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新一代CT - ASTEION

东芝新一代CT - ASTEION

一、东芝新一代CT——ASTEION(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哲[1](2021)在《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疑似急性PE患者对其进行CTPA扫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使用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30例);B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30例);C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宽容积扫描(30例)。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后处理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评价:测量3次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及其各3-4级分支肺动脉的C 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取平均值进行比较。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1.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肺动脉造影。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观评分:A组评分为(3.8±0.9)分,B组评分为(4.4±0.6)分,C组评分为(4.5±0.7)分,B、C组主观评分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评分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P<0.05);三组图像有心脏搏动伪影者:A组14例、B组6例、C组2例。A组出现伪影例数最多,C组出现伪影例数最少,图像显示最佳,可观察7级以上血管,边缘光滑锐利,以右肺中叶肺动脉、左肺上叶肺动脉为着。3.客观评价:三组图像的各级分支CT值、SNR、CNR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A、C组的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及分支、左肺动脉及分支的SNR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缘旁易受伪影的左肺上叶肺动脉CT值三组比较:CT值比较中B组最大(575.5±97.2)HU,A组最小(484.1±131.4)HU(P<0.05);SNR比较中B组最大(39.0±9.5)HU,A组最小(28.1±13.4)HU(P<0.05);CNR比较中B组最大(26.0±13.1)HU,A组最小(36.2±9.0)HU(P<0.05);B组及C组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右肺中叶肺动脉三组比较:CT值比较中B组最大(632.7±264.7)HU,A组最小(474.0±126.1)HU(P<0.05);SNR比较中B组最大(37.8±14.1)HU,A组最小(27.6±14.1)HU(P<0.05);CNR比较中B组最大(35.4±13.4)HU,A组最小(25.4±13.7)HU(P<0.05);B组及C组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4.辐射剂量:三组间患者的辐射剂量指标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CTDIvol分别为(9.1±1.5)m Gy、(19.7±6.3)m Gy、(13.6±3.7)m Gy;DLP分别为(241.7±42.4)m Gy.cm-1、(509.1±156.1)m Gy.cm-1、(362.2±145.1)m Gy.cm-1;ED分别为(3.3±1.1)m Sv、(7.3±2.1)m S v、(5.2±2.0)m Sv,三项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比较中:A组三项最低,B组三项最高,C组三项分别较B组降低31%,29%,30%。结论:在CTPA扫描中应用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明显改善心缘旁搏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王菲[2](2021)在《电荷俘获层缺陷调控改善三维闪存存储器可靠性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的存储在物联网大数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存储器性能的快速提升,为海量数据的存储提供了有利的途径。电荷俘获型(Charge-Trap)三维NAND闪存存储器(CT 3D NAND)因存储容量大,存储成本较低等优势,成为非易失性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主流,然而同一位线上电荷俘获层是共享的,相邻存储单元之间的横向电荷扩散问题成为CT 3D NAND可靠性的核心问题。有研究表明,电荷横向扩散与电荷俘获层(Si3N4)中的浅能级缺陷息息相关。虽然关于3DNAND电荷俘获层的缺陷已有广泛的研究,但是针对浅能级缺陷的调控方案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浅能级缺陷调控技术的突破,可能成为提高3D NAND可靠性的关键点。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器件仿真模拟,深入研究了 3D NAND电荷俘获层(Si3N4)缺陷调控的相关问题。从材料上来说,对Si3N4进行金属掺杂,减少了Si3N4中的浅能级缺陷,同时提高了电子存储密度,使得存储器可靠性大大提高;我们还探究了擦写过程中电荷注入对金属掺杂缺陷的影响。为了全面把握尺寸缩放下界面过渡层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研究了界面过渡层的本征缺陷和金属掺杂缺陷对存储器可靠性的影响。从器件上来说,我们提出通过工作模式优化来恢复浅能级缺陷引起的横向电荷扩散,从而有效地提高存储器的可靠性。最后,为了减少大数据频繁检索带来的可靠性问题,我们提出了 3DNAND全硬件数据检索策略,通过单次读操作即可实现数据的检索。首先,考虑到器件微缩在提高3D NAND存储容量的同时,也对存储器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D NAND中浅能级缺陷带来的横向电荷扩散问题是存储器可靠性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对浅能级缺陷进行有效地调控。我们研究了金属掺杂Si3N4的不同情况,研究表明,金属掺杂可以对Si3N4中的缺陷能级进行有效地调控,从而有效地减少浅能级缺陷的存在。其中Ti和Hf是最佳的掺杂源,因为他们可以产生合适的缺陷能级(TiSi,Et~1.43 eV;Hfi,Et~1.32 eV)和较高的电子存储密度。更重要的是,在SiOx/Si3N4界面处有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影响时,Ti和Hf掺杂也可以有效地抑制的浅能级缺陷的产生。因此,金属掺杂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缺陷能级的调控,从而提高3D NAND的可靠性。其次,随着器件尺寸的持续微缩,3DNAND堆叠层(SiO2/Si3N4/SiO2)间的界面过渡层(Si2N2O)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研究了过渡层本征缺陷和金属掺杂缺陷引起的电荷损失。