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丽鱼论文-李仲璞

盘丽鱼论文-李仲璞

导读:本文包含了盘丽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棕七彩神仙鱼,绿七彩神仙鱼,黑格尔七彩神仙鱼,盘丽鱼属

盘丽鱼论文文献综述

李仲璞[1](2016)在《盘丽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观赏鱼贸易市场的蓬勃发展,捕捞力度和压力的逐年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栖息地的不断恶化,亚马逊河流域的盘丽鱼属鱼类(Symphysodon)野生资源因此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本文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首次对野生棕七彩神仙鱼和野生绿七彩神仙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盘丽鱼属鱼类之间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为该属鱼类的遗传进化提供更多的参考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野生棕七彩神仙鱼和野生绿七彩神仙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采用第二代测序的方法,获得野生棕七彩神仙鱼和野生绿七彩神仙鱼的mtDNA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6543bp和16545bp,其线粒体结构都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D-loop非编码区。在碱基构成上,H链编码的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都表现出显着的反G偏倚现象。通过与已知的该属野生黑格尔七彩神仙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3种野生种类的同源蛋白质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相同:CO1编码蛋白基因以GTG为起始密码子,而其余的12个编码蛋白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都是标准的ATG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却不尽相同,即完整的TAA和TAG、不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A-和T--。在22个tRNA中,除tRNA-Ser以外,其余21个tRNA都能形成叁叶草结构。在非编码D-loop区,本实验识别了终止结合序列、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经过序列的比对发现:非编码D-loop区序列是整个mtDNA中变异最大的区域,3种野生七彩神仙鱼序列非编码区长度差异不大,但是非编码区碱基变异很大。2.野生七彩神仙鱼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将3种野生七彩神仙鱼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相似度进行比对和分析,发现:编码蛋白质基因的碱基相似度为83.69%,rRNA基因的为93.68%,tRNA基因的为94.06%,D-loop非编码区的为87.96%,编码蛋白质基因的氨基酸之间的相似度为95.34%。以滑头鱼目黑头鱼科的两种鱼Alepocephalus agassizii和Bajacalifornia megalops作为外群,为37种鲈形目鱼类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了MP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慈鲷科(Cichlidae)、雀鲷科(Pomacentridae)和海鲫科(Embiotocidae)各自组成一个单系群;鲷科(Sparidae)和隆头鱼科(Labridae)亲缘关系最近;3种野生七彩神仙鱼聚为一支,其中棕七彩神仙鱼和黑格尔七彩神仙鱼距离最近。在线粒体D-loop区,通过分析TAS区碱基缺失和置换的情况,得出棕七彩神仙鱼和黑格尔七彩神仙鱼之间的差异最小,因此得出结论,棕七彩神仙鱼与黑格尔七彩神仙鱼的关系更近。(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4-06)

童永,沈建忠[2](2008)在《盘丽鱼胚胎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盘丽鱼的胚胎发育过程。[方法]对盘丽鱼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结果]盘丽鱼的成熟卵子为粘性,呈椭球形,其纵轴和横轴分别为1.02~1.14 mm和0.75~0.79 mm。盘丽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6个时期。在水温(30±1)℃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需50 h。受精卵约50 min后进入卵裂期,3 h后进入囊胚期,9.50 h后进入原肠胚期,20 h后胚孔封闭,50 h后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29 mm。盘丽鱼卵裂前期和原肠胚期发育较快,而器官形成期发育相对较慢。盘丽鱼孵化总积温为(1 500±50)℃.h。[结论]盘丽鱼与尼罗罗非鱼胚胎发育过程相似,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7期)

