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层复合薄膜论文-张义成,杨卫民,焦志伟,石美浓,黄亮

叁层复合薄膜论文-张义成,杨卫民,焦志伟,石美浓,黄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叁层复合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薄膜,苯并叁唑紫外线吸收剂

叁层复合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张义成,杨卫民,焦志伟,石美浓,黄亮[1](2019)在《抗紫外PC/PMMA交替微层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薄膜的抗光老化性能,选用具有高紫外线吸收能力的苯并叁唑紫外线吸收剂(UV–P)作为PC的改性剂,并通过自制的微纳层迭装置制备出抗光老化的PC/PMMA复合薄膜。首先,利用双螺杆的剪切分散作用将不同添加量的UV–P与PC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然后,改性的PC与PMMA经自制的微纳层迭共挤装置挤出成型,制备复合薄膜;最后,对复合薄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具有有机小分子结构的UV–P在熔融态下能与聚合物材料有着良好的相容性;UV–P的加入对复合薄膜总失重率的影响并不大,但对复合薄膜第一阶段的热失重影响较大,在UV–P填充量为0.15%和0.8%时,复合薄膜的第一次热失重率由45.46%分别下降到36.79%和35.08%;在UV–P的填充量为0.35%时,复合薄膜在沿挤出方向及垂直于挤出方向的拉伸强度最大,分别达到72.2,52.4MPa,同时沿挤出方向上的断裂伸长率也达到最大值,为11.8%;随着UV–P填充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紫外线吸收率也逐渐提升,在UV–P的填充量为0.5%时,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最佳,可以屏蔽99%的380nm以内的紫外线,并且平均透光率达到了82.1%的较高水平。(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于耀华,王彦峰,吴伟建[2](2019)在《17-4PH钢表面Ti/TiN多层复合薄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7-4PH钢表面Ti/TiN多层复合薄膜进行了研究,应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分析了不同Ti层与TiN层厚度比值和不同复合层数对表面形貌、断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相结构、致密性、厚度均匀性、耐磨性、结合力等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确认,在Ti单层沉积3 min、TiN单层沉积17 min条件下制备的Ti/TiN六层复合薄膜具有极好的力学性能,可以使基体材料的表面硬度提高5倍以上,并使膜基结合力达到56 N以上。(本文来源于《上海电气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巩桂芬,徐阿文,张亮,张帆,李泽[3](2019)在《纳米Al_2O_3/PI叁层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3′,4,4′-二苯酮四甲酸二酐(BT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缩聚单体,利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纳米Al_2O_3/PAA(聚酰胺酸)复合薄膜.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原料制备出聚酰胺酸铺膜胶液,在电纺膜的两侧进行流延成膜,并热亚胺化处理.对复合薄膜进行化学组成、微观形貌、耐电晕性能、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薄膜的亚胺化较完全,纳米Al_2O_3均匀地分散在聚酰亚胺基体中,在纳米氧化铝掺杂量为6%时综合性能最佳,耐电晕老化时间为12.3 h,是未掺杂纳米氧化铝叁层复合薄膜的3倍以上,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174 MPa),同时断裂伸长率达到21%.纳米Al_2O_3的加入使得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起始热分解温度从578.7℃提高到591.3℃.(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徐磊[4](2019)在《高储能Ba_(0.6)Sr_(0.4)TiO_3纳米纤维网络/PVDF多层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对能源供应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化石燃料的迅速消耗,柔性高储能密度复合薄膜因其超高的充放电速度在能量存储应用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研究表明,相较于填充纳米颗粒,纳米纤维填充的复合薄膜在介电与储能方面的性能更优秀。然而,较低的储能密度成为了限制复合薄膜发展的瓶颈。本文以Ba_(0.6)Sr_(0.4)TiO_3纳米纤维与P(VDF-HFP)作为主要实验材料,设计了独特的叁明治复合结构与纤维网络结构。叁明治夹层结构使质地易碎的陶瓷纳米纤维网络柔性化,能有效提高复合薄膜的机械强度及击穿强度。高长径比的纤维网络互连结构对于局部电场的分散使得复合薄膜能够承受更高的击穿强度进而拥有更优异的储能密度,同时也维持了较高能量转换效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使用了适用于纳米纤维填充的Maxwell–Garnet模型,详细研究了纳米纤维不同状态下,填料长径比,所占体积分数等因素与复合薄膜的有效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大填充纤维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另一方面,对于在复合薄膜中取向随机分布的纳米纤维,增大纤维长径比有利于复合薄膜介电常数的提高;而当填充纤维垂直于电场方向时,纤维长径比对复合材料的有效介电常数影响有限。采用静电纺丝以及剥离烧结等工艺组合制备了(长径比达到80)纳米纤维网络互连结构。采用了滴涂法工艺,制备出聚合物包覆纳米纤维网络的叁明治结构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介电常数达到了24.8,远高于纯P(VDF-HFP)薄膜10.4;同时,复合薄膜击穿强度达到3000 kV/cm,储能密度达到9.46 J/cm~3(达到纯P(VDF-HFP)薄膜储能密度的两倍),储能效率达到66.8%。研究成果在解决高电介质常数和高击穿强度之间的矛盾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和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1-01)

