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换热系数论文-陈冲,孟清正,吴炜,刘东民,高璞珍

沸腾换热系数论文-陈冲,孟清正,吴炜,刘东民,高璞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沸腾换热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窄矩形通道,沸腾换热系数,预测模型,强迫循环

沸腾换热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陈冲,孟清正,吴炜,刘东民,高璞珍[1](2017)在《竖直窄矩形通道内沸腾换热系数的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窄矩形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拟合出沸腾换热系数计算关系式。使用不同的沸腾换热预测模型计算窄矩形通道的沸腾换热系数并将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各关系式预测窄矩形通道的沸腾换热系数,预测效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根据Schrock-Grossman模型并以强迫对流沸腾换热原理为基础,建立了窄矩形通道沸腾换热系数的预测模型,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02期)

董非,侯刘闻迪,龚伟,黄德军[2](2017)在《激冷项修正系数对冷却水腔沸腾换热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经典RPI(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沸腾换热模型中激冷项热流密度子模型适用性和精度问题,结合内燃机典型的冷却工况,以欧拉两相流模型为基础,引入激冷项修正系数,开展冷却水腔内沸腾换热数值模拟,分析了激冷项修正系数对沸腾换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激冷项修正系数的增加,激冷项热流密度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当进口流速为1,m/s、进口温度为95,℃以及激冷项修正系数为0.4时,总热流密度计算值与试验值误差在5%,以内.通过多次试算获得各个工况下的激冷项修正系数值,据此建立激冷项修正系数拟合公式.将该拟合关联式应用于实际缸盖沸腾传热计算,结果表明:在排气门鼻梁和喷油器孔等发生沸腾换热的区域修正后的计算温度值比未修正的情况要更接近实测值,其误差最大下降了4.61%,而在未发生沸腾的区域,两者与试验值的误差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葛琪林,柳建华,张良,刘旗[3](2016)在《预热微通道内制冷剂对沸腾换热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径为2 mm的水平不锈钢微通道内对制冷剂R290的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为:制冷剂质量流率分别为150和330 kg/(m~2·s),测试段热流密度分别为43和76 k W/m~2,制冷剂干度的范围为0.1-0.7,测试段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为15和26℃,测试段制冷剂的入口干度范围为0-0.65。在相同干度情况下,将制冷剂进入测试段前未进行预热而获得的换热系数与制冷剂进入测试段前进行预热后获得的换热系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制冷剂进入测试段前进行预热会使换热系数产生偏差,偏差的平均值达到了14.2%;在实验范围内,随着制冷剂在测试段入口以及制冷剂在测试段内干度的上升,预热所引起的换热系数偏差将逐步下降。(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杨建超,柳建华,张良,葛琪林,张海江[4](2011)在《二氧化碳管内沸腾换热系数关联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管内流动沸腾特性并准确地预测出其换热系数,对设计紧凑、高效的CO2蒸发换热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分析了几个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换热关联式,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比较后发现Yoon2004、Jung关联式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但各关联式对干涸后的换热系数预测普遍有较大偏差,有待进一步的改进。(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1年11期)

洪剑平[5](2008)在《液氮浴中沸腾换热系数的反传热求解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冷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热处理工艺,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对材料的作用机理问题还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而分析其中的传热问题是机理探索的基础之一。深冷处理通常以液氮为冷却介质,此时工件在液氮浴中的沸腾换热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目前沸腾换热系数求解方式有很多,包括经验公式法、集总参数法、给定热流法和反传热法等。与其它求解方式相比,反传热法种类多且求解精度较高,从而在沸腾换热系数的求解中采用反传热方法成为一种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及意义、沸腾换热经验公式及Westwater沸腾实验结果、反传热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基础等背景。第二章基于反传热方法原理及考虑显式有限差分法的应用限制,编写了用于计算一维导热条件下沸腾换热系数的程序。考虑到程序需要调用时间间隔极小的温度数据,设计了一套快速采集温度的反传热测量装置,并对自制热电偶响应时间进行了估测。对不锈钢块不同朝向时各测点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量,并利用反传热程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不锈钢块朝向对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情况。鉴于利用反传热方法得到的换热系数数据存在波动且存在个别不合理数据点,采取对换热系数数据进行分段拟合以及修正后再分段拟合等方法获得相关表达式。最后为验证上述换热系数的准确性,对两个不同测试对象的整体温度场分别进行了实验测量和采用不同方法所得换热系数的数值模拟,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五种不同方法得到的换热系数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利用反传热计算并去除个别不合理数据点后的修正拟合所得换热系数更加贴近实际测量结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6-01)