研究表明,在电荷写入的过程中,过渡层中的缺陷可以有效地俘获电荷,例如Si2N2O中的浅能级缺陷,氮空位缺陷(VN)和Ti间隙掺杂缺陷(Tii)。这些浅能级缺陷俘获的电荷是导致横向电荷扩散问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Si2N2O中的缺陷能级可以与Si3N4中的电子存储能级发生共振,导致纵向电荷损失,这会进一步加剧3DNAND的可靠性问题。所以界面处理是存储器制备过程中必不可省的一个环节。再次,Si3N4中浅能级缺陷导致的横向电荷扩散问题,是3D NAND可靠性的重要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详细探究,并从器件层面上提出了通过工作模式的优化来恢复由浅能级缺陷导致的横向电荷扩散。通过器件仿真和TLC 3DNAND芯片测试表征,进一步验证在长时间数据保持后,读操作可以使得部分错误位得到恢复,这有力地验证了我们提出的方案的正确性。工作模式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浅能级缺陷带来的横向电荷扩散,从器件的层面上提高存储器的可靠性。最后,3DNAND是大容量数据存储中心,数据检索过程中大数据块的频繁读取是不可避免的,这极易引发存储器的可靠性问题。因此,我们首次提出了3DNAND的全硬件数据检索策略,通过单次读取实现数据检索,避免频繁读取带来的可靠性问题。我们详细阐述了 3DNAND的全硬件数据检索策略原理,并深入研究了存储单元阵列特性涨落可能带来的检索精度下降的问题。结果表明检索电压的参数优化是增大电流比值和提高检索速度的关键;阈值电压的涨落会极大地影响数据检索的精度,必须改善工艺加以控制。总之,此策略通过单次读取即可实现数据检索,对系统提高存储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王晓帆[3](2020)在《轨道交通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文中认为作为除异步电机以外应用最广的牵引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具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点。其控制技术的研究对轨道交通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备受关注。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是当前的主流技术。矢量控制通常基于比例-积分控制器和脉宽调制器实现,在低开关频率下动态响应较差且参数整定、调制实现复杂。直接转矩控制通常基于滞环控制器实现,动态响应快但电流畸变严重。为了克服各自的缺点,已有大量的改进方法使上述两种架构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FS-MPC,Finite Se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具有简单直观、动态响应快、易于处理多变量和多约束条件等优点,有望发展成为牵引传动控制系统的新方案,但相关理论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才能在轨道交通领域中进行推广。本文将FS-MPC技术应用于永磁牵引系统。首先建立了永磁牵引系统模型预测电流控制(MPCC,Model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框架和性能评价体系。然后围绕开关频率控制、共模电压抑制、直流电压利用率提升和控制参数设计方法实用化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开关频率不固定是FS-MPC的固有特点之一,但低开关频率是牵引逆变器的硬性要求。基于惩罚函数的MPCC(MPCC-P,MPCC with Penalty)方法是将各目标对应的表征变量作为惩罚函数整合到代价函数中,通过惩罚系数调节各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但由于各表征变量的量纲、取值范围不同,惩罚系数难以确定。为了避免无量纲参数设计的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边界限定的MPCC(MPCC-B,MPCC with Bounds)多目标控制方法,并与MPCC-P方法进行了对比。MPCC-B方法将开关频率的控制转化为电流纹波的大小限制,因而使控制参数具备了明确的物理含义,而且在电机参数存在误差时可保持电流纹波恒定。牵引电机的轴承电蚀问题不仅会影响列车运行安全,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牵引逆变器的共模电压是导致轴承电蚀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共模电压抑制与电流参考跟踪、开关频率的协同控制,MPCC-P方案的惩罚系数设计难度大大增加。本文在MPCC-B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边界限定的方法(MPCC-MB,MPCC with Multi-Bounds)。一方面说明了MPCC-B的可扩展性,另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MPCC-B在控制参数设计上相对于MPCC-P的优势。在MPCC-MB中开关频率和共模电压对应的两个关键控制参数具有相同的量纲,互相之间具备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可以避免参数设计过程中的盲目性。当牵引电机在高速运行时,为了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需要使逆变器工作在方波模式。双电流闭环机制在高调制比下容易发生电压饱和的问题,导致电流跟踪失效且难以进入方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矢量钳位的方法,实现了过调制至方波工况的连续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直流电压利用率。该方法的本质是逐渐减少闭环调节机制的作用空间,直到进入方波模式。该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额外增加调节器或进行控制框架的切换。为了便于对不同调制比下电流轨迹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理想电压矢量基准坐标系的思路。在上述坐标系中,得出高调制比下的纹波电流的横轴分量明显大于纵轴分量的结论。据此提出在理想电压基准坐标系中使用矩形限定边界代替圆形限定边界的控制策略,对过调制区的电流畸变和开关频率指标进行优化。在进行FS-MPC多目标协同控制时,各个目标所占权重的设定是一个重要课题。与MPCC-P相比,MPCC-MB虽然可以通过解析方法初步设定复合电流边界,不至于陷入无量纲参数设定的困境,但是优化的复合电流边界设定规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具备的非线性映射功能非常适用于拟合控制参数与相应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MPCC控制参数设计流程,并结合实例探讨不同工况下参数设计的一般性规律。综上,本文建立了一个可用于永磁牵引系统的全速域模型预测控制框架,并满足了大功率应用的必要需求(低开关频率和高直流电压利用率),同时具备扩展其它辅助功能(共模电压抑制)的能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设计方法以及参数设计规律分析为预测控制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便利。最后,搭建了4.4k W的电机对拖实验平台,对本文中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验证。图84幅,表13个,参考文献126篇。