乐忠威[5](2018)在《BiFe_(0.97)Mn_(0.03)O_3基/磁性层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多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iFeO_3因其较大的漏导、多铁性难以表达等问题而限制它的实际应用。多元素掺杂BiFeO_3薄膜能够有效降低泄漏电流,提高薄膜的铁电性能,但是对薄膜铁磁性能的改善有限;引入强铁磁性材料以解决弱磁性问题,随着铁磁性的提升,铁电性却出现恶化。为了解决铁电性和铁磁性不兼容的问题,在复合薄膜中引入离子掺杂以改善此问题。同时,在复合薄膜中存在电阻开关效应,然而多铁薄膜铁电极化与阻变效应对应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这种调控关系研究对BiFeO_3薄膜为基础的多功能器件的设计自由度具有实际意义。本论文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了Bi_(1-x)Pr_xFeMn_(0.03)O_3(BPr_xFMO)薄膜、Bi_(0.85-y)Pr_(0.15)Dy_yFeMn_(0.03)O_3(BPDy_yFMO)薄膜、Bi_(0.85-z)Pr_(0.15)RE_zFe_(0.97)Mn_(0.03)O_3/CuFe_2O_4(RE=Sr,Dy)(BPRE_zFMO/CuFO,RE=Sr,Dy)复合薄膜以及Bi_(0.96)Sr_(0.04)Fe_(0.98)Co_(0.02)O_3/CoFe_2O_4(BSFCO/CFO)复合薄膜。分别研究了多元离子共掺杂对薄膜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电性能和多铁性能的影响,以及磁性层对薄膜多铁性能和电阻开关效应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1)对BPr_xFMO薄膜的结构形貌、电性能以及多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r离子掺杂促使薄膜的结构从R3c:H叁方相向P4四方相转变,并阻碍了薄膜中氧空位和Fe~(2+)离子的形成,同时晶粒细化促进晶界电阻增加,减小漏电流密度。薄膜的铁电性能得到提升,BRr_(0.15)FMO薄膜的剩余极化值达到91.3μC/cm~2,极化电流峰值为0.028 A,并且具有良好的铁电稳定性。(2)研究了BPDy_yFMO薄膜的物相结构、电性能以及多铁性能。Dy离子掺杂进一步促进薄膜结构发生转变,使晶界电阻的增加,减小漏电流密度。BPDy_yFMO(y=0.04-0.07)薄膜的铁电性能恶化,剩余极化从91.3μC/cm~2降低到22.2μC/cm~2。缺陷复合体在畴壁处的钉扎效应,使薄膜出现铁电老化效应。但BPDy_(0.04)FMO薄膜的铁磁性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饱和磁化为2.39emu/cm~3。(3)对BPRE_zFMO/CuFO(RE=Sr,Dy)复合薄膜的结构、性能进行研究。在复合薄膜中,BFO相仍为原有的叁方R3c:H结构,多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BPSFMO/CuFO薄膜的剩余极化为84.3μC/cm~2,剩余磁化15.8emu/cm~3,是BFO(0.67 emu/cm~3)的23.6倍。复合薄膜中出现介电弛豫现象的同时出明显的电阻开关效应,离子掺杂削弱了此效应。(4)在BFSCO/CFO复合薄膜中,研究了因晶格失配在薄膜内部产生的失配应变对BSFCO层结构的影响。复合薄膜中出现的介电弛豫属于Maxwell-Wagner介电弛豫,随着上层BSFCO膜厚度的增加,BSFCO的电阻增加,电容减小,进而使介电弛豫时间变短。同时,薄膜的铁电性能随着厚度的增加逐渐增强,强铁电极化翻转可以降低界面处p-n结内的势垒高度,有利于形成明显的电阻开关效应。(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王志强[6](2017)在《PI/SiO_2叁层复合薄膜结构及电学和热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PI)是一类含有酰亚胺环的高分子绝缘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磨性、耐化学性、高气体渗透性、电绝缘性等。聚酰亚胺材料广泛地应用于电力运输、能量存储、电机绝缘、航空航天等领域。无机纳米颗粒本身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无机颗粒掺入聚酰亚胺薄膜后,会使薄膜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等大大提高。此外,由于叁层结构复合薄膜结构特点,掺杂纳米SiO_2颗粒的上下两层会减少电子与热量的纵向传导,保护中间纯PI层分子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高了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本文通过原位聚合法将表面改性的亲水型气相SiO_2颗粒掺入到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中,由于气相SiO_2颗粒表面带电且存在活性羟基、吸附水分子导致颗粒呈亲水性,掺入薄膜中对薄膜的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有较大提升,选取纳米SiO_2颗粒的掺杂组分依次为5wt.%、10wt.%、15wt.%、20wt.%、并且改进传统薄膜制备工艺,合成出与单层复合薄膜等厚度(30μm)的叁层复合薄膜,其结构为SiO_2-PI/PI/SiO_2-PI,上下两层为掺杂相同组分的纳米SiO_2颗粒的杂化层,中间层为纯PI,且每层厚度均为10μm。