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块论文-陆黎梅

惯用语块论文-陆黎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惯用语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惯用语块,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意象图式

惯用语块论文文献综述

陆黎梅[1](2017)在《基于隐喻理论的英语惯用语块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语言和文化的高度结合体,英语惯用语一直以来都是二语习得的一大难点。文章以英语惯用语块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分析了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在惯用语块的意义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认知和习得惯用语。(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46期)

狄伟进[2](2016)在《基于认知的英语惯用语块语义特征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惯用语块在句法和语义上并非是完全任意的,而是组构性的,可分析的,惯用语的各组成项的意义对整个惯用语的意义都有贡献,惯用语块是概念性的,其语义具有组构性、意象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其隐喻意义的形成具有系统的概念理据。(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6年10期)

都平,吴晓春[3](2015)在《惯用语块概念化的认知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分析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在惯用语块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惯用语块在句法和语义上并非是完全任意的,而是组构性的,可分析的。惯用语的各构成项的意义对整个惯用语的意义有贡献。大多数惯用语是概念性的,具有普遍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其隐喻意义的形成具有系统的概念理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冯娟[4](2014)在《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惯用语块临时变体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观点认为英语惯用语没有转换潜力,但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英语惯用语的凝固性是相对的。本文以语块理论为出发点,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角度研究了英语惯用语块生成临时变体的潜力,并指出人类认知能力使英语惯用语块的临时变体能够被理解并使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石洛祥[5](2013)在《英语惯用语块的临时变体及句法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惯用语由于结构的凝固性和语义的晦涩性一直被认为没有转换潜力。根据转换生成语法,惯用语的凝固性只是个程度问题。本文以语块理论为出发点,以转换生成语法、模因论和隐喻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惯用语的临时变体和句法转换两个方面探讨了其转换生成潜力。临时变体主要表现为词汇变异、语法变异和语义变异叁方面;在句法层面上对惯用语转换不会影响惯用语的喻义。惯用语的临时变体和句法转换可以增加表达的灵活性,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3年02期)

