳ期烃包裹体对应的油气活动是形成大油气藏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张鼐,王招明,杨海军,邢永亮,赵瑞华[7](2010)在《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流体包裹体期次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方解石脉与含烃愈合缝的穿插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温度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烃包裹体分成4期:晚加里东运动期形成Ⅰ期黑色液烃包裹体,为寒武系生成的油向上运移经过奥陶系;晚海西运动期奥陶系烃源岩开始排烃形成Ⅱ期浅褐色液烃包裹体;之后的火山热液作用,深部高成熟度油气大量广泛地进入奥陶系储集层,形成大量Ⅲ期烃包裹体,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2次、也是一次重要成藏期;Ⅳ期喜马拉雅运动期先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的高部位区TZ26-TZ62油气的大量充注,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3次成藏,之后,先前形成的油气进行调整,在部分井区天然气直接充注。Ⅰ-Ⅱ期烃包裹体是油气运移的"足迹",Ⅲ-Ⅳ期是油气成藏的"历史",并且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找高产油气的"标志"。(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0年01期)

王一男,阳孝法,蔡益栋,张矿明[8](2010)在《塔中Ⅰ号坡折带对塔中隆起北侧礁滩相发育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礁等有机建造所需的生长条件是基于造礁生物的生存条件的,而所有影响生存条件的因素都是在古地貌阶段性不变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所以古地貌对一切沉积相的发育分布的影响具有必然性。以塔中隆起北侧的塔中I号坡折带周边为主要研究范围,对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地层进行了重点研究,发现研究区生物礁滩体纵向与横向都具有一定的发育分布规律,且表现出受构造古地貌控制的特点。研究区制约礁滩展布的主要是早奥陶世末T74界面上的构造坡折带。随海平面的升降,礁滩相会表现出一定的发育期次和营建方向的变化,鉴于坡折与礁滩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塔中I号坡折带的地形与迁移特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0年01期)

李卓,姜振学,庞雄奇,杨海军,黄玉燕[9](2009)在《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塔中83井区气侵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喜山期过量干气对塔中Ⅰ号坡折带古油藏的气侵作用导致了油气分馏形成次生凝析气藏。前人关于塔中地区气侵的研究多数是定性描述,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以塔中Ⅰ号带塔中83井区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该区的成藏地质条件,总结了其油气性质、组分的特征,开展了全油正构烷烃定量测试,计算了正构烷烃损率,对研究区气侵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沿塔中82走滑断裂和塔中Ⅰ号断裂交汇部位充注的高—过成熟度干气导致了研究区油气分馏,原油的低碳数正构烷烃溶于气相,形成了奥陶系次生凝析气藏。分析正构烷烃损失率Q发现,在平面上由北西向南东Q逐渐减小(12%~86%),为塔中83井区气侵程度提供了定量证据。因此,大断裂附近的斜坡上倾方向应是寻找碳酸盐岩油气高产井的有利地区。(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0-16)

李多丽,刘兴礼,钟广法,郭秀丽[10](2009)在《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型储集层沉积微相成像测井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塔中Ⅰ号坡折带碳酸盐岩礁滩型储集层沉积微相的特点,以成像测井资料为主体,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对沉积微相及其与储集层物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碳酸盐岩成像测井相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地质研究的测井相分类体系;通过岩心刻度总结归纳了各沉积微相的成像测井图像响应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测井相模式;对单井进行了连续的测井相划分,并进行了沉积微相解释;最后统计分析了测井相与储集层物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9年02期)

号坡折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塔中Ⅰ号坡折带顺西区块顺7井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获得了凝析油与天然气。凝析油具有饱和烃含量高、芳烃含量低、非烃沥青质含量低的特点,饱芳比和非沥比分别为13.51和18.50。凝析油Pr/Ph比为1.16,庚烷值和异庚烷值分别为33%和3.8,为高成熟凝析油。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由于成熟度较高,藿烷系列基本消失,叁环萜烷以C19叁环萜烷为主峰。凝析油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全油碳同位素值为-29.6‰,与公认的寒武系生源的塔东2井原油具有相近的碳同位素值,因而凝析油可能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顺7井天然气为湿气,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仅为-51.7‰,与TZ45井奥陶系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相近;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值分布呈现正碳同位素序列。该天然气的来源可能为上奥陶统烃源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号坡折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涵.塔中Ⅰ号坡折带与10号构造带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及控藏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2].马安来,金之钧,李婧婧,朱秀香.塔中Ⅰ号坡折带顺西区块顺7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

[3].雷克辉,钟宁宁,王冰洁,周洪义.塔中Ⅰ号坡折带断裂系统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J].特种油气藏.2013

[4].杨海军,韩剑发,孙崇浩,张海祖.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勘探理论与技术[J].新疆石油地质.2011

[5].韩剑发,孙崇浩,于红枫,吉云刚,张正红.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发育动力学及其控储机制[J].岩石学报.2011

[6].张鼐,赵宗举,肖中尧,张宝民,张宝收.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裂缝方解石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

[7].张鼐,王招明,杨海军,邢永亮,赵瑞华.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流体包裹体期次及地质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10

[8].王一男,阳孝法,蔡益栋,张矿明.塔中Ⅰ号坡折带对塔中隆起北侧礁滩相发育分布的影响[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

[9].李卓,姜振学,庞雄奇,杨海军,黄玉燕.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塔中83井区气侵定量研究[C].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0].李多丽,刘兴礼,钟广法,郭秀丽.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型储集层沉积微相成像测井解释[J].新疆石油地质.2009

标签:;  ;  ;  ;  

号坡折带论文-王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