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沁夫论文-乌日嘎

玛拉沁夫论文-乌日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玛拉沁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玛拉沁夫,小说,《江格尔》,传承

玛拉沁夫论文文献综述

乌日嘎[1](2018)在《玛拉沁夫中短篇小说对《江格尔》的传承与发扬》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拉沁夫中短篇小说创作深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论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有机统一,还是以夸张的写作手法塑造"现代英雄",或是对"正义"与"邪恶"始终对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思想(法则)的生动体现,无一不展现了作家对《江格尔》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6期)

包红玲[2](2018)在《亨利劳森与玛拉沁夫写作特点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劳森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时期着名作家,是丛林文学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赶畜人的妻子》。玛拉沁夫是中国现代蒙古族作家,草原文学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对两位作家进行跨时比较研究,可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文学文化交流与互动,弘扬发展民族文学与文化。(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孟琪豫[3](2018)在《玛拉沁夫小说革命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拉沁夫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蒙古族作家。他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紧密地与中国革命、与我国蒙古族的民族解放与民族进步联系在一起,因此也构建了特色鲜明的革命话语。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结合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变迁,对玛拉沁夫小说的革命话语进行专题研讨,从而把握玛拉沁夫作为民族作家与革命作家的身份意识。本文认为,玛拉沁夫小说的革命话语,是一个由阶级话语、民族话语、时代话语与启蒙话语组成的话语体系。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开辟玛拉沁夫作品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天地,即从话语或主题话语上把握玛拉沁夫小说的革命文化内涵,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发掘玛拉沁夫小说革命话语建构,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维护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目前研究玛拉沁夫作品的成果很多,但关于其革命话语的研究还十分不够或相当欠缺,这种状况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选题依据。正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研究玛拉沁夫小说阶级话语的构建,认为玛拉沁夫小说阶级话语主要包括阶级社会伴随着阶级对立、国、共政权的不同属性以及我国蒙古族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首先,剥削阶级总是对被剥削阶级实施政治、经济、思想压迫,阶级压迫必然引起阶级反抗。其次,国民党反动统治丧失了历史合法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政权具有合法性。再次,民族分裂主义不得人心,必将失败,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蒙古族正确的政治选择。第二章探究玛拉沁夫小说民族话语的凸显,认为玛拉沁夫小说民族话语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国蒙古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历史上的阶级压迫给我国蒙古族带来了深重历史灾难,当代历史曲折给蒙古族带来了新的社会灾难。第二个方面是我国蒙古族具有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族是一个信奉佛教的民族,蒙古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必然造就出独特的生存文化,蒙古族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显示出无穷的魅力。第叁个方面是新形势下蒙古族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考验:新形势下蒙古族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在新形势下,生态问题是关乎整个民族未来发展与生存命运的重要问题。第叁章探讨玛拉沁夫小说时代话语的生产,认为玛拉沁夫小说时代话语由以下内容构成。一是蒙古族儿女开启了建设时代的步伐:牧民建设社会主义牧区斗志昂扬,工人建设社会主义工厂热情高涨。二是新时代背景下蒙古族儿女追求新的时代理想:他们在历史曲折中追求坚定生活信念与在改革开放时代追求新的社会理想。叁是各族儿女为建设新家园而奉献力量:各族儿女的先进分子率先把青春、才华与智慧奉献给草原革命与建设事业,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绝不可否认的。第四章讨论玛拉沁夫小说启蒙话语的呈现,认为玛拉沁夫小说启蒙话语主要表现为走出政治蒙昧主义,寻求政治理性精神;走出文化蒙昧主义,寻求理性精神;走出生态蒙昧主义,寻求科学精神。结语总结了玛拉沁夫对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与信念,这也正是小说革命话语建构的坚实思想、政治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3-09)

叶立群[4](2017)在《论辽宁蒙古族作家创作的民族学价值——以尹湛纳希、玛拉沁夫、萨仁图娅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蒙古族作家所营构的具有多重内涵的文本,内蕴着深刻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他们的创作,不但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还有着不可低估的民族学价值。其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对民族文化原型及民族文化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和描述,为民族史研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针对民族地位、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提出了独到见解和历史性的论断;塑造了多个具有民族性格的艺术形象,以此彰显民族心理结构,开掘、重构和升华民族精神。(本文来源于《满族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雷晓斐,孟庆[5](2017)在《玛拉沁夫:以写草原为己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52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起,他的名字便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紧密相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重要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他是起引领作用的主力干将和领路人。他的作品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宝库,为我国少数民(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7-09-15)

包朝丽门[6](2017)在《玛拉沁夫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家,他不仅在小说、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他的散文创作也广受大众喜爱。纵观玛拉沁夫当前研究,有关他小说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他的散文研究尚处于薄弱状态,还未进行系统化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以玛拉沁夫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创作经历、文学观念,对玛拉沁夫散文创作形成的文化土壤、文本主题、创作艺术进行综合研究。论文以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论文第一章对玛拉沁夫散文创作进行简单的介绍,再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中外文学的借鉴两个方面对玛拉沁夫散文文化土壤进行分析。论文第二章从团结友谊、赞扬劳动、怀乡情结、追忆故人等角度,结合作品文本对玛拉沁夫散文创作主题进行详细解析。第叁章提出了玛拉沁夫散文创作艺术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借以情景交融来创设意象,抒情当中融入哲理意蕴等观点。并以实际例子论证观点,对玛拉沁夫散文的艺术特征进行解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同时,对玛拉沁夫散文给当代蒙古族文学起到的影响予以了高度肯定。(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0)