黄苏萌,利曦,陈双,李树欣,林建华[4](2019)在《GE Revolution冠脉CTA与东芝320冠脉CTA成像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GE Revolution冠状动脉CTA与东芝320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GE RevolutionCT机与东芝Aquilion One320CT机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成像,采用各自的迭代重建算法,随机分组,GE组85例,东芝组52例,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400-500mA自动调制,患者心率50-93次/分。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2级,1级优,2级良,应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成像优良比例无统计学意义(χ2=1.66,0.1<p<0.25);两组CT扫描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GE组3.525msv,东芝组13.65msv,两组CT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F值=82.89,p<0.01),GE组扫描剂量明显低于东芝组。结论:两组年龄心率状况相似情况下,GE组与东芝组所获得的高质量图像相似,但GE组的辐射剂量明显较低。

程露[5](2019)在《基于CAS理论的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开放式创新时代下,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创新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存量和研发能力,更取决于其赖以生存的创新网络——其能否为企业提供互补性的知识和创新资源。作为孕育技术创新的摇篮,创新网络不仅决定着企业生存,还关系到产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然而,在现实经济实践过程中,成功的创新网络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创新网络发育不足、成长畸形、甚至出现倒退和衰落现象。“创新网络如何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趋势?企业如何依托创新网络来实现高效成长?政府应如何管理和维护创新网络以确保产业和区域竞争优势的提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亟待解答。在此大背景下,本文开展对创新网络演化规律的探索。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CAS理论视角出发,围绕“开放式创新行为驱动的创新网络演化”这一核心主题,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主体建模仿真方法,逐步回答了以下三个逻辑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1)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过程有哪些主要行为环节,在各行为环节中有何种特征表现,受哪些关键因素的影响;(2)创新网络“整体网”演化表现出何种规律;(3)创新网络“个体网”演化表现出何种规律。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关于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本文聚焦典型的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外部知识搜索,研究其有哪些主要行为环节,在各行为环节有何种特征表现,受哪些关键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外部知识搜索行为过程涵盖搜索范围划分、合作伙伴选择、企业间联系形成,三个主要外部环节。在不同行为环节,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地:首先,企业搜索范围受搜索宽度和知识互补性双重制约,直接反映在搜索距离的“远近”上。搜索距离较短的属于本地搜索,反之则是远程搜索,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其次,企业合作伙伴具有明显的网络导向,包括网络位置导向和网络联系导向。在网络位置导向影响下,企业主要表现出“接近”和“信息优势”(或“拓展”)选择偏好;而在网络联系导向影响下,企业则表现出“熟人”偏好。再次,企业间联系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企业搜索深度和吸收能力。在二者共同作用下,联系呈现出不同的强度。第二,关于创新网络“整体网”演化规律。本文研究发现,企业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结构和创新绩效具有显着影响,但搜索宽度和深度的作用效果有所差别,并受创新破坏度的调节。具体地:在网络结构方面,群体搜索宽度与“整体网”结构凝聚性、聚集性、可达性和权力分布等级差分别呈“倒U型”关系;而群体搜索深度与“整体网”结构凝聚性、聚集性、可达性和权力分布等级差分别呈负向关系。此外,创新破坏度对同等开放度条件下的“整体网”上述四项网络结构属性分别有“倒U型”影响。在网络创新绩效方面,总体上,群体搜索宽度和深度分别与“整体网”创新绩效均值之间呈“倒U型”关系;另一方面,群体搜索宽度和深度分别与“整体网”创新绩效方差之间呈负向关系。此外,创新破坏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和延长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创新绩效均值的正向作用。第三,关于创新网络“个体网”演化规律。本文研究发现,企业个体开放度对“个体网”的结构和创新绩效具有显着影响,但个体搜索宽度和深度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别,并受创新破坏度调节。具体地:在网络结构方面,个体搜索宽度主要影响“个体网”规模,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而个体搜索深度主要影响“个体网”强度,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此外,随着创新破坏度的提升,个体搜索宽度和深度对“个体网”结构的影响力度也分别增强,直至相对稳定。在创新绩效方面,个体搜索宽度主要影响“个体网”实现超高创新绩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一定强度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作用力度随着创新破坏度的提升而不断增强至相对稳定。而个体搜索深度主要影响“个体网”创新绩效平均/一般水平,表现为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当创新破坏度提升,该正向作用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