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手段表征纳米颗粒的分散状态及叁层薄膜的表面和断面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电气强度测试仪、介电谱仪、耐电晕设备和差热热重分析仪研究叁层结构对聚酰亚胺基复合薄膜的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通过纳米SiO_2颗粒的TEM结果可以发现,纳米SiO_2颗粒的分散性较好,纳米粒径在10-20nm之间;纯PI薄膜及PI/S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FTIR和XRD测试表明,通过原位聚合法可以制备出亚胺化完全的PI薄膜及PI/SiO_2纳米复合薄膜;采用SEM表征叁层复合薄膜的表面及断面形貌可以看出,纳米SiO_2颗粒均匀地分散在PI基体中,叁层复合薄膜具有厚度均为10μm左右、界面清晰且层间没有相互渗透。掺入改性的纳米SiO_2单层和叁层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均有提高,单层薄膜介电常数高于叁层复合薄膜且叁层聚酰亚胺薄膜耐电晕时间及电气强度均优于单层薄膜。当掺杂含量为20wt.%时,叁层复合薄膜的耐电晕老化时间达到157小时;当掺杂组分为15wt.%时,电气强度达到280.6k V/mm,同时叁层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明显高于单层复合薄膜。分析得出,中间纯PI层的阻隔作用及两边掺杂层具有良好的电子和热量的传导作用,减少了电子和热量在复合薄膜中的纵向传导,从而提高了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贺洪菊[7](2017)在《亚胺化工艺对PI/纳米Al_2O_3叁层复合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PI)薄膜由于其优异的电气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电机绝缘、微电子及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技术向高压和超高压化、微电子技术向小型化,以及变频节能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聚酰亚胺薄膜很难达到要求,这就促使聚酰亚胺薄膜向高性能及功能化方向发展。本文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合成单体,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以气相Al_2O_3作为掺杂相,制备了一系列掺杂量不同的PI/纳米Al_2O_3叁层复合薄膜,并对制得的复合薄膜进行了耐电晕性能和电击穿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当气相Al_2O_3掺杂量为12 wt%时,各种工艺对应的复合薄膜的耐电晕性能和电击穿性能最好,即12 wt%为最佳掺杂量。在确定了最佳掺杂量的基础上设计了十种不同的亚胺化工艺,并制备了一系列第一、二层亚胺化工艺不同的复合薄膜。对叁层复合薄膜的第一层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并计算了不同亚胺化工艺对应的复合薄膜的第一层的亚胺化率,结果显示:红外光谱中出现了一系列聚酰亚胺的特征峰,但是相对完全亚胺化的复合薄膜来说,各个工艺制得的复合薄膜所对应的特征峰的强度相对较弱。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第一、二层亚胺化率不同的PI/纳米Al_2O_3叁层复合薄膜的断面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复合薄膜具有明显的叁层结构,在复合薄膜的第一层的亚胺化率较低时,复合薄膜层间结合程度相对较弱,会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随着第一、二层亚胺化率的增加,复合薄膜层间结合程度逐渐变好,分层现象逐渐消失。对制得的一系列第一、二层亚胺化率不同的复合薄膜进行了耐电晕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第一、二层亚胺化率的增加,复合薄膜的耐电晕时间逐渐增加。同时,对经耐电晕处理后的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及复合薄膜的电晕击穿孔形貌进行了表征,随着第一、二层亚胺化率的增加、复合薄膜层间结合程度逐渐变好,其耐电晕腐蚀能力逐渐增强。复合薄膜的电击穿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第一、二层亚胺化率的增加,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逐渐增加;另外,对复合薄膜的电导电流特性进行了测试,并计算了相应的电老化阈值,结果表明,随着第一、二层复合薄膜的亚胺化率的增加,复合薄膜的电老化阈值增加;对于同一个样品,随着温度的增加,电导电流值不断增大;在同一温度下,随着亚胺化率的增加,电导电流值不断增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戢文静,邓华,傅强[8](2016)在《多层复合薄膜中填料的选择性分布对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容器具有超快速充放电、循环使用寿命长、耐压性好等优点~([1]),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2])。但缺点是能量密度过小,这就意味着相同质量下,电容器储能器件会比传统通用电池体积大。因此如何提高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电容器材料的主要方向。目前,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合成与开发新的介电材料基体和填料种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较好的提高薄膜的介电性能,但成本过高,普适性太差。本文主要通过加工的手段,将钛酸钡和多壁碳管复合填料加入到聚偏氟乙烯基体中。通过调节复合填料的选择性分布,制备了五种相同填(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1)