童永[3](2007)在《盘丽鱼胚胎发育、仔鱼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盘丽鱼(Symphysodon discus)隶属硬骨鱼纲(Oster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丽鱼科(Cichlidae)、合齿鲷属(Symphysodon),是重要的热带观赏鱼之一。盘丽鱼初孵仔鱼以亲鱼体表粘液为开口饵料,这一特点导致人工饲养成活率较低。目前虽已有学者对这一行为做了一些研究,但尚未弄清生理学机制。本文试图通过对盘丽鱼仔鱼不同阶段消化道发育及开口初期仔鱼的消化酶活力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探讨盘丽鱼仔鱼摄食行为的生理学机制,为选择和研制盘丽鱼仔鱼开口饵料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自然受精的盘丽鱼受精卵在水温30±1℃,pH 5.5条件下,受精约50分钟后进入卵裂期,3小时后进入囊胚期,9小时30分后进入原肠期,20小时后胚孔封闭,32小时后肌肉开始收缩,33小时10分后出现心跳,50小时后出膜。其胚胎发育积温为1500±50(℃·h)。盘丽鱼卵裂期、原肠期发育较快,而器官发育期发育相对较慢。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盘丽鱼仔鱼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发现刚孵化的仔鱼消化道基本没有分化。3日龄时直肠和肠分化,同时可见肝脏和胰脏。4日龄时卵黄囊消失。5日龄-9日龄消化系统形成雏形,7日龄时胃出现,但不具胃腺。肠道皱褶逐渐丰富,粘液细胞数量增多。10日龄后,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成,至25日龄时消化系统形态上接近成鱼。对3日龄的仔鱼主要消化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早期仔鱼可检测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这四种酶的活性,但胃蛋白酶活力极低;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7℃,胃蛋白酶为42℃,胰蛋白酶为32℃,脂肪酶为27-37℃。(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7-12-01)

张静,白俊杰,叶星,劳海华,简清[4](2006)在《用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探讨盘丽鱼属鱼类系统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盘丽鱼属鱼类主要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该属仅有一个种还是两个不同的种存在着争议。为了研究几种盘丽鱼属鱼类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它们的分类地位,对绿盘丽鱼(Symphysodonaequifasciata aequifasciata)、褐盘丽鱼(S.a.axelrodi)和盘丽鱼(S.discus)共1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平均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得到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盘丽鱼种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15;绿盘丽鱼与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42~0.050,褐盘丽鱼与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34~0.038,绿盘丽鱼与褐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50。盘丽鱼和绿盘丽鱼、褐盘丽鱼种间差异与绿盘丽鱼和褐盘丽鱼亚种间差异接近,推测盘丽鱼可能还没有分化到种的水平。(本文来源于《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张静,白俊杰,叶星,劳海华,简清[5](2005)在《盘丽鱼属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和亲缘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盘丽鱼属鱼类绿盘丽鱼(S.aequifasciataaequifasciata)、褐盘丽鱼(S.aequifasciataaxelrodi)和盘丽鱼(S.discus)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基因全序列,结合对GenBank中蓝盘丽鱼(S.aequifasciataharaldi)该序列的比较分析,共检测到23个变异位点,占全序列的2.02%,其中22个为转换,1个为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叁位点。盘丽鱼与其它3种盘丽鱼属鱼类的遗传距离在0.005~0.01之间,而绿盘丽鱼、褐盘丽鱼和蓝盘丽鱼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在0.012~0.014之间,由此推测盘丽鱼似还没有分化到种的水平;本文还在绿盘丽鱼、褐盘丽鱼、蓝盘丽鱼和盘丽鱼4种盘丽鱼属鱼类的cytb基因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进化树。(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05年02期)

盘丽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盘丽鱼的胚胎发育过程。[方法]对盘丽鱼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结果]盘丽鱼的成熟卵子为粘性,呈椭球形,其纵轴和横轴分别为1.02~1.14 mm和0.75~0.79 mm。盘丽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6个时期。在水温(30±1)℃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需50 h。受精卵约50 min后进入卵裂期,3 h后进入囊胚期,9.50 h后进入原肠胚期,20 h后胚孔封闭,50 h后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29 mm。盘丽鱼卵裂前期和原肠胚期发育较快,而器官形成期发育相对较慢。盘丽鱼孵化总积温为(1 500±50)℃.h。[结论]盘丽鱼与尼罗罗非鱼胚胎发育过程相似,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盘丽鱼论文参考文献

[1].李仲璞.盘丽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2].童永,沈建忠.盘丽鱼胚胎发育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童永.盘丽鱼胚胎发育、仔鱼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4].张静,白俊杰,叶星,劳海华,简清.用线粒体DNAD-loop区序列探讨盘丽鱼属鱼类系统分类[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

[5].张静,白俊杰,叶星,劳海华,简清.盘丽鱼属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和亲缘关系分析[J].海洋渔业.2005

标签:;  ;  ;  ;  

盘丽鱼论文-李仲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