徐国涛,穆传龙,丁文洪,孙建忠[6](2018)在《BodyTom移动CT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估》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新一代全身移动CT(BodyTom CT)与常用固定CT机的比较,对其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估。方法用CATPHAN 500性能测试体模评价图像质量,用常规的100 mm笔形电离室、C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体部体模及头部体模测量辐射剂量(头模直径为160 mm,体部体模直径为320 mm,它们宽度均为140 mm)。结果 Body Tom CT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与两类固定CT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度噪声比(CNR)降低20%左右:头部扫描模式下,明显低于飞利浦64排CT和东芝320排CT(重建函数soft时,t=-4.82、-6.98,P<0.05;重建函数standard时t=-20.60、-20.09,P<0.05);体部扫描模式下,也明显低于飞利浦64排CT和东芝320排CT(重建函数soft时,t=-5.67、-12.82,P<0.05;重建函数standard时,t=-3.39、-9.18,P<0.05;重建函数sharp时,t=-3.88、-3.21,P<0.05)。Body Tom CT的辐射剂量高于固定CT,相同参数下体部体模比飞利浦64排CT机剂量高22.97%(t=9.48,P<0.05),比东芝320排CT机高29.60%(t=11.66,P<0.05);头模比飞利浦64排CT机高29.76%(t=23.44,P<0.05),比东芝320排CT机高33.22%(t=23.11,P<0.05)。结论移动CT的图像与常规CT图像质量相当时,辐射剂量增高20%以上。

杨富阁[7](2014)在《东芝320排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及AIDR重建技术在直肠癌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目的研究东芝320灌注成像技术在直肠癌(rectal cancer,R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所得到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形态,CT灌注所获得的各种参数数值以及肿瘤组织的分期、CEA值大小,有没有浆膜浸润、有没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39例怀疑患直肠癌的病人(其中男性占20例,女性患者占19例,他们的平均年龄63.2岁)检查前所有患者都进行检查前肠道准备,清洁肠道准备:检查前3天不吃含有高纤维的食物。检查前一天早餐和午餐都要吃清淡的、少渣的、低脂的食物,检查前一晚上要饮食流质食物,检查当天禁止服用造影剂,前一日早餐后2h番泻叶10g,加500m l开水浸泡后30m in饮用,午餐后2h,同样要500m l开水再次浸泡饮用,晚餐后2h使用10%甘露醇溶液1000m l饮用。扫描的前10分钟给没有禁忌症的患者肌肉注射654-2、10毫克,然后经肛门注入温生理盐水大概1000~1500ml灌肠,直到患者不能耐受,这样使肠管充分扩张。然后行320排多层灌注CT成像检查.应用东芝体部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灌注分析采用单血供最大斜率算法和Patlak plotting工具(绘图法)。勾画靶动脉及软组织时间密度曲线。由2位资深到的,熟练地医师,独立,分别三次重复进行测量,记录所测各参数数值多少及ROI面积大小。1个月后,其中1位医师重复测量一次,计算其平均值。获得表面肿瘤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数值、病灶的血容量(blood volume BV)以及血流量(blood flow BF)等参数数值.病灶按照TNM分期,TDC曲线根据形态进行分型。对所得到的CT灌注参数使用TNM分期、和CEA,有没有淋巴结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有没有浆膜浸润、等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DC曲线按照形态学可分为5种类型,肿瘤的不同分期得TDC曲线可能表现成这5型中的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 MTT,BV与浆膜是否浸润有相关性(t=-3.03和-3.14,P=0.0107和0.0321),BV与肿瘤直径存在正相关(r=0.31,P=0.01), BF数值、MTT的大小与肿瘤分期、有没有远处转移和CEA数值,浆膜是否浸润、淋巴结转移等诸因素都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东芝320排CT低剂量灌注成像技术能够反映RC的血流灌注,可能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客观依据,且辐射剂量比较低,能够得到普及被临床所采用。.第二部分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重建技术(AIDR)在优化直肠肿瘤患者CT扫描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准备行CT检查的怀疑直肠癌的者中随机选取40例,平均分成A与B两组,A组(低剂量组)20例,男性占11例,女性占9例,他们年龄44-69岁,中位年龄51岁;另外20例患者为B组(即对照组),其中男性占有10例,女性占有10例,他们年龄是39-71岁,他们中位年龄61岁。在检查以前都进行肠道准备、即清洁肠道准备:检查前的3天不能吃高纤维食物检查前一天早餐和午餐都要吃清淡的、少渣的、低脂的食物,检查前一晚上要饮食流质食物,检查当天禁止服用造影剂,前一日早餐后2h番泻叶10g,加500m l开水浸泡后30m in饮用,午餐后2h,同样要500m l开水再次浸泡饮用,晚餐后2h使用10%甘露醇溶液1000m l饮用。在扫描前10分钟,给没有禁忌症的患者、肌注654-2肌注10毫升。经过肛门注入肠道温生理盐水1000~1500ml灌肠,使直肠、结肠肠管充分扩张。A组扫描时管电压为80kV,使用容积扫描及(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FBP)重建技术,A组病例扫描后使用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重建技术(AIDR)得到A1组;B组为100kV,应用常用的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技术进行对原始数据重建。分别比较两组间腰大肌的CT值多少以及他们的标准差(SD)、图像的信噪比(SNR)、图像的对比信噪比(CNR)、以及对图像质量评分及有效的剂量(ED)数值。结果A.B两组的图像质量专家评分分别为(4.56±0.48)、(4.61±0.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58,p>0.05)。B组患者的CT值、SD都高于A组病人,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001和0.004,p<0.05)。A组SNR和CNR都是高于B组的,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t分别为1.03和0.59,p>0.05)。A1组的CT值、SD都是低于B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1和2.08p>0.05),A1组SNR和CNR均是高于B组,两组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分别为1.01和0.49,p>0.05)。A组较B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平均减少了65%。结论320层CT容积扫描加ADIR重建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且质量能达到诊断要求,且辐射剂量可降低65%。