刘一鸣,张王刚,梁伟,王红霞,余彬[9](2015)在《纳米Cu_2O/Ag/TiO_2叁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颖的纳米Cu2O/Ag/Ti O2叁层复合薄膜。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FLO)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及Ag金属中间层的存在对复合薄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对薄膜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表明,插入Ag层的纳米Cu2O/Ag/Ti O2叁层复合薄膜显示出远高于Cu2O/Ti O2双层复合薄膜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催化性能的提高归因于Ag金属中间层的存在,提高了叁层复合薄膜的可见光吸收强度,增加了表面积,促进了激发电子的转移及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5年07期)

刘丽[10](2015)在《Nd/NdFeB/α-Fe多层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dFeB永磁材料作为稀土永磁材料的核心代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的应用正在向微型方面发展。目前NdFeB块体的最大磁能积已经能够达到56.10MGOe,然而薄膜的最大磁能积与其理论值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NdFeB永磁薄膜进行系统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Mo/[NdFeB/α-Fe]n/Mo薄膜,和Mo/Nd/NdFeB[NdFe B/α-Fe]n/NdFeB/Nd/Mo薄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了薄膜的表面形貌,采用扫描电镜检测了薄膜的断面生长情况,采用X射线衍射仪检测了薄膜的组织结构,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了薄膜的磁性能。溅射态的Mo/[NdFeB/α-Fe]n/Mo薄膜在630℃下保温30min后,研究结果表明:双相薄膜发生了很好的软硬磁相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剩磁增强效应明显。虽然有大量的α-Fe,薄膜仍显示出单相硬磁性行为。然而,薄膜的组织结构中Nd2Fe14B相峰的数量很少,而且强度很弱,所以其矫顽力也很小。当α-Fe层厚度为30nm时,薄膜的磁性能为最佳。经630℃下保温30min退火后的Mo/Nd/NdFeB[NdFeB/α-Fe]n/NdFeB/Nd/Mo薄膜的组织结构中出现了大量的Nd2Fe14B的硬磁相峰,说明Nd层扩散进入了NdFeB层,导致薄膜中的Nd2Fe14B的硬磁性相的数量比单层NdFeB薄膜的要多。故与单层薄膜相比,薄膜的磁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α-Fe层厚度的增加,薄膜的矫顽力在减小,薄膜的剩磁和最大磁能积在增大。不含α-Fe层时,薄膜平行和垂直方向的矫顽力分别为14.5kOe和10.5kOe,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剩磁分别为7.31kGs和5.23kGs,平行和垂直方向的最大磁能积分别为11.5MGOe和2.4MGOe。当α-Fe层厚度为8nm时,薄膜的平行和垂直方向的矫顽力分别为:6.01kOe和6.96kOe,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剩磁分别为16.64kGs和8.21kGs平行和垂直方向的最大磁能积分别为15.51MGOe和4.67MGOe。(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5-03-28)