秦戈,王杰[7](2017)在《“中国文学发展是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玛拉沁夫的名字是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始终联系在一起的,他半个世纪的艰难与曲折,梦想与辉煌,都有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投射和折光。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他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先行者;70年代末至现在,他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7-03-03)

吴晓妹[8](2016)在《苏俄文学对蒙古族文学的影响——以肖洛霍夫和玛拉沁夫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开始走向世界。同时,外国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苏俄文学对蒙古族文学影响尤大。蒙古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开掘的同时,也重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阅读,从而吸收了众多国家的文学精华,丰富了蒙古族的文学创作内容,扩展了本民族的创作视野,产生了许多异彩纷呈的文学创作,促进了本民族文学的不断发展。本论文主要以苏俄文学的代表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和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作品为例,探究苏俄文学对蒙古族文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21期)

郭岩[9](2016)在《玛拉沁夫小说语言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拉沁夫,草原之骄子。他不仅是蒙古族当代文学的领路人,还是我国当代文坛上最早的少数民族作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坚持使用汉语创作,致力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历史进程,开创了我国草原小说之先河,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针对玛拉沁夫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对其语言方面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以玛拉沁夫小说着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小说语言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把握其整体的语言特点。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由玛拉沁夫及其作品简介、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四部分组成。第二章,着力描述和分析玛拉沁夫小说语言运用中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抒情性和哲理性特点,重点关注其作品中比喻的使用特点以及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学习与运用。第叁章,追溯玛拉沁夫小说语言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第四章,探讨玛拉沁夫小说语言特点的价值。第五章,结语部分重点探讨玛拉沁夫小说语言的独特个性给予我们的启发。(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郝浦超[10](2016)在《玛拉沁夫小说的审美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拉沁夫作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蒙古族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草原文学的开拓者,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开阔、粗犷的草原风格。他文学创作的多数作品都与草原息息相关,也反映出蒙古族文化生活和民族特色。所以蒙古族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了他的创作。此外,在他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题材选择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在大时代下民族身份选择和民族意识表达来反映了他创作的民族立场。作为蒙古族的一员,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经验的他,在作品中通过对草原风情的优美描述、创作视野的开阔和民族情怀的表达,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生态美在玛拉沁夫作品中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也表现玛拉沁夫对构建和谐社会生活理想的表达和小说中各民族文化生态关系的体现。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从蒙古族的生态理念方面论述,主要表现为蒙古牧民热爱草原,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同时因草原上工业的开发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他呼唤人要保护与尊重草原的自然环境。因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与团结。给内蒙古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所以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他创作的主题一直是歌颂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因此他期盼着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同时也促进蒙古族与汉族和藏族的关系发展与文化互渗,从而使各民族的人民团结稳定与和谐。壮阔美是玛拉沁夫的文学作品在形态上的美。本章主要从以草原的抒写为内容进行精神家园的构建和民族精神的崇高与壮美的人格方面来论述。首先草原的精神家园构建从描写草原自然景物的壮阔的美方面来论述,体现了民族性格中阳刚之气的一面和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也反映了玛拉沁夫独特的审美心理。同时在新中国十七年的文学历程中,玛拉沁夫塑造的英雄人物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壮美的人格。比如:《祖国啊,母亲!》里的巴特尓和《第一道曙光》里的乌尓沙娜等。此外,作为少数民族作家的玛拉沁夫,他具有积极的心态来战胜困难。无论是他幼小时的生活贫穷还是后来参加革命的艰辛状况,都没停止过对文学的学习直至他后来走上创作的道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不畏人生的艰难困苦,体现了他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壮美的人格之崇高美。史诗性是玛拉沁夫创作的另一种美学价值追求,体现了蒙古族传统文学的史诗性特点。本章主要从玛拉沁夫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小说的宏大叙事和小说中人物塑造的理想化叁方面论述。首先小说中的史诗性特征从史诗的起源、发展和研究状况以及蒙古族史诗对玛拉沁夫小说创作的影响方面来论述。其次,在他的叙事过程中以题材的宏大、壮阔的草原景色、战争场景和生活画面来叙述,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完善来体现小说的宏大叙事。最后,他小说中人物塑造的理想化主要受受蒙古族传统英雄史观的影响和在中国“十七年”时期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使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不仅热爱祖国和自己的民族,而且还赞美新生事物和歌唱新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明显的体现出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5)

玛拉沁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亨利劳森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时期着名作家,是丛林文学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赶畜人的妻子》。玛拉沁夫是中国现代蒙古族作家,草原文学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对两位作家进行跨时比较研究,可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文学文化交流与互动,弘扬发展民族文学与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玛拉沁夫论文参考文献

[1].乌日嘎.玛拉沁夫中短篇小说对《江格尔》的传承与发扬[J].青年文学家.2018

[2].包红玲.亨利劳森与玛拉沁夫写作特点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孟琪豫.玛拉沁夫小说革命话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4].叶立群.论辽宁蒙古族作家创作的民族学价值——以尹湛纳希、玛拉沁夫、萨仁图娅为主要考察对象[J].满族研究.2017

[5].雷晓斐,孟庆.玛拉沁夫:以写草原为己任[N].中国民族报.2017

[6].包朝丽门.玛拉沁夫散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7].秦戈,王杰.“中国文学发展是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N].贵州民族报.2017

[8].吴晓妹.苏俄文学对蒙古族文学的影响——以肖洛霍夫和玛拉沁夫作品为例[J].名作欣赏.2016

[9].郭岩.玛拉沁夫小说语言特点研究[D].天津大学.2016

[10].郝浦超.玛拉沁夫小说的审美意蕴[D].西南大学.2016

标签:;  ;  ;  ;  

玛拉沁夫论文-乌日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