王秀芬[8](2012)在《浅谈东芝Aquilion 64排CT伪影故障的维修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64排CT伪影故障的维修方法。方法:分析东芝Aquilion 64排CT出现伪影故障的原因及维修方法,总结出科学、实效的故障排除措施。结果:东芝Aquilion 64排CT的条状伪影和环形伪影故障多因硬件、程序故障或失误操作所致,可通过逐层排除、方向偏移量调整、校正完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措施进行维修。结论:科学有效、规范合理的操作能有效提高东芝Aquilion 64排CT的安全使用率,降低发生伪影故障的几率,充分发挥其临床实用价值,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提供服务。

罗海[9](2011)在《CT图像重建及运动伪影校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通过X射线或电子束扫描获取病人断层投影数据并利用计算机重建得到图像,具有无损、精确、分辨率高以及可以三维成像等诸多优点,是当今最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之中。CT重建算法一直是CT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滤波反投影重建(Filtered Back-projection, FBP)算法具有重建速度快、易于硬件实现等优点,当投影数据比较完备时,能快速重建出高质量图像,因此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重建算法。但在投影角度偏少、投影数据受破坏或者噪声偏大的情况下都会产生伪影,重建效果不理想。另外,CT的高剂量存在较高的致癌风险,但由于FBP算法对投影数据苛刻的完备性要求而难以进一步降低剂量。因此,探索一种能由不完备投影数据重建高质量图像的算法被人们寄予厚望。近年来出现的压缩传感(Compressed Sensing, CS)理论突破了采样定理的极限,利用信号的少量投影测量值即可重构信号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我们将其应用到CT图像的重建中,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由于CT设备本身和重建算法的局限性以及病人自身的因素都会导致图像伪影的产生,会影响医生的诊断以及图像后处理等工作,因此伪影校正也是CT重建算法相关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运动伪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伪影,它是因为在CT扫描过程中,病人自主或者非自主的运动破坏了投影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从而在重建图像过程中表现出各种伪影。运动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从因运动而受破坏的投影数据中挖掘运动信息或者恢复投影数据都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当人体含高吸收系数的金属植入物时,会加重射束硬化以及带来大量噪声,使得运动伪影更加严重而难以校正。所以,研究运动伪影校正方法对改善图像质量和促进CT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基于CS理论的CT重建相关技术和CT刚性运动伪影校正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起来,完成了以下有特色的研究工作:(1)在深入研究基于压缩传感(CS)理论的CT重建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基于有限差分变换的POCS-TVM (Projection on Convex Sets-Total Variation Minimization)重建算法。该算法与基于CS理论的其它算法相比,在重建速度、重建质量和鲁棒性方面综合性能最优,因此将其应用于剂量降低和伪影校正当中,能从不完备投影数据中重建出较高质量的图像从而解决相关问题。(2)针对POCS-TVM算法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一种POCS-TVM算法的快速实现方法,通过算法改进和硬件加速的方式实现重建过程加速,以满足实时性要求。主要思想包括:标定投影数据有效区域和图像有效区域,基于标定结果优化CT重建模型,剔除不必要的计算量;在POCS步骤中采用有序迭代的方法加速收敛;改进TVM步骤避免了部分无效的全变分最小化计算;采用基于CUDA架构的GPU对整个算法进行加速。(3)提出一种快速有效的刚性运动伪影校正方法。首先通过投影定理将CT投影数据变换到频域空间,然后基于频域相似性由频域数据幅值估计出刚性旋转运动;在此基础上,基于HL数据一致性(Helgason-Ludwig Consistency Condi- tion,HLCC)从投影数据中估计出刚性平移运动参数;最后根据估计结果补偿运动的影响,有效的抑制了运动伪影。该方法实现了刚性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分离估计,从而简化了刚性复合运动估计的复杂度。(4)提出一种在含金属物体情况下的刚性运动伪影校正方法。首先采用多项式校正法校正射束硬化和小波阈值去噪法去除Poisson噪声;然后采用基于频域相似性的旋转运动估计方法估计旋转运动参数;接着利用特征点的Radon变换几何关系估计刚性平移运动;最后根据估计结果补偿运动的影响并采用线性衰减法校正金属伪影。该方法的独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点的Radon变换几何关系估计刚性平移运动的方法,巧妙的解决了投影数据一致性被金属破坏的问题。本论文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771007)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的支持。

