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性教学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联系性教学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房耿宽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学历史联系性教学原则的内涵,探讨了联系性教学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联系性教学原则;应用

作者简介:房耿宽,任教于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联系法是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将联系性教学原则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已知的、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且有利于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对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联系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1.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人类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是一幅由各种联系和互相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因而,联系性、综合性成为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纵向观察,历史因果关系相袭;横向观察,各种因素相互依赖。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联系性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用联系的观点将历史知识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通过解剖其余该阶段重大事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2.由学生认知规律决定的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认知主体是学生,认知的对象是学科知识。认知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认知特点及其规律的把握与否。

认知是否迅速、正确、稳定,取决于旧事物巩固程度以及新旧刺激物类似的程度。由于学生对有联系的、系统的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对孤立、分散的知识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加强知识的联系比较,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对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链,这样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3.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既定任务,是全部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它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联系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运用联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教育功能的学科,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心时事,关注现实,跟踪热点,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运用联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基础知识教学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基础知识包含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三个方面,一般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特点,是用来学习新知识的同化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利用联系性教学原则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具体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应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目前特别要注意加强历史知识的联系性教学,注意比较同类历史现象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与概括等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以及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社会实际问题,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运用联系性教学原则,是历史课程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的需要。“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联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时代性、基础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强调“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高中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联系性教学原则,在联系中学习知识,在联系中培养能力,在联系中提高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联系性教学原则的应用

1.历史学科内部的联系

历史学科内部联系包括纵向联系(按时间先后顺序的联系)和横向联系(同一时期国与国、事与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联系),通过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能够把孤立的分散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中,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历史学科的内在联系既是联系性教学原则运用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重要。

一是把握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例如,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抓住四个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是西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三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兴盛;四是明末清初的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也可以从人文精神的起源、复苏和发展三个阶段进行认识。

二是把握历史现象的横线联系。例如,在复习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时,从横向阶段的角度看,主要分为: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二战至今四个阶段。通过纵横联系,就可以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2.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必将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趋势,综合能力考试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要求。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源于学科知识,却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在讲授工业革命时,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会导致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涉及到开放通商口岸这一史实,有些学生常常混淆。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集中在长江下游和北部沿海,而《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则集中在长江的中上游,延伸到中国的内地。这样就使学生建立起较完整的空间概念,从中也可以感受列强侵略中国的范围进一步深入。

(2)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联系

人有主观能动性,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如,1958年的“大跃进”,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就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和过度消耗反过来必将会作用于人类本身。

再比如讲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时,可以联系政治选修内容——《国家与国家组织》,明确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统而不治,权力的中心在议会等知识,为以后学习美国、法国和德国政治制度打下了基础。

3.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过,“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是今天的社会与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只有借助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的理解现在。”同时,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也是历史教学中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要求。

高考命题也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做到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关心时事、关注现实、跟踪热点、注重历史与现实有机联系,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例如,在讲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点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可以借此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当今物价上涨飞快,中国是否因此引发经济危机?教师可以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入手。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其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方式为辅;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有力。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这种联系能使学生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应当是科学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在使用联系性教学原则时,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离开了具体的教学内容,节外生枝,生拉硬扯,不仅会削弱基础知识教学,也不可能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2.要有思想性

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学科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将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实施联系性教学原则的同时,要从教材的思想性出发,要注意培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水平,做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不能为联系而联系,忽视教学的教育性。

3.要有利于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运用联系性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将联系的方法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实现学科的综合,而且还建立起学科纵横思维的坐标系,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22111

TheApplicationofRelationTeachingPrinciplein

MiddleSchoolHistoryTeaching

FANGGengkuan

Abstract:Thispaperexpoundstheintensionofmiddleschoolhistoryrelationteachingprincipleanddiscussestheapplicationofrelationteachingprincipleinmiddleschoolhistoryteaching.

Keywords:middleschoolhistoryteaching;relationteachingprinciple;application

标签:;  ;  ;  

联系性教学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