叁层复合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17-4PH钢表面Ti/TiN多层复合薄膜进行了研究,应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分析了不同Ti层与TiN层厚度比值和不同复合层数对表面形貌、断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相结构、致密性、厚度均匀性、耐磨性、结合力等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确认,在Ti单层沉积3 min、TiN单层沉积17 min条件下制备的Ti/TiN六层复合薄膜具有极好的力学性能,可以使基体材料的表面硬度提高5倍以上,并使膜基结合力达到56 N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层复合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张义成,杨卫民,焦志伟,石美浓,黄亮.抗紫外PC/PMMA交替微层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19

[2].于耀华,王彦峰,吴伟建.17-4PH钢表面Ti/TiN多层复合薄膜的研究[J].上海电气技术.2019

[3].巩桂芬,徐阿文,张亮,张帆,李泽.纳米Al_2O_3/PI叁层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徐磊.高储能Ba_(0.6)Sr_(0.4)TiO_3纳米纤维网络/PVDF多层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5].乐忠威.BiFe_(0.97)Mn_(0.03)O_3基/磁性层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多铁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

[6].王志强.PI/SiO_2叁层复合薄膜结构及电学和热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7].贺洪菊.亚胺化工艺对PI/纳米Al_2O_3叁层复合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8].戢文静,邓华,傅强.多层复合薄膜中填料的选择性分布对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C].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9].刘一鸣,张王刚,梁伟,王红霞,余彬.纳米Cu_2O/Ag/TiO_2叁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及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

[10].刘丽.Nd/NdFeB/α-Fe多层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  

叁层复合薄膜论文-张义成,杨卫民,焦志伟,石美浓,黄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