代瑾[10](2009)在《高端CT四国志》文中研究指明具备东芝320排CT的探测范围,能像西门子双源CT那样完成能量减影工作,转速实现飞利浦极速CT的0.27ms,探测器的效率能够达到GE宝石CT水平,就是一台完美的CT。

二、东芝新一代CT——ASTE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芝新一代CT——ASTEION(论文提纲范文)

(1)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辐射剂量CT肺动脉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电荷俘获层缺陷调控改善三维闪存存储器可靠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存储领域的发展
        1.1.1 半导体存储器简介
        1.1.2 从二维到三维的架构转变
    1.2 闪存存储器可靠性相关问题
        1.2.1 闪存存储器的可靠性
        1.2.2 电荷俘获型3D NAND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以及论文安排
第二章 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器件仿真模拟概述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概述
        2.1.1 密度泛函理论
        2.1.2 交换关联泛函
    2.2 器件仿真模拟方法
第三章 金属掺杂抑制电荷横向扩散
    3.1 浅能级缺陷的相关可靠性问题
    3.2 缺陷能级的计算方法
    3.3 金属掺杂对缺陷能级的调控
        3.3.1 金属掺杂相关缺陷能级的计算分析
        3.3.2 金属掺杂相关缺陷能级的实验表征
        3.3.3 氢/氧原子对金属掺杂缺陷的影响
        3.3.4 金属掺杂的空间位置对存储单元性能的影响
    3.4 金属掺杂缺陷的稳定性
    3.5 小结
第四章 界面过渡层缺陷对存储电荷扩散的影响
    4.1 界面缺陷的相关可靠性问题
    4.2 界面缺陷的计算方法和参数
        4.2.1 缺陷能级的计算方法和参数
        4.2.2 界面的搭建和计算参数
    4.3 界面过渡层本征缺陷对可靠性的影响
        4.3.1 本征缺陷对横向电荷扩散的影响
        4.3.2 本征缺陷对纵向电荷扩散的影响
    4.4 界面过渡层金属掺杂缺陷对可靠性的影响
        4.4.1 金属掺杂缺陷对横向电荷扩散的影响
        4.4.2 金属掺杂缺陷对纵向电荷扩散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3D NAND工作模式优化抑制电荷横向扩散
    5.1 浅能级缺陷加速闪存可靠性退化
    5.2 工作模式优化抑制电荷扩散的器件仿真模拟
    5.3 工作模式优化抑制电荷扩散的芯片测试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3D NAND数据检索相关可靠性问题及其优化方案
    6.1 数据检索简介
    6.2 数据检索的硬件策略
    6.3 检索电压参数优化对检索精度的影响
    6.4 存储阵列单元特性涨落对检索精度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轨道交通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和符号注释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永磁同步牵引系统
        1.2.2 牵引逆变器和电机的控制
        1.2.3 模型预测控制
    1.3 关键科学问题
        1.3.1 开关频率的合理控制
        1.3.2 共模电压抑制
        1.3.3 直流电压利用率提升
        1.3.4 实用化的参数设计方法与规律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2 电流畸变与开关频率的协同控制
    2.1 永磁牵引系统的预测电流控制
        2.1.1 电机建模和预测控制框架
        2.1.2 牵引电机运行工况及性能评价指标
    2.2 预测电流控制框架下的开关频率控制
        2.2.1 基于惩罚函数的开关频率控制
        2.2.2 基于边界限定的开关频率控制
        2.2.3 性能指标与电流误差边界的关系
        2.2.4 电机模型失配的影响
    2.3 仿真分析
        2.3.1 基于PI-PWM的经典矢量控制
        2.3.2 基于惩罚函数的开关频率控制
        2.3.3 基于边界限定的开关频率控制
        2.3.4 电机模型失配的影响
        2.3.5 三种方法的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考虑共模电压的三目标协同控制
    3.1 共模电压的影响建模分析
    3.2 预测电流控制框架下的共模电压抑制
        3.2.1 基于惩罚函数的共模电压抑制
        3.2.2 基于复合边界限定的共模电压抑制
        3.2.3 复合边界大小的取值规律分析
    3.3 仿真分析
        3.3.1 基于惩罚函数的共模电压抑制
        3.3.2 基于复合边界限定的共模电压抑制
        3.3.3 两种控制方法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过调制至方波工况的连续控制与优化
    4.1 过调制至方波工况的连续控制
        4.1.1 弱磁区的电流参考值给定
        4.1.2 基于电压矢量钳位的过调制至方波的连续控制
    4.2 过调制至方波工况的电流边界优化
        4.2.1 理想电压基准坐标系的建立
        4.2.2 基于电流轨迹特性的电流边界形状优化
    4.3 仿真分析
        4.3.1 基于电压矢量钳位的过调制区至方波连续控制
        4.3.2 理想电压基准坐标系下的矩形边界限定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设计与分析
    5.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设计流程
    5.2 参数设计实例
        5.2.1 MPCC-P的控制参数设计
        5.2.2 MPCC-MB的控制参数设计
    5.3 不同工况下的控制参数设计规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验证
    6.1 4.4kW永磁同步电机对拖实验平台
    6.2 电流畸变与开关频率的协同控制
        6.2.1 基于PI-PWM的经典矢量控制
        6.2.2 基于惩罚函数的开关频率控制
        6.2.3 基于边界限定的开关频率控制
        6.2.4 三种方法的性能比较
    6.3 考虑共模电压的三目标协同控制
        6.3.1 基于惩罚函数的共模电压抑制
        6.3.2 基于复合边界限定的共模电压抑制
    6.4 过调制至方波工况的连续控制与优化策略
        6.4.1 不带电压矢量钳位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6.4.2 带电压矢量钳位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6.4.3 理想电压基准坐标系下的矩形边界限定策略
    6.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参数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GE Revolution冠脉CTA与东芝320冠脉CTA成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图像质量分析
        1.3.1 主观评价
        1.3.2 射线剂量评估
        1.3.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主观评价结果 (表1)
    2.2 辐射剂量 (表2)
3 讨论