王敏[6](2007)在《纯质制冷剂沸腾换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从文献中收集到的局部沸腾换热系数的实验数据,对纯质管内沸腾换热和管外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现有关系式的准确性以及适用范围做了比较,筛选出了与实验吻合较好的计算公式,为经济而有效的设计蒸发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7年34期)

王敏,姜盈霓,张力军[7](2007)在《非共沸混合工质沸腾换热系数实验关联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从文献中收集到的局部沸腾换热系数的实验数据,对混合制冷剂水平管内局部沸腾和管外池沸腾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筛选出了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计算公式,从而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7年32期)

董超,黄火亘,李瑞阳,郁鸿凌,桂其林[8](2000)在《强化管外CFC11与HCFC123沸腾换热系数的对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强化管外CFC11与HCFC123沸腾换热系数的对比试验分析与研究,分别得出了HCFC123与CFC11沸腾换热系数,并对这两种工质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信息》期刊2000年02期)

张小力,蔡祖恢,李美玲[9](1996)在《HFC-134a和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系数的实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HFC134a和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工况范围内,HFC134a比CFC12的沸腾换热系数高32%~43%;流量对HFC134a与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系数之比的影响较大,干度和热流密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华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刘中良[10](1991)在《湿壁面流动沸腾换热系数通用关系式的分析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对Chen等五个较为公认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关系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经典的Chen关系式精度最差,不适于高干度或制冷剂或水平管小质量流速的流动沸腾计算;而Gungor-Wintcrton关系式较繁,应为新近更有效的关系式所代替。通过对比较结果的详尽分析,Lin-Winterton’s关系式有许多优点,精度高,具有更广泛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1年04期)

沸腾换热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经典RPI(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沸腾换热模型中激冷项热流密度子模型适用性和精度问题,结合内燃机典型的冷却工况,以欧拉两相流模型为基础,引入激冷项修正系数,开展冷却水腔内沸腾换热数值模拟,分析了激冷项修正系数对沸腾换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激冷项修正系数的增加,激冷项热流密度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当进口流速为1,m/s、进口温度为95,℃以及激冷项修正系数为0.4时,总热流密度计算值与试验值误差在5%,以内.通过多次试算获得各个工况下的激冷项修正系数值,据此建立激冷项修正系数拟合公式.将该拟合关联式应用于实际缸盖沸腾传热计算,结果表明:在排气门鼻梁和喷油器孔等发生沸腾换热的区域修正后的计算温度值比未修正的情况要更接近实测值,其误差最大下降了4.61%,而在未发生沸腾的区域,两者与试验值的误差变化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沸腾换热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陈冲,孟清正,吴炜,刘东民,高璞珍.竖直窄矩形通道内沸腾换热系数的预测模型[J].核动力工程.2017

[2].董非,侯刘闻迪,龚伟,黄德军.激冷项修正系数对冷却水腔沸腾换热的敏感性[J].内燃机学报.2017

[3].葛琪林,柳建华,张良,刘旗.预热微通道内制冷剂对沸腾换热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6

[4].杨建超,柳建华,张良,葛琪林,张海江.二氧化碳管内沸腾换热系数关联式的分析[J].低温与超导.2011

[5].洪剑平.液氮浴中沸腾换热系数的反传热求解与验证[D].浙江大学.2008

[6].王敏.纯质制冷剂沸腾换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的比较[J].山西建筑.2007

[7].王敏,姜盈霓,张力军.非共沸混合工质沸腾换热系数实验关联式比较[J].山西建筑.2007

[8].董超,黄火亘,李瑞阳,郁鸿凌,桂其林.强化管外CFC11与HCFC123沸腾换热系数的对比试验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0

[9].张小力,蔡祖恢,李美玲.HFC-134a和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系数的实验比较[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

[10].刘中良.湿壁面流动沸腾换热系数通用关系式的分析与比较[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标签:;  ;  ;  ;  

沸腾换热系数论文-陈冲,孟清正,吴炜,刘东民,高璞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