吴雪[6](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博士学位论文中四词惯用语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流利语言产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惯用语块一直以来都受到语言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惯用语块的研究可以帮助学术写作教学。本研究建立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使用者的博士论文语料库,使用这两个语料库来调查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的博士论文中四词惯用语块的结构和功能。两个语料库中的四词惯用语块经识别后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与本族语使用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博士论文中使用四词惯用语块的数量更多,且与本族语者有很多不同。通过对这些惯用语块的结构分析显示,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使用相近数量的动词性结构的惯用语块。但是,学习者使用的介词性结构的惯用语块数量多于本族语者,名词性结构则少于本族语者。从功能来看,学习者使用的参与者为主的惯用语块少于本族语者。然而,学习者使用的研究为主和文本为主的惯用语块多于本族语者。研究认为,介词性结构、研究为主和文本为主的惯用语块的频繁使用归因于学习者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通过使用这些类型的惯用词块,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试图撰写出利于读者理解的文章,让读者更好的融入文章。同时,建议学习者多关注参与者为主的惯用语块用法。对学习者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现象的调查显示,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很可能与文章长度、体裁和文化背景相关,结果也显示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体现策略性。基于语料库的本文为惯用语块在英语教学法中的教与学提供了启示,本文最后也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忽略了不连续语块和替代语块,未来研究者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石洛祥[7](200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一个双重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体系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套语体系。前者由单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后者由具有交际功能的语块构成,相对开放。套语体系使语言准确、流利、地道,满足及时交际的需要。语言习得的语块处理模式符合心理语言学的信息处理经济原则。英语惯用语承载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英语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着英语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惯用语能力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地道的关键,是概念流利度的重要体现之一。本研究的重点是英语中的惯用语块的习得。作者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应用语言学的词汇研究中,提出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在惯用语块学习中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上证明了概念隐喻具有文化特质性,即概念隐喻在各种文化中并不是等价的,有的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有的则具有文化特殊性。全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论文首先以叁个预测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了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惯用语的学习现状,引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作者指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对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英语惯用语块的学习和加工策略,在语言产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回避现象,希望老师予以指导。二语学习者要达到与本族语者同样的地道性和流利度,掌握目标语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建立目标语人们思维的概念系统非常重要,这与预测调查问卷中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写作中的“中式思维”是影响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相一致。如何克服母语概念的影响(如中式思维),提高二语概念系统的熟练程度(conceptualfluency)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二语学习者的惯用语理解的概念隐喻意识应该有助于促进对惯用语的习得,克服母语思维,提高目标语的概念流利度。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叁个研究假设,即概念隐喻、意象图式隐喻和概念转喻意识可以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的理解和习得。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包括惯用语习得在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词汇习得应该是既包括分析体系中的单个词汇的习得,也包括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在内的语块的习得。以往的词汇研究存在下述明显不足:1)对词汇的深度知识研究不够。词汇深度知识不仅包括词的发音、拼写、词性、意义、搭配、联想和同义等微观的词汇知识,还应该涉及词的概念、词的规则和词的变体等元词汇知识。二语词汇的搭配知识和概念知识的习得受二语学习者母语概念知识的影响较大;搭配体现着词项之间的组合关系,搭配能力则体现了学习者二语的流利度、地道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反映着二语受母语干扰的程度。2)单个词汇研究较多,多词单位或者语块研究偏少,特别是其中比较固定的结构——包括短语动词在内的惯用语的研究更是少而又少。我们可以将词汇深度知识中的搭配和多词单位中的惯用语结合起来,看作是一个搭配连续统:处在顶端的是自由搭配,中间是限定性搭配和比喻义习语,处于最底端的是纯习语(惯用语)。在词汇习得中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个连续统中的限制性搭配和比喻性的惯用语。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处于两端的自由搭配和惯用语被认为在习得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前者可根据语法规则进行生成,后者惯用语由于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晦涩性,因而不具有可学性或者可教性,惯用语的习得被边缘化了:认为惯用语只需学习者机械记忆记就行。结果是,二语学习者感觉到词汇学习只有这两种明显的结构模式,至于中间大量的限定性搭配,一直受到了忽视。有研究(Howarth,1998)发现,从词汇角度而言,高级外语学习者,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外语或二语学习者,其语言能力更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成功地掌握了更多的限定搭配和习语性搭配(惯用语),这也正是许多语言学习不成功者的问题所在。可见,搭配能力与二语语言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第叁部分从理论层面探讨英语惯用语块可学性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和语言的双重体系理论,重点借鉴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等方面为惯用语的可学性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另一种语言就是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系统和概念结构。由于词汇意义反映出语言的民族个性,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因此语言相对论思想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一个概念隐喻会产生出大量的、连贯的语言表达,可以称作“惯用语族”;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中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意象图式隐喻本质上也是概念隐喻。但是并非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是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因而只有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概念隐喻才可称为意象图式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典型的意象图式隐喻。与隐喻概念一样,概念转喻不仅构建着我们的语言,而且构建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转喻思维是发生在概念层次上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转喻同样具有系统性。惯用语中的隐喻体现着本族语者的概念结构和概念知识。概念隐喻等充当着大部分惯用语的认知理据。套语体系中的惯用语块实际上也具有可分析性。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的实验设计。实验以Gibbs等人(1989;1990)、Kovecses等人(1996),Boers(2000)等的实验研究为基础,设计出了叁个实验分别验证提出的叁个假设。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材料在参考了上述研究设计及查阅大量的相关参考书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而成。实验过程包括学前测试、课堂教学、学后测试、问卷反馈和一周后延迟测试等五个步骤。实验的受试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师范)的大约270名二年级本科生。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为实验的统计结果及其讨论。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了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证实: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的意识可以促进英语惯用语块的习得。第七部分为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从隐喻认知的视角,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英语惯用语块的可学性。研究结果启示我们,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惯用语不能只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模仿,还应该尽量掌握其背后的概念隐喻理据,注意惯用语组成部分与其整体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两种语言在国内结构上的差异,培养学生概念隐喻意识,帮助消除学生惯用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使用中的回避现象,逐渐提高目标语的概念能力,以达到最终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15)

惯用语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惯用语块在句法和语义上并非是完全任意的,而是组构性的,可分析的,惯用语的各组成项的意义对整个惯用语的意义都有贡献,惯用语块是概念性的,其语义具有组构性、意象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其隐喻意义的形成具有系统的概念理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惯用语块论文参考文献

[1].陆黎梅.基于隐喻理论的英语惯用语块的认知研究[J].校园英语.2017

[2].狄伟进.基于认知的英语惯用语块语义特征解读[J].学周刊.2016

[3].都平,吴晓春.惯用语块概念化的认知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冯娟.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惯用语块临时变体认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

[5].石洛祥.英语惯用语块的临时变体及句法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2013

[6].吴雪.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博士学位论文中四词惯用语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7].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

标签:;  ;  ;  ;  

惯用语块论文-陆黎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