(5)基于CAS理论的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技术创新范式转变:从封闭到开放
        1.1.2 创新网络大量涌现
        1.1.3 技术创新实践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层次
        1.2.2 理论基础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术语辨析
        1.3.1 研究问题
        1.3.2 术语辨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创新网络理论
        2.1.1 创新网络功能
        2.1.2 创新网络结构
        2.1.3 创新网络绩效
        2.1.4 创新网络演化
    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2.2.1 开放式创新作用机制/效果
        2.2.2 开放式创新作用机制/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
    2.3 开放式创新行为
        2.3.1 外部知识搜索
        2.3.2 合作伙伴选择及选择偏好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CAS理论的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框架
    3.1 复杂适应系统:属性、个体适应性行为及演化过程
        3.1.1 复杂适应系统主要属性
        3.1.2 个体适应性行为特征
        3.1.3 复杂适应系统演化过程
    3.2 创新网络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
        3.2.1 创新网络的复杂性特征
        3.2.2 企业开放式创新活动的适应性行为特征
        3.2.3 创新网络的复杂适应系统属性
    3.3 CAS理论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CAS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机制:开放式创新行为驱动
    4.1 开放式创新行为:大机车HXD3开发的案例分析
        4.1.1 案例分析逻辑
        4.1.2 案例研究设计
        4.1.3 案例分析对象背景信息:大机车发展历史简介
        4.1.4 案例分析:大机车HXD3开发的开放式创新行为模式
        4.1.5 案例分析评述
    4.2 开放式创新行为驱动的创新网络演化机制
        4.2.1 知识空间与创新事件抽象
        4.2.2 创新网络演化机制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CAS理论的创新网络“整体网”演化仿真研究
    5.1 模型构建
        5.1.1 模型描述
        5.1.2 模型抽象
        5.1.3 参数设置
    5.2 “整体网”分析评价体系
        5.2.1 “整体网”结构评价
        5.2.2 “整体网”创新绩效评价
        5.2.3 “整体网”分析评价体系
    5.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网络结构
        5.3.1 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凝聚性的影响
        5.3.2 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聚集性的影响
        5.3.3 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可达性的影响
        5.3.4 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权力分布的影响
        5.3.5 创新破坏度对“整体网”结构的影响
        5.3.6 “整体网”演化过程中网络结构特征评述
    5.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网络创新绩效
        5.4.1 低创新破坏度环境中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创新绩效的影响
        5.4.2 中等创新破坏度环境中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创新绩效影响
        5.4.3 高创新破坏度环境中群体开放度对“整体网”创新绩效影响
        5.4.4 创新破坏度的调节效应
        5.4.5 “整体网”演化过程中网络创新绩效特征评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CAS理论的创新网络“个体网”演化仿真研究
    6.1 模型构建
        6.1.1 模型描述
        6.1.2 模型抽象
        6.1.3 参数设置
    6.2 “个体网”分析评价体系
        6.2.1 “个体网”结构评价
        6.2.2 “个体网”创新绩效评价
        6.2.3 “个体网”分析评价体系
    6.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网络结构
        6.3.1 以开放度为中心的对比分析
        6.3.2 以网络结构为中心的对比分析
        6.3.3 “个体网”演化过程中网络结构特征评述
    6.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网络创新绩效
        6.4.1 以开放度为中心的对比分析
        6.4.2 以创新绩效为中心的对比分析
        6.4.3 “个体网”演化过程中网络创新绩效特征评述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低创新破坏度环境下的“整体网”网络结构特征
附录B:高创新破坏度环境下的“整体网”网络结构特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BodyTom移动CT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7)东芝320排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及AIDR重建技术在直肠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东芝 320 排容积 CT 灌注成像在直肠癌中的应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东芝 320 排 CT 扫描加 AIDR 重建技术在直肠癌中的的应用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320CT 灌注以及 AIDR 重建技术在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浅谈东芝Aquilion 64排CT伪影故障的维修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64排技术特点
    1.3 伪影故障分析及维修
2 结果
3 讨论

