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秧歌论文-孔令玲,郭肖雷

壶关秧歌论文-孔令玲,郭肖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壶关秧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壶关秧歌,音乐形态

壶关秧歌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玲,郭肖雷[1](2019)在《壶关秧歌音乐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壶关秧歌是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地区流传的地方小戏,是在民间歌舞秧歌的基础上,加之表演故事发展而来。秧歌,最初作为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以民歌小调作为基础,由歌舞音乐发展成地方小戏后则是歌唱、舞蹈、表演故事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王小林[2](2016)在《壶关秧歌的源流及其音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包括今长治和晋城两市),古称"上党",是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地。在她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母体中,孕育出了无数艺术之花。这里的戏曲秧歌艺术不仅历史悠久,同时剧种繁多。在本地区流行的秧歌中,虽然在音乐和表演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历程,都是由民间小调和曲艺说唱发展演变而来的。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最有影响、最具地方色彩的壶关秧歌的调查、研究,以期对秧歌小戏的历史源流、音乐特色、方言演唱等作出初步探索。(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6年07期)

原双喜[3](2015)在《壶关秧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壶关秧歌最初发源干山西长治县西火一带,因而过去叫它西火秧歌。由于演唱时没有弦乐伴奏,又叫"干板秧歌"、"清板秧歌"。它的历史悠久,据现有碑碣和县志记载,大约产生于清朝嘉庆年间,盛行于同治年问。西火秧歌解放前在民问广为流传,晋东南的壶关、陵川、高平、长治县、屯留、长子、潞城、沁县等县农村都有许多业余班社,农闲唱戏、农忙种地,以自娱自乐为主。特别是农历正月,(本文来源于《中国演员:2015年第4期(总第46期)》期刊2015-04-01)

张宏[4](2009)在《壶关秧歌的考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壶关县是全国着名的戏曲之乡,壶关秧歌便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它以壶关县为轴心,辐射周边几个县,因为它独特的唱腔以及质朴的唱词于2007年被评为山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迅速的发展,在当代的中国,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真实的证明了前一代人所达到的水平,是培育下一代人的基础,而同时也是后人自下而上生存发展的起点和能源。每一个文化土壤里都有它们自己最基本的和最独特的原素,就像我们生存所需的阳光和水一样。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这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等待着我们去传承和保护。本文旨在以壶关秧歌作为个例,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对它近年来的发展做出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并为全国的地方艺术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壶关秧歌做为一种民间的艺术,长期流行于壶关、长治、陵川等县为中心的晋东南地区,并且在壶关县,它更是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成为壶关县民间艺术的典范。作为反映晋东南壶关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民间艺术,壶关秧歌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不同时期壶关县人民情感模式和生存状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代代壶关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更是勾勒出壶关县民间民俗各个时期的不同风采。在近些年来,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不断出现,壶关秧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逐渐出现了慢慢退化的趋势。最近几年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开展的时候,壶关秧歌的研究对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篇论文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借助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地理学、人文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从各个角度对壶关秧歌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尊崇事实,注重典籍,理性推理,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其曲折的生存环境与发展之路,探究历经时代洗礼之后的壶关秧歌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及发展保护价值。2007年应该是壶关秧歌发展史上的转折之年,它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给壶关秧歌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就目前看来,这个光环并没有给壶关秧歌带来很多实质性的变化,它依然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苦苦挣扎,壶关秧歌是否能在现今文化纷杂的现实中挣脱困境,并且摆脱消亡的命运,甚至可能走上奢望中的繁荣是值行我们密切关注的。在国家大力推崇,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大好形势之下,以此为鉴,意在大家共勉,群策群力,为保护和发展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尽些薄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9-06-01)

闫邦山,李忠义[5](2007)在《杨鸿志与壶关秧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壶关秧歌是流行在太行山区的一种民间小调,属山西省诸多小剧种之一,在上党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表演这种(本文来源于《山西老年》期刊2007年07期)

江萍[6](1962)在《李有能和他的驴——略谈壶关秧歌《雇驴》的表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有好多小剧种,最近我看了不少小剧种的演出,我感到这些小剧种生活气息浓厚,而且歌舞丰富优美。有人说小剧种没有什么传统,其实这一看就发现他们用歌舞来表演生活,的确有独到的地方,无怪受到群众那么热烈的欢迎。这传统就值得好好研究继承。这次我看到壶关秧歌剧团演出的《雇(本文来源于《戏剧报》期刊1962年02期)

壶关秧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包括今长治和晋城两市),古称"上党",是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地。在她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母体中,孕育出了无数艺术之花。这里的戏曲秧歌艺术不仅历史悠久,同时剧种繁多。在本地区流行的秧歌中,虽然在音乐和表演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历程,都是由民间小调和曲艺说唱发展演变而来的。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最有影响、最具地方色彩的壶关秧歌的调查、研究,以期对秧歌小戏的历史源流、音乐特色、方言演唱等作出初步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壶关秧歌论文参考文献

[1].孔令玲,郭肖雷.壶关秧歌音乐形态分析[J].艺术科技.2019

[2].王小林.壶关秧歌的源流及其音乐特征研究[J].音乐创作.2016

[3].原双喜.壶关秧歌[C].中国演员:2015年第4期(总第46期).2015

[4].张宏.壶关秧歌的考察研究[D].山西大学.2009

[5].闫邦山,李忠义.杨鸿志与壶关秧歌[J].山西老年.2007

[6].江萍.李有能和他的驴——略谈壶关秧歌《雇驴》的表演[J].戏剧报.1962

标签:;  ;  

壶关秧歌论文-孔令玲,郭肖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