(9)CT图像重建及运动伪影校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T 成像概述
    1.2 论文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现状
        1.2.1 CT 重建算法
        1.2.2 运动伪影校正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CT 成像理论基础
    2.1 CT 成像原理
        2.1.1 X 射线物理基础
        2.1.2 扫描原理和正弦图
        2.1.3 CT 系统结构
    2.2 若干重要理论
        2.2.1 Radon 变换
        2.2.2 投影定理
        2.2.3 数据一致性原理
        2.2.4 点扩展函数
    2.3 常用重建算法
        2.3.1 傅里叶重建
        2.3.2 FBP 重建算法
        2.3.3 迭代重建算法
    2.4 成像质量评价
    2.5 计算机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压缩传感理论的 CT 重建算法
    3.1 压缩传感(CS)理论简介
    3.2 基于CS 理论的CT 重建算法
        3.2.1 将CS 理论引入CT 中的可行性
        3.2.2 POCS-TVM 重建算法
    3.3 改进的POCS-TVM 重建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OCS-TVM 重建算法的应用
    4.1 一种基于POCS-TVM 算法的剂量降低方法
        4.1.1 剂量问题概述
        4.1.2 一种降低剂量的非均匀采样方式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基于POCS-TVM 的TDRA 伪影校正方法
        4.2.1 TDRA 伪影概述
        4.2.2 基于数据修复的校正方法
        4.2.3 基于POCS-TVM 算法的校正方法
        4.2.4 实验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OCS-TVM 算法的加速方法研究
    5.1 对有效区域进行标定的重建模型
        5.1.1 POCS-TVM 算法计算冗余分析
        5.1.2 对投影数据有效区域进行标定的方法
        5.1.3 对图像有效区域进行标定的方法
        5.1.4 重建模型改进及算法总流程
        5.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投影数据相关性的有序迭代方法
    5.3 TVM 过程优化
    5.4 基于CUDA 构架GPU 的加速方法实现
        5.4.1 CUDA 平台介绍
        5.4.2 基于CUDA 平台的POCS-TVM 算法实现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刚性运动伪影校正研究
    6.1 运动伪影成因和分类
    6.2 基于频域数据相关性的旋转运动校正方法
        6.2.1 频域下投影数据的共轭对称性
        6.2.2 平行束扫描模式下的旋转运动参数估计
        6.2.3 扇束扫描模式下的旋转运动参数估计
    6.3 刚性平移运动的估计
        6.3.1 扇束扫描模式下的HLCC
        6.3.2 平移运动参数估计
    6.4 刚性运动分离估计与统一校正方法
    6.5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1 平行束模式下的旋转运动估计结果
        6.5.2 扇束模式下的旋转运动估计结果
        6.5.3 平移运动估计结果
        6.5.4 复合运动分离估计和统一校正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含金属物体情况下的刚性运动伪影校正
    7.1 金属物体对CT 成像的影响
        7.1.1 射束硬化
        7.1.2 Poisson 噪声及去噪方法
        7.1.3 投影数据不连续导致的伪影
    7.2 金属伪影校正
        7.2.1 金属投影分离
        7.2.2 线性衰减法
    7.3 刚性运动伪影校正
        7.3.1 基于特征点Radon 变换几何关系的平移运动估计
        7.3.2 总体算法流程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国家发明专利
    三、参加的基金和科研项目
致谢

四、东芝新一代CT——ASTEION(论文参考文献)

  • [1]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D]. 郭亚哲.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2]电荷俘获层缺陷调控改善三维闪存存储器可靠性的理论研究[D]. 王菲. 山东大学, 2021(10)
  • [3]轨道交通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D]. 王晓帆.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GE Revolution冠脉CTA与东芝320冠脉CTA成像比较[J]. 黄苏萌,利曦,陈双,李树欣,林建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4)
  • [5]基于CAS理论的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 程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BodyTom移动CT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估[J]. 徐国涛,穆传龙,丁文洪,孙建忠.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02)
  • [7]东芝320排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及AIDR重建技术在直肠癌中的应用[D]. 杨富阁. 郑州大学, 2014(02)
  • [8]浅谈东芝Aquilion 64排CT伪影故障的维修方法[J]. 王秀芬.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5)
  • [9]CT图像重建及运动伪影校正方法研究[D]. 罗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9)
  • [10]高端CT四国志[J]. 代瑾. 中国医院院长, 2009(20)

标签:;  ;  ;  ;  ;  

东芝新一代CT - ASTEIO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